團結協作擺脫危機,實現人類與地球繁榮發展

2020-12-17 中國綠髮會

3月18日,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周晉峰博士收到羅馬俱樂部聯席主席Sandrine Dixson-Declve女士發給俱樂部成員的來信。羅馬俱樂部(Club of Rome)是關於未來學研究的國際性民間學術團體,也是一個研討全球問題的全球智囊組織。綠會現將來信內容翻譯分享如下,以饗讀者:

【致羅馬俱樂部成員的一封信】

親愛的同事們:

我們了解到目前許多人正受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影響,因此我們想告訴你們,儘管形勢十分嚴峻,但人類堅韌不拔的精神會幫助我們挺過此次難關。

我們正處於一場國際嚴重危機的漩渦中。在此艱難時刻,各界領導人更應行動起來,將危機化為機遇,尋找更好的發展道路。

新冠肺炎疫情既帶來危機,也帶來機遇。藉此機會,羅馬俱樂部將應對思想領導力方面的挑戰,人類社會也將共同努力,找出盲區,吸取教訓,擺脫此次危機。

首先,我們應認識到,人類既沒有守住環境安全界限,也未尊重先人的智慧結晶。人類祖先遵守的禁忌能夠預防病原跨物種傳播,而我們的打破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毀滅性疾病。

其次,我們應重視關乎公眾利益的行動,共同戰勝當前危機,重建人類社會的緊密聯繫與相互獨立。同時,我們也應捫心自問,並向人類社會拋出問題:當前經濟金融體系讓我們陷入危機,而基於此體系的消費我們還能維持多久?我們不顧落後群體遭受的不公,持續用GDP衡量發展,這樣的情況還要維持多久?

再者,我們堅信現在是加速探索人類全新生活方式的時機,這種方式要尊重我們地球邊界的局限性,這樣我們才能帶著一個全新的文明走出這場危機。這種文明應該以21世紀的經濟和金融體系為特徵,以人類和地球的福祉為驅動。

目前,我們需要更加團結一致,將思想領導力轉化為應對危機的建議,提供給各國政府和社群。因此,我們計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發布一系列呼籲視頻,並會在近日進行一次民意調查。

另外,希望您能耐心等待關於大會召開的具體日期及地點通知,請理解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很難確定具體日期。

我們堅信,人類的抗爭精神會幫助我們度過危機。我們應共同攜手促進羅馬俱樂部的工作,推進「擺脫危機(Emerging from Emergency)」行動。只有我們今日無畏前行,人類和地球才能實現繁榮發展,子孫後代才能擁有更加美好的家園。

譯/洪佩嘉 審/Tongtong 編/Angel

相關焦點

  • 高燕:國際社會必須團結協作 共同應對危機考驗
    「這次疫情再次說明,人類命運休戚與共,各國命運緊密相連,世界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無論贏得全球抗疫最終勝利,還是推動世界經濟復甦,國際社會必須團結協作,共同應對危機考驗」。在高燕看來,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圍繞發揮金融的支撐保障作用,為全球發展注入更多正能量,基於此,她提四點建議。
  • 「讓我們團結起來,堅守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
    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發表重要講話,回應時代之變、世界之變,針對當下國際亂局發出中國宣言,著眼人類前途命運,給出中國答案,唱響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    應對危機挑戰 凝聚團結合作力量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疊加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給人類帶來前所未有的風險挑戰。
  • 2020年可能只是人類危機的開始。盤點未來可能爆發的五大災難
    可以說,人類文明從5000年前的文明到現在正處於鼎盛時期,未來人類文明將是繼續升級,直到200多年前的工業革命才發展成為宇宙頂端的文明。第一次工業革命大量使用機器來提高生產率也導致了副作用當然,凡事都有兩面性。200多年前發生的工業革命讓人類快樂享受文明成果。同時,也預示著人類生存的危機。
  • 世衛組織總幹事:疫情展現了人類最好和最壞的應對能力
    在當天的第75屆聯合國大會新冠肺炎疫情特別會議上,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視頻發言時表示,疫情展現了人類最好和最壞的應對能力,聯合國和世界各國應當團結協作,共同應對疫情。譚德塞說,疫情展現了人類最好和最壞的應對能力,人們看到了科技發展和團結的精神,也看到了自私自利、轉嫁責任及分裂的時刻。他表示,儘管新冠肺炎疫情成為全球健康危機,但並非所有國家都受到了同樣的影響,很多國家成功控制了病毒的擴散。
  • 聯合國日內瓦講話: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回首最近100多年的歷史,人類經歷了血腥的熱戰、冰冷的冷戰,也取得了驚人的發展、巨大的進步。上世紀上半葉以前,人類遭受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劫難,那一代人最迫切的願望,就是免於戰爭、締造和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殖民地人民普遍覺醒,他們最強勁的呼聲,就是擺脫枷鎖、爭取獨立。冷戰結束後,各方最殷切的訴求,就是擴大合作、共同發展。這100多年全人類的共同願望,就是和平與發展。
  • 「對於人類和地球來說,現在都是一個決定性的時刻。」|古特雷斯
    我們正面臨一場毀滅性的流行病,全球變暖的新高潮,生態退化的新低點,以及我們在實現更公平、更包容和更可持續發展的全球目標的工作中面臨的新挫折。簡單來說,就是地球被破壞了。
  •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發布《2020年人類發展報告》
    報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是世界面臨的最新危機,但除非人類釋放對自然的控制,否則它不會是最後一次。報告認為隨著人類和地球進入一個全新的地質時代—人類紀時代,所有國家應通過考慮人類對地球帶來的危險壓力,消除阻礙變革的權力和機遇之間的嚴重失衡,來重新設計發展的道路。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人類發展報告辦公室主任、該報告的主要作者佩德羅·孔塞考稱,人們對地球壓力的感受與社會如何運作息息相關。
  • 全球性自然狀況評估表明迫切需要採取行動保護人類和地球
    Campaign for Nature總監Brian O'Donnell表示:「大自然面臨著對人類健康和福祉造成毀滅性後果的危機。然而,現在扭轉局面還為時不晚。為了解決這個嚴重問題,各國政府現在必須承諾到2030年保護至少30%的地球表明。」
  • 科學家稱,地球的氣候危機已經非常嚴重,再不採取措施就晚了
    冰川的快速融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不僅會讓人類失去更多的生存家園,而且還會讓能源,糧食等陷入危機,從而嚴重影響人類文明的進步。有科學家曾經猜測,地球現在有可能已經進入了第六次生物大滅絕,原因就是現在生態的不斷惡化,導致每年都會有物種滅絕。如果海平面上升60米左右,那麼地球上的很多生物都將迎來滅絕危機。
  • 許煜:遵循民族國家的邏輯,全球「共同免疫體」永遠無法實現
    我們能否把信息圈看做構建技術多樣性的嘗試,和超越國界的具體團結,通過建立「替代性的訪問、協作模式以及認識論」,擺脫單一技術文化的惡性競爭?本文英文版首發於e-flux,原題為《One Hundred Years of Crisis》,中譯版經許煜老師授權並審校後刊於《澎湃新聞·思想市場》,以饗中文讀者。
  • 超級地球.葛利斯,人類未來的家園
    1.好奇的宇宙自古以來,人類就一直對宇宙懷有好奇之心,並為之探求不倦。從西方的「地心說」到「日心說」,人們擺脫了天圓地方傳統而膚淺認識。「迢迢牽牛星,盈盈一水間」。當人類藉助更先進的儀器設備,認識超出銀河系時,終於,宇宙浩渺無際的神秘面紗揭開了。此時才知道,我們生活的家園,這顆藍色的星球,是多麼的滄海一粟!
  • 太陽每秒釋放的能量足夠人類用1萬年,為何能源危機還是困擾人類
    對人類而言,太陽是獨一無二的。人類活動消耗的絕大部分能量,追根究底都是來自太陽。例如,地球儲存的石油、煤炭都是來源於古生物的光合作用;在河流上設置水壩可以發電,但是水的勢能是來自太陽的蒸發作用——是太陽免費幫我們把水搬到天上,再落回地面上的高處。
  • 人類發現一個戴森球,距地球1480光年,為何科學家警告不要靠近?
    ,如果人類沒有新的能源解決方案,像石油、煤炭、天然氣等這些重要能源將很快耗盡,一旦人類沒有新能源補充,人類文明發展會寸步難行甚至出現倒退,所以能源危機成為人類亟需解決的最大危機之一,可是地球的能源是有限的,人類拿什麼去解決呢?
  • 災難力作《末日逃生》定檔1120 彗星撞地球掀起人類滅亡危機
    災難力作《末日逃生》定檔1120 彗星撞地球掀起人類滅亡危機 時間:2020.11.05 來源:鳳凰網娛樂 分享到:
  • 人類有可能實現「永生」?生物學家說出了難以想像的真相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經歷生命歷程,地球上沒有任何生物可以擁有長生不死的能力。自人類文明在地球上發展壯大以來,人類一直自詡是地球上最強大的高等生命,但依然擺脫不了自然生存規律的束縛。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是否能利用科學為人類尋得「永生」之法?科學家說出了驚人的真相。
  • 各民族團結攜手真抓實幹 繼續建設美麗新寧夏——習近平總書記在...
    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寧夏考察時強調,要全面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新發展理念,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優先穩就業保民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寧夏廣大幹部群眾表示,要牢記總書記囑託,繼續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
  • 地球上的藍血生物,可繁殖9萬顆,卻沒能擺脫人類的追捕!
    地球上的藍血生物,可繁殖9萬顆,卻沒能擺脫人類的追捕!人類自詡是地球的主人。認為自己對地球足夠了解。當自己真正走出地球之後,才深知地球遠不止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有很多人類尚未踏足的領域。曾經有科研團隊在馬裡亞拉海溝進行了探索,發現很多從未見過的生物,與此同時,還在海底深處發生可怕的東西,那就是塑料垃圾,這已經給海洋生物造成極大的困擾,沒想到地球上的淨土已經被玷汙了。很多人自認為已經徹底了解海洋,其實我們了解到的只是淺海領域,深海中還存在太多奇形怪狀的生物。海洋是神秘莫測的,我們無法判斷它的面積有多大,也無法預知內部有沒有風險。
  • 人民日報: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類不會永遠被束縛在搖籃裡
    「天問一號」探測器的目的地,是地球在太陽系中的「近鄰」——最近距離5500多萬公裡、最遠距離4億公裡的火星。幾乎是在人類剛剛有能力掙脫地球引力飛向太空的時候,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就開始了它的旅程。從1960年至今,人類已經進行了44次火星探測活動,這讓火星成為人類探測時間最長、次數最多、參與國家也最多的一顆行星。
  • 地球上最貴的物質,每克價值62萬億美元,人類想星際旅行要靠它
    如今伴隨著人類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地球上的人口數量也越來越多,如今人類已經突破70億人口大關,但是這並不是極限,根據研究者給出的數據,大約22世紀之前(本世紀末),地球上的人口總數量,就會突破100億。伴隨著地球人口大爆炸,隨之而來的,也是各種各樣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