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和文獻不會說的秘密:為何曾侯乙墓皮甲的裙甲臃腫又不實戰?

2021-02-18 冷兵器研究所

筆者在復原皮甲過程中,儘可能按照《甲冑復原》一書中提供的數據和方法來製作,但仍出現了一些怪異之處。主要表現在身甲的下半部分:胸部以下的方形甲片,這裡姑且稱之為裙甲片,按照《甲》裡的數據做出來感覺會非常奇怪,下擺會非常大,不得已只好根據個人身材調整尺寸。《甲》一書中沒有實際穿著復原甲後的照片展示,所以這方面表現不太明顯,但湖北博物館所展示的復原甲實物因為是披掛在模特身上,的確出現了同樣現象。

曾有同好提出,這套甲可能在出土時混入了馬甲甲片,於是造成了這種現象。而這種猜測的可能性不大:曾侯乙墓雖同時出土人馬兩類甲冑,但馬甲甲片表面基本都有華麗繁複的花紋。

為何武士甲髹素麵漆而馬甲有紋飾暫時不得而知,不過這是值得慶幸的事情,不然筆者復原這套甲還得多花至少一年的功夫……

另外,九連墩楚墓出土皮甲的形制與曾侯乙墓皮甲基本一致(個別部位有簡化),復原時應該用了和曾甲一樣的方法,也有碩大的裙甲並且更加明顯。

這個寬大的裙甲不僅略顯怪異,並且非常不利於在車戰時穿著,畢竟東周戰車在有限空間內要搭載三名乘員,還要給戰術動作留餘地,而東周戰車車輿的寬度只有120-160釐米。(楊英傑《先秦戰車形制考述》數據)

其他關於曾侯乙墓皮甲的文獻書籍應該也注意到了這點。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古代軍戎服飾》一書裡,該型皮甲被描繪得相當貼身,還系了一條腰帶。 

經過一番琢磨,先按下甲裙過大問題不表。筆者認為,雖然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沒有,但《中國古代軍戎服飾》等書都給這套甲配一條腰帶,應該是合理的,理由如下:

1.實用性。加了腰帶後,佩劍等武器才能有地方懸掛。與曾侯乙墓皮甲形制基本一致的九連墩皮甲同時出土有皮甲28套和配劍28把,數字吻合,顯然是成套陪葬。實際使用的話應該會在皮甲外加腰帶來配劍,即東周一直到兩漢廣泛使用的璏式佩劍法。

2.舒適性。不加腰帶,甲的全部重量需要肩膀來承擔,筆者這套甲將近5公斤,長時間穿著也會不舒服,如果加一條腰帶,腰部能分擔相當一部分重量,感覺會好很多。

▲筆者復原的成品

3.《周禮》上說「函人為甲……權其上旅與其下旅,而重若一……」這句話很有意思,甲的上下兩部分,為什麼一定要做成重量一致?聯繫上一條理由就很容易理解了:那就是在周代,人們已經意識到把甲的重量由肩部和腰部分開承重,會提高舒適性和靈活性。

4.此外,春秋時期已經開始廣泛使用玉石、金屬帶鉤的腰帶。曾侯乙甲穿著方式為右側開,與普通服裝的交領右衽類似,說明當時對甲冑的認識還沒有把它從一般衣物中剝離出來,在衣服外面加一條腰帶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回到裙甲臃腫的問題,個人覺得這很有可能是甲片在編綴方法上還存在問題。因為以《甲》一書的復原方法,這型甲身甲部分全部是大片甲片下壓上用繩帶編綴,穿著時側開後又用繩帶綁緊側面,實際形成了一個牢固的筒形結構,不僅裙甲部分顯得臃腫,事實上也不能通過系腰帶收緊甲片,無法收腰。

在同一型甲冑上,上臂甲可以做得非常靈活但裙甲卻沒有,個人以為這有點說不過去。

也曾有同好建議筆者在秦兵馬俑塑像上找尋參考線索,通過觀察發現,兵馬俑所反映的秦甲在編綴身甲時,腰部這一圈甲片的上沿,改為上壓下的編綴方法,將這一圈甲片放置在最內層,這樣處理可能的確和收腰有關。

不過讓人困惑的是,從結構上看,秦甲似乎可以做到系腰帶,但目前已發掘出來的秦兵馬俑中卻沒有找到直接證據。可能是因為兵馬俑甲冑的裙甲部分較曾侯乙墓甲小了不少,腰部以下基本只能護襠,大腿幾乎無防護。所以秦兵馬俑對曾侯乙墓甲冑的復原能提供的參考價值還是很有限的。

《甲》一書中,關於復原東周皮甲這一章節明確註明為「原載於《考古》1984年第12期,收入本書時略有修改」。彼時秦兵馬俑也已被發現有十年之久,如有參考價值,白老先生應該不會不採用。所以,這個裙甲的問題只能等待新的考古發掘和研究了。例如2011年新發掘的六安戰國墓裡也有皮甲出土,從新聞圖片上可以看到,部分甲片還留有較為清晰的編綴痕跡,且似乎與《甲》一書不盡相同,期待更進一步的研究。

目前如有同好想親手做一套東周皮甲,要麼依舊做大裙甲純展示,若是想能穿能打還是建議修改甲片尺寸。至於系不系腰帶,都說得過去。

本文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主編原廓,作者黃昏後,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手工達人耗時2年復原東周皮甲

破解山文甲形制的千古之謎!


環首刀    漢劍    鞭鐧    陌刀    唐刀    鉤鑲     輕呂   戰錘    石斧   馬槊   殳  西域鑌鐵大刀   樸刀   兵馬俑青銅劍   鐮刀   清弓   中國傳統弓  明式小稍弓  英國長弓   國產刺刀大全   中國騎兵軍刀   英國軍刀  空軍傘兵刀    海軍寶劍   山文甲    明光甲    歐洲騎士板甲   鱗甲   古埃及西臺彎刀   阿昌族戶撒刀   蒙古刀  保安腰刀   西藏武備   英吉沙小刀   西班牙Navaja折刀   芬蘭國刀   印度虎爪   長鉞   睪丸匕首  印度軟劍   麟角刀  亞塔安刀   日式刺刀   恰西克馬刀 日式刺刀 又鬼山刀   白堊紀魚骨劍   伊斯蘭盔甲   匈人武器    突厥兵器      伊朗古兵   喪屍武器   越南弩   手擲類暗器  廚刀  世界盾牌    歐洲細劍   日本天皇佩刀  東瀛名刀譜  玉鋼神話 兵馬俑青銅劍    趙雲亮銀槍   關羽青龍偃月刀   張飛丈八蛇矛   呂布方天畫戟   豬八戒九齒釘耙   唐僧毗盧帽


相關焦點

  • 東周打仗,從小兵到天子都只穿普通皮甲?專家:你看看曾侯乙墓
    考古發現的東周時期甲冑主要出土於楚系墓葬中,目前發現有甲冑遺物的楚墓主要集中於長沙、江陵、南陽等地,另外還有個別其他地區的大型楚系墓葬,如曾侯乙墓也出土有甲冑。周朝甲冑大多為皮甲,由曾侯乙墓中出土甲冑可見一斑。
  • 曾侯乙墓實錘了
    由於存世的文物實在是太少,想把這個問題搞明白,還真沒那麼容易,比如說,你要想知道商朝,西周的戰士穿啥盔甲,那就只能半蒙半猜了,因為國內雖然也出土過一些商朝和西周時期的鎧甲,但大多零散而不成系統,你就是把北大歷史教授請來,他也給不了你一個準確答案。
  • 失傳千年:曾侯乙墓驚現古代樂器「築」
    著名的曾侯乙墓發掘40多年來,人們對它的認識和研究一直持續著、深化著,不斷有新的令人震驚的成果出現。其中,確認已經失傳上千年的古代樂器「築」,應當列為重新認識的重大發現之一。
  • 擁有勾踐劍、曾侯乙編鐘的湖北博物館,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若要評選中國人最熟悉的國寶,有兩件文物一定上榜:越王勾踐劍和曾侯乙編鐘。 這兩件文物屢次出現在課本和影視劇中,可謂名揚天下,婦孺皆知。有趣的是,它們都收錄在一座省級博物館中,這便是湖北省博物館。
  • 蜻蜓眼玻璃珠:2000多年前來自埃及的奢侈品,曾侯乙墓出土最多
    不得不佩服學者的知識儲備和想像力。戰國初年,中原很多高等級的貴族墓中開始出現蜻蜓眼的身影。最為大家熟悉的就是曾侯乙墓。除了編鐘等耳熟能詳的文物,170多顆的蜻蜓眼玻璃珠也是在這座墓葬中發現的!曾侯乙墓發現的蜻蜓眼玻璃珠剛開始中原的貴族只能「代購」。價格昂貴不說,圖案也不符合自己的審美。
  • 曾侯乙墓裡神奇的隨葬品,他嘴裡含了21個玉制小動物,是幹嘛用的
    一個史料上沒有記載的人,揭開了一段重大歷史如果沒有1978年湖北的一處大型墓穴被發現,可能誰也不知道世上還有曾侯乙這樣一個人物。畢竟這是歷史當中的一段空白點,如果加以研究的話足以震撼整個考古界。考古工作有序地進行著,慢慢地這個曾侯乙的身份也浮出水面。
  • 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開幕,8件珍貴海歸文物返鄂
    自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被發現後,曾國考古不斷取得新進展。 類似紋飾和形制的霝此前曾出土於隨州均川熊家老灣、煙臺上夼村西周墓和萊陽中荊鄉河前村,但自名為「霝」的僅有本件。 自1978年隨州曾侯乙墓被發現後,在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之下,我省曾國考古屢有重大新發現,除曾侯乙墓入選二十世紀百大新發現外,自2011年以來,曾國考古項目四次獲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中國六大考古新發現(隨州葉家山西周墓地、隨州文峰塔東周曾國墓地、京山蘇家壟周代遺址、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 春秋戰國時期,有種「眼睛文物」受追捧,專家認為它們非本地產
    1978年,湖北隨州城外西邊兩公裡擂鼓墩山,發現一座舉世震驚的戰國早期墓葬,該墓葬主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曾侯乙。考古專家從曾侯乙大墓中,共提取出15,400多件各種類型的珍貴文物,其中還有一套完整的"曾侯乙編鐘",引發考古學術界轟動。
  • 湖北發現地下水墓,墓中出土一件逆天神器,專家:鎮國之寶
    在說這件比較詭異的文物之前,我們還是要先說一下這座2000年前的戰國時期的「水墓」,這座古墓之所以會有這個稱號,並不是說這座古墓在水底下所修建的,而是因為被河水給侵蝕了,導致古墓被淹沒在了水底之下,所以說才有了「水墓」這一稱號。
  • 五指律符:曾侯乙「築」上的核心圖案揭秘_文化_中國西藏網
    作者:王金中  在曾侯乙墓中確認失傳千年的築,是中國古代樂器的一個驚世大發現(參見光明網11月20日《失傳千年:曾侯乙墓驚現古代樂器「築」》);同樣令人震驚的是,在這件築上精心描繪著有關音樂的神話故事和類似五個手指頭的音律符號。
  • 商代皮甲長啥樣?考古學家:很考驗想像力,只能靠這坨「殘跡」猜
    由於商代離現在實在是太久遠了,現存的商代文物資料非常少,因此我們只能根據有限的證據,加以合理的聯想,來猜測這件事情了。▲現代人復原商代武士先說鎧甲,在先秦時期,由於沒有掌握成熟的冶鐵技術,鐵尚不是一種常見的材料。
  • 國家寶藏之曾侯乙編鐘,出土至今只奏響過三次,太讓人驚嘆了
    走了這麼多博物館我特別喜歡陝西歷史博物館和湖北省博物館,在湖北省博物館裡面的鎮館之寶就非常多,向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等,今天就來看一件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曾侯乙編鐘。1977年9月一支部隊在湖北綏縣那個新建廠房時,偶然發現一座戰國早期的大型墓葬:曾侯乙墓,這裡面出土了好幾件國寶,有曾侯乙編鐘和曾侯乙尊盤,這2者只是我們最熟悉的,其實曾侯乙墓還出土了其他的國家一級文物。
  • 龜山漢墓墓主是誰?文物普查發現神秘銅印,專家鑑定後激動不已
    龜山漢墓被譽為是「東方金字塔」,至今留下了太多的神秘的謎團了,像什麼工精度之謎、崖洞墓開鑿之謎、星宿分布圖之謎、塞石之謎、劉注前殿未解之謎、壼門之謎等等,可以說是最為被專家感到不解的漢墓了。不過龜山漢墓的發現歷程確實和不少墓葬一樣,也是被開山採石發現的,這點滿城漢墓、曾侯乙墓也都是如此,而在考古發掘龜山漢墓的時候,確實也是遇到了許多的難題,首先在龜山漢墓外邊就放著大量的長方形巨石,其實就是塞石,目的就是防止盜墓賊進入甬道,有這些巨石在,盜墓賊連甬道都難以進入。
  • 「古樂鍾皆如合瓦」:千古絕唱的曾侯乙編鐘一鍾雙音的奧秘
    1978年湖北省的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擂鼓墩發掘了一座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墓葬——曾侯乙墓。墓中出土了大量珍貴的文物,特別是全套大型曾侯乙編鐘轟動了中外。全套編鐘共64件,由青銅鑄就,出土時分3層8組懸掛在由兩名青銅佩劍武土雙手託起的曲尺形漆木鐘架上,氣勢雄偉壯觀。
  • 破解曾隨之謎:陳北辰作客穀雨計劃專題講座
    陳北辰主要從事商周考古、藝術史、青銅器鑄造技術、跨區域物質文化交流、文物和文化遺產數位化展示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特別關注曾國考古研究工作。本次講座基於曾國考古發掘與研究歷程,圍繞「曾國之謎」進行回顧,討論半個世紀以來學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觀點,並對曾國考古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展望。
  • 河南沒有大象,卻為何被稱為「豫」?3000年大墓現世揭開了謎團
    主要都集中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亞及東南亞等地區,而我們中國南部邊境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也是有的,比如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至於其他地區自然是沒有的了,但是有個問題來了,那就是為何河南會被稱為「豫」呢?
  • 商周時期的蘇國溫邑與曾國隨邑
    近百年來,曾都區先後多次出土有「曾」銘文的青銅器,如「曾侯仲子父鼎」、「曾子仲鼎」、「曾侯白戈」、「曾姬無血 」、 「曾都尹法之行 」、「曾孫法之鼎」等。2011年,隨州市經開區發掘葉家山墓地,出土陶、銅、瓷、漆木、玉石等各類文物七百餘件套,青銅器多達三百餘件。葉家山墓群比已知的曾侯乙墓要早五百餘年,說明此處應是與早期曾國、曾侯相關的一處家族墓地。
  • 柳州一明代墓墓主身份確認,「學霸」家族曾「七代連科」
    他的兒子莫與齊也是進士出身,也曾歷任副使一職,最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當到從三品的布政使司參政。在《柳州府志》等舊志中,莫抑、莫與齊均被列為鄉賢,而且在如今的中山中路保險公司大樓一帶,曾立有一座「憲臺濟美」牌坊,用於褒揚和紀念這對父子。莫抑墓坐落於柳北區柳長路旁的歐陽嶺上,旁邊還有另外兩座明代古墓,分別屬於他的原配夫人趙氏和繼室夫人王氏。
  • 曾侯乙編鐘:世界音樂史上一鍾雙音的獨一無二奇蹟
    在隨後的挖掘工作中,發現了一處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其中,曾侯乙編鐘的出土,震驚了全世界,展示了中國歷史上處於領先地位的音樂藝術。曾侯乙編鐘由 45 件甬鍾、19 件鈕鍾和 1 件鎛組成,加上橫梁、立柱等,總重量達 5 噸多,從規模上看位居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