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黔西南日報 中國黔西南
「鄉村振興,要保留原有的人文、風貌。失去了歷史的鄉村,就失去了根和魂。」
「鄉村振興,一定要遵循村莊原來的模樣,統籌規劃、有序推進。」
「大家都出出主意,看看你們想要改造後的村子是個什麼樣子的?」
今年8月,由叢志強帶領的「藝術振興鄉村」團隊主創一行和13位寧海縣葛家村村民組成的首批「鄉建藝術家」來到晴隆縣光照鎮定汪村播撒藝術的種子後,11月中旬,這批團隊帶著藝術振興定汪村的成功經驗,又開始走進光照鎮東方紅社區,正式開啟了現場踏勘的賦能之路。
東方紅社區有著留存完好的一些房屋古建築,周圍青山環繞、環境清幽,村子西頭,更有幾棵遮天蔽日的大黃葛樹,更加凸顯村子的古樸和秀美。
那天,天氣炎熱,東方紅社區駐村第一書記周鍵在黃葛樹下擺放了幾張凳子,召集了社區幹部和產業致富帶頭人,大家便匯聚在黃葛樹下,認真聽叢志強團隊作「藝術振興鄉村」主題講座。
身兼多職的叢志強,是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國家一級美術師。同時,他還有一個響噹噹的頭銜:中國藝術鄉村的創建人之一。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此次來光照鎮東方紅社區,叢志強教授特別感慨。他說:「我來的時候,看見這裡種植的蔬菜特別多,甘蔗林也漫山遍野,心裡特別欣慰和高興。希望東方紅社區繼續在蔬菜和甘蔗產業方面樹品牌、下功夫、做文章,推動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農村美不美,環境好不好,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生存質量和生活品質。」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黃波坦言,東方紅社區生態條件非常好,但這裡的自然環境要乾淨整潔,村兩委要下力氣整治和規範汙水排放,將社區全力打造成為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鄉村振興沒有現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經驗。」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研究生張曉聰在現場一語中的:「美麗鄉村建設要因地制宜,與農村豐富的資源相結合,要讓當地的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有所提高,不要在房子外面刷層白灰就了事,大搞形象工程!」
東方紅社區搶抓發展機遇,打造美麗鄉村的腳步,同樣引起了兩位國際友人的關注。
在主題講座現場,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波蘭研究中心副主任Magdalena(瑪格達萊娜)和她的丈夫Rega(雷加)格外引人注目。一進社區,兩人就被這裡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濃鬱的民族風情所吸引。參天古黃葛樹、別具一格的民居、村民真誠的笑臉……每一個地方,都深深吸引了兩位國際友人的目光。
據了解,瑪格達萊娜夫婦均是浙江大學寧波理工的老師,一位主攻哲學,另一位是人類學專家,兩人一直在追蹤中國人民大學叢志強團隊「藝術振興鄉村」的實踐項目,此前,已撰寫了多篇論文,向世界介紹在寧波實踐的中國鄉村振興模式。
如今,藝術振興鄉村開始走向中國西部少數民族村落,這讓瑪格達萊娜夫婦很感興趣。他們表示:這幾天將深入村民家進行考察調研、面對面採訪交流,以連載報導的方式,向世界講述中國人民大學叢志強的鄉建藝術團,培養與帶領寧波葛家軍奮戰在西部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
據悉,東方紅社區隸屬晴隆縣光照鎮,距縣城20公裡,轄16個村民小組14個自然村寨,全村戶籍人口1078戶4296人。這裡交通便利、水源較好、土地肥沃,在發展草熟蔬菜、果林經濟、甘蔗等特色產業方面有較好基礎,和定汪村有很多相似之處。
「這次『藝術振興鄉村』主題講座,很有啟迪意義。相信叢志強帶領的『藝術振興鄉村』團隊踏勘賦能之路能給村莊的面貌、村民的思想都帶來改變。」該社區駐村第一書記周鍵如是說。(文/圖 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韋歡 田秋雨)
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文國坤 陳安彤 姚廷婷
本期審稿:魏浩然
值班主任:郭連軍
黔西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微博:@中國黔西南
微信/易信:中國黔西南
APP:北緯25°的黔西南
數字報:http://www.qxnrb.com
官網:http://www.zgqxn.com
郵箱:zgqxnw@163.com
聲明
凡「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刊發的原創內容,均保留版權,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微信號:zgqxnw)」。
原標題:《黃葛樹下話振興——叢志強團隊「援夢」晴隆縣光照鎮東方紅社區小記》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