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葛樹下話振興——叢志強團隊「援夢」晴隆縣光照鎮東方紅社區小記

2020-12-21 澎湃新聞

黃葛樹下話振興——叢志強團隊「援夢」晴隆縣光照鎮東方紅社區小記

2020-12-18 17:5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黔西南日報 中國黔西南

「鄉村振興,要保留原有的人文、風貌。失去了歷史的鄉村,就失去了根和魂。」

「鄉村振興,一定要遵循村莊原來的模樣,統籌規劃、有序推進。」

「大家都出出主意,看看你們想要改造後的村子是個什麼樣子的?」

今年8月,由叢志強帶領的「藝術振興鄉村」團隊主創一行和13位寧海縣葛家村村民組成的首批「鄉建藝術家」來到晴隆縣光照鎮定汪村播撒藝術的種子後,11月中旬,這批團隊帶著藝術振興定汪村的成功經驗,又開始走進光照鎮東方紅社區,正式開啟了現場踏勘的賦能之路。

東方紅社區有著留存完好的一些房屋古建築,周圍青山環繞、環境清幽,村子西頭,更有幾棵遮天蔽日的大黃葛樹,更加凸顯村子的古樸和秀美。

那天,天氣炎熱,東方紅社區駐村第一書記周鍵在黃葛樹下擺放了幾張凳子,召集了社區幹部和產業致富帶頭人,大家便匯聚在黃葛樹下,認真聽叢志強團隊作「藝術振興鄉村」主題講座。

身兼多職的叢志強,是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國家一級美術師。同時,他還有一個響噹噹的頭銜:中國藝術鄉村的創建人之一。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首要任務。此次來光照鎮東方紅社區,叢志強教授特別感慨。他說:「我來的時候,看見這裡種植的蔬菜特別多,甘蔗林也漫山遍野,心裡特別欣慰和高興。希望東方紅社區繼續在蔬菜和甘蔗產業方面樹品牌、下功夫、做文章,推動農村產業高質量發展。」

「農村美不美,環境好不好,直接關係到人民群眾的生存質量和生活品質。」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黃波坦言,東方紅社區生態條件非常好,但這裡的自然環境要乾淨整潔,村兩委要下力氣整治和規範汙水排放,將社區全力打造成為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的美麗家園。

「鄉村振興沒有現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經驗。」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研究生張曉聰在現場一語中的:「美麗鄉村建設要因地制宜,與農村豐富的資源相結合,要讓當地的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有所提高,不要在房子外面刷層白灰就了事,大搞形象工程!」

東方紅社區搶抓發展機遇,打造美麗鄉村的腳步,同樣引起了兩位國際友人的關注。

在主題講座現場,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波蘭研究中心副主任Magdalena(瑪格達萊娜)和她的丈夫Rega(雷加)格外引人注目。一進社區,兩人就被這裡優美的自然風光和濃鬱的民族風情所吸引。參天古黃葛樹、別具一格的民居、村民真誠的笑臉……每一個地方,都深深吸引了兩位國際友人的目光。

據了解,瑪格達萊娜夫婦均是浙江大學寧波理工的老師,一位主攻哲學,另一位是人類學專家,兩人一直在追蹤中國人民大學叢志強團隊「藝術振興鄉村」的實踐項目,此前,已撰寫了多篇論文,向世界介紹在寧波實踐的中國鄉村振興模式。

如今,藝術振興鄉村開始走向中國西部少數民族村落,這讓瑪格達萊娜夫婦很感興趣。他們表示:這幾天將深入村民家進行考察調研、面對面採訪交流,以連載報導的方式,向世界講述中國人民大學叢志強的鄉建藝術團,培養與帶領寧波葛家軍奮戰在西部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

據悉,東方紅社區隸屬晴隆縣光照鎮,距縣城20公裡,轄16個村民小組14個自然村寨,全村戶籍人口1078戶4296人。這裡交通便利、水源較好、土地肥沃,在發展草熟蔬菜、果林經濟、甘蔗等特色產業方面有較好基礎,和定汪村有很多相似之處。

「這次『藝術振興鄉村』主題講座,很有啟迪意義。相信叢志強帶領的『藝術振興鄉村』團隊踏勘賦能之路能給村莊的面貌、村民的思想都帶來改變。」該社區駐村第一書記周鍵如是說。(文/圖 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韋歡 田秋雨)

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文國坤 陳安彤 姚廷婷

本期審稿:魏浩然

值班主任:郭連軍

黔西南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微博:@中國黔西南

微信/易信:中國黔西南

APP:北緯25°的黔西南

數字報:http://www.qxnrb.com

官網:http://www.zgqxn.com

郵箱:zgqxnw@163.com

聲明

凡「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刊發的原創內容,均保留版權,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微信號:zgqxnw)」。

原標題:《黃葛樹下話振興——叢志強團隊「援夢」晴隆縣光照鎮東方紅社區小記》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小褲腳教授」的鄉村故事在汙水橫流的定汪,改變了主意
    定汪村一景 定汪村,這個雲貴高原上的自然莊,隸屬於貴州晴隆縣光照鎮涼水社區,是一個布依族聚居的小村落。 在脫貧攻堅政策的指引下,三年前,定汪村就脫貧了。脫貧後,村民們盼著日子能過得更好些。然而,在大山深處,「等靠要」,大大限制了村民致富的想像力。定汪村的村容村貌,幾乎還是老樣子。定汪村的夢,只能藏在心裡。 藝術的星星火種,能否在定汪「燎原」?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
  • 貴州定汪村來寧波「拜師學藝」,寧海葛家村的藝術振興鄉村模式將...
    7月的寧海葛家村百花爭豔,藝術振興之風再掀熱潮。昨日,「同走藝術振興鄉村路:寧海葛家-晴隆定汪結對」儀式在這個遠近聞名的網紅村舉行。根據雙方約定,寧海的藝術振興鄉村模式不日將「遠嫁」貴州晴隆,甬黔兩地村民攜手,用藝術扶貧的方式助力貴州這個小山村尋找發展契機。
  • 大山深處,從北京來了「小褲腳教授」!中國寧波網推出系列報導
    在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之後,今年7月和8月,叢志強團隊再度行走農村,先後來到寧波鄞州區城楊村、貴州晴隆縣定汪村,開展「藝術點亮鄉村」的實驗。如今,這兩村也正發生蛻變,面貌煥然一新。一年多來,甬派總編帶領團隊密切跟蹤、蹲點採訪,全程記錄三個鄉村的一個個變化,耳濡目染「小褲腳教授」與村民之間的故事,深度發掘叢志強團隊身上所展現的精神內核。今起,中國寧波網、甬派推出「人大叢志強團隊藝術點亮鄉村全記錄」,講述「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以饗網友。
  • 晴隆光照鎮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助力當地村民脫貧
    晴隆光照鎮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助力當地村民脫貧 發布時間:2020-12-14 11:35:19      來源:黔西南日報
  • 甬派五千字長文記錄「小褲腳教授」的真心用心...
    「小褲腳教授」:新時代知識分子的楷模——中國人民大學叢志強團隊探尋藝術振興鄉村之路紀實他不遠千裡,從北京著名學府來到浙東小山村,再到貴州大山裡,探尋「藝術振興鄉村」新路徑,往返飛行40多次,行程超過12萬公裡,相當於「繞」地球三圈;他不辭勞苦,600多天裡,帶領研究生團隊駐村時間超過120天,與村民同吃同住
  •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⑰ 大學藝術系老師教你做盆景
    在新修的金銅鼓廣場上,貴州省晴隆縣定汪村村民羅運恩,自豪地介紹親手打造的假山盆景——「這些石頭,都是從我們村搬下來的
  •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㉕ 為誰設計?三個案例讓他茅塞頓開
    由此,Participle給出解決方案:創建一個圈子,涵蓋社區裡儘可能多的老人,了解每個人的需求和其技能。在設計師、社區的引導下,老人們互幫互助,難題化解了,自信心也提高了。「不止改善個人的生活,還要改善整個社區」,這是設計師的終極目標。圈子在薩瑟克一炮而紅,並被用到其他地區。案例二:環形水車
  • 借「雞」生「蛋」戰脫貧 ▎晴隆縣沙子鎮聯盟社區發展飛地經濟助力...
    晴隆縣沙子鎮聯盟社區的100畝飛地產業也在這裡。趁著雨季,50多位村民也在這裡忙碌。5月23日,聯盟社區第一書記譚斌、村黨支部書記蔣萬盛相約到普晴林場,實地查看紅託竹蓀種植進度,了解群眾就業情況。「借普晴林場的『雞』,生聯盟產業的『蛋』。今年我們準備種植紅託竹蓀100畝,目前已經種下20多畝。」
  •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㉔那一幕,輾轉難眠
    叢志強和同事掏出口袋裡所有錢,放在灶臺上。離開瓦房村,這一幕揮之不去,「更多的設計師,能不能拿出哪怕十分之一的時間,去為貧困人群和貧困地區去做設計?」 與此同時,叢志強也陷入沉思,「鄉村振興是國家大戰略,貧困的地方難道就不要做了嗎?」一個念頭冒了出來——一定要找到一條相對花錢少而且靈活高效的鄉村振興路徑。
  • 踏遍山河,尋鄉村文化振興之魂 ——記孫慶忠教授與川中社區大學
    在川中社區大學,崔海青大爺重拾大學夢,彌補年輕時無法讀大學的缺憾。5年間,先後有近三百名學員在社大學習,輻射學校周邊15個村落。像郎曉雲、崔海青這樣的人還有很多,家長在社大學習,孩子在川中幼兒園學習,共同進步、一起成長。對於家長而言,是在重新認識周遭世界和生活;對於孩子而言,是潛移默化、言傳身教地對能力和品質的培養。
  • 「我的扶貧故事」心懷三寶情 幹好三寶事丨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坪社區...
    2019年12月,我來到晴隆三寶開展脫貧攻堅幫扶工作,掛任晴隆縣委副書記、晴隆縣三寶街道新坪社區(三寶彝族鄉大坪村)第一書記,併兼任省直機關駐晴隆縣同步小康工作隊副隊長、省委辦公廳駐晴隆縣三寶鄉脫貧攻堅前線工作隊隊長。
  • 晴隆縣彝族火把節熱情如火
    8月13日,農曆六月二十四,傍晚的晴隆縣阿妹戚託小鎮熱鬧非凡,各地來賓與彝族同胞共度彝族火把節。晚上8點,廣大彝家兒女身著節日盛裝,點燃了彝族神聖的篝火,開始了彝族火把節的重頭戲——篝火晚會。現場,近萬名賓客與彝族同胞們手拉著手,肩並著肩,遊蕩在歡樂的海洋,他們圍著篝火盡情歡舞、跳躍,盡情地釋放自己。
  • 《人民日報》《經濟日報》關注黔西南州晴隆縣、望謨縣做好易地...
    為解決搬遷群眾就業難題,晴隆縣在阿妹戚託小鎮旁建起了產業園區,從浙江寧波等地引入9家勞動密集型企業,可提供1500多個就業崗位。同時通過層層督戰與定期走訪排查,晴隆縣及時消除返貧風險,全力穩定就業,讓以崗定搬、以產定搬真正落地,確保戶戶有錢掙、有活幹。 貧困戶謝小串想找份工作,但一直沒有稱心的。
  • 產品中長期收益亮眼 東方紅權益團隊「中生代」群體強勢崛起
    11月16日首度開放的東方紅睿璽三年定開混合基金獲得投資者火熱申購,引發了市場對於東方紅權益團隊「中生代」基金經理的高度關注,以東方紅睿璽基金經理王延飛為代表的一批東方紅自我培養出的優秀基金經理,以過往幾年高質量的業績回報展示出自己的實力。
  •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攜手晴隆定汪振興鄉村
    在晴隆定汪村村民羅運舒的小院裡,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叢志強和當地村民面對面交流起來。8月18日,叢志強帶著寧海葛家村村民走進定汪村村民家中,挖掘村莊特色、了解民俗文化、徵詢村民需求。走進羅景川的家,叢志強看著滿掛在牆上的樂器,充滿了好奇。「能不給我們拉上一段?」羅景川、羅景才等人拿起自製的樂器,給大家演奏了一段布依小調,得到了陣陣掌聲。
  • 報告文學《明月照深林》:研探鄉村振興之路
    《明月照深林》 高凱 攝中新網北京12月7日電 (記者 高凱)以藝術的形式振興鄉村,實現文化脫貧,思想脫貧,精神脫貧——在報告文學《明月照深林》中,作者對浙江省寧海縣藝術家下鄉振興鄉村的故事進行了細緻而真實的描摹。
  • 「小褲腳教授」鄉村故事老篾匠成了網紅
    今年夏天,「小褲腳教授」叢志強帶著研究生來到鄞州城楊村,一場轟轟烈烈的微改在這座千年古村啟動。 俞振飛14歲學藝,製作竹器的手藝了得。叢志強聽說後專程找到俞振飛,想請他出手做一頂巨型竹帽,讓它成為城楊村的地標級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