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藝術設計改造過的葛家村,每一個角落都藏著驚喜。
7月的寧海葛家村百花爭豔,藝術振興之風再掀熱潮。昨日,「同走藝術振興鄉村路:寧海葛家-晴隆定汪結對」儀式在這個遠近聞名的網紅村舉行。根據雙方約定,寧海的藝術振興鄉村模式不日將「遠嫁」貴州晴隆,甬黔兩地村民攜手,用藝術扶貧的方式助力貴州這個小山村尋找發展契機。
去年4月,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叢志強教授帶著一幫做園林設計的研究生來到葛家村,展開了一場藝術振興鄉村的探索之旅。
通過師生與村民的共同協作,這個默默無聞的小山村在半年時間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五步一景,十步一畫。從往日的髒亂差,到如今美不勝收,藝術和鄉土的碰撞,擦出了絢爛的火花——「葛家村現象」開始走紅。
去年,村裡一家裁縫店經過庭院設計改造後,幹起了農家樂。「前幾天剛碰到這戶村民,他們現在一個月的收入已經有兩萬元。」叢志強說,他們剛進駐葛家村時,也曾遭遇不理解。一些村民甚至認為,這個團隊是打著藝術的幌子來「騙錢」的。經過大半年的相處,村民們才發現,這群藝術家真的是用創意設計在讓村子變得更美,更有藝術氣息。
「現在周末來這裡的人很多,農家樂、民宿等都要預訂。」在村文化禮堂旁開小超市的阿姨告訴記者,每周三四她就要開始備貨,防止飲料、零食賣斷貨。
葛家村的蝶變,也引發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去年,該村被評為浙江省善治示範村;上個月,這個網紅村入選浙江省第二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推薦名單。千裡之外的黔西南晴隆縣定汪村與寧海葛家村是東西部幫扶合作對象,聽聞這裡的鄉村田園變形計劃,他們專門派人前來拜師,打算將葛家村的經驗帶回去,在當地複製一個「葛家村」。
晴隆縣光照鎮扶貧工作站的李榮芬這次帶了7位村民一道前來,在這裡參觀學習已有一個星期。其間走訪了很多村民家庭,不僅了解了各家的創意設計改造項目,還請教了大家的思路,以及新農村致富的經驗。
「葛家村就地取材搞創新建設的做法,特別吸引我。定汪村有130多戶人家,但絕大部分青壯年都出去務工了。」說到這裡李榮芬不禁感嘆,葛家村的創新建設,主要也是靠著中老年人,他們完全可以借鑑成功經驗。她說,定汪村的主要問題是當地人缺乏專業的指導,村民對政府部門的依賴性較強,也缺乏自主性,「如果有合適的機會,我們那裡的特色刺繡、木工、釀酒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發展。」
「我們村有原生態的木材、石材,還有一個由山泉匯聚成的水塘,很適合旅遊業開發。」定汪村三組組長羅昌雲說,目前村裡幾乎沒有遊客前來,他非常期待藝術家早日進駐定汪村。
「以往我們村裡搞建設是政府貼、村民等,經歷過這次藝術振興改造,大家的思路轉變了。」葛家村所在的大佳何鎮黨委書記李文斌告訴記者,如今的葛家村,人人都是村裡的主人,大家幹得熱火朝天。他透露,通過就地取材式的改造設計、藝術提升,葛家村總共花費了60萬元左右,如果完全通過商業模式操作,這個數字至少要翻十倍。
對於葛家村經驗能否成功複製到晴隆定汪村,李文斌顯得信心十足,「當下新農村建設很需要這種結對模式,可以讓村民之間互相交流學習,讓他們發揮村莊主人翁精神,自己的村子自己建設。」他說,通過藝術振興鄉村系列工作,除了改變鄉村面貌,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大幅改善和提升,這也帶動了當地百姓發家致富。「葛家村村民如今在家就能賺到錢,農家樂、民宿、酒吧、文創產品、研學項目等,業態很豐富。」他認為,只要能提升村民的認知與理念,葛家村的發展模式,完全可以複製到定汪村。
【來源:寧波晚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