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派君有話說
前有「教授路」,後有「巾幗路」。
這是曾經無地理優勢、無「厚家底」、無文化底蘊的葛家村能從困境中「突圍」的密碼。
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叢志強2019年帶領團隊入駐葛家村,作為「外援」,他成為葛家村「村民賦能,文化深耕」的破局者。
同時,基於目前村莊以留守婦女為主的村民構成和婦女的獨特優勢,叢志強還與寧海縣婦聯共同在村裡打造出一條「巾幗路」,一個個手工藝坊入駐,不僅提高了婦女技藝,還拓展了婦女創業就業思路——留下遊客,鼓了錢袋。
今天,中國婦女報刊文《浙江寧海引領激發婦女參與鄉村建設,藝術賦能鄉村振興的「葛家探索」》,聚焦寧海。
甬派全文轉載,以饗派粉——
前有「教授路」,後有「巾幗路」。
這是曾經無地理優勢、無「厚家底」、無文化底蘊的葛家村能從困境中「突圍」的密碼。
「鄉村振興,一定是要讓農民成為主角,站在『聚光燈』下。」2019年帶領團隊入駐葛家村的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叢志強說。作為「外援」,他成為葛家村「村民賦能,文化深耕」的破局者。
同時,基於目前村莊以留守婦女為主的村民構成和婦女的獨特優勢,叢志強還與寧海縣婦聯共同在村裡打造出一條「巾幗路」,一個個手工藝坊入駐,不僅提高了婦女技藝,還拓展了婦女創業就業思路——留下遊客,鼓了錢袋。
葛家村街景一角。 受訪者供圖
什麼是藝術?什麼是陽春白雪?什麼又是下裡巴人?在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大佳何鎮葛家村,你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豬食槽養起了紅金魚,破瓦片圍出了新籬笆,飛鳥魚蟲上了牆,亂石堆潑彩成了印象畫……」走進葛家,移步易景,徜徉在村民的奇思妙想裡,來一程化腐朽為神奇的視覺盛宴。而這一程的盛宴緣起一場美麗庭院創建,驚豔於一條「教授路」。
村民賦能 激發內生動力
走藝術振興鄉村之路的村莊不在少數,可為什麼偏偏無地理優勢、無「厚家底」、無文化底蘊的「三無」葛家村能從困境中「突圍」呢?
「鄉村振興,一定是要讓農民成為主角,站在『聚光燈』下。」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叢志強一語道破其中「機密」。
2019年,寧海縣探索藝術振興鄉村之路時,主動邀請叢志強藝術團隊入駐鄉村,開始破局。
但工作推進初期並不理想。叢志強在村裡開講第一課時,講著講著把村民講「沒」了。「人家可是教授,當然會藝術了」「咱就一個農民,能搞出啥藝術。」……這是村民們的普遍心理,在他們心裡,藝術二字離他們實在太遙遠。
如何打破村民這種觀念?叢志強便和團隊成員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一期駐村的12天裡,他們了解村民需求,聽取村民意見,組織村民動手撿石頭、砍毛竹,拿來破瓦罐、收集舊衣物,敲敲打打、拼拼補補,一起完成了八處空間改造。
改造材料多是就地取材,改造施工都是村民參與,改造設計充分尊重村民意願。看著顏值大增的街道,任誰都無法相信總共才花費了5.3萬元。為了表達感激和感恩之情,葛家村村民自發將這條路命名為「教授路」。
「這就是藝術?那我也會呀。」縫縫補補幾十年的袁小仙,在叢志強的啟發下,拿著舊布料,做起了布藝玩偶,還利用竹子,主動將家裡一堵「光溜溜」的牆面,升級改造成藝術牆。
村婦聯主席葛桂仙騰出自家兩間空房,開辦了「巾幗畫院」,在裝扮牆壁時,考慮到將來孩子會常到這裡來玩耍,便將設計稿中的用石頭在牆上做藝術造型,改成了用布藝。
現在,教授來了,村裡熱熱鬧鬧,教授走了,村民則進行自我創作,自我維護,等著教授回來「檢查作業」。
從一開始被村民誤以為是傳銷騙子,到爭相被村民認作師傅,從平平無奇的「三無」村,到幾個月內迅速躍升為全國網紅村,不僅是叢志強,就連當地幹部都深感這條「村民賦能」的藝術振興鄉村之路走對了。
巧娘葉肖楠用英文向外國遊客講解木藝
文化深耕 大打家庭牌
葛家村的成功八字訣除了「村民賦能」外,還有重要的一部分是「文化深耕」。但深耕什麼樣的文化呢?這,又是道燒腦題。
「我們對文化內涵進行了重新解讀,不是只有『過往』的才是文化,當下村子裡很多鮮活的故事就是一個村子的文化。」叢志強的一番話,點醒了眾多局中人。
家庭歷來是婦聯工作的主陣地,寧海縣婦聯來挖掘家文化,自是在行。60多歲的葉仙絨夫婦倆,習慣收集老物件;葛品高出生時,他的媽媽在門樓上種了一排仙人掌,至今長勢良好;葛大伯和老伴手工製作笤帚已經幾十年……
根據各自特色,叢志強點出了各家的「創造物」方向。葉仙絨把家裡的老房子打掃乾淨,擺上了老物件,還把兒子的書法作品、女兒的織繡作品、丈夫的根雕作品都當作展陳品,開起了「仙絨美術館」,當起了女館長;葛品高的媽媽會釀酒,他便把村裡的老宅拾掇一番,開了村裡唯一的酒吧——「仙人掌酒吧」;葛大伯家掛起了「大伯笤帚店」招牌,眼看村裡遊客多起來,為了保持村莊整潔,大伯開始義務清掃街道……
以小家促大家,如今的葛家村,百姓和樂,民風和諧。走在街頭巷尾,時常能聽到村民爽朗的笑聲。
和美苑、四君子院,化解了村民間積攢已久的矛盾;「桂香茶語」,形成了黨員幹部領頭幹、大家跟著上的良好幹群關係;桂王院和桂王別院,傳承著濃濃鄉愁……動人的故事,散落在葛家村的家家戶戶。每一扇門背後,都足以吸引遊客駐足細品。
10月底,喜訊傳來!葛家村的「村民賦能,文化深耕」模式被確定為「浙江鄉村振興十大模式」中的文化深耕模式。
巾幗參與 實現脫貧致富夢
前有「教授路」,後有「巾幗路」。基於目前村莊以留守婦女為主的村民構成和婦女的獨特優勢,叢志強與寧海縣婦聯一合計,決定在村裡打造一條「巾幗路」。
「這不僅是對鄉村婦女的肯定,也是激發她們內生動力的一種方式。」寧海縣婦聯林紅介紹。
今年,寧海縣婦聯成立了巧娘工作室,這批巧娘們成為打造「巾幗路」的主力軍。葛家村建立了寧海巧娘工作室大佳何工作站,這裡除了展銷巧娘作品外,平日裡巧娘還會在此開會交流。
「每一處空間改造前,都要清晰地認識到這是產業興旺之物,要規劃好它的發展前景。」叢志強一再強調說。
帶著這樣的理念,寧海巧娘工作室主理人繆素青組織了六名巧娘進村入戶,一對一指導,培育葛家村巧娘,找尋產業植入的突破口。
原本在車間打工的村民陳豔娥,性格內向,不善社交。自從家中來了巧娘後,慢慢發現自己對茶藝感興趣,於是便每天在家研究茶藝知識。今年桂花節上,更是一舉登臺表演茶藝。一身恬淡優雅的氣質,直讓村民驚嘆「豔娥像是換了個人一樣。」
眼下,陳豔娥正在重裝自家院子,謀劃開個茶室,還研發起桂花小罐茶,將來作為遊客的伴手禮。
「巾幗路」上,入駐的一個個手工藝坊,不僅提高了婦女技藝,還拓展了婦女創業就業思路,也留下了遊客,鼓了錢袋子。
「我們現在正在教巧娘們製作材料包,包裝上印上教學視頻的二維碼。另外,我們還開發了具有當地特色的桂花香囊材料包。」繆素青說。
8月和11月,巧娘工作室分兩批次隨隊去往對口幫扶點貴州晴隆定汪村,將葛家村經驗輸送到西南大山裡。她們將兩地手工技藝結合,共同製作手工藝品,並在當地建起了「織夢坊」。在寧海巧娘的幫助下,定汪布依族技藝的手工製品首場直播銷售額突破5萬元。「巾幗路」和「織夢坊」產業植入的成功,讓東西部婦女共同起航脫貧致富夢。
模式推廣 形燎原之勢
寧海葛家村、鄞州城楊村、晴隆定汪村……叢志強的「村民賦能,文化深耕」試驗田,從一處「點」至一處,再「點」至另一處,正在形成燎原之勢。
面對邀約不斷的現狀,叢志強正在布局一盤大棋。「我們計劃梳理出整套理論體系,理出一本工具書和一本案例書,組建起複合式的大團隊。」
所謂複合式大團隊,即以農民為主體,加上當地的專業才人和高校的師生團隊。事實上,叢志強已經在行動。他挑選出每個村的拔尖者組成藝工隊,優中再擇優,組成「葛家軍」。目前,已建有19支藝工隊。
「我們這樣的『外援』固然重要,但村民和當地的專業人才同樣不可或缺。」叢志強說,「像小仙、仙絨、寧海巧娘,她們成功帶活『巾幗路』和『織夢坊』,就是最佳佐證。」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姚改改)
編輯:胡琳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