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省予的「四君子」:不襲今人與古人,自家有法寫風神

2020-12-18 騰訊網

不襲今人與古人,

自家有法寫風神。

一枝一葉常觀察,

胸竹何如眼竹真。

-宋省予-

宋省予(1909-1966),原名連慶,字廉卿,號紅杏主人,福建省上杭縣城關人。近現代傑出的花鳥畫家、美術教育家。

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首屆福建省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福建分會會員。出版有《宋省予花鳥畫技法講座》《宋省予書畫展覽作品集》等。

七歲學畫「神童」

宋省予幼承家學。

其祖父宋贊周是閩、粵、贛地區著名的山水、花鳥、人物畫家,代表作有《知音》《秋江放棹》《桃花源圖》等。著名漫畫家豐子愷在他的《桃花源圖》題字「但願長如此,躬耕非所嘆」,並評價他的山水畫「雲煙為友,萬壑在胸,措意構形,莫不臻妙」。

宋省予從小耳濡目染,幼隨父宋賚臣學習書畫詩文,善花鳥,兼長山水、人物、走獸。7歲即作《三友圖》:頑石一方,皴法嫻熟;蒼松一枝,傲然挺立;臘梅數點,雪中吐豔;並自刻有「七歲學畫」印,被譽為「神童」。

1925年中學畢業後,受聘於粵東州縣學校任教。期間創立「省予畫杜」及「美術人才養成所」,設館授徒。50年代先後在梅縣、上杭藝術專科學校任教。

1959年,宋省予五十歲時,應聘到福建師範學院藝術系任教,他認真教學,培養了大批優秀的美術人才。同時,這是他藝術創作非常活躍的時期,他頻辦畫展,在全國報刊、雜誌上,以及在出版社發表、出版的作品不下百幅,同時還多次參加日本和香港等地的畫展,在東南亞一帶享有很高聲譽。

1965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曾徵畫50幅,擬出版《宋省予畫集》。正當其滿懷信心為社會主義繪畫藝術的發展貢獻力量之時,遇上「文化大革命」,受衝擊,1966年7月20日辭世,終年57歲。

一門書畫,筆精墨妙

宋省予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不僅精於國畫,工於書篆,而且擅長詩文,各門類藝術互為貫通,作品融詩、書、畫、印於一爐,形成空靈、清新、綿邈、渾邊天成的獨特風格。

陳子奮撰詩讚頌:「前追椒石後劍父,腕有爐錘口有詩。遺產繼承加發展,鮮妍賦採筆雄奇。」

中國近現代國畫家、美術教育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劍父贊曰:「一門書畫,筆精墨妙。」

宋省予1961年作「梅蘭竹菊」四條屏之梅

宋省予早年專攻寫意花鳥,後在廣東結識張大千、高劍父、關山月等著名畫家,從中吸取嶺南派之精華。又追元、明、清諸家,融匯貫通,變化運用,把創作靈感與取法自然緊密結合起來。

他取精用宏,博採眾長,在深入繼承民族繪畫藝術傳統的基礎上,學古而不拘泥於古,結合自己的創作實踐,以及詩文、書法、金石等諸方面的素養,形成勁健、瀟灑的畫風。

他對造型精細講究。正如他在一幅墨竹上題道的:「不襲今人與古人,自家有法寫風神。一枝一葉常觀察,胸竹何如眼竹真?」他是信賴觀察,要寫眼中之竹的真實風神的,寫竹如此,寫他物大概也用此法,這詩寫出他對造型的主張。

宋省予1961年作「梅蘭竹菊」四條屏之竹

宋省予的畫,運筆豪放,筆在紙上如意揮灑、毫無拘滯。這與他的擅長草書有關,他的用墨,燥溼濃淡變化奇突,筆到墨隨,常能光暈煥發,無涉滯、焦濁、痴鈍、模糊之弊。

其構圖,繁簡得當,穿插自如,氣勢貫通,既空靈又完美;其作畫重筆墨技巧,更重天機逸趣:強調「寫」的韻律,不贊成重重疊疊「做」的工夫。其博通詩文,題畫詩跋,清新天成,與畫意相得益彰。

除精於花鳥外,又工山水、人物、走獸,草書、篆刻成就亦高。其創作的作品思想深刻,飽寓詩情,意境優美,格調清新,色墨瑰麗。

宋省予畫路廣而精,現代寫意花鳥畫大家,其作屬「文人畫」範疇。詩、書、畫、印「四絕」,而今擅「四絕」者已鳳毛麟角。

偏愛蘭竹

宋省予尤愛蘭竹。

古代士夫文人喜畫四君子,首先是因為它們與「文」(文化、文學及其歷史傳統)的關係密切。在古代文獻、詩詞和士人生話中出現梅竹菊,可謂久矣。

繪畫上出現梅蘭竹菊一類題材,約在唐代,在士人畫家中普遍流行,則在元代。特別是在花鳥畫中,它們常被文人雅士用來表現高尚的情趣、正直的氣節、虛心的品質和純潔的感情,因此,素有「君子」之稱。

梅蘭竹菊入畫,豐富了中國畫的題材,它們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聯想起人類的品格,既便於文人們充分發揮筆墨情趣,又便於借物寓意,因此,描畫「四君子」之風至今不衰。

宋省予1961年作「梅蘭竹菊」四條屏之蘭

儘管墨竹、墨梅受到宋代士大夫畫家青睞,但勾勒填色畫法還是主流。到元代,由於紙的大量使用和文人的主宰畫壇,水墨四君子畫空前繁盛起來。著名者有鄭思肖畫蘭,李息齋、趙子昂、管道升、柯九思、倪瓚、吳鎮、顧安畫竹,王冕畫梅等。

留傳至今的古代四君子畫,大都是明清人作品。明清文人藝術家多,花鳥寫意盛行,畫梅蘭竹菊不僅普及到一般文人士夫,甚至滲入到了民間藝術中。四君子畫更加講究筆墨、畫法、意境和風格,出現了許多傑出畫家和傑出作品。

近代繪畫,以海派最見成就。諸多海派畫家都能畫四君子,如任伯年、蒲華、虛谷等。

在20世紀畫家中,擅畫四君子或精於其中之一的還有陳半丁、葉恭綽、徐悲鴻、潘天壽、張大千、吳湖帆、江寒汀、唐雲、關山月、石魯等。他們或在觀念和技巧上承續傳統,或通過詩跋與形象的特殊處理抒發新的情感與意識內涵;或者在筆墨、風格上有所創造和變異,增加新的形式美感。

宋省予1961年作「梅蘭竹菊」四條屏之菊

「四君子」之一的梅花,較耐寒,在早春即可怒放,與松、竹一起被稱為「歲寒三友」。據畫史記載,南北朝時已有人畫梅花,到北宋畫梅就成了一種風氣。元明以來,用梅花作畫更多。元代最大的畫梅大師應該首推王冕,自號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畫梅需有畫梅人的品格,有人稱之為「梅氣骨」。

蘭花一般都被寄託一種幽芳高潔的情操,《琴操》中曾記載:「孔子自衛返魯,隱谷之中見香蘭獨茂,喟然嘆曰:芝蘭當為王者香。」蘭花遂所謂「王者之香」。但蘭花入畫比梅花晚,大概始於唐代。到了宋朝,畫蘭的人便多了起來,據說蘇軾就曾畫過蘭花,而且花中還夾雜有荊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們常以畫蘭花來表示一種宋邦沉淪後不隨世浮沉的氣節,當時的趙孟堅和鄭思肖,被同稱為墨蘭大家。而清人畫蘭者眾多,而以鄭板橋最痴。他的題蘭詩有七、八十首。他在《折枝蘭》詩中寫道:「多畫春風不值錢,一枝青玉半枝妍。山中旭日林中鳥,銜出相思二月天。」鄭板橋蘭畫得好,書法也好,人稱「板橋作字如寫蘭,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橋作蘭如寫字,秀葉疏花見姿致」。

竹入畫,大略和蘭相當,也始於唐。唐玄宗、畫家王維、吳道子等都喜畫竹。到宋代,蘇軾發展了畫竹的方法,把枝幹、葉均用水墨來畫。以後的元明清時代,畫竹名家輩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沒有不畫竹的,而且開始強調竹的整體氣勢。趙孟頫、倪瓚、夏昶等各有千秋。在眾多的畫家中,鄭板橋的畫竹也堪稱為一絕。成語「胸有成竹」便是鄭板橋藉助於筆墨,揮灑「手中之竹」的最精彩註腳。

陶淵明有詩「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菊花是名士隱士的最愛,但入畫稍晚,大略始於五代。比起梅蘭竹來說,表現菊花的作品則相對要少得多。據《宣和畫譜》所記載,宋代黃籤、趙昌、徐熙、滕昌祐、黃居寀等名家都畫有寒菊圖。到了元代及明清,在菊花的畫法上發展了水墨寫意,豐富了技法的表現。如元代蘇明遠、柯九思,明代的沈周、唐寅、陳淳,都是水墨寫意的畫菊名家。清代畫菊者更是名家輩出,明末清初鄒顯吉善畫菊,清人陸廷炯與周顥齊名,有「陸菊周竹」之稱。吳昌碩也是畫菊的大家。

宋省予印「五十後多畫蘭竹」

宋省予在「四君子」中偏愛蘭竹,常在蘭竹作品上鈐上:「偏愛蘭竹」或「五十後多畫蘭竹」的閒章。

「表示其晩年變法,在巧臻拙、華歸樸的蛻變中,探索新的天地,以期更強烈地表現自己的藝術個性。先生後期的作品,就是經千錘百鍊後的升華,已達到獨來獨往的境界。」(宋省予學生曾賢謀語)

宋省予作於1961年的「梅蘭竹菊」四條屏作品,就是這樣的傑作:

宋省予1961年作「梅蘭竹菊」四條屏

137.5x34cm,約4.2平尺(單幅)

題識:

1.東籬秋色,紅杏主人筆。

2.正中同志之屬,辛丑暮秋,省予寫於榕城。

3.老梅半樹雪精神,辛丑之秋,紅杏主人省予寫。

4.葉葉春春可易搖,美人香草總魂銷,馬蹄踏盡江南路,何日相逢鄭板橋,一九六一年歲次辛丑之秋,省予寫意。

鈐印:

1.紅杏主人(白)

2.省予(朱)、紅杏主人(白)

3.省予(朱)

4.省予(朱)、紅杏主人(白)

展覽:

2010年福建省畫院《宋省予誕辰一百周年書畫展》

上款人:

正中。江正中,長汀人,原福建師大藝術系員工。

福建省文聯的鐘紅英女士所著《宋省予圖傳》一書中(P135),記載了這四條屏的來歷:

宋省予為人坦蕩,待人誠懇,經常幫助比他更加困難的人。在福州執教期間,他經常收到許多來自工人、農民、戰士和社會青年美術愛好者的求助信,他都親自一一回復,熱情地為他們解決疑難。……

有一次,福建師範學院藝術系傳達室一江姓工友把藏在心裡很久一直開不了口的話告訴了他,想求得他的一幅畫,宋省予二話未說,一氣揮就四幅屏條水墨「梅蘭竹菊」贈給他,令這位江姓工友感激不盡。

四君子畫歷千年而不衰,是世界藝術史上不多見的現象。四君子畫作為自然美的再現與表現,反映著人對自然世界的依戀和審美態度。

當然人們希望從四君子畫得到的不僅是美,也是「真」與「真境」——不是科學主義的真,而是生命本源的「真」,超越了感官與理性、善與惡,排除了一切世俗牽累、靈魂高度升華與淨化的本真。

能將人帶到這一境界的藝術,是不會調謝的。

涵泳編輯整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僅供參考、交流之目的。

來源:福建涵泳文化

編輯:張敏 審核:羅麗萍 監製:張強福

相關焦點

  • 「文化漫談」為什麼我們會覺得今人的詩詞寫得不如古人好?
    可是,按說文明在進步,文化在發展,為什麼我們看到現在的人所寫的古體詩詞都不如古人寫得好,甚至是遠遠不如古人寫得好呢? 你看到今人所寫的古體詩詞的渠道都有哪些呢?網際網路如此發達,任何人都可以把自己寫的文字發布到公共平臺讓他人閱讀。
  • 古人不屑點評,卻被今人捧上了天
    浩瀚文海,幾千年古詩詞,讓我們見識了古人的智慧。如果硬要將這些作品分類,其實有一種很「野蠻」的分法,就是按古人和今天的喜好來分為兩類。有一類詩詞是古人和今人都喜歡的,比如杜甫的《登高》,古人稱之為七律第一,也被今人膜拜著;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古人稱「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今天也是愛得很。第二類詩詞則是古人和今人「口味不一」的作品。
  • 張鴻敏丨法古人,師造化
    鴻敏習書,臨池不輟,由漢碑入魏碑,復由魏碑返漢碑,再由行書滲透魏碑。鴻敏反覆臨習揣摩,其目的當然不是為了寫得像古人,而是為了站在古人的肩上去發現一片屬於自己心靈的天空。此碑被鴻敏寫的內剛外柔,方筆尤遒勁,就象刀鑿斧擊而成,拙中帶巧;字體參差有趣致,同字異寫,無一雷同;章法布局,大小錯落,彼此顧盼,首尾呼應,氣貫全篇,順勢自然,和諧統一。鴻敏臨《爨龍顏碑》,方圓並用而以方筆為主,雄而不野,威而不猛,渾厚不失清峻,挺拔兼具雅馴,看似均勻平常,內蘊金剛之力,綿綿不絕,沉穩活潑,變化多端。
  • 《朱子家訓》解讀一:古人對生活習慣有哪些要求?今人該注意什麼
    所以,今天我們先來解讀一下古人對生活習慣有哪些要求,現在的我們遺失了什麼?又該繼承哪些優良傳統,該摒棄什麼?朱子家訓節目生活中最基本的日常習慣是什麼?原文及解析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 三首描寫友情的唯美古詩詞,古人之情總比今人貴,羨慕不來!
    三首描寫友情的唯美古詩詞,古人之情總比今人貴,羨慕不來!回憶少年青春,曾經的好友,而今還在聯繫的還有幾個?如今這浮華盛世,大家都在為各自的前程奔波,能歡聚的機會並不多,畢業之後早就各自天涯,聯繫了了。今天小編就帶來三首描寫友情的唯美古詩詞,古人之情總比今人貴,羨慕不來!
  • 古人到底刷不刷牙?其實古人遠比今人想像的講究
    至於價格嘛,五位數以上,瞬間感覺隔著屏幕都肉疼,於是只好拿起牙刷乖乖刷牙去了,以免將來把辛辛苦苦掙來的血汗錢拱手送給牙醫。可刷著刷著,突然間卻想到一個問題:今天的我們可以靠刷牙來保持口腔的衛生,可是在古代,人們會不會、又有沒有條件給牙齒做做清潔呢?
  • 君子之要義:「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溫良謙恭讓俗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君子這個詞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君子的解釋有許多種,孔子有孔子的說法,老子有老子的說法,墨子有墨子的說法,古人有古人的說法,今人有今人的說法,但無論如何,古往今來,君子都是個褒義詞。
  • 四君子湯是什麼?四君子湯的功效與作用
    四君子湯配茯苓,功用以益氣健脾為主,主治脾胃氣虛證;理中丸用乾薑,功用以溫中祛寒為主,適用於中焦虛寒證。   方歌:四君子湯中和義,參術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陳名六君,祛痰補氣陽虛餌,除卻半夏名異功,或加香砂胃寒使。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朱子家訓》解讀二:古人對家內事務的要求,今人從中學到了什麼
    昨天整理出了古人對生活習慣方面的要求,定時發布了《朱子家訓》解讀一:古人對生活習慣有哪些要求?今人該注意什麼以後,有一定數量的分享、收藏和轉發,你的分享、收藏和轉發會讓更多的朋友看到,在此先感謝各位網友的厚愛。今天,我們再接再厲,整理一下家訓中古人對家內事務有什麼要求,現在的我們遺失了什麼?
  • 「溼」祛有名(四):君子祛溼法
    這種祛溼法,我稱之為「君子祛溼法」       我也就不掃各位君子的祛溼之性,       今天就介紹一個跟「口」和「手」都有關的祛溼佳品:        功能有疏肝理氣,和胃止痛,燥溼化痰的功效。主治用於肝胃氣滯,胸脅脹痛,胃脘痞滿,食少嘔吐,咳嗽痰多。
  • 中國古人所理解的君子,10個品質,一個都不能缺!
    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還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些都充分說明古人對君子品格的看重和嚴格遵循,那麼君子是什麼樣的人呢?君子在古人那裡都有哪些品質或品格呢?今天咱們就來一起探討學習下。君子,指德才兼備且擁有大格局大心胸的人。1,內心坦蕩孔子說,做君子首先要做到仁者無憂,智者無惑。什麼意思呢?
  • 古人有智慧,今人有口福
    瓊玉膏、固元膏、秋梨膏,這些膏滋養生佳品大家很是熟悉,但是它們到底有什麼來頭?又有哪些功效?我是否適合吃?有一大堆的問號。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出有關於這三款膏滋的前因後果。給大家答疑解惑。【來源】《洪氏集驗方》【組成】生地黃、白茯苓、人參、天門冬、麥門冬、枸杞子、白朮、白蜜。
  • 用花表達情感、寄託願望,花中四君子的花語
    其實,古代就有了花語,大多是由文人總結提煉出來的。明代文人王象晉寫了一本《群芳譜》,這本書主要介紹養花的方法和各種花卉代表的花語。古人總結的花語常用詩句體現,比如牡丹花是「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東京城」,象徵著高貴華麗。
  •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淺談玉佩之於古人的意義
    對於古人為何佩玉,也是眾說紛紜。古人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宮羽,趨以採齊,行以肆夏,周還中規,折還中矩,進則揖之,退則揚之,然後玉鏘鳴也——《禮記·玉藻》。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凡是君子都會佩玉,因為佩玉只有在不快不慢有節奏的步伐下才能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音,時刻提醒佩玉的人無論是走路還是坐車,動作和姿勢都要溫文而雅、不緊不慢,同時因為玉佩撞擊發出的聲音很遠就能聽到,以示正人君子的行為是光明磊落的,不會偷聽或偷看別人。
  • 為何「三友」「四君子」中都有竹?
    清冷枚《竹林七賢圖》  明杜堇《東坡題竹圖》  竹子婆娑有致,亭亭玉立,節堅心虛,值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  竹子婆娑有致,亭亭玉立,節堅心虛,值霜雪而不凋,歷四時而常茂。「花中四君子」。而同時被列入「三友」和「四君子」的植物,唯有竹和梅,可見竹子在歷代文人墨客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將竹子擬人化及將竹子比喻成君子,在先秦時期的著作已出現。如《禮記·祀器》說:「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竹子四季常青,松柏不畏嚴寒,都是高貴品德的象徵。
  • 古人云:「半路夫妻硬如鐵」今人說:「搭夥過日子更快樂」咋回事
    眾所周知,曾經在歷史上有很多名言警句,多少年來一度受到人們的追捧,可是到了現在,卻沒有人在刻意提起,或者是從心底裡,逐漸開始不認同了。比如古人說的這句老話:「半路夫妻硬如鐵」,而今人卻不這樣認為,好多老人都覺得「搭夥過日子更快樂」。這是為什麼呢?如果你也想了解古今思想為何有一部分發生了斷裂,那麼,就讓我們一起來道盡古往今來的人世百態吧!
  • 乳房別名大觀:古人對乳房的想像,讓今人嘆為觀止
    其中,古人對女子乳房的描繪可謂不勝枚舉。而單單是乳房的許多名字,就足以讓人眼花繚亂,浮想聯翩。紫葡萄唐代有個名妓,叫趙鸞鸞,頗有才氣,有五首詩歌傳世,分別詠女人的口、眉、鬟、指、乳。其《酥乳》一詩云:粉香汗溼瑤琴軫,春逗酥融白鳳膏。
  • 竹子不開花,花中四君子為什麼有它?
    花界F4講的是花中四君子梅蘭竹菊。今天我們主要來了解一下竹子,為什麼算得上花界四君子中的一員。前文提到竹子是有花植物,也是會開花結種的。只是時間周期很長,有的三四十年,有的上百年。開花消耗掉絕大部分營養,一開花表示竹子就要枯了。
  • 古人在春節送禮,都有哪些講究
    甚至一定程度上,還完美繼承了古人送禮時的各種「講究」。器以載道,物以傳情,古人送禮,趣味頗多。作為以「天地差序格局」為特徵的中國社會,人們以物寄情、以物達意、以物敬奉天地自然背後,是一種對社會運轉良序的尊崇,也是對人情禮俗的傳承發揚。所謂「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成為國人心中的約定俗成。
  • 花中「四君子」組工「真精神」
    梅、蘭、竹、菊被歷代雅士所推崇,其中蘊含著古人堅韌、恭謙、有節、恬靜的精神實質,被譽為花中「四君子」。其實,當代組工人也同樣兼具這些優秀的品質。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組工人的「四君子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