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丁元英的強勢文化屬性從何而來?是鍛鍊還是人設?

2020-12-14 魚樂嗨世界

相信看過電視劇《天道》,或者是小說《遙遠的救世主》都會對主人公丁元英的表現,刮目相看,第一想法,就是這是一個高人,但是他的高,究竟高在哪裡,他的所謂的文化屬性又是從何而來。在書中,我們可以看到。

丁元英,男,1959年出生,籍貫成都,北京戶口,

1978年考入清華大學,

1979年留學柏林洪堡大學,

1985年獲經濟學碩士,同年就職於柏林H.N.S國際金融投資公司,

1989年就職於北京通達證券公司,

1990年2月在北京結婚,同年8月離婚。

1991年鬼混。

1992年3月就職於柏林《世界經濟周刊》,任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員,

1994年1月辭職。

1994年6月在北京創辦個人私募基金,

1995年5月私募基金預備解散。此人無信仰,愛好音響,在柏林有一套住房,有德國永久居留權。

淺析一下他的簡介,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實,18歲考入清華大學,也就是1978年恢復高考的第一年,這說明丁元英的家庭還是相當看中學歷或者說學識的,從而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他的家庭環境相對算是比較殷實的,他老爸在家開個茶館,這在當時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的到的。

而在他上清華大學的第二年就留學柏林洪堡大學,這裡面而洪堡大學是世界上的一流大學,寬進嚴出,想畢業是非常困難的,而丁元英用了六年的時間就拿到了碩士學位!不得不說,這已經很牛了,而後面的幾年裡也就是1989年到1995年5月他的生活狀態基本上是處於忙碌的狀態。

只有1991年差不多一年的時間鬼混,鬼混這兩個字用的很有意思,不管怎麼理解,都不會有做學問,研究事情的意向。那麼他的文化屬性的提法,和對儒釋道以及天主教的理解和體悟又是從哪裡來的,真的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麼?這裡面恐怕就是作者豆豆的人設了,但是以痘痘的年齡和社會經驗,完全無法寫出有如此立意高深的話題(詳見我的另一篇文章)那麼丁元英的人設只能是痘痘背後高人的指點和設計』.

但是對丁元英的人設和他的一些作法和舉動和他的身份很不太合拍:丁元英剛從德國回來時,手中僅有的8萬美金,拿出六萬美金給父母,往古城搬家時韓楚風妻子來訪,預感她有事而主動追出去,把自己未來兩年在古城的生活費15萬交給她,自己變賣收藏的唱片維持生計,出租房的冰箱裡是空的,每天三頓飯不是去地攤就是方便麵,春節時他主動打掃租住樓房的樓梯,從6樓掃到1樓……雖說這些都是小節,但不能否認丁元英的人設思維還是比較另類的,至少和大多數人的思維是不同的,這可能就是所謂的逆向思維吧,那他文化屬性的來源又是如何得來的吶?

我們來看看作者在書中如何通過丁元英之口闡述強勢文化的。

芮小丹帶丁元英去「古風工夫面」館裡吃工夫面。芮小丹靜靜地看著他,看他吃了一鍋又一鍋,直到他自己都吃累了停下來歇歇,忽然問他:你整天關在屋裡受得了嗎?就什麼都不幹嗎?

丁元英說:對文化屬性感興趣。

芮小丹問:文化屬性?沒聽過這個詞,這個很重要嗎?

丁元英說: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芮小丹問:什麼是強勢文化?什麼又是弱勢文化?

丁元英說: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強勢文化在武學上被稱為「秘笈」,而弱勢文化由於易學、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種。

芮小丹說:從字面上能理解一點,但知道又如何,怎麼用呢?

丁元英說:無所用,無所不用。

芮小丹說:無所用,活個明白也行。無所不用呢?舉個例子。

丁元英想了一會兒,舉例說:比如說文化產業,文學、影視是扒拉靈魂的藝術,如果文學、影視的創作能破解更高思維空間的文化密碼,那麼它的功效就是啟迪人的覺悟、震撼人的靈魂,這就是眾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場、名利。

這就是丁元英認為的強勢文化,也就是作者所想表達的強勢文化,強勢文化是規律,可理解為天道。

這種強勢文化的形成,只能在1992年3月就職於柏林《世界經濟周刊》,任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員期間形成,從這種角度去看的話,他在職期間充分的研究了儒釋道基督耶穌以及世界經濟,堪稱最強大腦,一年的時間,可以有這麼高的造詣,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又是多少人一輩子都達不到的程度。那為什麼會這樣的,其實還是跟作者豆豆的人設有關,丁元英只不過是好多人的形象融合在一起的一種假設,不管是盛東輝,李彪,李紅英,我想都應該是把他們身上的優點全部統一到一個人身上,而作者想表達的意境就是強勢文化,文化屬性給讀者的一種啟迪和思維的碰撞。

那如何才能做到強勢文化呢?這就需要從三個層面來看,一是見識,二是知識,三是膽識。

所謂見識,能增加我們人生的廣度,廣度含維度,分門別類多元化,這些都是需要時間和經歷,不是你坐在家中遨遊網絡就可以增長見識的,需要大量的時間,和感悟,而不是走走形式和過場,沒有提物的見識,只是你的見聞。

所謂知識,能增加我們對事物認知的深度,精一種而觸類旁通,見識與知識最終形成一個結合條件可能性的判斷,見識的高底與知識的精深決定了你判斷的精確性。而知識和見識這兩樣東西都需要大量的時間積累,不要說你20歲的知識和見識要比50歲的更牛逼,可能知識會牛逼,但見識一定不會。

所謂膽識,為什麼很多見識與知識都很高明的人卻不能成就一番大事,皆因為膽識不夠,所以膽識是一種格局,一種高度,一種自信的體現,沒有膽識的人比比皆是。

見識讓你走進門檻,了解規則或法則或規律,既是天道也是規律,知識給見識插上翅膀,讓你的見識更廣闊。膽識讓你盡情的發揮出強勢文化的力量,體現出一種格局,高度和自信,畢竟一顆弱小的心臟撐不起強勢文化這樣的巨人。

書中言,五臺山後殿茶房內,茶香四溢,在寧靜而詳和的氛圍裡,丁元英把「神話」、「扶貧」的來龍去脈以及已經做的和將要做的向智玄大師簡要講了一遍,並且著重解釋了主觀上的「殺富濟貧」和文化屬性思考。

智玄大師聽完之後沉思了許久,說:施主已勝算在手,想必也應該計算到得手之後的情形,勢必會招致有識之士的一片聲討、責罵。得救之道,豈能是殺富濟貧?

韓楚風隨口一問:那得救之道是什麼?

智玄大師怔了怔道:投石擊水,不起浪花也泛漣漪,妙在以扶貧而命題。當有識之士罵你比強盜還壞的時候,責罵者,責即為診,診而不醫,無異於斷為絕症,非仁人志士所為,也背不起這更大的罵名。故而,責必論道。

丁元英說:晚輩以為,傳統觀念的死結就在一個『靠』字上,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薩、靠皇恩……總之靠什麼都行,就是別靠自己

智玄大師說:以施主之參悟,心做心是,何來討個心安呢?

丁元英說:無懺無愧的是佛,晚輩一介凡夫,不過是多識幾個字的嘴上功夫,並無證量可言。我知道人會罵我,我以為佛不會罵我,是晚輩以為,並非真不會挨罵。大師緣何為大師?我以為是代佛說話的覺者。

智玄大師略微思忖了一下,說:貧僧乃學佛之人,斷不可代佛說話,亦非大師。得救之道自古仁人志士各有其說,百家爭鳴。貧僧受不起施主一個『討』字,僅以修證之理如實觀照,故送施主四個字:大愛不愛。

智玄大師說:弱勢得救之道,也有也沒有。沒有競爭的社會就沒有活力,而競爭必然會產生貧富、等級,此乃天道,乃社會進步的必然代價。無弱,強焉在?一個『強』字,弱已經在其中了。故而,佛度心苦,修的是一顆平常心。

韓楚風說:如果主流文化能在弱勢群體期望破格獲取與強勢群體期望更高生命價值的社會需求之間建立一個連結的紐帶,或許更有積極意義。強勢群體僅僅適用一般的競爭規則是不夠的,主流文化應該對強勢道德提出更高的要求,構建強勢文化體系,賦予強勢群體更高的生命價值。當然,這首先是以不平等為先決條件。

丁元英說:晚輩嘆服佛法究竟真理真相的辯證思維,如是不可思議。但是,晚輩以為佛教包括了佛法,而佛法有別於佛教。佛教以佛法證一,進而證究竟,最終是為給心找個不苦的理由,成佛,無量壽,極樂。佛教以假度真的方便法門住福相、住壽相、住果相,是以無執無我為名相的太極我執,致使佛教具有了迷信、宿命、貪執的弱勢文化特徵,已然障蔽佛法。晚輩以為,如果佛教能依佛法破除自身迷障,不住不拘個人解脫,以佛法的如是不可思議究竟生產力與文明的真理真相,則佛法的佛教即出離宗教的佛教,成為覺悟眾生的大乘法度,慧於綱紀澤於民生,是名普度眾生。」

智玄大師沉默不語,靜靜地看著丁元英,過了許久黯然感嘆道:得智的得智,化緣的化緣,燒香的燒香,坐禪的坐禪。

丁元英和了一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其實這一大段的描述更多的感覺就是為了體現丁元英人設的高明,未做事之前已經通盤都考慮清楚了,有很好的的大局觀,已經布局清楚。

電視劇《天道》裡面只有一個作者人設的思維模式,所謂高人的那種思維方式,點透了就會發現你也完全可以擁有這種思維方式:

用兩個字說:顛倒

用三個字說,反思維

用四個字說,倒行逆施

用五個字來說,多米諾布局

丁元英就是運用的結局思考方式,逆向推演,完成布局,最後按照以終為始,按順序執行,對中間的人,事,物留一定的變量,就會一切都在掌控之中運行。

有點象諸葛亮,一個又一個錦囊妙計,到什麼時間節點打開哪一個。然後正好發生那件事情,好象神機妙算上,實際都是基於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天道》24集每一集都可以看到這種逆推思維方式的痕跡,這個電視劇就是多米諾布局的完整呈現丁元英未出場,就被評價為「可以是魔,是鬼,但絕對不是人」。

這樣的評價有些誇大其辭,就因為他有著超常人的思維方式,不按常規出牌,為人處世與眾不同,讓人不可理喻,似乎一切的人和事都在他的算計之中,就是人們所認為的高人這世上原本就沒有什麼高人,所謂的高人,只不過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結果就不同而已。

其實所謂的高人也並不是多麼了不起,而是逆向思維方式屬於那個層面人的思維常態而已。這世上原來就沒有什麼神話,所謂的神話,不過是常人的思維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

丁元英是個會賺錢,有思想的人,他的大學同學兼好友韓楚風說丁元英「是個明白人」,所謂明白人,就是看破了事物表象後面的本質,道法自然如來。

天道思維:確實有不一樣的地方,當你學習研究的越深入,你越發現你看世事的眼光與格局都會不一樣。這時你的思維就像開了「天眼」,就像遊戲裡開了外掛一般。

如果你看明白了,運用得當,你也是高人。。。

--------------------------------------------------

感謝關注,我是魚樂嗨世界,小人物的視野看世界,你有你的大世界,我有我的小視野。

私信發消息:【天道】,贈送新年禮包,即可免費獲贈本文所提到的《遙遠救世主》電子書!以及免費獲取一份本打開你思維的電子書。

相關焦點

  • 《天道》裡的大道理: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分界線——靠
    《天道》裡的大道理1: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分界線——靠《天道》是一部十年前的電視劇,是一部小眾的電視劇,但卻是一部看過的人都會忍不住反覆思考的電視劇,沒有複雜的劇情,但很多人都說認真看一遍後,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格局和視界都會完全改變。
  • 天道:想成大事,就要突破自己的文化屬性,丁元英一句話就點破了
    提到豆豆,很多人有所不知,網上有關她的介紹很少,但是她的三部曲卻廣為人知,分別是《背叛》、《遙遠的救世主》和《天幕紅塵》,尤其是《遙遠的救世主》,被改編成電視劇《天道》,王志文主演,可謂是風靡一時。一篇篇博客,寥寥數語道盡人類文化本質,只可惜天妒英才,40多歲就死於癌症。而豆豆寫完三部曲,也再也沒有出書,而是選擇隱居,具體所蹤就沒人知道了。在豆豆文化「三部曲」中,我讀的遍數最多的就是《遙遠的救世主》,每讀一次都有新的感悟,尤其是丁元英對「文化屬性」的論調,他深入闡釋了弱勢文化和強勢文化,令人震撼!
  • 《天道》何為見路不走,丁元英的邏輯行得通嗎?
    丁元英之所以能扶貧,能操盤,能控制、能管理,說到底是丁元英的雷霆手段和心思縝密的思維,丁元英懂人性、文化、和規律,剩下最大的風險就是人,人的風險可以聽過管理和思想道德建設來約束。問題來了:《天道》何為見路不走,丁元英的邏輯行得通嗎?見路不走這幾個字是豆豆另一部小說《天幕紅塵》中葉子農總結的方法論,明心見性的處世哲學,核心思想就是如實觀照,按照客觀規律辦事。
  • 天道:在最後一集時,小丹給丁元英打電話,丁元英為什麼不說話?
    【天道】這部電視劇,無論有多忙我都會抽出時間來看這部電視劇,在知道了是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成,就立刻買了這本實體書來閱讀。丁元英拿出芮小丹的照片心裡喃喃自語:當生則生,當死則死,來去自如。丫頭,不簡單吶。《天道》是作家豆豆的巔峰之作《遙遠的救世主》改編而來,書的主要內容是講一個男人是如何從男孩到男人逐漸走向成熟的過程,透過文字讓你領略到作者背後人物在歷史變遷中,思想是如何不斷升華的。
  • 天道:怎樣才能看透事物背後的本質?不妨學學丁元英的2點秘訣
    那麼,這種思維從何而來?【天道】這部電視劇,越來越火,看過這部電視劇的人不停的在討論一個事情,那就是怎樣才能通過表面看本質。還有一個特別稀有的詞語就是文化屬性。丁元英第一次和韓楚風在酒店談論民族傳統文化,第一次和芮小丹吃火鍋探討文化屬性,以及後面發生的格律詩逆襲樂聖公司的事件,充分的反應了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的差別。丁元英解釋說:弱勢文化是一種皇恩浩大的文化,它的實用是以皇天在上為先決條件。有人為什麼窮?
  • 天道王志文:一個人有沒有強勢文化屬性,通過這2種表現可以看出來
    丁元英在江湖上有人給他取了一個高大上的稱呼「鬼才」,《天道》這部電視劇從丁元英布局開始,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他的每一步計劃、布局、流程,可謂是滴水不漏,或許早已經在腦袋裡面上演了千萬遍,丁元英這種能力如何而來的呢?那麼一個人有沒有強勢思維,可以從這兩個表現看出來。
  • 天道裡丁元英的兩個生存法則,學會一條,就能讓你半輩子少走彎路
    天道裡丁元英的兩個生存法則,學會一條,就能讓你半輩子少走彎路強勢法則在天道這部電視劇裡,王志文喜歡研究文化屬性,那麼在我們觀眾看來可能不理解文化屬性是什麼意思,那就來聽聽王志文是怎麼解釋的吧《天道》中王志文飾演的丁元英說,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
  • 《天道》制勝法則:想成大事的人,嘗試了解下丁元英的商戰思維
    在《天道》中,丁元英是商業鬼才,他創辦的「私募基金」曾經在一年的時間用兩個億的資金賺到了兩個億,可以說在電視劇中,《天道》也就是《遙遠的救世主》是一本現代版的商戰教科書。丁元英的頂級商戰思維:文化屬性的強弱對於一個人來說很重要,文化屬性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未來。
  • 天道:芮小丹需要什麼樣的人設,才配得上丁元英這種高人?
    這樣的人設,就是標準的富二代的概念,可能當初90年代沒有富二代的說法,這樣的一個女人,需要的是什麼?經濟獨立之後,就會尋找精神食糧,那麼她的精神食糧從哪裡來,為什麼會這樣?換個角度說,如果她的人設不是富二代而是王廟村中的一員,那故事就可能完全是另外一種意思,可能就是一種勵志的版本,而不是現在一種啟迪人的思維,找到事物規律,文化屬性等的哲學範疇。
  • 《天道》女主角赤裸以對的愛情:脫下的衣服,憑啥讓丁元英給穿上
    近期一直在反覆觀看《天道》這部知之較晚的影視作品,其中男主人公丁元英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就是當之無愧的天才。在這部影視作品裡面,丁元英是一位操盤手,憑藉著自身對於「文化屬性」的深刻體會和敏銳感知,在股市翻雲覆雨,逐漸的厭倦了眼前的生活,絕對提前結束合約。
  • 天道:怎樣才能看透事物背後的本質?不妨學學丁元英的兩點秘訣
    在電視劇《天道》中男主角丁元英就是一個能夠看透事物本質的人,他不僅能夠看透事物的本質還與他的思維方式緊密相連,所以很多事情都能夠想別人不能所想、做別人不能所做,如果你也想擁有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那不妨學學丁元英的兩點秘訣。
  • 《天道》:芮小丹第一次請丁元英吃飯,為什麼要「文化人」作陪?
    一方面,是芮小丹自己買音響遇囧,一方面是芮小丹自己作為東道主,丁元英這事,自己還渾然不知,也抱有一絲內疚,兩方面原因糅合後,芮小丹把事情跟歐陽雪說完,自己冒出了請丁元英吃飯的念頭。請吃飯芮小丹為什麼還要叫上幾個「文化人」作陪?
  • 《天道》女主角:為啥會在丁元英面前脫光衣服?是淫蕩,還是儀式
    文丨曹鏡明題丨《天道》女主角:為啥在丁元英面前脫光衣服?是淫蕩,還是儀式歡迎大家溝通、交流,對於《天道》的理解!備註:此篇文章內容,主要涉及第六集。丁元英非常人,也必然不能夠以常人之心來揣測。他自認沒有逃脫「本能」,可是「克制」本能的方式和程度有很多,不一定非要如同「餓狼」一般撲過去,或是奪門而出。丁元英口中「雄性文化的魂」究竟是什麼呢?為什麼,他會認為芮小丹對他的愛,是基於對「雄性文化的魂」而產生的認知錯覺呢?
  • 《天道》結局:「救世主」丁元英最後到底去哪了?
    丁的文化屬性決定論,很有後來大紅的「三體理論」的味道:高級的文化屬性能夠而且必須踩踏低級的文化屬性。一切的方法論都只能解決表面問題,除非改變升級文化屬性。最終離開古城之前,丁元英還去過古城鄉下的王廟村,去過耶路撒冷,去過五臺山。王廟村是丁元英扶貧和驗證文化屬性論的幫扶點。
  • 《天道》:丁元英送給芮小丹的禮物,其實是關於得救之道的思考
    這是一個沉澱了幾千年的文化屬性問題,非幾次新文化運動就能開悟。《天道》這部電視劇由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改編,這部作品的主線就是格律詩扶貧公司,而擺這個局的人是丁元英。在《天道》之中多次出現關於「得救之道」的闡述,不管是芮小丹剛開始要求丁元英送給自己一個禮物,兩個人在田壩上面說的一段話,還是後來丁元英和韓楚風到五臺山上找到智玄大師所說的話,其中都包含著一個智慧,就是關於得久之道的討論。
  • 《天道》:屢遭刪減的神劇,豆瓣評分9.2分,背後究竟有何魔力
    比如丁元英五臺山論道,林峰借槍殺人還有韓楚風為丁元英在酒店接風洗塵的片段。很多書粉都為之惋惜。但他們這樣做也只有一個目的,就是「過審」。但是,即使被刪去了一小部分,但仍然不改它的影響力,豆瓣評分高達9.2分。它依舊是一部神劇,直至今日也備受廣大觀眾追捧。《天道》就像一杯醇香的茶,時間越久遠,味道越濃厚,越值得人們去細細品味。這部劇到底有怎麼樣的魔力呢?
  • 《天道》:解讀丁元英高人思維,兩個字說下背後的動機:痛快
    《天道》這部電視劇看了兩遍。懷著對作品的喜愛和膜拜,蒲江河這段時間把原著小說《遙遠的救世主》大致讀了一遍。心潮有些澎湃,一直想表達心裡的對這部作品的感受,又怯怯不敢妄言。在網上查閱了一些相關的評論,又對著自己的感受,在此向大家推薦這部作品。作品包含的內容深厚,文化屬性一詞值得去探討。
  • 《天道》丁元英的10句經典語錄,勝讀10年書,值得中年人用心體會
    對傳統文化的成見,已滲到骨子裡去的人,自然會做出讓常人看來離經叛道之事。強勢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規律的文化,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 《天道》丁元英真的悟到了「天道」嗎?為什麼他可以,別人卻不能
    丁元英可取之處,就是把常規觀念中的「天道」和自我認知的天道形成一個對立統一的關係,只要觀念中的「天道」為主導,那麼註定被奴役,想要站起來,就必須學會架構自己的「天道」。問題來了:《天道》丁元英真的悟到了「天道」嗎?為什麼他可以,別人卻不能。丁元英不假裝文化自信,他很真實,真實到把對文化的偏見深入骨髓,他的包容極具理性,所以他和別人很難融在一起,因為別人接受不了他的生存觀念和生活方式。
  • 《天道》:丁元英為什麼要去五臺山求心安?難到其中有什麼隱情?
    豆豆的小說《遙遠的救世主》是一部經典的作品,這部作品被改編為電視劇《天道》,受到了許多觀眾的好評。丁元英去五臺山求心安的事,來做一番分析和探討,以饗讀者。一、丁元英去五臺山的緣起——神話丁元英作為一個高人,受芮小丹的請求,答應去管一管王廟村扶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