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長慶科考案被稱為是一次具有政治鬥爭的案件,主考官錢徽是一個既有才華,又有人品的官員,也被皇帝稱之為長者,但是在錢徽當主考官的時期,發生了長慶科考案。這次案件充分顯示出了政治內鬥,並且也確實發生了「舞弊」的現象,作為一個常常在作品和生活當中自省的人,錢徽卻也不得不被捲入政治鬥爭當中。
在科考案被揭發之後,穆宗雖然立即重新舉行考試重新錄取人才,但是錄取結果依然充斥著政治因素,作為皇帝的穆宗竟然在科舉考試當中錄取不合格的人員,他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不想得罪某位大臣。由此可見,當時的政治環境錯綜複雜,就連九五至尊的皇帝都不能倖免。
唐代科舉記載
長慶科舉案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除了因為科舉是關乎一眾學子的利益之外,更因為此次案件有了皇帝的親自參與。不過即使在唐穆宗時期科舉制度已經非常成熟了,但是卻依然擺脫不掉政治鬥爭,在各種利益的滲透之下,科舉考試常常不能獨善其身,作為科舉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案件,長慶科考案是政治鬥爭滲入科舉考試的一個典型,更體現了中晚唐時期官場上腐敗現象頻發。
一、錢徽為何會「自取其辱」
錢徽是當時的學問大家,他的父親更為出名,也是一個大學問家,名叫錢起,錢徽不僅學問高,而且人品也值得稱讚,就連皇帝穆宗都曾經稱之為長者,這也是錢徽能夠勝任主考官的原因所在。曾經有一次,皇帝單獨召見作為翰林學士的錢徽,其他相關官員都羨慕的不得了,但是錢徽卻對皇帝稱,只召見自己一人則只能聽取一人的意見,應該將其他的翰林學士都召見,做到廣泛的聽取意見。
唐代科舉貢院雕像
《新唐書》記載:它學士皆高遠,宜預聞機密,廣參決。
從錢徽的話當中,我們可以看出錢徽是一個一視同仁的人,對待同事具有包容之心。但是即使人品如錢徽,也難面受到政治鬥爭的牽連。
長慶元年,科考案發生了,有人向皇帝舉報錢徽在科舉當中有舞弊的行為,皇帝隨即派人檢查,果然發現了問題,於是決定重新組織考試,並且由皇帝親自命題,當考試結果出來時,讓人大吃一驚,在錢徽錄取的人當中,能夠達到合格的考生非常少,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錢徽錄取的考生沒有達到錄取資格,錢徽確實存在舞弊的行為。
《新唐書》
作為主考官的錢徽成為眾矢之的,並且證據確鑿,錢徽本人也被貶。這裡就讓人產生了疑問,錢徽的人品在前面已經講過了,是一個學歷高、人品好、具有長者風範的人,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策劃了一場科考案,那麼錢徽為何要這樣做呢?其實理由既簡單又複雜,主要跟當時的政治鬥爭有關。
當了主考官之後,錢徽成為很多人拜訪的對象,錢徽之所以受到這麼多人的待見,無非是外界想讓錢徽錄取關係戶,錢徽身在官場,難面遇到官場上的人情是非,但是錢徽在選擇「關係戶」上卻有著自己的選擇,他選擇的標準分成貴族派和新興派,錢徽「破格提拔」貴族派,也就是說錢徽在錄取貴族派的考生時做出了舞弊的行為,例如考生鄭朗和蘇巢就是在錢徽錄取貴族派的考生代表,鄭朗的父親鄭珣瑜是一位老宰相,在朝中擁有很大的影響,蘇巢的丈人李宗閔是唐皇室的後代,錢徽錄取的人當中大部分都是貴族派的人。
唐代主考官畫像
而面對新興派時,錢徽卻不予錄取,例如當時的宰相段文昌和李紳,兩人雖然佔據高位,但其實都是新興派的代表,兩人都曾經在考試之前找過錢徽,想讓錢徽錄取其關係戶,但是錢徽錄取的名單當中並沒有兩人介紹的關係戶。後來向皇帝舉報錢徽舞弊的人,就是段文昌和李紳等人所作。錢徽是本次科考案的直接負責人,但是卻唯貴族派為主,打壓新興派,這說明當時錢徽是站在貴族派這一邊的,也從側面說明了錢徽在錄取方面的私心,這種私心主要來自於政治鬥爭。
科舉考試貢院遺址
二、面對大臣,皇帝也需要用科舉籠絡人心
如果說錢徽和皇帝在對待科舉上有什麼共同特點的話,那麼兩人則都是利用科舉達到自己的私心,錢徽的私心是利用科舉維護貴族派的利益,而皇帝則是利用科舉來籠絡人心。在審理錢徽案件的過程當中,除了懲罰錢徽等人的舞弊行為之外,穆宗還進行了一項措施,就是重新舉行考試。穆宗派白居易等人重新組織考試,但是卻由皇帝親自名字,並且考試的過程比往常的正常考試過程還要嚴格。
雖然考試過程嚴格,但是考試內容卻相較簡單,理由是穆宗想看看這些考生在肚子究竟讀了多少書,但是考試的結果卻令人失望,在被錢徽錄取的十四個人當中,僅僅少部分人達到了及格,其餘人的考試結果非常令人失望,當穆宗面對這些結果時,做出了三個決定,一個是對寫的還算合格的三個人進行錄取,另一個是對一個人進行特別錄取,最後一個是將剩下的十人全部不予錄取。穆宗的錄取標準分成了兩種,一是按照才學,錄取合格的考生,不予錄取的考生全部是做答卷不合格的考生,這個標準是正常考試擇優錄取的表現;第二個標準就是穆宗籠絡大臣的行為。裴譔這個考生的考試結果雖然是不合格,但是卻被穆宗特別錄取了。
白居易雕像
穆宗之所以「破格錄取」,原因是裴譔是裴度的兒子,裴度是一個對朝廷貢獻很大的將才,裴度曾經力排眾議出兵戰勝了吳元濟,並且使得其他地方起兵的勢力相繼歸附朝廷,在元和十四年,裴度平定了淄青李師道,助推了元和中興。在裴譔考試的這一年,裴度又奉旨討伐河北,為了安慰裴度,讓裴度在前方好好打仗,於是穆宗決定錄取裴譔。所以穆宗錄取裴譔是完全看在裴度的面子上。從中可以看出,穆宗已經將籠絡大臣的私心滲透在科舉當中,這跟錢徽的私心有些不謀而合。
唐穆宗畫像
結語
長慶科考案是一次典型的政治鬥爭參與的案件,在這次案件當中,很明顯的是錢徽是站在貴族派的這一邊,為了錄取沒有真憑實學的考生,錢徽已然將自己的品德放在了一邊。主要有兩種可能使得錢徽做出這樣的選擇,一是當時的政治環境導致,使得錢徽不得不做出選擇,必須站在貴族派的這一邊,或則和站在貴族派的對立面;二是錢徽不是被動選擇的,他主動將自己的政治前途放在了貴族派的這裡。
唐朝宮殿
但無論怎樣,錢徽這種舞弊的行為是不可取的,因為考試最終服務的是整個唐朝,而不是貴族派,對其他考生來說也是不公平的。穆宗借用科舉籠絡大臣,雖然有安穩將心的意圖,但卻也是一種不公平的做法,裴度做出貢獻,只需要獎賞裴度即可,但是皇帝卻做出讓其他考生感到出身的不公平。
錢徽和穆宗的做法,都是借用科舉達到一定的目的,這從側面說明了中晚唐時期,科舉已經受到了外界的幹預,已經變得不再有公平可言。錄取人才如果僅僅靠關係戶,就相當於將國家的政治運行交到了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手中,那麼國家的發展一定會受到阻礙,這也是導致唐朝越發落後的原因。
參考文獻:
《冊府元龜》
《唐書》
《續資治通鑑長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