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慶科考案:主考官利用科舉維護貴族派,皇帝利用科舉籠絡朝臣

2021-01-10 小曾筆記

引言

長慶科考案被稱為是一次具有政治鬥爭的案件,主考官錢徽是一個既有才華,又有人品的官員,也被皇帝稱之為長者,但是在錢徽當主考官的時期,發生了長慶科考案。這次案件充分顯示出了政治內鬥,並且也確實發生了「舞弊」的現象,作為一個常常在作品和生活當中自省的人,錢徽卻也不得不被捲入政治鬥爭當中。

在科考案被揭發之後,穆宗雖然立即重新舉行考試重新錄取人才,但是錄取結果依然充斥著政治因素,作為皇帝的穆宗竟然在科舉考試當中錄取不合格的人員,他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主要是不想得罪某位大臣。由此可見,當時的政治環境錯綜複雜,就連九五至尊的皇帝都不能倖免。

唐代科舉記載

長慶科舉案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除了因為科舉是關乎一眾學子的利益之外,更因為此次案件有了皇帝的親自參與。不過即使在唐穆宗時期科舉制度已經非常成熟了,但是卻依然擺脫不掉政治鬥爭,在各種利益的滲透之下,科舉考試常常不能獨善其身,作為科舉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案件,長慶科考案是政治鬥爭滲入科舉考試的一個典型,更體現了中晚唐時期官場上腐敗現象頻發。

一、錢徽為何會「自取其辱」

錢徽是當時的學問大家,他的父親更為出名,也是一個大學問家,名叫錢起,錢徽不僅學問高,而且人品也值得稱讚,就連皇帝穆宗都曾經稱之為長者,這也是錢徽能夠勝任主考官的原因所在。曾經有一次,皇帝單獨召見作為翰林學士的錢徽,其他相關官員都羨慕的不得了,但是錢徽卻對皇帝稱,只召見自己一人則只能聽取一人的意見,應該將其他的翰林學士都召見,做到廣泛的聽取意見。

唐代科舉貢院雕像

《新唐書》記載:它學士皆高遠,宜預聞機密,廣參決。

從錢徽的話當中,我們可以看出錢徽是一個一視同仁的人,對待同事具有包容之心。但是即使人品如錢徽,也難面受到政治鬥爭的牽連。

長慶元年,科考案發生了,有人向皇帝舉報錢徽在科舉當中有舞弊的行為,皇帝隨即派人檢查,果然發現了問題,於是決定重新組織考試,並且由皇帝親自命題,當考試結果出來時,讓人大吃一驚,在錢徽錄取的人當中,能夠達到合格的考生非常少,這也從側面說明了錢徽錄取的考生沒有達到錄取資格,錢徽確實存在舞弊的行為。

《新唐書》

作為主考官的錢徽成為眾矢之的,並且證據確鑿,錢徽本人也被貶。這裡就讓人產生了疑問,錢徽的人品在前面已經講過了,是一個學歷高、人品好、具有長者風範的人,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卻策劃了一場科考案,那麼錢徽為何要這樣做呢?其實理由既簡單又複雜,主要跟當時的政治鬥爭有關。

當了主考官之後,錢徽成為很多人拜訪的對象,錢徽之所以受到這麼多人的待見,無非是外界想讓錢徽錄取關係戶,錢徽身在官場,難面遇到官場上的人情是非,但是錢徽在選擇「關係戶」上卻有著自己的選擇,他選擇的標準分成貴族派和新興派,錢徽「破格提拔」貴族派,也就是說錢徽在錄取貴族派的考生時做出了舞弊的行為,例如考生鄭朗和蘇巢就是在錢徽錄取貴族派的考生代表,鄭朗的父親鄭珣瑜是一位老宰相,在朝中擁有很大的影響,蘇巢的丈人李宗閔是唐皇室的後代,錢徽錄取的人當中大部分都是貴族派的人。

唐代主考官畫像

而面對新興派時,錢徽卻不予錄取,例如當時的宰相段文昌和李紳,兩人雖然佔據高位,但其實都是新興派的代表,兩人都曾經在考試之前找過錢徽,想讓錢徽錄取其關係戶,但是錢徽錄取的名單當中並沒有兩人介紹的關係戶。後來向皇帝舉報錢徽舞弊的人,就是段文昌和李紳等人所作。錢徽是本次科考案的直接負責人,但是卻唯貴族派為主,打壓新興派,這說明當時錢徽是站在貴族派這一邊的,也從側面說明了錢徽在錄取方面的私心,這種私心主要來自於政治鬥爭。

科舉考試貢院遺址

二、面對大臣,皇帝也需要用科舉籠絡人心

如果說錢徽和皇帝在對待科舉上有什麼共同特點的話,那麼兩人則都是利用科舉達到自己的私心,錢徽的私心是利用科舉維護貴族派的利益,而皇帝則是利用科舉來籠絡人心。在審理錢徽案件的過程當中,除了懲罰錢徽等人的舞弊行為之外,穆宗還進行了一項措施,就是重新舉行考試。穆宗派白居易等人重新組織考試,但是卻由皇帝親自名字,並且考試的過程比往常的正常考試過程還要嚴格。

雖然考試過程嚴格,但是考試內容卻相較簡單,理由是穆宗想看看這些考生在肚子究竟讀了多少書,但是考試的結果卻令人失望,在被錢徽錄取的十四個人當中,僅僅少部分人達到了及格,其餘人的考試結果非常令人失望,當穆宗面對這些結果時,做出了三個決定,一個是對寫的還算合格的三個人進行錄取,另一個是對一個人進行特別錄取,最後一個是將剩下的十人全部不予錄取。穆宗的錄取標準分成了兩種,一是按照才學,錄取合格的考生,不予錄取的考生全部是做答卷不合格的考生,這個標準是正常考試擇優錄取的表現;第二個標準就是穆宗籠絡大臣的行為。裴譔這個考生的考試結果雖然是不合格,但是卻被穆宗特別錄取了。

白居易雕像

穆宗之所以「破格錄取」,原因是裴譔是裴度的兒子,裴度是一個對朝廷貢獻很大的將才,裴度曾經力排眾議出兵戰勝了吳元濟,並且使得其他地方起兵的勢力相繼歸附朝廷,在元和十四年,裴度平定了淄青李師道,助推了元和中興。在裴譔考試的這一年,裴度又奉旨討伐河北,為了安慰裴度,讓裴度在前方好好打仗,於是穆宗決定錄取裴譔。所以穆宗錄取裴譔是完全看在裴度的面子上。從中可以看出,穆宗已經將籠絡大臣的私心滲透在科舉當中,這跟錢徽的私心有些不謀而合。

唐穆宗畫像

結語

長慶科考案是一次典型的政治鬥爭參與的案件,在這次案件當中,很明顯的是錢徽是站在貴族派的這一邊,為了錄取沒有真憑實學的考生,錢徽已然將自己的品德放在了一邊。主要有兩種可能使得錢徽做出這樣的選擇,一是當時的政治環境導致,使得錢徽不得不做出選擇,必須站在貴族派的這一邊,或則和站在貴族派的對立面;二是錢徽不是被動選擇的,他主動將自己的政治前途放在了貴族派的這裡。

唐朝宮殿

但無論怎樣,錢徽這種舞弊的行為是不可取的,因為考試最終服務的是整個唐朝,而不是貴族派,對其他考生來說也是不公平的。穆宗借用科舉籠絡大臣,雖然有安穩將心的意圖,但卻也是一種不公平的做法,裴度做出貢獻,只需要獎賞裴度即可,但是皇帝卻做出讓其他考生感到出身的不公平。

錢徽和穆宗的做法,都是借用科舉達到一定的目的,這從側面說明了中晚唐時期,科舉已經受到了外界的幹預,已經變得不再有公平可言。錄取人才如果僅僅靠關係戶,就相當於將國家的政治運行交到了沒有真才實學的人手中,那麼國家的發展一定會受到阻礙,這也是導致唐朝越發落後的原因。

參考文獻:

《冊府元龜》

《唐書》

《續資治通鑑長篇》

相關焦點

  • 史上最牛的主考官:大字不識一個,靠畫圈圈定狀元,令人啼笑皆非
    公元605年,隋煬帝正式建立了科舉制度,面向全國開科取士,集合天下優秀的人才為國家建功立業,同時也給學子們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利用自己的才能智慧,幫助國家更好的發展,百姓更好的生活。說到科舉考試,小編這裡就有一件發生在清朝乾隆時期,令人大跌眼鏡的趣事,科考時的主考官是武將,而且還大字不識一個,看到這,懵了吧?不識字能當主考官?
  • 聊一聊宋朝科舉制不為人知的那些事兒!
    科舉初建於隋,發展於唐,而科舉到了宋代更加的豐富。眾所周知,科舉制,在歷史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選官制度。首創於隋朝,影響深遠。使得很多寒門子弟也有了做官的途徑,參與科舉的人,經歷一層層考試和選拔,最終選拔出來的人才能得到重用這跟我們現代的考試制度也是相似的,以中學為例,小到月考,再到期中期末,大到高考甚至考研等考試都是層層選拔人才。
  • 古代科舉考試的作弊手段多樣,懲罰也極其嚴厲,非今日可比!
    歷史上最著名的科考舞弊案當屬唐伯虎案了,雖然最後查明唐伯虎並未作弊,但這個案件對其一生影響還是很大的,不過這也激發了他寫下曠世名句《桃花詩》。那麼古代科考到底有哪些作弊手段?作弊被發現又有哪些懲治辦法呢?
  • 話說歷史上的科舉考試,以及狀元、會元、解元
    自夏同盟開始,夏商周秦等時期,均採用世襲制,貴族掌控一切,特別是周王國,等級分明,周禮規定,管理國家由國王、諸侯國君、卿、大夫、士,分級負責,而各階層按倫常,依照血緣世襲,只是到了東周,禮崩樂壞,於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為各國國君服務。
  • 唐代大詩詞家,婉約詞派創始人,竟然還是位科舉槍替高手
    考生通過一些手段把試題傳給考場外的槍手,槍手在考場外完成,再把答案傳遞給考場中的考生,這種方法一般需要主考官的配合,難度極大。唐代科舉剛興起,一些科舉制度不夠完備,造成科舉槍替現象比較普遍。下面我們要說的,就是一位科舉槍替高手,堪稱「科舉作弊第一人」,他是唐代著名詩詞家,花間派創始人,婉約派鼻祖——溫庭筠。詩詞家溫庭筠溫庭筠出生在晚唐,是唐初宰相溫彥博的後代。溫庭筠在詩詞上造詣都很突出。他寫的詩詞藻華麗,意境優美,與李商隱齊名,被稱為「溫李」。
  • 從戲言與狀元兩詞彙入手,漫談李固言科舉之路的具體明細
    引言在古代科舉史上,發生很多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例如有的人竟然因為一句戲言被錄取為狀元,雖然這件事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是卻被史書記載了下來。因為,這個事情是有史書可查的。那麼這件事到底是怎樣發生的?了解這樣的古代科舉趣事,對於古代科舉將會有一個更加深刻地認識。一、一句戲言是怎樣產生的李固言事元和七年的狀元,關於他的狀元之位,傳播的最廣的言論是說他以為一句戲言當上的狀元,那麼究竟是這個傳言是真的嗎?李固言究竟是怎麼當上狀元的呢?這句傳言之所以產生,其實跟李固言本人的性格有關。
  • 李三光:從「南北榜案」到「南北分卷」——名為「公平」的千古難題
    況且「胡藍黨案」等前車之鑑歷歷在目,誰人敢在科考大事上頂風作案呢?另一方面,劉三吾對自己的工作態度也十分自信。在接受調查詢問時,他一再表示,從開考前的鎖院迴避,至閱卷時的糊名謄錄,自己始終嚴格遵守工作條例,不曾有半點疏漏。而且,自洪武十七年(1384年)科考定製以來,各級考務人員各司其職且相互監督,權責分明,想要從中徇私舞弊幾乎是不可能的。
  • 因為科舉成就宋朝六大家聚首京師
    從文學上看,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這六位都因為大宋 1057 年這次科舉而聚首京師,也是唯一的一次。1057 年 千年進士第一榜自從科舉制度誕生以來,可以說唐宋之後的大部分名人,都是通過科舉之路改變自身命運而留名史冊。
  • 看看宋代科舉制度就明白
    但這樣高端的配置,也無法迴避小公爺在第一次科舉時落榜的尷尬。在劇中有這樣一幕:小公爺、顧二叔、盛家的兩位少爺,都去參加了科考,但到了放榜那一天,小公爺和顧二叔都落榜了。顧二叔是因為替人打抱不平,而小公爺為什麼也會落榜?
  • 淺析三個少數民族政權——遼、金、元科舉制度的創新與發展
    根據古代史實所推演出的歷史發展規律,由於中原農耕文明的先進性(這種性質指的是與遊牧文明相比,農耕文明之下的封建制度更適合治理大型的國家政權),每一個少數民族政權都要走上漢化、封建化的趨勢,這種趨勢同樣反映在人才選拔上,比如他們都繼承了科舉制度以籠絡人才。
  • 文獻中的科舉與明清社會生活
    譬如,清道光二年(1822)七月,張集馨到京捐納取得監生資格,又經國子監考到(即入學考試)和錄科(相當於各地生員於鄉試前一年接受的科考,合格者即有參加鄉試的資格),旋參加順天府鄉試並勝出為舉人。張集馨後來中進士、點翰林,曾兩度入閩,先後任福建汀漳龍道、福建布政使。最遲到了清光緒末年,似乎可以在當地捐納取得監照,經當地官府批准,參加當地鄉試了。
  •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中連中三元是何意思,有誰獲得過他們成就如何?
    古代的科舉是當時讀書人取得仕途之路的主要途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科舉考試中最重要的考試有三場,也就是我們所說是的鄉試、會試、殿試,這三場考試每一場都比上一場難,其中鄉試的第一名稱之為解元,會試的第一名成為會元,殿試的第一名稱為狀元,它們在一起被稱之為三元。
  • 「朝為田舍郞,夕登天子堂」圖識古代科舉考試
    通過考試選拔官員,形成中國式的科舉制度,是打破門第觀念,平等選拔人才的一項偉大創舉。所謂科舉,是因為他採取了按科舉選拔官員的方法。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大冶元年結束於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於舉行。古代科舉考試是一次成名還是一步步走上去?
  • 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隋唐以後實行科舉制 科舉制 隋以後各封建王朝設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分科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備的科舉考試制度。共分四級(見後表)。漢代已有考試取士之法,但系臨時措施,並未形成定製。隋文帝廢除貴族壟斷的九品中正制,於開皇七年(587)設志行修謹、清平幹濟二科。煬帝時始置進士科。
  • 古代科舉之前是怎麼選官的,科舉又是怎麼防止作弊的?
    先簡單給大家介紹下在科舉制度開始以前,也就是隋朝之前的各個政權是怎麼選官的。 1.世卿世祿制 這制度是秦之前的主要選官制度,在秦統一六國後就被廢除了。
  • 南京江南貢院,中國古代官員的搖籃,見證科舉制度的興起與衰落
    來到江蘇南京的江南貢院,走進中國科舉博物館,你才會知道科舉制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才了解到它的種種弊端,才能夠感受到1300年來科舉制度的凝重和沉痛,感受到歷代學士血淚交織的坎坷命運,感受到祖先在文字路上留下的苦難、渾厚與雋遠。
  • 女穿男的學霸科舉之路,《農家子的古代科舉生活》
    又名《不當皇帝就得死!》or《朕今天不想穿女裝》3、農家子的古代科舉生活作者:曲流水PS:本文女穿男,主角會娶妻,一對一,像一般人一樣生活,不搞基,基本上沒有什麼金手指,現實流。此外,本文的科舉制度和流程參照明清時期。
  • 溫庭筠丨出身名門,才華橫溢,卻終身與科舉無緣
    太子,未來的皇帝。相信,溫庭筠的前途總該光明起來了吧?可是好景不長,有人彈劾太子只知道遊玩,太子冠以「宴友敗度「的罪名,奏請皇帝廢了他。雖然李永最後保住了太子之位,但是從此被禁足,沒有過久,就憋屈去世了。當時陪太子遊玩的正是溫庭筠,本來就名聲不太好的他,再有這麼一個黑歷史,這下溫庭筠的科舉之路更加的難走。
  • 寫事作文:參觀南京科舉博物館
    穿過「解元」、「會元」、「狀元」三個牌坊,就進入了南京科舉博物館,這裡曾經是古代官員最重要的誕生地「江南貢院」。而剛剛走過的三個牌坊,象徵著古代學子們最希望得到的一件喜事—連中三元。科舉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份二甲第29名的考卷,凝視這個試卷,我驚嘆於考生對文章的高超把控能力,卷子上凡遇「皇上」「朝廷」相關的字詞,都會被正好安排在試卷的上面兩行,高於其它正文,就像事先排版設計過一樣。整張卷子,字跡娟秀、整齊,沒有一點塗改的痕跡。
  • 雍正王朝:科場舞弊案——雍正皇帝最為精妙、腹黑的一次權謀算計
    在看《雍正王朝》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對「科場舞弊案」的演變過程,產生過懷疑。反正小編覺得,整個「科場舞弊案」,乍看之下合情合理,可是細想之後,卻迷霧重重、非常詭異。首先,在整個案件中,大清王朝的帝王將相、皇子權臣都牽涉其中,可謂牽扯甚廣、影響惡劣,即便是由此立馬引發一場滔天巨案,我們也一點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