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季,很多人都已經開始調養身體,因為古語云「秋冬養陰」。所以在秋季的時候滋養身體是最好的時節。
於是很多人開始貼「秋膘」、堅持「春捂秋凍」。但是這些流傳已久的秋季養生方式真的是科學的嗎?秋季養生的正確打開方式到底是什麼?
一、注意:「春捂秋凍」並非是人人都合適
進入秋季,天氣逐日在轉涼,但是很多人還是堅信「春捂秋凍」,即便是天氣轉涼,也不著急增加衣物,認為凍一凍對於自己身體是更好的。
專家表示,民間流傳的「春捂秋凍」中的「秋凍」指的是進入秋季後氣溫逐漸下降,不能過早過多的增加衣物。因為在初秋時節,由於暑熱還沒有完全消退,一旦過早過多的增加衣物,如果有氣溫突然回升的話,身體嚴重出汗,就很容易導致感冒的出現。而氣溫的下降,冷空氣對於人體進行適當的刺激,也會提升身體對於之後低溫的適應。
但是專家還表示,雖然「秋凍」有好處,但是也要因人而異。通常情況下,「秋凍」更適合青壯年或者本身體質較好的人群。
但是如果是本身體質較差或者已患有某些基礎疾病的人群。另外還包括老年人和兒童,都不太適合「秋凍」的養生方式,這些人群還是要注意隨著氣溫的變化,及時增減衣物。尤其是在進入秋季之後不要像夏季一樣露胳膊露腿等,以預防受涼感冒的發生。
二、注意:「貼秋膘」沒必要刻意進補
很多人認為入秋就一定要貼「秋膘」,通常是通過燉肉的方式,意圖是將夏天因為天氣炎熱食欲不振導致的「掉膘」給補回來。但是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的物質供應已經可以滿足人體營養需要,所以沒有必要在進入秋季的時候刻意「貼秋膘」。
而且「貼秋膘」也並不是人人都適合。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說,「秋膘」貼的不正確,結果反而會適得其反。適當「貼秋膘」確實會提高人體的臟器功能,但是對於老年人、兒童以及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來說,「貼秋膘」的時候進食的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反而會造成消化不良甚至是「上火」症狀的出現。
專家建議:秋季進補千萬不要操之過急、要注意循序漸進。以「平補」為主,如果是消化功能欠佳的老年人和兒童,要注意多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養生粥品,才更有利身體健康。
三、秋季養生要注意「御涼防燥「
眾所周知,秋季天氣乾燥,而且氣溫也在逐漸下降,因此專家建議,秋季養生重點要針對涼和燥。
建議從食、動、情三方面入手。
1、食:秋季建議適當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例如蘋果、梨、橘子等。另外蓮藕、冬瓜、胡蘿蔔、茄子等蔬菜也是很適合秋季進食的蔬菜,可以起到潤肺、調理脾胃的功效。
另外注意如果身體虛弱、食欲不振的人群,還建議多吃銀耳。因為銀耳中含有的多種胺基酸和維生素,可以起到補胃、潤肺生津等功效。
2、動
專家提醒,秋季運動不宜過量。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和身體虛弱者,不建議出汗過多。秋季的運動項目建議以慢跑或者散步為主。
3、情
秋季多生「悲情」,因此要注意情緒變化。秋季養生也要格外注意情緒的調節,注意隨時保持良好的情緒,樂觀處事,對於預防抑鬱症、焦慮症的發生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