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闢謠|春捂秋凍?貼秋膘?秋季養生「避坑」指南收好

2020-12-18 瀟湘晨報

盼來盼去,深圳人終於把秋天盼來了,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貼「秋膘」了!別急,看完這篇你的奶茶、火鍋要端走了。古語有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是一年中調養身體的好時節。於是,很多人想趁此時,滋補下身體,但秋季養生究竟該怎麼養?「春捂秋凍」「秋瓜壞肚」「貼秋膘」……這些流傳多年的秋季養生方法科學嗎?秋季養生的正確打開方式又是什麼?秋季養生「避坑」指南送上。

「春捂秋凍」強體質?

真相: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凍

白露時節已過,夏天的悶熱逐漸消退,天氣開始由熱轉涼。不過,此時很多人因為一句「春捂秋凍,不生雜病」,不急著添衣,認為凍一凍才更健康。那麼,這種做法有科學依據嗎?

青海省人民醫院臨床營養科副主任熊睿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民間素有『春捂秋凍』的說法,『秋凍』的意思是秋季氣溫漸漸轉涼,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初秋時節,暑熱尚未褪去,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感冒。而隨著氣溫下降,冷空氣對人體進行適當的刺激,可提高機體對低溫的適應能力。」熊睿說。

雖說「凍凍」有一些好處,但熊睿提示,「秋凍」也要因人而異。

「『秋凍』這種養生方法,更適合青壯年或體質較好的人,而那些身體素質較差、患有基礎類疾病的人,以及老人和兒童,還是應根據氣溫變化,及時增減衣服,千萬不要一味地追求『秋凍』。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秋季不宜赤膊露體,以防止著涼感冒。」熊睿說。

「秋瓜壞肚」傷腸胃?

真相:適量食用無大礙

民間素有「秋瓜壞肚」的說法,認為秋季天氣轉涼後,由於一些瓜類食物比較寒涼,食用它們會影響人體腸胃功能。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秋瓜壞肚』有一定的道理。」熊睿表示,夏季高溫導致食慾變差,人們可能會多進食一些瓜果、冷飲等寒性食物,以達到防暑降溫的目的。從中醫角度來講,如果過多攝入寒涼的食物,經過一個夏天,脾胃可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進入秋季,天氣比較乾燥,很多人通過食用瓜果來補充水分,而常吃的瓜果均屬寒涼性質,若過多食用,易引發胃腸道類疾病。

「但其實,大家不要過於恐懼『秋瓜』,不是說秋天就完全不能吃瓜果,只不過要適量,不要食用過多。」熊睿說。

此外,熊睿提示道,秋季要格外注意,食用瓜果的品質,小心吃了變質的瓜果。

秋季是適合細菌生長、繁殖的季節。人體經歷了炎熱的夏季之後,抵抗力有所下降,各種病菌容易乘虛而入,食用不潔或變質的瓜果,易引發腸道疾病。

病菌是如何趁虛而入的呢?熊睿表示,表面有破損的瓜果,最容易被汙染,這種瓜果應該扔掉。因為水果表面有破損時,就說明微生物已通過果汁滲透到果肉,其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質,只是肉眼無法辨識,一旦吃下肚,很容易引發胃腸疾病。

「建議大家在秋季生吃瓜果,一定要選品質好的,同時要講究衛生,把瓜果清洗乾淨再吃,小心病從口入。」熊睿提示道。

夏去秋來需「貼膘」?

真相:沒必要刻意進補

「貼秋膘」是我國的一種傳統習俗。一般是在立秋這天,人們習慣用吃燉肉的方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給補回來,稱之為「貼秋膘」。

「夏季天氣比較炎熱,人們的食慾普遍受到一定影響。立秋後,天氣轉涼,人們的食慾也開始變好,希望多吃一些,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並為過冬做準備。但其實,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日益豐富,我們沒有必要刻意地去『貼秋膘』。」熊睿解釋道。

「並非所有人都適合『貼秋膘』,若真要『貼秋膘』,也要『貼對膘』,特別是老年人,否則適得其反。」銀川市中醫醫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宋麗認為,立秋後適當「貼秋膘」進補,可以提高人體的臟器功能,但要因人而異。對於老年人、兒童、胃火旺或肥胖者,以及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高蛋白、高脂肪的攝入一定要適量,否則容易「上火」或造成消化不良。

宋麗說,如今普通人基本上不存在營養不足的問題,若再多食用肉食,不但不易消化,過多的脂肪、糖類物質反而會使身體不堪重負,引發心腦血管、代謝等方面的一系列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秋季進補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因此,立秋進補應以『平補』為主,尤其胃腸功能虛弱的老人和小孩,喝點清淡易消化的養生粥更有益於身體健康。」宋麗建議。

宋麗說,脾胃虛弱者,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患者以及原本就體型偏胖的人群不適合「貼秋膘」。老人、兒童等特殊人群由於消化功能較弱,在進補前應注重消食,不妨適量吃點山楂。

秋季進補多多益善

真相:適當進補有益健康,但不可濫補,不可虛實不分,忌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量服用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秋季適當進補強身健體,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不要無病進補和虛實不分濫補。中醫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進補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

還要注意進補適量,儘量食補。秋季食補以滋陰潤燥為主,如烏雞、豬肺、龜肉、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梨等,可與中藥配伍製成藥膳,採取平補、慢補的方式,則功效更佳。

防止秋燥多喝白開水

真相:對付「秋燥」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喝水」。但是只喝白水也不好,大量的白水會衝淡胃液,打亂體內的電解質平衡。

秋季的氣候特點是乾燥,容易出現口乾、唇乾、鼻幹及大便乾結、皮膚乾裂等現象。雖然為了健康推薦每天多飲水,但是在不口渴的情況下,一次性飲用大量的水,會給腎臟帶來負擔,使身體受到危害。我國古代醫學家千百年前就總結出了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白天喝點淡鹽水,能讓體內水分不輕易流失且能維持身體的鹽分平衡;而夜晚喝蜂蜜水又可以起到潤肺養肺、潤腸通便的作用。

為了防止「秋燥」,飲食宜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還可適當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水果蔬菜,如白蘿蔔、胡蘿蔔等。為防止皮膚乾裂,洗澡時間不宜太長,水溫以24~29℃為宜,浴後抹護膚品滋潤皮膚。

大量運動無顧忌

真相:秋天人體的精氣都處於收斂內養階段,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不宜大量運動,運動量應由小到大,循序漸進。

鍛鍊時以身體有些發熱、微微出汗,鍛鍊後感到輕鬆舒適為標準。

有些人覺得運動量大,身體才能練好,其實不然。立秋後溼熱仍沒有完全消退,在這個時節進行健身鍛鍊應該避免運動量過大、活動過於劇烈。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悠著點。相同的環境,相同的運動強度,中老年人的承受能力要低於年輕人。受傷、心腦血管意外等發生的可能性要遠遠大於年輕人。

所以體力消耗過大的運動項目不適合中老年人,宜選擇遊泳、太極拳、八段錦等比較輕緩的運動。最好選擇一早、一晚進行鍛鍊。注意運動前要有5~10分鐘的暖身運動,運動後也要有數分鐘的緩和運動。

【延伸閱讀】秋季養生講究「御涼防燥」

中醫歷來有秋季養生的傳統,根據中醫理論,秋季主燥,同時深秋時節天氣轉涼,因此熊睿認為,秋季養生主要是針對涼和燥,要做到「御涼防燥」。

具體來看,秋季養生,需要從「食」「情」「動」三方面著手。

熊睿介紹道,秋季是豐收的季節,多種蔬菜、水果上市,可適當吃一些新鮮的水果,如蘋果、梨、橘子等。另外,蓮藕、冬瓜、蘿蔔、西葫蘆、茄子等蔬菜以及各種菇類,也很適合進食。它們既可潤肺,又能調理脾胃。

「身體虛弱、消瘦、食慾不好的人,在這個季節,建議常吃銀耳。」宋麗說,銀耳含有多種胺基酸和維生素,具有補胃、潤肺生津、提神、養胃等功效,是傳統補品。若有乾咳少痰、咳血等症狀的人,此時建議吃點燕窩,可養陰潤燥、益氣補中。

另外,秋季是抑鬱症的高發期,要格外留意情緒變化。「中醫認為,七情不暢,百病叢生。秋季是抑鬱症、焦慮症多發的季節,調解情緒也是秋季保健的重要方面。開朗樂觀的處事態度,對於預防抑鬱症、焦慮症的發生與復發,有很重要的意義。」熊睿補充道。

而在運動方面,熊睿認為,秋季運動量不宜過大,尤其是老年人、兒童和體弱者,不宜出汗過多,損耗陽氣。對年輕人而言,爬山是不錯的選擇,中老年人則可以選擇慢跑或者散步。

來源|晶報APP綜合

【來源:晶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貼「秋膘」、不穿秋褲?秋季養生的正確打開方式是什麼?
    進入秋季,很多人都已經開始調養身體,因為古語云「秋冬養陰」。所以在秋季的時候滋養身體是最好的時節。於是很多人開始貼「秋膘」、堅持「春捂秋凍」。但是這些流傳已久的秋季養生方式真的是科學的嗎?秋季養生的正確打開方式到底是什麼?
  • 健康養生:秋季養生要點!
    現在都不吃肉啦,那多不健康!對嘍,現在都健康飲食,均衡營養,開始全民養生啦!◎圖片由千庫網授權《素問·八正神明論》「 以日之寒溫,月之虛盛,四時氣之浮沉,參伍相合而調之。」就是說要順應自然,天人合一,在日常生活中做好自我調節,注意適應四時的氣候、月相的變化、日夜的寒溫,才能因天時調血氣,避免外邪侵襲,維持正常生理機能,達到養生目的。
  • 如何踐行春捂秋凍?
    有道是「春捂秋凍」!可惜,真正踐行「春捂秋凍」的時候就犯難了?捂哪兒?真是個問題。哈哈哈!還是王醫生來告訴你吧!愛美的女孩子,備好紗巾、薄毛衣、長襪子就好了,當然還不要吃生冷,這樣就能過個美麗,健康的春天了。春天風最盛,適當避風也是要的,所以,衣袂飄飄的風衣再好不過了!
  • 秋天穿衣有講究,「春捂秋凍」了解下
    秋季健康穿衣指南一場秋雨一場涼春捂秋凍民間有一種養生說法,叫「春捂秋凍,雜病不生」,不是說好了天氣轉涼要注重保暖嗎,為什麼秋天到了適當「凍一凍」對身體還有好處呢?總之,秋季避免了多穿衣服產生的身熱汗出、汗液蒸發、陰津傷耗、陽氣外洩,順應了秋天陰精內蓄、陽氣內守的養生需要。所以秋凍要凍得合理、凍得適時、凍得健康。
  • 春捂秋凍,少生雜病!早春時節,一定要「捂好」四個健康開關
    老話常說「春捂秋凍,少生雜病」,是非常有道理的,春捂秋凍這句話是民間成千上百年生活經驗積累而成,把一些常理濃縮為精華,為後人健康做保障。春暖花開,多數人都喜歡出門遊玩,此時畢竟春寒料峭,不能「美麗凍人」,尤其是這幾個重要的健康開關,一定要捂一捂。春捂秋凍,少生雜病!
  • 「春捂秋凍」?這6個部位千萬凍不得
    大家都說「春捂秋凍」身體好。秋天適當凍一凍,讓身體對寒冷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增加人體對寒冷的適應力、耐受力。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若以透支健康為代價可就得不償失了。膝關節長期露在外面或者保暖不當,很容易引發關節炎。
  • 秋季咋穿衣?盲目「秋凍」使不得!
    俗話說「二八月亂穿衣」「春捂秋凍」,如何穿衣才合適?為什麼秋季溫差大秋分節氣過後,隨著太陽位置南移,夜長晝短,地面接收的太陽輻射能減少,影響我國的北方冷空氣活動加強,氣溫下降較快。暴雨、大雨出現的機會減小,但降水日數卻減少得不明顯。「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好穿棉」,因為秋雨往往是冷空氣活動的結果,所以隨著一股股冷空氣的入侵,氣溫會越來越低。
  • 當今年輕人都喜歡換季時提前換上好看的衣服,殊不知春捂秋凍
    人們 常說,春捂秋凍,不要著急了,很多時候春季剛到,很多年輕人就耐不住了,開始換上短袖,想要穿換季的衣服。秋天也是,剛到秋季,很多年輕人就傳上厚厚的秋冬季衣服,因為一換季的衣服穿起來就是另一種感覺,所以人們都願意提前換。但是這樣對身體也不好。
  • 「春捂秋凍」式穿搭,不上火不尷尬,剛剛入秋不要著急穿得太厚
    看到很多時尚博主開始入秋了,推薦一下秋裝,樣式的確很好看,但是莫名其妙覺得自己好熱啊。即使在東北這邊,過了立秋之後,還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穿秋裝,甚至有時候過了國慶節,大家還在穿短袖呢。其實秋天過早穿秋裝很容易上火,這篇文章Q姐帶大家了解一下「春捂秋凍」式穿搭,不用著急穿秋裝。
  • 秋風起,貼秋膘!這份科學「貼秋膘」攻略還不趕快收藏好
    冬季是公認的「進補」季節,可是一些講究養生的人士在中秋後就已經迫不及待地要開始進補了,並稱之為「貼秋膘」。傳統的「貼秋膘」是指在秋季多吃肉,「以肉補膘」。但對食物豐富,品類眾多的當下,「貼秋膘」還是需要「以肉補膘」嗎?今天小編就帶你去了解一下如何健康「貼秋膘」!1.
  • 養生知識秋季簡單的養生之道
    秋季養生3、初秋「凍一凍」  俗話說「春捂秋凍」,在中醫眼中,體溫下降利於人體陽氣內藏(冬藏),秋季六節氣的養護調節重在著裝和保暖,切不可因著裝單薄而受涼,導致一些疾病的發生。另外,可在房間裡放盆水,維持溼度。
  • 立秋養生:吃好3樣,喝好3樣,做好3樣
    天氣雖然炎熱不改,但時節發生了改變,我們在飲食起居上也要做出相應調整,順應自然變化才能更好的保持身體健康。立秋是進入秋季後的第一個節氣,我國民間有「貼秋膘」「啃秋」的傳統。進入秋季,雨水變少,天氣變得乾燥,潤肺去燥成為首要功課。1、蓮藕蘿蔔排骨蘿蔔中含有大量水分可以對抗乾燥的天氣,且蘿蔔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營養豐富。
  • 養生 | 秋季艾灸 雪中送炭 借天時,灸出健康!
    一晃到了秋季,涼風颯颯,暑熱消退,自然界陽氣收斂,很多人又受到燥邪影響,所以就很擔心,秋季能否繼續做艾灸呢?答案無疑是肯定的。夏季做艾灸,是錦上添花,秋季做艾灸,就是雪中送炭。秋季天氣轉涼,秋風瑟瑟,人體內的陽氣也呈內斂及下降的趨勢,科學地進行艾灸保健,可以達到溫通經脈、調和氣血的目的。秋季艾灸的三大好處
  • 貼秋膘專場 | 以秋天的名義貼秋膘吧
    👇掃我快速貼秋膘👇最適合貼秋膘的開胃小食,當然是綠色健康的堅果啦!介紹了這麼多,別再猶豫了,以秋天的名義貼秋膘吧!👇掃我進貼秋膘專場發現更多好次的👇祝好胖友們都能開心地貼秋膘!
  • 說起秋季養生 小年輕們一點也不輸老大爺!
    不想被秋老虎折磨,秋季養生的姿勢要正確。養生,就是手握保溫杯,內裡泡著枸杞水?穿著秋褲早入睡?說起養生,早已不是老大爺老大媽們的事了,年輕的小哥哥小姐姐們,已經在養生的路上奔騰不息。現在,讓年輕人告訴你,什麼才叫真正的秋季養生!
  • 秋季養生,寒露養生小常識
    寒露是深秋的開始,天氣越來越冷,那麼寒露節氣怎麼養生?今天跟大家說一說寒露節氣養生五個小常識。第一個足部保暖。常言道寒露腳不漏,寒露過後氣溫逐漸降低。不要經常去赤膊漏身,以防涼氣侵入體內。第二個適時地添衣,俗話說春捂秋凍,秋天適度的經受一些寒冷,有利於提高皮膚和鼻黏膜耐寒力。但像老人,兒童、學生及體質較弱,患有各種慢性疾病的,要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凍出病來。寒露時節在起居上更要合理地安排,在氣溫下降和空氣乾燥的時候呢,感冒病毒的致病能力是增強的。當環境氣溫降低,人體的腎呼吸道的抗病能力就會下降。因此來說,為了預防感冒,要適時地更衣。
  • 公衛·科普 | 秋季養生小貼士
    公衛·科普 | 秋季養生小貼士 2020-09-27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秋季養生保健六個策略與三個堅持
    秋季天氣比較乾燥,需要重視養生,那麼現在就一起來看一看秋季養生宜吃什麼?
  • 【專家講解】秋季如何預防精神類疾病復發?
    秋季由於天氣轉涼、陰雨天氣等原因,容易使人出現情緒低落,過度悲傷等問題,比較容易造成抑鬱症的復發。 秋季乾燥的氣候很容易使人焦躁不安,對於焦慮症的病人更是如此,情緒本不穩定很容易引起焦慮症的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