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親密關係中,很多人都習慣把壞脾氣發給親近的人,包括愛人、家人、朋友。
有些人在單位表現得特別優秀,但是回到家就把壞情緒發洩給了另一半。另一半也很無辜,好像關係越親近,就越存在互相傷害或者被傷害的可能。
其實,親密關係中存在不同的依戀關係模式。每個人與另一半相處的模式都帶著原生家庭的影子。很多人在學校、單位學習到了為人處世之道,但是這類彬彬有禮、有節制、有尺度的相處方式大多帶著一層「外衣」,把很多情緒包裹起來,讓真我隱藏起來。
回到家中,壓抑的情緒會選擇釋放、隱藏的真我會選擇展現。如果原生家庭帶來的本能依戀模式就是十分暴躁的模式,那麼大多數這類人也會對伴侶如此。
伴侶二人在各自原生家庭中習得的理念又有所差異,有些人認為男人就該賺錢養家,女人就得相夫教子,那麼在家中如果一方的行為沒有在「及格線」內,那麼兩個人必然就產生分歧,加上生活、工作壓力,簡直就是「一點就著」。
前幾天,單位裡一位特別爽朗的姑娘在工位上給老公打電話,越大越激動,也不顧其他同事都能聽得到,就直接邊打電話邊哭了起來。
矛盾就在於,老公總是覺得看孩子大部分應該女人負責,要麼是老婆要麼是老媽,自己工作很累了,沒辦法回家再用大把時間看孩子。
我這位同事呢,回到家中就得看孩子,有天自己跳了一會健身操,老公就念叨了她幾句。積壓了許久的委屈自然就壓不住了。
在電話裡,女同事傷心說道,每周末你在睡午覺,我卻在看孩子,有時候你還會打遊戲,而我鍛鍊一會,你就數落我。
我們周圍人聽著,心裡都為女同事感到心疼,這就是他們夫妻二人對於夫妻分工理解的不同。男女都在工作中承受壓力,為何回家只有女人必須看孩子呢。有時候,另一半不幫一把也沒什麼,但是不理解和不支持真的會讓親密關係產生諸多分歧。
心理治療師清流曾經在文章中提到,親密關係互害的模式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自上而下的傾倒失控、自下而上的迴避操縱以及同輩競爭類型。
第一種,自上而下的傾倒失控。這類人發脾氣很像小孩子,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就鬧得大家都過不好。比如生活中自己在別的地方受氣了,或者對方沒關心自己,沒讓自己滿意,自己就把情緒一股腦發洩給對方。這樣會讓對方精神和心靈受到很大傷害,這種情況不止出現在女人身上,男人有時也會這樣。
第二種,自下而上的迴避操縱。很多人會表現得像是自己受到了傷害,他們大多是迴避型依戀人格,對對方的溝通熟視無睹,活在自己的小世界裡。這樣的人不僅會給伴侶造成壓力,自己也得不到釋放和解脫,他們自己活得也很累。
第三種,同輩競爭類型。這一類就是倆人互相比著,相識孩子們在競賽,吵架時你嗓門大,我就更大,對方在事業上取得進步,自己會嫉妒,會想著把對方比下去。這種情況,在外人看來,就是覺得「何必呢」。
大家可以回憶看看,自己或者身邊人在親密關係產生矛盾時,是不是大多會出現以上三種類型的情緒反應呢。
其實,無論是哪一種,一旦把壞情緒發洩給了我們愛、愛我們的另一半,都是對彼此的傷害。當然,控制情緒也並非易事。
嘗試以及學習去控制我們的情緒,不僅能夠幫助我們提升在人際交往中的魅力,也能在親密關係中掌握一種張弛有度的節奏。
畢竟遇到一個愛我們的人不容易,為何要讓彼此帶著傷呢,是不是。
參考資料:清流《親密關係的情緒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