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底,上海市長寧區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已佔戶籍總人口的31.5%,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長寧區民政局與區衛計委、區醫保辦等部門緊密配合,全面推進「醫養結合」工作,進一步滿足老年人對更加便利的生活照料和更加便捷的醫療服務需求,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
今年,長寧區會同上海師範大學社會保障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開展了「長寧區社區失能老人生活狀況及服務需求調查」,對全區2000多名失能老人的生活狀況、存在困難及服務需求等情況進行調研。長寧區民政局局長章維介紹,調研顯示,這些老人年齡集中在80歲至94歲,大多數與配偶或子女同住,總體支付能力不強,他們是最需要社會關注的群體。
調研發現,老人的醫療照護需求主要有:提供家庭醫生、家庭病床,幫助上門康復、提供檢查身體服務和臨床護理等。生活照料需求主要有:洗頭、助浴、理髮、就醫陪護、緊急呼叫等。調研報告提出,在未來的「醫護康養」格局中,以「醫」佔60%、「養」佔40%為宜。章維說,「我們正在和區衛計委、區財政等部門進行研究,看如何將調研成果落地為政策支持」。
長寧區今年還重點推進了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體系建設,根據老年人不同的需求狀況進行評估,以便提供不同層次的醫療養老服務供給。老年照護需求評估主要應用於社區居家老年照護、機構老年照護等兩大類四小類服務。截至7月底,系統已完成評估87人。
章維介紹,評估受理對象主要是60周歲以上、有照護需求的戶籍老人,以及70周歲以上、參加城保、居住在長寧區的高齡戶籍老人。有照護需求的老人可以到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去申請評估。目前長寧區已成立了區老年照護統一需求評估建設工作推進領導小組,明確了各部門職責,完善了操作流程,上海申諾養老評估中心等三家第三方評估機構和上海文杰護理院等5家社區護理站(院)也已建立,已培訓評估人員86人。
此外,長寧區還在整合「機構+機構」,推進養老機構「醫養結合」發展,多部門聯合合理配置養老和老年護理床位,將生活照料和康復關懷等功能進行融合,促進區域內養老機構和相關醫療機構的醫養協作、雙向轉診,提高養老床位資源的使用率。目前,長寧區38家養老機構中,設有內設醫療機構的有11家,其中9家納入醫保聯網三段結算,今年還將增加2家內設醫療機構。
長寧區積極整合「社區+社會」,探索「醫養結合」向社區延伸,扶持社會辦老年護理機構,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居家養老服務,目前已完成4家社會護理站設置,增設社區老年人醫療門診部,提供專業的醫療康復、護理保健等服務。
長寧區民政局與衛計委等部門聯合,先後在多家養老院與護理院、醫院之間開展床位「雙向流轉」試點。在逸仙第二敬老院(文杰護理院)試點開設老年護理床位99張,實現護理院和養老院之間的相互轉床。金福第二敬老院與上海電力醫院開展「醫養結合」合作,為養老院老人提供上門健康保健諮詢等服務。
一年多前,長寧區啟動高齡老人醫療護理計劃試點。區人社局(醫保辦)會同區衛計委、民政局共同確定周橋等3個試點街道及護理機構,形成涵蓋區醫保中心、街鎮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理院的相關工作機制。截至7月底,累計受理408人,護理機構確認118人次,已護理3244人次。
章維說,長寧區民政局將會同相關部門一起,加快促進「醫養結合」多種模式發展,完善老年照護統一評估體系,整合優化「醫養服務」資源,建立梯度式支付體系和專業化人才隊伍,強化信息化支撐,推動資源的有效對接,進一步滿足老年人差異化的醫養服務需求,進一步提升區內老年居民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