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熔模鑄造的原理及特點
熔模鑄造,又稱精密鑄造或失蠟鑄造,它是用易熔材料(蠟料及塑料等)製成精確的可熔性模型,在模型上塗以若干層耐火塗料,經過乾燥、硬化成整體型殼,然後加熱型殼熔失模型,再經高溫焙燒而成為耐火型殼,將液體金屬澆入型殼中,待冷卻後即成鑄件。其工藝流程是:
模料—壓蠟模—組模—修模—塗掛—撒砂—脫模—焙燒—澆注—冷卻—落砂—清理。
與其它鑄造方法相比,熔模鑄造的主要優點如下:
(1)鑄件尺寸精度較高,表面粗糙度較低,可以澆注形狀複雜的鑄件,一般精度可達5-7級,粗糙度達Ra25-6.3μm;
(2)可以鑄造薄壁鑄件,以及重量很小的鑄件,熔模鑄件的最小壁厚可達0.5mm,重量可以小到幾克;
(3)可以鑄造花紋精細的圖案、文字、帶有細槽和彎曲細孔的鑄件;
(4)熔模鑄件的外形和內腔形狀幾乎不受限制,可以製造出用砂型鑄造、鍛壓、切削加工等方法難以製造的形狀複雜的零件,而且,可以使有些組合件、焊接件在稍進行結構改進後直接鑄造成整體零件,從而減輕零件重量,降低生產成本;
(5)鑄造合金的類型幾乎沒有限制,常用來鑄造合金鋼件、碳鋼件和耐熱合金鑄件;
(6)生產批量沒有限制,可以從單件到成批大量生產。
這種鑄造方法的缺點就是:工藝複雜,生產周期長,不適用於生產輪廓尺寸很大的鑄件。
二.模料種類及性能要求
(1)模料的分類
隨著熔模鑄造工藝的發展,模料的種類日益繁多,組成各不相同。通常,按模料熔點的高低,將其分為高溫、中溫和低溫模料。
◆高溫模料的熔點高於120°C,組成為松香50%、地蠟20%、聚苯乙烯30%的模料即為較典型的高溫模料;
◆低溫模料的熔點低於60°C,我國目前廣泛應用的石蠟-硬脂酸各50%的模料屬於這一類;
◆中溫模料的熔點介於上述兩類模料之間,現用的中溫模料基本上可分為松香基和蠟基模料兩種。
(2)模料性能的基本要求
◆熱物理性能:合適的熔化溫度和凝固區間、較小的熱膨脹和收縮、較高的耐熱性(軟化點);模料在液態時應無析出物,固態時無相變;
◆力學性能:主要有強度、硬度、塑性、柔韌性等;
◆工藝性能:主要有粘度(或流動性)、灰分、塗掛性等。
三.制模工藝
按照模料的規定成分和配比,將各種原料熔融成液態,混合併攪拌均勻,濾去雜質,澆製成糊狀模料,即可以壓制熔模。壓制熔模普遍採用壓製成型的辦法。該方法允許使用液態、半液態以及固態、半固態模料。
液態和半液態模料在低的壓力下壓製成型,稱為壓注成型;半固態或固態模料在高的壓力下壓製成型,稱為擠壓成型。無論是壓注成型還是擠壓成型,都必須考慮充填和凝固時的優缺點。
(1)壓注成型
壓注成型的注蠟溫度多在熔點以下,此時模料是液、固兩相共存的漿狀或糊狀。呈漿狀的模料中,液相量顯著超過固相量,所以仍保留著液體的流動性。在這種狀態下壓注,熔模表面具有較低的粗糙度,而且不易出現由於紊流、飛濺帶來的表面缺陷。糊狀模料的溫度比漿狀模料更低,已失去流動性,雖少有表面缺陷,但卻具有較高的表面粗糙度。
模料壓注成型時,在保證良好充填情況下,應儘量採用最低的模料溫度和壓型工作溫度。壓力的選擇並不是越大越好,雖然壓力大熔模收縮率小,但壓力和壓注速度過大,會使熔模表面不光滑,產生「鼓泡」(熔模表皮下氣泡膨脹),同時,使模料飛濺出現冷隔缺陷。在制模過程中,為了避免模料粘附壓型,提高熔模表面光潔度,應使用分型劑,特別是對於松香基模料。
(2)擠壓成型
擠壓成型把在低溫塑性狀態下的模料擠壓入型腔,在高壓下成型,以減少和防止熔模收縮。擠壓成型時的模料處於半固態或固態,該模料在正常條件下比較硬,但在高壓下能夠流動,其特點是粘度大。因此,擠壓時,壓力的大小取決於模料的粘度及在注料孔和型腔中的流動阻力。模料的粘度愈大,注料孔徑愈小,型腔尺寸愈大,而橫截面積愈小,以及模料行程愈長,則模料流動時的阻力愈大,因此,需要愈高的擠壓壓力。
採用半固態模料擠壓成型,熔模的凝固時間縮短,因而生產率增高,特別適用於生產具有厚大截面的鑄件。
四.制殼工藝
制殼包括塗掛和撒砂兩道工序。
塗掛塗料之前,熔模需經脫油脂處理。塗掛時要採用浸塗法。塗掛操作時,應保持熔模表面均勻地塗掛上塗料,避免空白和局布堆積;焊合處、圓角、稜角和凹槽等應用毛筆或特製工具塗刷均勻,避免氣泡;塗掛每層加固層塗料前,應清理前一層上的浮砂;塗掛過程中,要定時攪拌塗料,掌握和調整塗料的粘度。
塗掛後進行撒砂。最常用的撒砂方法是流態化撒砂和雨淋式撒砂。
通常,熔模自塗料槽中取出後,待其上剩餘的塗料流動均勻而不再連續下滴時,表示塗料流動終止,凝凍開始,即可撒砂。過早撒砂易造成塗料堆積;過遲撒砂造成砂粒粘附不上或粘附不牢。撒砂時熔模要不斷迴轉和上下倒置。
撒砂的目的是用砂粒固定塗料層;增加型殼厚度,獲得必要的強度;提高型殼的透氣性和退讓性;防止型殼硬化時產生裂紋。
撒砂的粒度按塗料層次選擇,並與塗料的粘度相適應。面層塗料的粘度小,砂粒度要細,才能獲得表面光潔的型腔,一般面層撒砂粒度可選擇組別為30或21的砂;加固層撒砂採用較粗的砂粒,最好逐層加粗。
制殼時,每塗掛和撒砂一層後,必須進行充分的乾燥和硬化。
五.缺陷及防止方法
熔模鑄件的缺陷分為表面和內部缺陷,以及尺寸和粗糙度超差。
(1)表面和內部缺陷
指欠鑄、冷隔、縮松、氣孔、夾渣、熱裂、冷裂等。產生表面和內部缺陷主要與合金液的澆注溫度、型殼的焙燒溫度與製備工藝、澆注系統與鑄件結構的設計等因素有關。
(2)尺寸和粗糙度超差
主要包括鑄件的拉長和變形。鑄件尺寸和粗糙度超差的主要原因是:壓型的設計與使用磨損,鑄件結構、型殼的焙燒及其強度,鑄件的清理等因素有關。
例如,熔模鑄件出現欠鑄時,其原因可能是澆注溫度和型殼溫度低,使金屬液降低了流動性,鑄件壁太薄、澆注系統設計不合理、型殼焙燒不充分或透氣性差、澆注速度過慢、澆注時不足。這時應根據鑄件的具體結構和涉及到的相關工藝,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消除缺陷。
(來源:中國壓鑄模具網,2015-09-07,由華南理工大學研究生陳昌乾供稿)
【可長按上面二維碼,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