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式的世界觀是以理念為核心的唯心主義世界觀。
柏拉圖認為在可感的個別事物組成的整體之外,還有一個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實的領域。因此根據認識的對象不同,認識的形式也不同,認識分為知識和意見。他用「四線段」的比喻形象的說明了兩種認識、兩個領域的區分。認識具有四種形式,兩種關於可感領域(暫時),兩種關於可知領域(永恆)。柏拉圖按照清晰程度的不同,分別把它們叫做幻想、信念、數學知識和理性知識。前兩種屬於意見,後兩種屬於知識。
柏拉圖在說明人的認識過程中,把可感領域劃分為影像與自然物兩小部分。「影像」是可感事物的摹本,它把人對「影像」的認識叫做「幻想」,把對「自然物」的認識叫做信念。實際上,這兩者都屬於認識的感性階段。柏拉圖把可知領域則分成兩小部分:第一部分是指「數學型像」,把對這種認識叫做「數學知識」,也可以稱之為「知性」;另一部分是指「本原」,把這種認識就叫做「理性知識」,「理性」是對「本原」的認識能力。這樣,柏拉圖就把認識的理性階段劃分為知性和理性兩個部分,同時深化了理性範疇。
柏拉圖認為,幻想是個人的想像和印象,他們因人而異,一個可感對象向一個人的顯現可能不同於向另一個人的顯現,他認為適合文藝作品屬於一類。信念是關於可感事物的共同之舉,柏拉圖承認信念是真判斷,但仍把他排除在知識之外。他認為物理學屬於這一類。數學是低級的知識,柏拉圖說它「介乎意見和理智之間」。理性知識是純粹的知識,哲學就是這種知識。
哲學的方法是辯證法,它是由假設上升到原則,最後達到確定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