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反對柏拉圖的理性經驗,並從事實歸納形成普遍規律

2020-12-16 寂寞是和感覺

在研究其他文化時總會產生的問題之一,就是迴避不恰當的用語。例如希臘的各種思想(即所謂的他們開始仔細思考某些具體問題之前,所展現的思維脈絡)並不是我們今天所呈現的思想,儘管前者決定了今天我們思想中的某些方面,而且通常看起來很相似。我們現在使用的一些思想類型並非由希臘人所創造。

他們還劃定了研究領域之間的界線,這與我們想當然的分類截然不同。這通常很明顯,沒有什麼困難;例如,亞里斯多德(Aristotle)限定了家庭管理及其在他所謂的「政治」研究中的位置,我們不可能被這個誤導。但是,這樣的分類和設置在其他問題中會變得很複雜。

不過希臘人在尋求方法了解宇宙方面還是保持著旺盛的活力,而且非常有用:哲學家至今仍把他們的研究分支領域稱為「倫理學」「形上學」「邏輯學」,它們全都源於希臘詞彙和希臘思想。希臘思想的很多內容也都有很強的生命力。

尤其是與所有希臘哲學家中最出名的一位——雅典的柏拉圖(Plato)有關的一個例子。柏拉圖出身貴族,但卻厭惡他曾經希望參與其中的事務,對雅典的民主政治大失所望,這一政治曾以瀆神罪判處他最敬仰的老師蘇格拉底(Socrates)以死刑。

他從蘇格拉底那裡學到了研究道德問題的「唯心主義」方法,以及進行哲學研究的方法。他認為,真理可以通過辯論和直覺發現:理念是真實存在的。它是一系列「思想」(真理、美好、正義除外)中最重要的思想,其意義不在於它每時每刻都必須出現在人們的腦海中(正如某人會說:「關於這點我有一個想法。」),而是真實的存在,它真實地存在於一個固定的、永恆的世界裡,這些哲學思想組成了這個世界。

柏拉圖認為,不變的物質世界通過意識隱藏在我們周圍,欺騙並誤導著我們;物質世界並不重要。但我們可以了解精神,可以用理性來理解精神。這就是歐洲唯心主義哲學思想漫長傳統的開端。在上述思想和其他一些希臘人的思想中,我們可以發現另一種為人熟知的思想痕跡,就是在人身上,具有神聖起源的精神與作為肉體禁錮的身體彼此分開,不可調和。

結果必定是其中一方獲勝,而不可能協調。(7)這種二元論思想長期以來都得到道德禁欲主義者的支持。這種思想傳到基督教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當時離公元前5世紀已經過去了很長一段時間,雅典也已成為一段記憶。柏拉圖認為宇宙唯心世界和物質世界方面的知識可以幫助人類更好地管理自己生活的世界;相反,他也認為一些管理會阻礙人們獲取這類知識。

這些思維方式保存在蘇格拉底與前來與他辯論的人之間的對話中,由柏拉圖記錄。這些對話錄是關於哲學思維方面最早的教材。其中在《理想國》(The Republic)一書中,人們首次設計了一套社會藍圖,指引、計劃著實現一個道德目標。

它描繪了一個極權主義國家(有點像斯巴達),在這裡婚姻受到控制,用來生育基因最好的後代,不存在家庭和私人財產,文化和藝術受到審查,教育受到嚴格監督。統治國家的少數人必須是那些擁有足夠智慧和道德水平的人,以便他們學習和理解理想世界,使他們能夠在實踐中實現公正的社會。

跟蘇格拉底一樣,柏拉圖認為智慧就是理解現實,迴避表象的誘惑。他認為要想知道真理,就應該先做到依照它而行事。但是,和他的老師不同,他認為對大多數人來說,教育和法律必須強加於未經審視的生活中,而蘇格拉底認為不值得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柏拉圖對數學也非常喜歡,很有興趣。

其唯心主義思想的基礎很多都源於此。數學家們思考的數字在柏拉圖看來具有一些穩定的特性,這在物質世界顯然非常缺乏;數字既具有明確的精確性,又具有他認為體現物質世界的理念的抽象性。對於其他希臘思想家來說[著名的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就是其中之一,數學也具有一種類似精神上的吸引力,但在更大的希臘思想背景下,這不是數學唯一的意義。

數學除了決定公元7世紀的歐洲人非常依賴的大部分算術和幾何以外(他們從其他地方學習代數),還深刻地影響著希臘人探究自然的方法。它激勵著一種觀點,即我們可以通過數學和推理方法認識宇宙,而不是通過觀察和實驗(儘管一些希臘人認為這兩點很重要)。這也促使人們把天文學固定在錯誤的方向上長達2000年之久,因為它為下述觀點提供了基礎,即宇宙是一個同心球體系統,其中太陽、月亮和行星以固定的圓形軌道圍繞地球運轉。有人意識到這似乎並不是宇宙運行的真正方式;但是(粗略地概括),通過對基礎的構想越來越多地加以改良,其合理性持續了幾百年。

(有些觀點在公元2世紀經著名的亞歷山大裡亞學派成員——託勒密(Ptolemy)介紹,到哥倫布時代仍然提供了足夠有效的指導,成為航海的基礎。如果說四元素說和天文學的發展顯示了希臘思想的推理傾向,那麼希臘醫學則更多地運用了實驗方法[蓋侖(Galen)和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成為未來幾個世紀的權威]。

觀察和記錄,這些對世界進行實驗的基本方法,其實也更多地出現在柏拉圖的學生——亞里斯多德的作品中,而不是他老師的作品中,而且不管是好是壞,與其他人相比,這兩人對後來的哲學討論產生了更深刻的影響。由於柏拉圖不滿足於他所知的內容,而且出於內心的成見,他幾乎預料到了所有重大的哲學問題,不管這些問題是與道德、美學、知識基礎有關,還是與數學的本質有關。他在其重要的文學作品中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後人都樂於閱讀這些作品。

亞里斯多德是一個更綜合、更平和的思想家,他較少懷疑現實的潛在價值,也較少冒險,從不完全駁斥柏拉圖的教學觀點。但他是一個偉大的數據分類和收集者(對生物學特別有興趣)。他不反對柏拉圖的理性經驗,並從事實歸納形成普遍規律。他的歷史影響和他的老師一樣難以界定。

亞里斯多德的作品為歐洲2 000年間生物學、物理學、數學、邏輯學、文學及評論、美學、心理學、倫理學和政治學等方面的討論構建了框架。他建立了推理邏輯科學,這一學科直到19世紀末才被取代。亞里斯多德的方法足夠靈活和寬容,最終也很容易地適用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哲學。他的思想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關焦點

  • 教育規律與教育規律研究
    柏拉圖有一個著名的「洞穴比喻」:沒有理性思考的人就像一個被捆綁在洞穴裡的囚徒一樣,只能看見火光在洞壁上投下的影像,看不見造成這些影像的對應物,也看不見火本身,他把影像看成是唯一真實的東西,其實他看到的只是虛幻(柏拉圖,2009,第275頁)。在柏拉圖看來,哲學乃是一種洞見,是對「真理的洞見」,它不僅是智慧,而且是愛智慧,哲學以理性的態度追求真理,追求事物背後的不變的本質、規律。
  • 「思考」丨影響我們每一個人的歸納與演繹
    每月(7/14/21/28)更新世界觀歸納與演繹說到世界觀,想要說明的一個事實是世界觀是我們個人知識的總和。當我們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事情的時候,世界觀無時無刻不在其中指引著我們去做決定。而通常我們對事物的認知有兩種邏輯形式,第一種邏輯形式叫做歸納法,歸納法是對感性經驗的歸納,第二種也是更高級一點的邏輯形式叫做演繹法,演繹法是對理性思維的演繹。舉一個例子:一個單位要進行一場營銷活動,用歸納法的人會看別人做過的案例,照貓畫虎得搬過來。用演繹法的人會去了解營銷理論,4p4c等等,然後用理論去分析各種案例,看看做得好的案例在哪個地方用到了理論。
  • 拉瑞薩的菲洛:柏拉圖學院最後的掌門人
    新學園也是整個柏拉圖學園,我們知道名姓的最後一位掌門,就是克裡託馬庫斯的學生,叫拉瑞薩的菲洛(Philo of Larissa,Φλων,前159/8-前84/3年)。他比老師們更進一步,更多地放棄了懷疑主義傾向,觀點變得更為溫和,他允許有不確定的暫時的信念。
  • 哲學家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故事
    蘇格拉底可以提出輕罰的要求,但他拒絕這樣做,反而提出應該送他去「國家食堂」享受免費招待(這是很少數對城邦有重大貢獻者才受到的獎賞),可想而知,這種態度把更多的人推到對立面,導致定刑的投票結果是:贊成票數360,反對票數140,他被判處死刑。蘇格拉底沒有留下任何著作,後人憑著他的學生特別是柏拉圖寫下的文字,了解他的言行。
  • 兒童的經驗、思維與有過程的歸納教學
    有過程的歸納教學之內涵率性教學是遵循知識經驗、能力和智慧發生規律、兒童成長發展規律與階段性特點,促進兒童在共同體中成長的教學。率性教學指向經驗與知識教育,指向抽象能力、想像能力培養,指向智慧教育。率性教學有三個核心關鍵詞:有根源、有過程、有個性。一、有根源「有根源」是指要挖掘本源,讓教學有據可依。
  • 柏拉圖的「分離學說」彰顯了他的唯心主義世界觀
    柏拉圖式的世界觀是以理念為核心的唯心主義世界觀。柏拉圖認為在可感的個別事物組成的整體之外,還有一個理智可知的更加真實的領域。因此根據認識的對象不同,認識的形式也不同,認識分為知識和意見。柏拉圖按照清晰程度的不同,分別把它們叫做幻想、信念、數學知識和理性知識。前兩種屬於意見,後兩種屬於知識。柏拉圖在說明人的認識過程中,把可感領域劃分為影像與自然物兩小部分。「影像」是可感事物的摹本,它把人對「影像」的認識叫做「幻想」,把對「自然物」的認識叫做信念。實際上,這兩者都屬於認識的感性階段。
  • 施米特|四種反對現代理性主義的類型
    這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純粹感性地看待哲學問題是不可能的,一切系統的努力都還是理智的作為。這是由於建立哲學體系的一切努力,都威脅著無規定性的感情的直觀性。具有無限自足性質的經驗,也受著理智主義態度的威脅。費希特的科學哲學已經包含著對康德主義的哲學反動。「規定」著非自我的絕對能動的自我,不是理性主義邏輯的分析概念這種意義上的一個概念,即上升到抽象一般的概念。它是來自具體世界的具體而個別的概念。
  • "柏拉圖式的愛"的神哲學意義
    斐奇諾被認為是「柏拉圖式的愛」這一概念的發明者,主要是因為他的《〈會飲〉箋注》被譯成義大利語、德語、法語後,才廣泛傳播起來,雖然真正首次提出這一概念是在斐奇諾的一封信中。他認為一段愛的真實經驗喚醒一個靈魂與上帝相連的自然欲求,愛可能是從感官因素開始但那只是對真正的愛的準備,即對上帝之愛的準備。點燃人類之間共同慾念的美和善應該理解為神的美和善的反映。我們對他人的愛其實真正地屬於上帝。
  • 理想主義,靈魂理論,柏拉圖愛情,烏託邦-你能理解柏拉圖嗎?
    創造或發展的其他概念包括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等等。柏拉圖的主要作品是對話,其中出現了蘇格拉底。然而人們普遍認為蘇格拉底的形象並不完全是歷史的蘇格拉底。一、柏拉圖的壽命柏拉圖出生於一個富有的雅典奴隸主貴族家庭,自稱是古代雅典國王的後裔,他的父親是亞裡士頓(Ariston),母親是belity俄涅(Perictione),他是家裡第四個。
  • 柏拉圖式愛情
    哲學界對愛情的定義是理性的,所以它包容了如:道德、責任、義務等等這些充滿人類理性光芒的社會化的衍生物。柏拉圖認為:「當心靈摒絕肉體而嚮往著真理的時候,這時才是最好的。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後悔,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老師說:「這就是婚姻!」再有一天,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幸福?」蘇格拉底就叫他到田園裡去摘一朵最美的花,其間同樣只能摘一次,而且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照著蘇格拉底的話去做了。
  • 演繹、歸納與思考
    我們最常用的推理方法就是演繹和歸納。演繹法,是你運用一個現成的理論,通過邏輯推理,形成判斷。歸納法,則是在沒有理論的情況下,從一些事實出發,你自己總結出一個理論。歸納法是從案例中發現規律。使用演繹法可能高估理論的適用範圍,做出一廂情願的推導(即把適用條件擴充了,後面的推導就成了無根之樹,推導的越多越龐雜,離事實越遠,這時你再用事實驗證,可能結果會被推翻,演繹法和歸納法只是解題工具);使用歸納法可能因為不完全的事實得出片面的規律,在新的事實面前也可能會被否定。
  • 柏拉圖: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獄就是天堂
    人們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什麼地方,決定了他所能達成的成就和到達的高度。為什麼要學習哲學?這正是因為哲學所研究的對象不在於膚淺的表層,而在於深刻的內裡。如果我們將研究的重心放在對於真善美的追逐上,那麼我們也將逐漸靠近一位具有真善美的理智人。
  • 「柏拉圖式愛情」真的只是精神戀愛嗎?我們或許誤解了柏拉圖
    近年來,「柏拉圖式愛情」成為人們口中常的描述愛情的詞語。其大致意思是,追求心靈溝通和理性精神上的純潔愛情,反對肉體的接觸和欲望。人們常常將其與異地戀、網戀等等所謂的「精神戀愛」相聯繫。稍微熟悉古希臘歷史,或者柏拉圖思想的人,也會認為是男性間的同性之愛。但事實上,這是對柏拉圖關於「愛」哲學思想的一種曲解。
  • 柏拉圖式的拉伯雷
    外表與實際的關係推到頂點就意味著柏拉圖-赫耳墨斯教二元論的一系列二分法。但同時,這些意象也表示其他事物——它們超越外表,指向一種觀念。它們體現了其所代表的任何事物的本質,因而它們傳達了真相。由於人與絕對理智之國的鴻溝,意象實際上就是人類對真理的最可靠的表達。人不能確信完全根據經驗的知識,也不能確信通過推論而來的抽象觀念,或者瞬間的直覺幻想。既然邏輯是對真理的不可靠的表達,於是,人們使用意象。
  • 演繹論證與歸納論證
    演繹論證和歸納論證演繹論證是從一般到個別,歸納論證是從個別到一般。演繹論證得出的是必然性結論,歸納論證得出的是可能性結論。演繹論證從一個大前提開始,這個大前提通常是全稱命題,並且為真,通過小前提得到結論,該結論是原始命題背後隱含的規律,典型的就是三段論。演繹論證的結論的真實性包含在大前提中,論證只是把它形之於外。可以說演繹論證是解析過程,把大前提中的普遍事實還原成它的組成部分。
  • 那究竟是演繹法還是歸納法?
    卻不懂為何會如此反應,烏鴉不能是白色的、黃色的?直到閱讀了《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才明白,原來是利用演繹法得出「天下烏鴉一般黑」的結論。提到演繹法,必然會提到歸納法,這是我們在推導過程中經常用到的兩種邏輯思維。
  • 六點專訪 | 追隨柏拉圖,追尋智慧:梁中和與望江柏拉圖學園的十年不惑
    於是備考時閱讀了柏拉圖的臨終四篇對話和《會飲》《斐德若》後,被一種由內而外的光照亮了,人在失利無助時特別需要這束光。蘇格拉底的行動而不只是思想打動了我,他和康德以來西方哲人給人的無行動力的形象形成鮮明對照,他上過戰場,勇敢無畏,耐飢耐寒,又能享受生活,友善青年而又立場堅定。我很快沉浸在做蘇格拉底學生的幸福和安定中。
  • 柏拉圖與他的理想國
    柏拉圖是希臘最偉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出身於貴族家庭,有著富裕的家境,堂堂的儀表和健全的身體。因為他頭大,肩寬而得了柏拉圖的綽號。柏拉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0歲時,他拜62歲的大思想家蘇格拉底為師。柏拉圖的蘇格拉底衷心敬佩,唯命是從,像眾星捧月一樣。
  • 一場柏拉圖式的戀愛談了12年,柏拉圖都看不下去了好麼?
    正當本花想著,七夕當天要去哪裡,才能避開隨處可見的甜蜜暴擊的時候,突然收到了好朋友的信息:「談了8年的男朋友最近竟然和我說,他喜歡柏拉圖式的戀愛所謂的柏拉圖式戀愛,是指以西方哲學家柏拉圖命名的一種人與人之間的精神愛情,是指理性的精神上的純潔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