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一直流傳著各種各樣的俗語,作為指導農事和生活的準則。這些俗語和農諺,雖然帶有時代的印跡,但很多農民依然非常喜歡。隨著冬季來臨,霧的出現越來越頻繁。在煙臺,早晨出門,今天又見濃霧瀰漫。農村中的老農民經常通過霧來識別天氣,「大霧不過三,過三十八天」就是其中的一句。朋友們,您知道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嗎?
這句農村俗語的意思是,出現大霧天,一般不會超過三天,特殊情況超過三天,那後面就要看十八天。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有沒有道理呢?
我們知道,霧是靠近地面空氣中的水蒸氣發生凝結,它至少需要兩個條件,首先,地面中的水蒸氣含量要豐富。其次,地面的氣溫要低。所以,深秋及冬春時節,更容易出現大霧。
霧的類型有很多,無論是鋒面霧、蒸汽霧、輻射霧或者平流霧,至少包含了水蒸氣與低溫兩者起碼的條件,實際上,它反應的是環境中氣溫與水分的關係,因而用來預測天氣是有著科學道理的,農村俗語中「春霧見晴天,夏霧會降雨」,「秋霧要颳風,冬霧要降雪」也是同樣有道理的。
至於為什麼說「大霧不過三,過三十八天」,這是因為老農民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十次大霧一般會有九次晴天,而大霧之後會經常出現三天的晴天。倘若沒出現,一般就將出現特殊天氣,面臨下雨或旱情等災害。於是,也有了「大霧不過三,過三陰雨天」以及「過三十八天,過十八一冬幹」的農諺,基本都是經驗所得。
在農村,農民看霧識天氣,有一整套完整的方法,通過霧的時間、顏色以及形態,都產生了不同的預測俗語。像「春霧曝死鬼,夏霧做大水」,說的是不同季節霧之後的不同天氣;「霧帶白,天將晴。霧帶黑,大雨降」,通過霧的顏色,來判斷是雨還是晴,指導出行和勞作;「有雨山戴帽,無雨河起罩」,反應的是霧升騰山頂或散落大地河流的不同天氣,都是有著較高的靈驗。
在古代,農民靠天吃飯,這些農諺有著較高的指導作用,但如今隨著氣象科學的進步,這些寶典越來越失去意義,僅僅作為一種借鑑,很少有人再取過分依戀,但作為一項優良的傳統文化,仍然值得我們研究和繼承。
朋友們,您對這句農村俗語怎麼看?歡迎朋友們留言評論,我們一起熱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