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修齊
「意林體」曾備受中學生推崇,並在作文中搶盡風頭。然而,這樣的文字內涵很淺,即使被標榜為「範文」也經不起推敲。
熱衷於作文「套路」,從現實與情感上其實能理解。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拿到高分,必然需要一些技巧。相較於完全「從零開始」,作文模板在快速成文、挖掘作文「套路」、迎合閱卷老師心理等方面,無疑有明顯優勢。
但要提醒的是,諸如「意林體」這樣的作文「套路」,作用不可高估。一方面,使用模板有風險,同樣的「套路」如果被成百上千個學生同時使用,其結果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市面上各種作文輔導書,質量參差不齊,傳授的寫作技巧難以自圓其說,甚至可能「誤人子弟」。
事實上,作文真正要考察的,不僅是考生的寫作能力和語言積累,更考察考生的思辨能力、家國情懷、看問題的角度以及表達觀點的方式。這些素質一般都無法「速成」,要在日常的學習和寫作訓練中鍛鍊。
而在日常寫作中,顯然不能功利地拘泥於考場作文的模式,而要善於觀察,深入體驗社會,在平常的練筆中自由發揮思想,闡述觀點。可以這樣說,平時越善於觀察生活、深入觀察社會,越能提升自己的寫作功底和知識積累;反之,越依賴「套路」,圖一時省事,越難寫出帶有自己風格的文字。
當然,要引導學生寫出好作文,也需要在作文命題方面多下工夫。檢索資料可知,1922年國立北京大學的國文試題,作文題目是「試述五四運動以來青年所得之教訓」;今年全國卷一的作文命題,不僅回顧了21世紀以來中國的發展歷程,還將考生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緊緊聯繫起來,讓考生站在時代洪流中,深刻感受到與國家一起成長,增加使命感。兩個時期的高考作文,都體現了對考生人文素養、思維深度與廣度的綜合考察,很難用「套路」應對。
期待作文命題更加豐富、多元,也期待考生們少一些「套路」,多一些基於日常觀察和訓練的「我筆寫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