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這張圖刷了屏,哪怕右邊的數字變成3037,中國人也不能忘記1937年的南京!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國家公祭日。
每年的這一天,南京城上空都會響起防空警報,行人停步,汽車停駛,萬人垂首,默默哀悼這個慘痛的日子。
在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後,日寇進行了近兩個月的殘暴屠殺,死難者30餘萬,這是人類歷史上的黑暗一頁,更是中國人心頭最為恥辱的記憶。
恥辱,不只是因為被屠殺,還因為被屠殺的方式。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大量的戰俘,和被驅趕集中的難民,就被幾個日本兵押送,也沒有人反抗,就像綿羊那樣順從地被屠宰,令人痛心疾首——戰俘加難民,人數肯定比日本兵多,一擁而上,就算踩也把日本兵踩死了,為什麼不反抗?!
於是,便有了這樣的認識——中國人懦弱麻木,沒有反抗精神,難怪被屠殺!
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南京人民對日軍暴行的反抗,並不少見,所謂中國人不反抗的說法,是由於對那段歷史的不了解。
據日軍第13師團山田支隊的士兵回憶,在烏龍山麓集體屠殺中國約2萬名戰俘與難民時,就發生過令日軍震驚的猛烈反抗:
「在我們清理屍體的前一天晚上,兩個小隊機槍隊奉命出動,從公路上向下面沙灘的難民掃射。發出上述命令的高級軍官認為,對手們毫無防備,他們已一星期沒有進食,因而體力已經消耗,只消用兩個小隊的機槍就足夠了……」
「機槍在黑夜中發出吼鳴聲……他們瞬間意識到機槍噴出火來意味著什麼,便高聲吶喊,像雪崩似的衝向機槍小隊……他們滿腔怒火地衝了過來,兩個機槍隊轉眼就被擠垮了,汽車隊在稍高的公路上看到了這種情況,不得不隨機應變採取措施。他們丟下了汽車上的汽油桶,把汽油倒在坡地上,點起火柴並向那邊扔去……人群很快被猛烈的火牆壓了下去,逃也逃不出,全都被殺害了……」
日本反戰記者本多勝一在他的著作《通向南京之路》中,也記載了中國戰俘的反抗事跡,因為該書的內容來自於本多勝一對日軍老兵的採訪,可信度很高——第65聯隊下士田中三郎(化名)回憶了當時的情況:
「聽說一個少尉被反抗的俘虜弄死了,傳達過來的警告說,『是他的刀被奪走才出事的,要警惕!』大概是有的俘虜察覺得苗頭不對,而採取了豁出去的絕望行動……。」
▲電影中對屠殺場面的表現
該部隊另一名士兵宮本省吾在日記中寫道:「由於是處理兩萬多人的俘虜,所以終於出現大漏洞,友鄰部隊也付出好幾名死傷者,我們中隊死一人,傷二人」。
原來,1937年12月17日,日軍在長江邊上的草鞋峽集中處決數萬中國戰俘與平民時,這些戰俘與平民高喊「奪槍! 奪槍!」,赤手空拳地衝向日軍,雖然仍不免於被害,但令日軍十分恐懼,並且還殺傷了一些日軍。
第65聯隊的聯隊長兩角業作在戰後回憶錄中,描述了發生在12月17日夜間的幕府山戰俘暴動:「兩千來人一下子猛衝過來,拼命地亂躥,怎麼也制止不住。我軍不得已開槍射擊,竭力阻止他們逃跑。但因天黑,大部分向陸地方向逃去,一部分跳進揚子江」這2000多名戰俘大部逃脫,並且還打死7名日軍(含軍官1名)。
1938 年2月23 日,《大公報》第3版刊載的「中央社訊」《敵獸行迭出,五百解除武裝軍士在京慘遭蹂躪殺害》中,報導了中國戰俘在最後關頭與敵軍搏鬥犧牲的英雄壯舉:「聞有數十軍士知難免一死,等是一死,多掙扎挺身搶奪武器,或咬住敵耳部或腿部,以至被踢斃或刺死,然敵寇中亦有因之有數十人中流彈或耳墜流血致死……」
▲1938年7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編印的《日寇暴行實錄》
還有許多南京市民和潰散的中國官兵,在極其危險艱難的環境中,也沒有放棄抵抗,與窮兇極惡的日軍拼搏戰鬥。
1938年1月26日,江寧縣陸郎鎮,有一名散落的國軍士兵打死了兩名日軍。據該鎮河西村村民趙興勝口述,幾名日軍「在飯館裡吃酒,吃醉了,就要女人……」此時,一名國軍士兵「用保衛團的槍,兩槍把兩個鬼子打死得了,人們用石頭把兩個死鬼子墜在塘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