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過這種感受:明明已經吃飽肚子,但不知道為啥,看到了美食還是想吃。
這是因為我們貪吃嗎?並不是。科學研究表明,此乃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應。如果你吃某種食物越多,就越不喜歡它,會產生一種吃飽了的感覺。但事實上,你只是對某種特定的菜品或味道沒食慾了而已。
芭芭拉-羅斯(Barbara Rolls)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一位營養學教授,過去40年一直研究這個領域,她告訴我:「你從食物中獲得的愉悅感之所以下降,與你正在吃的食物(或類似食物)有關。所以,雖然你可能對某種食物失去食慾,但另一種食物仍然能夠吸引你。這就是為什麼有的人總是想吃零食。」
羅斯教授認為,隨著你吃某種食物越多,其外觀、味道、口感對你的吸引力都會下降。這會鼓勵你去嘗試另一種食物。從理論上講,這種習慣也會讓人更健康,因為我們會嘗試各種食物,全面獲得身體所需的營養。
羅斯教授通過研究發現,如果在一個人進餐時吃四道不同的菜品,那麼他/她吸收的卡路裡會比只吃四道同樣的菜多出大約60%。
有趣的是在上世紀20年代的一次經典研究中,研究人員也找到了類似的證據。在當時,美國芝加哥的一位兒科醫生為一群剛斷奶的嬰兒提供各種各樣的食物,讓他們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各種食物被放在小小的託盤裡,然後端到嬰兒面前;只要嬰兒想拿某個盤子或伸手指,護士就會用勺子給他們餵食。
部分嬰兒在短時間內只吃一種特定的食物,但隨著時間推移,他們都吃了相對均衡的各種不同食物。因此,研究人員克拉拉-戴維斯(Clara Davis)得出了一個結論:他們肯定受到了「某種先天自動機制」的指導。
這種機制似乎就是羅斯教授所提到的,特定食物帶來的飽腹感。
就在前不久,新聞網站Vox在羅斯教授過往研究的基礎上對該現象進行了總結:人們可能對某種食物失去興趣,但肚子往往還能為另一種食物騰出空間。
這種感官特有的飽腹感不但能解釋為什麼很多人對零食上癮,還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為什麼在燒烤派對、自助餐等提供多種食物的用餐場合,人們很容易吃多。羅斯教授還說,這種現象可能使人們很難抵抗種類繁多的食物帶來的誘惑,導致肥胖率上升。
目前還不清楚支撐「感官飽腹感」的生物學機制究竟是什麼,但這也許與人的大腦有關。
英國牛津大學的實驗表明,當一個人吃掉某種食物後,大腦獎勵中心的細胞(能夠產生愉悅感)對它的響應度會下降。但如果看到另一種細胞,這些細胞又會全面響應。
有個問題是:怎樣避免過度吃零食?薩裡大學飲食行為專家簡-奧格登(Jane Ogden)提出了一些簡單的建議。「人們可能已經吃夠了主菜,但當另一道不同的菜品端上桌子,他們還能把它吃掉。」她說,「如果你想減肥,可以選擇一些低熱量的甜食,例如水果沙拉、冷凍酸奶或無花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