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出生時,只有5斤7兩,他沒有吃過母乳,在哺乳期裡不像別的寶寶那樣,整天可以依偎在媽媽的懷抱裡。而我則順理成章地成了奶爸,像衝奶粉和餵奶,哄孩子睡覺,換尿布,給孩子講故事等這諸多事,很自然地就落在我的身上。
僅會給孩子餵奶那絕對稱不上一個合格的奶爸,因為早期教育有很多事情要做。但是對於新手上路的我來說,起初並沒有育兒經驗,怎麼辦呢?只好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日子裡,邊學習邊實踐,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和孩子共同成長吧。
1、一本厚厚的嬰兒生活日記
我不知道有多少奶爸在寶寶嬰兒期裡寫過生活日記,但我一直堅持在做這件事。
記錄嬰兒成長過程,發現並培養寶寶的飲食、睡眠、情緒規律,這是我最初的想法。但想法付諸實踐後,發現想做好這件事,非得有毅力堅持不可。
就拿寶寶每天餵奶記錄來說吧,每一次寶寶哭聲響起時,我馬上就知道這臭小子不是拉了就是尿了,一檢查果真是。
擦洗乾淨後換上新尿布,馬上就得去寶寶衝奶粉。家裡的茶几成了我的工作檯,寶寶就在嬰兒車裡,一邊衝奶粉,一邊還得和他說著話,聊著天。也不知道我那時話怎就那麼多,而有趣的是,每次和寶寶說話時,他都用明亮的小眼睛看著我,仿佛能聽懂我的話,但我知道他聽不懂,只是在等待我衝好奶粉餵他。
每次餵奶時,我都要看牆上的鐘表,心裡記下這個時間。待餵完後,再記錄在寶寶的餵奶記錄裡。當然,內容絕不止這一點,後面還要附上,寶寶拉粑粑的顏色,濃稠度,量的大小等。記下這些後,便陪著寶寶玩兒,有時給他播放一些柔和的音樂,有時給他講童話故事或放錄音,有時敲敲打打那些嬰兒玩具,反正得製造出點聲響來。
當寶寶玩開心後,心滿意足地睡著時,我再接著記寶寶情緒變化觀察日記。可能有些奶爸不明白我為什麼記這方面內容,我可以告訴你,寶寶的情緒就是他們和我交流的最直觀表現。讀懂了嬰兒的情緒,你便解開了嬰兒的心理世界密碼。
當兒子滿一歲時,已經記了兩大本嬰兒生活日記,與此同時,家裡的育兒書籍也日漸增多。而閱讀這些書的時間,大都放在寶寶睡著以後。在寶寶的嬰兒生活日記裡,還有一部分內容,就是進行信息整理,以及育兒收穫與感悟。
非常遺憾的是,因為幾次搬家,這些寶貴的日記不慎遺失,否則,定可以成為將來在兒子成為父親時,送給他最珍貴的禮物。不過,經驗早已經沉澱在記憶深處,將來口述也可以轉達,倒是彌補了少許遺憾。
2、經常陪伴兒子玩耍的父親
北方的四季非常分明,冬季最漫長,竟連供暖期都有六個月,春、夏、秋加起來也不過半年。
自打兒子從蹣跚學步開始,公園就成了我常帶他去的地方,而他則最喜歡去那裡,等到會說話時,動不動就說,滿都海和青城。這是兩個公園的名稱,別看話說不溜,但是心思卻總是記掛著那裡。等到兒子上小學後,又有兩個公園進入他的記憶名單,一個叫阿爾泰,另一個叫成吉思汗。
四季分明最大的好處,就是為陪伴孩子玩耍提供了非常好的環境契機,春天可以帶兒子去公園,那裡碧波蕩漾可以划船,垂柳依依樹蔭可下玩耍,野花爛漫可以看蜜蜂,遊樂場歡聲不斷可以盡情嬉戲。對於孩子來講,春天的公園裡,亦或是野外,格外吸引他們,因為色彩太過豐富。
兒子最喜歡夏天的公園,一到周末我休息時,便讓我帶著他去湖邊,買來捕魚籠還有抄網,或多或少的小魚小蝦,亦或是小蝌蚪,都要放在小桶裡帶回家養著。還沒有到下一個周末時,那些小魚小蝦便死掉了,但這並沒有讓他興趣下降,反而是繼續撈。最為可愛的是,他帶回家的小蝌蚪養到長出四肢時,又被送回公園,在湖裡放生。照兒子的話說,讓小蝌蚪回去找媽媽吧。
冬天雖然漫長,雖然很冷,但是兒子還是喜歡在戶外玩耍,小一點時,帶著他去公園裡坐著冰車滑,大一半時嘗試學冰刀。冰車對他來說坐著當然舒服,但是對我來說,則有點像老黃牛,用不了多久我便周身冒汗。但兒子學用冰刀時,我則省力氣多了,反正他是不怕挨摔,在摔打中就學會自己在冰上獨立滑行。
有時天氣不好,兒子也要到戶外玩耍,不能走遠,只能在小區廣場上。就這樣,在四季輪迴中陪伴他玩過了童年。
也恰是因為一直堅持陪伴兒子玩耍,反而鍛鍊了他很好的肢體協調力,還有愛動腦的好習慣。孩子聰明不聰明,有人說靠遺傳,在我看來奶爸的陪伴最為重要,這是後天開啟智力發展的一把金鑰匙。在我這個奶爸陪伴的同時,教會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便放開手鼓勵他去嘗試,這反而很好鍛鍊了他的自信心和主見。
3、玩中學讓規矩和秩序感得以建立
做奶爸的那些日子裡,我發現一種現象,就是兒子有我親自帶時,秩序感特別好。而輪到他媽媽帶時,兒子就經常會哭鬧,甚至娘倆還經常發生衝突。細分析原因,大抵就是孩子媽媽聽不進我的建議,用她的無序生活打亂了孩子的有秩序節奏,這讓他心裡感覺很不舒適,於是便用哭鬧和無理試圖掙脫。
相比很多媽媽一直陪伴孩子為主,我倒時認為奶爸帶孩子最有優勢,就如上面所講到的做親子陪伴時,孩子的秩序感表現。對於我這個奶爸來說,生活習慣一直養成不錯,當我根據兒子的身心特點為他構建起生活規律後,我的習慣便與他同步去養成。我以我的身教影響著兒子的身心,這便是早期教育最有利的優勢所在。
多次帶兒子去公園玩耍,兒子身邊總是少不了玩伴。
為什麼他那麼吸引小夥伴呢?答案很簡單,就是會玩兒。每次在公園裡玩耍,我們都要商量好哪一個時段該玩哪些遊戲,或者在遊戲中學什麼內容。因為目標明確,任務清晰。孩子很享受這種玩中學的奶爸陪伴,而周圍很多孩子看到我和兒子玩的開心,自然就慢慢加入進來。
尊重和接納孩子的玩伴,這是我給兒子立下的規矩。每一次兒子在和小夥伴一起玩耍之前,我都要教他們遊戲規則,也教孩子們學習監督與管理遊戲秩序。這樣一來,為構建孩子內心物秩序感和遵守規則的意識提供了非常好的環境。
兒子和玩伴們一起玩耍時,我旁觀。有的孩子家長就會問我一些問題,在與他們溝通的過程中,我便會把自己的育兒理念傳遞給他們,時間長了,周末與家長有約,讓孩子們一起玩耍倒變得非常默契。直到今天,孩子們都大了,很多家長還仍然是我的好朋友。
4、兒子在我面前沒有青春期叛逆
正是因為多年一直盡心盡力做奶爸,並且是身體力行,講究家庭民主,這讓我和兒子的關係相處非常和諧。
有朋友看到我和兒子在一起時,總是誇孩子懂事聽話。我只能虛與委蛇,幾句話哪能給他們講清楚這裡的育兒經。不過有一點必須要說明,孩子的懂事與聽話,都是認真抓好早期教育的必然結束,對於不懂或不重視家庭教育的家長來說,他們看到的只是表象罷了。
我至今還清晰地記得曾經對兒子說過的一句話:「小東西,你得什麼時候長大了,你長大了我就老嘍。」
兒子說:「老爸,我不想長大,你也別老。」
話說著,兒子就長大了。但回過頭來看他走過的青春期,我們竟然很和諧地共同走過來了。與之相反的是,兒子和他媽媽的相處倒是問題不斷出現。
有時我與兒子講:「你要學會和媽媽在矛盾中共處,但關鍵是你要學會主動化解矛盾,而不是總激化矛盾。因為我和你媽媽的育兒觀念完全不同,彼此互不接受。」
兒子最初自然不理解我的話,他總是對媽媽說:「為什麼你就不能像爸爸那樣,我們做到彼此尊重呢?」而他媽媽的回答是:「那只能讓你爸爸再給你找一個你認為滿意的後媽了。」
要說當爹娘最可悲的是什麼?當屬死不悔改錯誤觀念型的。
和青春期孩子平和共處原本很簡單,只要在幼兒和兒童期能夠經常陪伴孩子,成為他們心中最值得信賴和尊重的人,一直在引領孩子成長,在親密無間的夥伴關係中融入教育和引導,自然能讓孩子們建立正確的認知和分辨,再輔助於秩序與規則的建立,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品行與習慣,剩下的就交給學校去教授他們知識了。
誰都想自己孩子青春期沒有叛逆,但真正實現的家長並不多。如此說來,家長不學習家庭教育知識便無法實現這個願景,可是有多少家長能意識到這點呢?他們情願被孩子氣的半死,也絕想不起自己學習。
尾聲:聊到這裡,一篇奶爸的拙文就結束了。雖然雜七雜八聊了不少,但是我想真正能悟透的家長並不多。若問為什麼?答案很簡單,我們的育兒觀有差異性。就如有些父親根本不願意扮演奶爸角色,就如有些媽媽出於自然的傳統繼承就壟斷了育兒權。如果真得做理性父母,在孩子孕育期就應該做好育兒分工,開啟育兒學習之旅,夫妻彼此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焉能教育不好孩子?焉能不彼此都輕鬆?但是很多中國的家長連這簡單的道理都弄不明白,自然就十年如一日去感覺到育兒之累、苦、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