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庫古不讓孩童穿鞋讓腳變軟弱,他吩咐他們應該打赤腳走路讓腳底板變硬實,他相信這樣鍛鍊下來,孩童們更容易爬坡上山,下山也更安全;他還認為,光腳的比穿鞋的跳、躍、跑得更快,只要他們的腳適應了打赤腳。
「呂庫古不讓孩童穿鞋讓腳變軟弱,他吩咐他們應該打赤腳走路讓腳底板變硬實」:[Lipka箋]斯巴達教育的一個特徵是讓孩子打赤腳,色諾芬和柏拉圖《法義》633c對此均有描寫,這意味著斯巴達(以及其他)士兵通常是穿鞋的。進入「秘密行刑隊」(krypteia)的斯巴達年輕人過去在冬天也沒鞋穿。
斯巴達成年人穿ἁπλαῖ[單底鞋],另一種鞋是ἀμυκλᾷδες。還有一種斯巴達靴子Λακονικαί,顏色是深紅色,和斯巴達軍服顏色配套(11.3)。克裡提阿斯稱讚過斯巴達鞋襪的質量(Lipka 2002:121)。([陳按]秘密行刑隊(krypteia,crypteia)由斯巴達年輕人組成,其目的和性質到底為何,學者們尚有論爭,秘密行刑隊或是殺死黑勞士以減少其人口的秘密行刑組織,或是軍事訓練的一種形式。據普魯塔克記載,他們在黑夜秘密殺死那些最結實有力、最優秀的黑勞士。見普魯塔克1990:120。)
實際上,在幅員遼闊的國度,光腳的目的很難說是為了提高機動性(在多山的國家甚至連牧人也要穿鞋)。情況正好相反:軍隊持輕武器的部隊最機動靈活,他們穿著一種特殊的κρηπῖδες[高統男靴]。譬如,Iphicrates在公元前393年創建了一支叫作「輕盾兵」的新軍隊,似乎是他設計創造了一種從此以後叫作᾿Ιφικρατίδες的新式涼鞋(參Erbacher《希臘的製鞋:一項古代研究》Erbacher1914:4043,Morrow《希臘鞋類和雕塑的年代》Morrow 1985:179)。
所以,Lipka認為,色諾芬提到的打赤腳極有可能只是讓斯巴達人忍受痛苦的一系列措施之一,乃入門環節,其實沒有實際目的。我們最多可以同意一些學者的觀點:磨練腳底板首先可以預防或減輕長途行軍對腳的傷害(如起水泡),其次是在戰鬥中遇到丟鞋子或鞋子壞了的情況有些用。最後,色諾芬寫的時候心裡想的可能是蘇格拉底,像斯巴達男孩一樣,蘇格拉底和學生都是打赤腳走路(《回憶蘇格拉底》1.6.2,柏拉圖《會飲》173b,Lipka 2002:121)。
「孩童們更容易爬坡上山,下山也更安全」:[Lipka箋]色諾芬在《論騎術》(Eq.8.1)寫到過馬匹下山上山奔馳時的用詞,與此處類似。
「光腳的比穿鞋的跳、躍、跑得更快,只要他們的腳適應了打赤腳」:[Moore箋]普魯塔克在著裝上面比色諾芬潑墨更多:年輕的斯巴達人直到12歲才能有且只有一件大氅,很可能冬天可以不用打赤腳,直到他們成年成為秘密行刑隊成員。這種措施說是為了訓練少年敏捷靈活、頑強穩健的身手,而且,秘密行刑隊隊員必須不分晝夜應對常見的偷竊行為,如果隊員們適應了光腳行走和不換衣服,輕裝簡行會提高暗中活動的靈活性和行動效率。
然而不單是斯巴達人打赤足——從陶瓶畫看,鍛鍊時赤腳對希臘人來說是司空見慣之事,顯然在戰場上打赤腳的確不利(Moore 1975:99100)。
他不讓孩童換衣服慣壞身體,規定他們要習慣一年到頭穿同一件外袍,他相信這樣做孩童會更好地耐受寒暑。
外袍(ἱμάτιῳ):[Lipka箋]斯巴達人約摸12歲時換下長內衣,改穿一件大氅,這是一年四季唯一的一件衣服。「大氅、大長外袍」在文獻裡也叫作τρίβων,βραχεῖα ἀναβολή, δαμοφανής,與此處的ἱμάτιον在外觀上並無大異。
斯巴達人從不換衣服,看起來髒兮兮的,這點被人調侃過,但第歐根尼卻譽之為哲學家風範。少年連隊的埃壬在作戰時允許衣服上有裝飾。通常斯巴達成年人著裝樸素,富人與窮人的衣飾外貌沒太大區別(參亞里斯多德《政治學》IV1294b2729),斯巴達國王阿格西勞就因衣著簡樸而聞名。黑勞士穿著特別的衣服以示區分。斯巴達人在戰場上穿著深紅戰袍(11.3)。
此外,蘇格拉底的外表看上去像斯巴達人:無論冬夏寒暑他只穿一件襤褸的外袍,不穿內衣(參《回憶蘇格拉底》1.6.2;柏拉圖《會飲》220b)。與斯巴達人類似,雅典人曾經只穿一件大氅,關於雅典人穿著的外袍參考Geddes的論文《赤貧與巨富:公元前五世紀雅典男性的服飾》(Geddes1987:312314,Lipka 2002:122)。
難以說清楚關於斯巴達服飾簡樸的文學主題到底延續了多久,克裡提阿斯的殘篇稱讚過斯巴達大氅方便實用,對簡樸的著裝大為褒獎。然而,亞里斯多德卻批評斯巴達人衣著過於樸素反而是某種炫耀(Lipka 20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