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點新書 | 色諾芬 《色諾芬〈斯巴達政制〉譯箋》

2021-02-07 六點圖書

 呂庫古不讓孩童穿鞋讓腳變軟弱,他吩咐他們應該打赤腳走路讓腳底板變硬實,他相信這樣鍛鍊下來,孩童們更容易爬坡上山,下山也更安全;他還認為,光腳的比穿鞋的跳、躍、跑得更快,只要他們的腳適應了打赤腳。

 

「呂庫古不讓孩童穿鞋讓腳變軟弱,他吩咐他們應該打赤腳走路讓腳底板變硬實」:[Lipka箋]斯巴達教育的一個特徵是讓孩子打赤腳,色諾芬和柏拉圖《法義》633c對此均有描寫,這意味著斯巴達(以及其他)士兵通常是穿鞋的。進入「秘密行刑隊」(krypteia)的斯巴達年輕人過去在冬天也沒鞋穿。


斯巴達成年人穿ἁπλαῖ[單底鞋],另一種鞋是ἀμυκλᾷδες。還有一種斯巴達靴子Λακονικαί,顏色是深紅色,和斯巴達軍服顏色配套(11.3)。克裡提阿斯稱讚過斯巴達鞋襪的質量(Lipka 2002:121)。([陳按]秘密行刑隊(krypteia,crypteia)由斯巴達年輕人組成,其目的和性質到底為何,學者們尚有論爭,秘密行刑隊或是殺死黑勞士以減少其人口的秘密行刑組織,或是軍事訓練的一種形式。據普魯塔克記載,他們在黑夜秘密殺死那些最結實有力、最優秀的黑勞士。見普魯塔克1990:120。)


實際上,在幅員遼闊的國度,光腳的目的很難說是為了提高機動性(在多山的國家甚至連牧人也要穿鞋)。情況正好相反:軍隊持輕武器的部隊最機動靈活,他們穿著一種特殊的κρηπῖδες[高統男靴]。譬如,Iphicrates在公元前393年創建了一支叫作「輕盾兵」的新軍隊,似乎是他設計創造了一種從此以後叫作᾿Ιφικρατίδες的新式涼鞋(參Erbacher《希臘的製鞋:一項古代研究》Erbacher1914:4043,Morrow《希臘鞋類和雕塑的年代》Morrow 1985:179)。


所以,Lipka認為,色諾芬提到的打赤腳極有可能只是讓斯巴達人忍受痛苦的一系列措施之一,乃入門環節,其實沒有實際目的。我們最多可以同意一些學者的觀點:磨練腳底板首先可以預防或減輕長途行軍對腳的傷害(如起水泡),其次是在戰鬥中遇到丟鞋子或鞋子壞了的情況有些用。最後,色諾芬寫的時候心裡想的可能是蘇格拉底,像斯巴達男孩一樣,蘇格拉底和學生都是打赤腳走路(《回憶蘇格拉底》1.6.2,柏拉圖《會飲》173b,Lipka 2002:121)。

 

「孩童們更容易爬坡上山,下山也更安全」:[Lipka箋]色諾芬在《論騎術》(Eq.8.1)寫到過馬匹下山上山奔馳時的用詞,與此處類似。

 

「光腳的比穿鞋的跳、躍、跑得更快,只要他們的腳適應了打赤腳」:[Moore箋]普魯塔克在著裝上面比色諾芬潑墨更多:年輕的斯巴達人直到12歲才能有且只有一件大氅,很可能冬天可以不用打赤腳,直到他們成年成為秘密行刑隊成員。這種措施說是為了訓練少年敏捷靈活、頑強穩健的身手,而且,秘密行刑隊隊員必須不分晝夜應對常見的偷竊行為,如果隊員們適應了光腳行走和不換衣服,輕裝簡行會提高暗中活動的靈活性和行動效率。


然而不單是斯巴達人打赤足——從陶瓶畫看,鍛鍊時赤腳對希臘人來說是司空見慣之事,顯然在戰場上打赤腳的確不利(Moore 1975:99100)。

 

他不讓孩童換衣服慣壞身體,規定他們要習慣一年到頭穿同一件外袍,他相信這樣做孩童會更好地耐受寒暑。

 

外袍(ἱμάτιῳ):[Lipka箋]斯巴達人約摸12歲時換下長內衣,改穿一件大氅,這是一年四季唯一的一件衣服。「大氅、大長外袍」在文獻裡也叫作τρίβων,βραχεῖα ἀναβολή, δαμοφανής,與此處的ἱμάτιον在外觀上並無大異。


斯巴達人從不換衣服,看起來髒兮兮的,這點被人調侃過,但第歐根尼卻譽之為哲學家風範。少年連隊的埃壬在作戰時允許衣服上有裝飾。通常斯巴達成年人著裝樸素,富人與窮人的衣飾外貌沒太大區別(參亞里斯多德《政治學》IV1294b2729),斯巴達國王阿格西勞就因衣著簡樸而聞名。黑勞士穿著特別的衣服以示區分。斯巴達人在戰場上穿著深紅戰袍(11.3)。


此外,蘇格拉底的外表看上去像斯巴達人:無論冬夏寒暑他只穿一件襤褸的外袍,不穿內衣(參《回憶蘇格拉底》1.6.2;柏拉圖《會飲》220b)。與斯巴達人類似,雅典人曾經只穿一件大氅,關於雅典人穿著的外袍參考Geddes的論文《赤貧與巨富:公元前五世紀雅典男性的服飾》(Geddes1987:312314,Lipka 2002:122)。


難以說清楚關於斯巴達服飾簡樸的文學主題到底延續了多久,克裡提阿斯的殘篇稱讚過斯巴達大氅方便實用,對簡樸的著裝大為褒獎。然而,亞里斯多德卻批評斯巴達人衣著過於樸素反而是某種炫耀(Lipka 2002:122)。


相關焦點

  • 古希臘歷史學家色諾芬撰寫的《希臘史》為何戛然而止?
    色諾芬生活的時代的特徵大致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考察。第一,希臘世界格局經歷了從「有序」到「無序」的發展歷程,一個個「霸主」由盛而衰。在希臘諸邦中,資歷最深的霸主,無疑當數拉棲代夢(斯巴達)。斯巴達人定居拉哥尼亞之後,不斷伺機向外擴張,形成了國土面積和人力資源首屈一指的「超級大國」。
  • 狼性少年養成記:斯巴達人是如何訓練他們的兒童和青年人的?
    相比於嘴炮智者和暴民鼓動家的政治宣傳,長期在斯巴達人庇護下生活的色諾芬,在《斯巴達政制》中,為我們留下了關於公元前4世紀斯巴達的詳細記載。這些記載反應的不完全是當時斯巴達的實情,而是寄託了他的理想的美好藍圖。
  • 美塞尼亞戰爭:令不可一世的斯巴達人一度絕望的惡戰
    要說古希臘史,斯巴達定然是繞不過的一頁,這座城邦承載了太多的英雄傳說,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令人耳熟能詳。不過人們所熟悉的斯巴達多是在它問鼎伯羅奔尼撒之後,而對此之前的戰爭了解較少。 今天要說的美塞尼亞戰爭發生於斯巴達稱霸之前,也是斯巴達人在這個階段所經歷的最艱苦的戰爭,沒有之一。
  • 專訪斯巴達勇士賽明星大使李若寧:斯巴達和運動健身讓我保持活力
    一貫以個性鮮明,清新甜美的女性形象出鏡的李若寧,此次跨界成為野性與力量感十足的2020年斯巴達勇士賽的明星大使,並在冷雨中順利完成了六公裡競速賽挑戰,無疑受到了外界格外的關注。而在此次專訪中,李若寧也向禹唐體育分享了她與斯巴達勇士賽的內在契合,對體育健身的熱愛,以及對影視劇中體育元素存在的認可。
  • 遊民專欄|這才是斯巴達?《AC:奧德賽》的斯巴達漫遊指南
    從某種意義上說,斯巴達人的本質是一群農民,一名歷史學家寫道:「甚至『斯巴達』這個名字也和農業有關,它在古希臘語中有『播種』的意思。」作為國家元首,斯巴達的兩個國王同時執政,他們擁有同等的權力——如果一名國王率兵出徵,另一個可以留守國內,這種安排也非常適應斯巴達頻繁的戰爭。
  • 美報告指摘香港政制 香港各界對外國幹預說不
    香港回歸16年以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在港成功實施,廣大香港市民依法享有各項權利和自由,香港政制發展問題是香港的內部事務,是中國的內政,我們堅決反對任何外國人士插手幹預,指手畫腳。
  • 斯巴達:底比斯聖軍
    公元前404年,當斯巴達摧毀了雅典霸權後,斯巴達人開始積極幹涉各城邦的內政,大肆掠奪戰敗國的財富,整個希臘城邦對斯巴達人的反感越來越強烈,承襲了雅典過去的霸道作風,主宰希臘城邦長達30餘年。結果是波斯大王儼然以希臘仲裁者的身份,得到了愛琴海以東的伊奧尼亞地區,並以局勢操盤者的角色承認了斯巴達的霸權。並且斯巴達崇尚寡頭政治,在希臘各個城邦強行扶植一個依附於斯巴達的寡頭政權,使得希臘內部對斯巴達人的不滿日增。斯巴達人通過高壓政策來控制曾經的敵人與昔日的盟友(雅典、阿爾戈斯、科林斯、底比斯......)
  • 希臘史21:普拉提亞戰役—一名斯巴達勇士逆轉戰局,希臘僥倖取勝
    薩拉米斯海戰只是暫時遏制住了波斯人的攻勢,波斯王薛西斯返回小亞細亞之前,將一部分軍隊交給波斯貴族馬鐸尼斯(Mardonius,一譯馬爾多尼烏斯,大流士一世的女婿,薛西斯一世的姐夫)指揮。進兵阿提卡半島,再次佔領雅典,迫使雅典舉國逃亡,又一次全部撤到薩拉米灣的船上,同時向斯巴達求援。雅典在積極備戰的同時,派人譴責斯巴達只求自保、不顧盟邦安危,若再不發兵,雅典將與波斯聯合。面臨嚴峻的局勢,雅典和斯巴達達成妥協。佔據雅典的馬鐸尼斯得知斯巴達大軍已經開拔,又見阿提卡多山,不利騎兵行動,立刻將雅典付之一炬,然後揮師北上,越過希泰隆山來到普拉提亞平原。
  • 斯巴達勇士,潮人的無冕之王
    不想最後流著淚買一雙炒到上萬的倒鉤回家,就只能在健身房多流點汗,才能練就無人能比的手速和站到最後的身軀。只有健身,把耐力跑、搏擊操、踏板操這種鍛鍊變成了你的基本操作,你才能在聯名款發售的時候,第一時間橫跨千軍萬馬,衝過商場各個路障,在捲簾門下搶到心儀之物。
  • 斯巴達勇士兒童賽深圳站完賽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 記者 劉芳)12月12日,已舉辦三年的斯巴達勇士兒童賽深圳站, 再次回歸深圳, 3000餘名小勇士在風景如畫的東部華僑城大峽谷內參加了賽事,鍛鍊了體魄,走向自律強大,斯巴達兒童賽也成為備受家長追捧的著名兒童賽事之一。
  • 箋是什麼?箋紙怎麼用?信箋、紙箋是什麼意思?
    箋,紙也。一般把篇幅較大的紙張稱為紙,而把製作精良、尺幅較小的紙稱為箋。箋紙,也稱詩箋、信箋,是專指以傳統的雕版印刷方法,在宣紙上印以精美、淺淡的圖飾,為文人雅士傳抄詩作或書札往來的紙張。 詩箋,本指 漢 鄭玄 為《毛詩》作的箋注,後泛指為詩集作的箋注,也指詩集。
  • 新玩法:斯巴達伏地挺身
    今天值班員為大家介紹一個新姿勢—斯巴達伏地挺身,增添訓練樂趣的同時,強化訓練效果。 斯巴達伏地挺身也叫錯手伏地挺身,是一種很有趣且高效的伏地挺身變式。 通常我們在訓練伏地挺身的時候,會通過調節雙手的距離變換難度,比如寬距伏地挺身、窄距伏地挺身等等。
  • 箋是什麼?箋紙怎麼用?信箋、紙箋又是什麼呢?
    箋,紙也。一般把篇幅較大的紙張稱為紙,而把製作精良、尺幅較小的紙稱為箋。箋紙,也稱詩箋、信箋,是專指以傳統的雕版印刷方法,在宣紙上印以精美、淺淡的圖飾,為文人雅士傳抄詩作或書札往來的紙張。詩箋,本指 漢 鄭玄 為《毛詩》作的箋注,後泛指為詩集作的箋注,也指詩集。又指寫上詩的箋紙或供錄寫詩詞的箋紙。所謂詩箋,就是帶有暗花和格紋的信紙,是傳統文人用的東西。詩箋不但代表了雕版印刷技術的最高水平,也體現了這個時期典型的繪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