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嚴寒不再怕,治療凍瘡有妙招!

2021-03-05 心照顧

當然!別著急,下面,讓我們進行最後一個問題,如何治療凍瘡?

對於凍瘡的治療,我們可以分為四個方面來看:

如果皮膚沒有破潰,可以用複方肝素軟膏、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維生素E軟膏塗抹,也可以去買專門的凍瘡膏塗抹,裡面的成分通常含有樟腦、硼酸、甘油、凡士林等。

如果皮膚已經破潰,可以用5%外用硼酸軟膏、10%的魚石脂軟膏或1%的紅黴素軟膏。

可以用特定電磁波譜照射治療局部的皮損。

特定電磁波譜照射治療對緩解凍瘡不適應感有明顯的效果。

其波長位於近紅外光譜,照射人體後吸收部位主要在皮膚和皮下組織,通過發揮溫熱效應,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循環,具有炎症、消腫、減少滲液、改善組織營養,促進肉芽組織和上皮生長等作用,從而達到治療凍瘡的目的。

我們前面說到,凍瘡屬於自限性疾病,是可以自行癒合的,所以說,通常情況下,很少有人因凍瘡吃藥,但如果比較嚴重,也可以考慮酌情使用藥物。 

建議的藥物有:煙醯胺片,每次100mg,每天3次,或者硝苯地平片,每次10mg,每天3次,這些對於血管擴張都有一定的作用。

此外還可以口服維生素C(200mg,每天3次)或維生素E(200mg,每天3次),也能起到一定的療效。

如果皮膚沒有破潰,可以用複方肝素軟膏、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維生素E軟膏塗抹,也可以去買專門的凍瘡膏塗抹,裡面的成分通常含有樟腦、硼酸、甘油、凡士林等。

如果皮膚已經破潰,可以用5%外用硼酸軟膏、10%的魚石脂軟膏或1%的紅黴素軟膏。

凍瘡後留疤不要急,我們需要依據留下疤痕的形態,來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

如果疤痕只有輕度的凹陷或凸起,顏色較淡,與膚色相近,其實不用太過在意,長時間後可以自行消退,長時間未消退,可以選擇點陣雷射來祛除疤痕。

如果疤痕凹陷或凸起明顯,已幹擾關節的活動或破壞了肢體的靈活性,則可以選擇先用複方倍他米松進行局部的封閉注射,在疤痕軟化之後再選擇使用點陣雷射。

如果留下來的疤痕,伴隨著明顯的紅色,建議在上述治療方案的同時,可以配合外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來進行治療,能夠去除掉紅色的症狀。

如果伴隨著的是黑色的疤痕,考慮應該是合併了色素沉著,建議選擇配合使用氫醌霜來進行塗抹,這樣效果比較明顯。

相關焦點

  • 養豬就怕豬生病,二十種常見豬病的治療小妙招,值得收藏
    養豬怕豬生病,20種常見的豬病治療妙招值得收藏2、豬大便不通適量乾燥,與竹葉、大蔥、蜂蜜一起搗碎,塗抹在肛門上。3、豬消化不良大米炒成黑草型,磨成粉,混合在飼料中。每天早晚各吃一次,連續三天。4、豬蛔蟲15克生瓜子搗碎後,混合15克芒果,混合一曲內裝,每天混合兩次。
  • 凍瘡防護小妙招,你學會了嗎?
    嚴重皮損表面時可有水皰,破潰後形成潰瘍。自覺有癢感和腫脹感,瘙癢受熱後加劇,有潰瘍者自覺疼痛。冬季發病,氣候轉暖後自愈,容易來年復發。       應注意保暖,保持乾燥,加強營養,高蛋白及維生素豐富的飲食,堅持體育鍛鍊可促進血液循環,提高機體對寒冷的耐受性。     冬日加強保暖,了解必要的防凍、防溼、防風知識,避免凍瘡發生。
  • 冬季凍瘡易復發怎麼辦?推薦治療凍瘡最好辦法
    冬季天氣寒冷,各種疾病容易找上門,凍瘡就是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一旦患上凍瘡那可就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有可能第二年還會復發的
  • 什麼是凍瘡? 凍瘡有哪些特點和好發部位?如何治療凍瘡?快來看看吧.
    嚴重者可有水皰,破潰後形成潰瘍,經久不愈。高發人群:如果肢端血運不好、手足容易出汗以及慢性營養不良者更容易發生,隨著氣候的轉暖可逐漸痊癒。1、凍瘡初發患者:維生素E+凍瘡酊口服維生素E,能減輕毛細血管通透性,改善血液循環。
  • 小雪過後,天寒地凍,凍瘡防治小妙招趕快收好!
    入冬以後,天氣寒冷,不少人易生凍瘡。凍瘡常常發生在手、腳、耳等部位,一般只有紅、腫、痛、癢等症狀,嚴重時還可能起水皰,甚至潰爛。 防治凍瘡小妙招 把生薑切片,在冬季容易生凍瘡的皮膚局部反覆塗擦,每天2-3次,堅持一周以上,可有效防止新發或再發凍瘡。
  • 嚴寒磨血性,冬日煉精兵
    嚴寒磨血性,冬日煉精兵 2020-12-22 15: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冬天愛生凍瘡?來來試試這個消除凍瘡的精油秘方!
    Ⅲ度凍瘡: 深達皮下組織。早期紅腫並有大水泡,皮膚由蒼白變成藍黑色,知覺消失。 凍瘡潰爛處,先用雙氧水清洗,然後敷上雞蛋黃油,外用紗布包紮,三五天即愈。雞蛋黃油也適用於治療溼疹、慢性皮膚潰瘍、燙傷等。 5、夏秋吃黃瓜時,用瓜蒂反覆擦常發生凍瘡的部位,只要堅持經常,保證不再復發。 6、取幹紅辣椒5-7隻,加水煮沸成辣椒湯,待水不燙時泡洗易患凍瘡處,每日1次,連用五天。
  • 嚴寒冬日!這件外套溫暖了老人,也溫暖了我們...
    嚴寒冬日!這件外套溫暖了老人,也溫暖了我們......打防管控「冬季攻勢」開展以來全警參戰、全警一線藏藍身影在冬日裡穿梭一個個警情 一段段故事鹽城警方
  • 長凍瘡有哪些原因?凍瘡怎麼預防緩解?
    凍瘡其實就是就是因為皮膚在遇到寒冷或者冷暖急變時產生的病症,雖然凍瘡很平常但是一但長上凍瘡就會又熱又癢,又不能抓,有的嚴重的還會破皮非常的痛苦。凍瘡是冬季最常見的一種皮膚病,那麼長凍瘡有哪些原因?凍瘡怎麼預防緩解?
  • 收藏 | 22個凍瘡偏方,簡單好用
    正值冬季,一些人凍瘡反覆發作,手腳疼痛難忍,嚴重的影響到了日常生活。正確的預防、治療及護理顯得十分重要,下面這些小妙招趕緊學起來。將20克當歸、500克陳醋放在砂鍋內用文火煮30分鐘取汁洗擦患處。洗至皮膚松皺,一般7日後凍瘡可愈,第2年一般也不會復發。
  • 22個凍瘡偏方,簡單好用
    正確的預防、治療及護理顯得十分重要,下面這些小妙招趕緊學起來。將20克當歸、500克陳醋放在砂鍋內用文火煮30分鐘取汁洗擦患處。洗至皮膚松皺,一般7日後凍瘡可愈,第2年一般也不會復發。桂枝20克,紅花20克、附子20克、荊芥20克、紫蘇葉20克,加水3000毫升煎液浸泡患處,並用藥渣揉搓患部。樟腦25克、海螵蛸10克、凡士林150克調成膏狀,外敷潰瘍瘡面。
  • 吃飽穿暖的你為什麼還是會有凍瘡?
    但是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的現在,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得了凍瘡呢?圖片|攝圖網皮膚上這些又紅又腫的小玩意,不碰癢,碰了疼,還怕抓破。不僅影響生活,還影響美觀。到底為什麼,會有凍瘡這種東西存在呢?凍瘡是寒冷季節皮膚的一種局限性炎性損害,氣候轉暖後自愈,非凍傷。好發於高溼度的初冬、早春季節。各年齡均可發病,兒童多見。
  • 手凍瘡怎麼消腫 生活中應該怎麼預防凍瘡
    手凍瘡怎麼消腫 生活中應該怎麼預防凍瘡  1、手凍瘡怎麼消腫  1.1、凍瘡用仙人掌消腫  仙人掌除了是觀賞植物,對於凍瘡也有效果。首先將仙人掌去刺,洗淨後搗爛,塗在凍瘡紅腫處,然後用紗布包裹好,隔三天換一次,一般很快就可以消腫。
  • 冬天如何預防凍瘡
    冬季長凍瘡的原因是什麼?我們都知道,冬天的氣溫非常低,這樣寒冷的天氣而且空氣又非常的乾燥,我們在這樣寒冷乾燥的季節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現皮膚問題,比如長凍瘡,那冬季該怎麼防凍瘡呢?冬季長凍瘡的原因是什麼?,連搽數天,可防止凍瘡再生;若凍瘡已生,可用鮮薑汁加熱熬成糊狀,待涼後塗凍瘡患處,每日兩次,連塗三天,就會見效。
  • 拿什麼拯救你,我的凍瘡
    又紅又腫,又癢又痛,而且年復一年,既往有過凍瘡史的部位,總是處於「驚弓之鳥」的狀態,一有風吹草動就容易發作。正所謂「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凍瘡該如何防治呢? 凍瘡顧名思義,是由於低溫寒冷潮溼引起的局限性皮膚炎性損害,表現為紅斑、腫脹、甚至水皰、潰瘍。在《醫宗金鑑》中就有方歌稱「凍瘡觸犯嚴寒傷,氣血肌肉硬腫僵」。
  • 冬日裡那一抹螢光綠,嚴寒路上的忠誠守護
    冬日裡那一抹螢光綠,嚴寒路上的忠誠守護 2020-11-22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無畏嚴寒,低溫制熱」松下空調EV系列帶來冬日溫暖
    在這樣少見的嚴寒中,除了羽絨服雪地靴「裹緊小被子」外,唯一的依靠就是室內的空調。但即使開著空調,有時也會感到冷颼颼,這是因為常規空調在低溫環境下制熱能力至少會衰減一半,因此空調製暖效果會大打折扣,感受到寒冷也就不足為奇了。
  • 凍瘡是怎麼形成的?得了凍瘡應該怎麼辦?5個方法學起來!
    凍瘡出現的部位不僅是常見的腳或手,還有面部、耳廓、腳趾、足跟等處。常見的凍瘡是水腫紅斑,伴有局部充血和暗紫紅色隆起。這種變化,尤其在手、腳上最為明顯。腫脹邊界不明確,邊緣鮮紅,表面緊張,柔軟有彈性。還有一種小泡,可能破潰形成糜爛或潰瘍,癒合後會殘留色素沉著或萎縮性瘢痕。瘙癢明顯,尤其是在受熱後,更加的癢,還伴隨著疼痛的感覺。
  • 凍瘡不能熱水燙?裹得嚴實也不行?又癢又痛怎麼辦?
    因此,如何治療凍瘡成為每年冬天的熱門話題!今天,小編就為大家一一解答關於凍瘡的那些事兒。 喝完酒短暫的溫暖感過後,你會覺得比之前更冷。因為身體損失的熱量太多了。酒使皮膚血管擴張加速散熱、尿量增加導致失水,還會降低血糖水平,擴張外周血管、出汗,使散熱增加,促進凍傷發生。而且酒後感覺遲鈍、損害判斷力,更容易出現寒冷損傷。
  • 有哪些妙招可以治療脫髮
    妙招一、頭髮稀薄的人是不是常常對自己的頭髮很惶恐呢?生怕自己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原本少的可憐的頭髮變的更加的稀少,每次梳頭只要發現自己又在掉頭髮,就會一整天憂心忡忡,下面這個方法就是針對頭髮稀薄的人提出的,頭髮稀薄的人可以參考下。治療頭髮稀薄的方法:具有酸性體質的,或體內缺少某些營養和鈣的人,頭髮總是軟弱無力而稀薄,這種人應多吃嫩海帶芽、海帶、乳酪、牛奶、生蔬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