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9分+,這是最後一個會有書店存在的時代

2021-01-16 獨立魚電影

這兩天,香玉的朋友圈都在刷一件事:


上海最後一家季風書園關閉了。



戲劇性的是,1月31日關閉前一天晚上,書園內突然停電,一片黑暗之中,人們點起蠟燭開始高歌。


一家書店的停業,在極強的儀式感中,竟發展成了一樁文化事件。



季風書園創立於1997年,鼎盛時期有8家連鎖,而現在最後一家也徹底歸入歷史。


對不少人來說,它不僅僅只是地鐵十號線站內40平米的小書店,更是代表著自由思想的一個文化地標。



書店,是一座城市的靈魂。


一個沒有書店的城市,是冷漠、荒蕪的。



季風的關閉,無疑令人惋惜,也引人思考:


中國的獨立書店,未來將何去何從?


對於這個問題,臺灣也有著同樣的思考,但似乎比內地有更好的答案——


書店裡的影像詩



臺灣的書店已然成為一種文化特色。


清新、小資,仿佛能隔絕外界的喧擾。



因著這種熱愛,導演侯季然為臺灣的書店寫了這首情詩。


目前拍了兩季,豆瓣評分一個9.1,一個9.4



一季40集,每集3分鐘


鏡頭橫跨整個臺灣,呈現80家各具特色的獨立書店。


這裡面,有時光倒流的書店,有以光寫詩的書店,有傳唱民謠的書店,有沉澱時間的書店……



你去尋找這些書店,有的在森林裡,有的在田中央,有的藏在地下,有的夾在巷弄裡……



一爿小屋,幾摞紙張,數行文字,卻足以拼湊出整個世界。


如果有機會去臺灣,請一定記得去書店走走:


阿福的書店

——改變命運的書店


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這是店長蕭文福在部隊時聽大隊長說的一句話,卻牢記了一輩子。



但因為自己是文盲,所以讀書對他而言成了不可能做到的任務。


結婚生子後,他和妻子在蘆洲買房。那時候,蘆洲還屬於貧民窟。


於是他和妻子商量開一家書店,辦親子讀書會,讓附近的弱勢兒童能有個地方看書學習。



店長說:


電視上的「阿福」都是僕人,跟著小主人念書的。所以我們就叫「阿福的書店」。簡單又單純。



然而,開書店並不是賺錢的生意。2000-2005年,一個月的營業額都不到五千塊,連交房租都不夠


但他又實在捨不得孩子們沒有地方念書,所以一直是負債開店,幾乎已經到了頂點。



如果有一天阿福走了,小主人們會懷念他嗎?


彈幕上說,這位可愛的老闆後來因病去世了,他的妻子仍繼續經營著這家書店……


晃晃的二手書店

——想念一隻貓的書店


晃晃,是一隻貓的名字。



領養過來的時候,因為它一隻耳朵聽不見,平衡感不好,走路晃來晃去。



所以就給它取名晃晃。


如果拆開來看的話,就是日光。



感覺很有臺東陽光明媚的感覺。


書店的樓上是民宿,不一定要花錢,也可以用二手書來交換住宿



背包客也可以挑一本喜歡的書帶走,等到了目的地,再寄另一個城市的書到這裡。



店長會在門口準備些吃的,常常會有路過的貓貓狗狗自己進來吃飯,有緣的可能就會住下。



晃晃的聽力不好,大家並不放心他出門,可是畢竟關不住。


然後有一天,助手看到他在家附近躺著……


一起生活八個月後,晃晃在車禍中去世了。



因為思念晃晃,店長請過往的旅客們把他們曾拍到的晃晃寄回來。


辦了一個月的影展。



直到現在,晃晃脖子上的鈴鐺圈還掛在屋後的窗戶上。


這是最後……最後我在醫院的時候取下來的,就覺得它雖然走了,可是……他還在……



店長說到這裡,自己都忍不住哽咽了。


(作為鏟屎官的香玉也熱淚盈眶)


只要書店還在,晃晃就還能找到回家的路。


人文書社

——投注一生精神的書店


這家店位於牯嶺街61號。



很多人知道牯嶺街是因為楊德昌的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其實這裡曾是臺北著名的一條舊書街。



「走!到牯嶺街逛舊書攤。」是當年臺北人的時髦語言。


牯嶺街最興旺的時期,是1966年至1973年,香港的書商從大陸收購不到舊書,就到牯嶺街來買,一大箱、一大箱地搬走。


然而現在,卻可能幾個月都賣不出去一本書。


人文書社的店長張銀昌,民國十六年生(1927年),16歲參軍,離開軍隊後就開起了書店。



到拍攝時間為止,老人正好80歲,舊書店已經開了40年


他每天早上五六點起床收書,沿著附近的街區走一圈,大概需要四個小時。



有一本舊書,他保存了三十年


你看,這裡面每一頁每一行,幾乎都有筆記。看書的人是在抗戰的時候買的,我實在是佩服到五體投地。



老人說,別人挑書看包裝,而自己只在乎價值。


哪怕是已經散頁的,他也會收過來,然後自己重新裝訂,找合適的書皮,手寫封面



可以看到店裡的書架上,有很多是他自己手寫的書皮。



40年的舊書攤,他寄託了一輩子的精力。

 

荒野夢二

——市場邊的書店


這家書店的旁邊,就是當地最熱鬧的市場。


店長說,自己很喜歡這種日常的感覺。



門口擺放著花卉,是為了讓路過的媽媽和女孩子們看到能心情愉悅。


與其說這是書店,不如說更像是店長的私人書房,絕大部分的書都是他自己親手挑選。



你看到喜歡的,有標價的,當然可以帶走;


但也有一些你看中了,但不好意思,不賣。



店裡有一個專門的「店長書櫃」,是店長的私人藏書


你可以翻閱,但概不出售。



沒辦法,愛書的人就是那麼任性。


店長自己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店名「荒野夢二」,有點中二,有點古怪。


「夢二」是老闆取的,他說他喜歡這樣語意不明的名字,每個人引發的聯想都會不同。



「荒野」是老闆娘取的,因為她很喜歡宮崎駿的動畫長片《哈爾的移動城堡》,裡面有個角色就是「荒野女巫」。


荒野,是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仿佛什麼樣神奇的東西都可能從這塊土壤中孕育出來。


小小的臺灣,光獨立書店就至少有80家,這還不包括誠品、金石堂等大型連鎖書店。


(全臺灣,誠品有54家分店,金石堂有64家分店)


而偌大的上海,卻容不下一縷季風。


甚至縱觀整個內地,像樣的獨立書店都屈指可數。


梁文道老師曾說:


所謂的好書店,都應該讓人感覺到它做了一個選擇,那個選擇不是,它擺了什麼書進來,而是它沒擺什麼書進來。


它膽敢做一個精選,那是一個勇氣,同時是個價值觀的表達。



然而香玉更多看到的,是新華書店裡大面積的雞湯成功學和初高中輔導書;街邊瀕臨倒閉、幾塊錢一斤的舊書舊報大甩賣;而大學裡所謂的舊書店、二手書店,幾乎都被各種教材工具書淹沒。


這些二手書店每年什麼時候最有存在感?


開學要買新教材的時候,畢業想賣舊教材的時候。


那不叫書店,那叫廢品處理站。



很多人說,紙媒將死,開書店就等於拿錢打水漂。


我們有kindle、平板、手機,txt、pdf、mobi、equb隨你挑,電子書便宜又便捷,幹嘛還要去捧著死沉死沉的書?


真他喵的就是矯情!


對,電子書確實沒問題;真正的問題在於,很多人已經不讀書了。


有多少人,kindle買來最終只是積灰墊桌角?平板和手機,更是打王者榮耀都來不及。


對於愛讀書的人來說,電子書是輔助,是幫助在旅途或通勤時更便捷的攜帶和閱讀;


而對於不讀書的人來說,電子書是藉口,下載就等於看過。


書店的消亡,並不是因為電子書的興盛,而是因為人閱讀的心丟了



香港文化標誌性人物、「二樓書店」老闆羅志華去世的時候,梁文道在《喧囂城市裡的孤獨——悼羅志華》一文中,開篇第一句話就是:


我們很容易就會感到羅志華的死其實是一個象徵;象徵我們的過去;如果不幸的話,甚至象徵我們的未來。



而Zeelandia Travel & Books的店長在第四集中也說:


這可能是最後一個會有書店存在的時代。



但願不會一語成讖。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

相關焦點

  • 單向街書店眾籌自救:疫情會是壓垮實體書店的最後稻草嗎?
    最後在2月24日發布眾籌求救,眾籌計劃包括50元到8000元不同檔次,均有不同的線上回饋和實物回饋,某程度上屬於以大促銷來自救。 作為單向街的爆款產品,《單向歷2019》的銷售量已經超過80萬冊,銷售收入估計達到8000萬。但是,作為一門生意,單向街的盈利情況支撐不了正常的業主加租,更支撐不了疫情所導致的暫停營業和客流下降。
  • 網絡時代下昆明二手書店的堅守
    隨著網絡時代的入侵,書店已經處在一個岌岌可危的邊緣,對於未來的發展我們不得而知。然而在昆明,書店的數量自2008年起呈明顯的下降趨勢,截至2011年統計,短短兩年內昆明市內的書店就從3738家下滑到3155家,數據令人吃驚。到2013年,僅僅一年裡雲南省內又再次關閉了近90家書店。實體書店顯然正被日益強大的購書網站吞噬。人們不禁唏噓,書店都去哪兒了?
  • 第一家誠品書店明年5月底關門,一個時代謝幕了
    原創: 外灘君 外灘TheBund首家誠品店正式謝幕一代書迷與這裡有關的回憶也結束了但這絕對不是實體書店的終點而是下一個閱讀時代的開始昨日下午,臺灣誠品書店召開了記者會
  • 誠品書店:被《時代》評選為亞洲最佳的書店
    所有的誠品人將懷著無限的感激與自我期許,希望持續有機會參與這片土地的文化耕耘。每當午夜夢回我赫然發現,其實是這片土地,是這裡的人們,孕育滋養了誠品,誠品是這個社會時空環境下的集體創作。這家臺灣本土自創品牌,跟一般印象中的傳統書店迥然不同。
  • 《穀子書店》——一個「南方書店」和一個「北方女人」的回憶錄
    《穀子書店》所講的就是阿婆(小鎮上的人都叫她「康老師」)所照看的這座「穀子書店」裡曾經發生的故事,包括讀者,當然也包括阿婆自己。這個故事採取的是回憶的方式,是阿婆在書店即將搬遷的最後一天裡對書店存在的過去的五十三年的回憶,以及自己從六歲開始到現在七十三歲的回憶。
  • 後疫情時代 實體書店的執著守望
    書店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地標。在數字出版、網絡銷售等時代浪潮的衝擊下,實體書店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今年疫情期間,實體書店整體受到重創。但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有一批書店通過創意設計、創新「玩法」吸引人流、提升服務,還有一些新店逆勢開張。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實體書店的經營狀況如何?實體書店的經營模式正在經歷怎樣的艱難蛻變?
  • 在這4個城市有6家比誠品更美的書店,約嗎?
    可能總結起來是因為它是一家不是那么正經的書店,它賣的不是書,而是年輕人喜歡的生活方式。在一切都電子化的年代,傳統書店的存在感正在變得越來越弱。但是,小編同樣也很難想像一個沒有書店的城市會是什麼樣子? 很高興的發現,依然還有人在堅持著書店的理想。我們在4個城市裡中反覆挑選,最終選擇了這6個美麗又有意思的書店,保證你想在裡面待上一整天。
  • 後吳清友時代:誠品或從「書店」淪為「百貨公司」?
    (贏商網報導)一個原來不愛看書的人,最後開起了書店,而且還有別於傳統的模式的「24小時不打烊」……   書店最討厭只看不買的「書蟲」,但這家書店卻特意打造舒適空間讓客人看個飽……     最令人驚訝的是,書店虧損15年後不僅頑強地生存下來,版圖更日益擴大,成為兩岸三地文創產業的奇蹟!
  • 你一定會愛上的四家書店
    書店名為刺魚,這個詞是Yana在翻看理想國出版的《我的單身時代》時偶然遇到的,刺魚(Thornback)是一種生活在深海的鰩,背部長有尖刺,形容醜陋,在女性被視作附屬品的18世紀的美國,這個詞語也用來諷刺26歲以後還未嫁的女性。在200多年後的今天,「thornback」終於成了慣常的存在,因為當代的年輕人有勇氣堅持自我,堅持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 Pageone:網絡時代還能賺錢的實體書店
    「我們書店有英文原版書、設計書,這些是我們書店特有的品種,在網絡書店買不到,所以受網絡書店影響不大。網對於一些書店來說,主發的圖書是「送上門的肥肉」,而劉貴卻認為,如果接受主發圖書,就不能保證書店圖書的品種,書店要上什麼樣的書應該是自主篩選而不是被動接受。
  • 一年營收9個億,「不賣書」的西西弗書店
    自從網際網路興起,電子商務搭乘網購這一趟快車崛起之後,實體店就始終處於一個備受衝擊,風雨飄搖的狀態之中。其中,餐飲、影院這些需要實體店進行消費的行業也就罷了,服裝、超市這些需要實體店進行比貨的行業也還好。唯有書店,似乎最沒有存在實體店的必要。論消費,書籍類產品必須需要一個書店才能看嗎?
  • 日本最大連鎖書店 全球最美書店 蔦屋書店宣布即將進入中國市場
    創始人增田宗昭對於蔦屋書店最初的定位是:Life Information Center "LOFT」,創造一個提供新型生活方式訊息的場所。增田宗昭表示,這個理念的由來源於馬斯洛的需求分析理論: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他認為每一層的需求在不同時代可能會不一樣,但不論在什麼時代,這種需求結構基本是不變的。
  • 英國獨立書店重新營業:書店的核心依然存在
    12月2日,英國的獨立書店重新營業,第二次「封國」以來,第一批讀者前往不同書店購買他們期待已久的作品。這類零售商在封鎖階段依然可以營業,而英國媒體認為政府對「重要」(essential)的界定較為模糊不清,比如,同樣可以出售書籍的報刊零售WH史密斯(WH Smith)依然可以營業。在這一情況下,英國書商協會(Booksellers Association)也呼籲重開獨立書店。儘管如此,這些獨立書店自11月5日關閉至12月2日。
  • 純書店會越來越少
    這東西可能沒有人發現,例如今天我是一個外國觀光客,你可能去逛過臺北101,再去看一下信義誠品,然後再去看一下敦南誠品(註:現已閉店),你就覺得「誠品我大概都看過了」,因為最出名的兩間都看完了。那之後當你到了臺灣其他城市,你還會有心情逛那裡的誠品嗎?我相信是不會的,畢竟那個滿足已經被滿足到了,而且最大、最全的就是臺北的那兩間,你還有必要去看小間的嗎,就沒有必要了。
  • 訪旋梯書苑張雷:網購時代書店的堅守與改變
    2015年9月10號,文新院中文系已經畢業13年的張雷從上海回到母校湘潭大學,帶著他創業攢下的積蓄,帶著「無知者無畏」(張雷語)的一腔熱血,更懷著一個為湘大讀書人辦一個書店的情懷。
  • 網紅書店鼻祖誠品書店深圳關門,網紅書店為啥紅不起來了?
    來源:江瀚視野說起書店,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有自己關於書的印象,基本上大多數人對書店的印象都是兩個,一個是幾乎所有人都非常熟悉的國營圖書經營企業:新華書店,另一個則是最近幾年在網絡爆紅的以誠品書店為代表的網紅書店,但是就是網紅書店的鼻祖誠品書店最近似乎也有些日子不好過了
  • 全球首家24小時書店的最後一天
    回看誠品書店的歷史,這已經不是誠品敦南店第一次「閉店」了。早在1995年9月,誠品敦南店的前身——敦南圓環誠品就曾因租約到期,不得不告別已經營6年的舊址,搬至隔壁的敦南金融大樓,即後來的誠品敦南店。搬家前,誠品舉辦了一系列的「喜新戀舊·移館別戀」活動,首次嘗試從9月23日上午至9月24日早上長達18小時的通宵營業,期間共計三萬人次湧進書店,凌晨四點進店還要大排長隊。
  • 誠品時代的實體書店:文藝復興還是大浪淘沙?
    網絡購物的興起和電商不惜血本地打折促銷,讓實體書店一敗塗地,潰不成軍,人們惋惜於某家書店的關門,然後在同樣故事的反覆發生下變得麻木,甚至有好些年,「書店」兩個字似乎已經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一家書店倒閉了,我們去社交網站哀悼,發照片,唱一闋輓歌,甚至去到那家多年未曾踏足的店裡陪它走過最後一夜,可轉眼又會去亞馬遜、京東湊單買一堆書回來——滿200減100呢!
  • 複合式書店 文化消費時代新標誌
    維維說:「在這兒,讀書不僅僅是讀書,更是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更有內涵的精神生活方式。」對此,裡想書店負責人說:「想為市民提供一個安靜閱讀的地方,這是我們開這家書店的初衷。」她說,書店雖開在小區裡,但服務對象是整個西寧市。書店開業後,全國各地都有人趕來參觀,贏得了不少讚美。
  • 江瀚:網紅書店鼻祖誠品書店深圳關門 網紅書店為啥紅不起來了?
    來源:金融界網站作者:江瀚說起書店,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有自己關於書的印象,基本上大多數人對書店的印象都是兩個,一個是幾乎所有人都非常熟悉的國營圖書經營企業:新華書店,另一個則是最近幾年在網絡爆紅的以誠品書店為代表的網紅書店,但是就是網紅書店的鼻祖誠品書店最近似乎也有些日子不好過了,深圳誠品書店關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