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子書店」是南方一個小鎮上一座普通的二層小樓,它是人們閒暇時的一個消遣之處。隨著名氣的上揚,也成為眾多遊人觀光的地方。但這裡的書,只許看,概不外借。
這裡是南方小鎮上的一個社會小舞臺,形形色色的人們都曾在這裡留下自己的表演,阿婆更像是一個局外人,她很少主動和別人交談,所以被鎮上的人們評價為「一個倔強的、冷漠的、書店裡的北方女人」。
《穀子書店》所講的就是阿婆(小鎮上的人都叫她「康老師」)所照看的這座「穀子書店」裡曾經發生的故事,包括讀者,當然也包括阿婆自己。
這個故事採取的是回憶的方式,是阿婆在書店即將搬遷的最後一天裡對書店存在的過去的五十三年的回憶,以及自己從六歲開始到現在七十三歲的回憶。因而這本書還有個英文名字——《The last 24 hours in a bookstor》。
不要誤會,這本小說是一個中國八零後女作家碧珊的作品。她的創作靈感來源於麥家的理想谷書店,而且也是完成於理想谷書店裡。故事中的人物很多也是依照作者在理想谷書店寫作的歲月裡,所遇到的一些人物塑造出來的。
這也可以說是一部即時創作的小說,只是因為作者想要寫一部關於書店的小說,正好有理想谷這樣一個書店作為創作的參照物,最終得以成品。
小說裡的」講述人「或者說」回憶者「阿婆,自二十五歲婚姻失敗後,離家出走,無意中來到了這個南方小鎮,走進了這家剛開沒幾年的書店。而後受店主人閆太太的委託,照顧這家書店至今四十八年。
當然阿婆不僅僅是一個書店的看守者、負責人,剛開始她也是這個書店的讀者。在這個書店裡她讀的第一本小說叫《簡·愛》,一個平凡的女子的故事。從踏進這家書店到接手到今天書店存在的最後一天,這裡的五萬多冊圖書她都閱讀過,當然是利用晚上的時間,因為白天她是這裡的負責人,是這裡的管理者。
這座書店的半個世紀的時光裡接待了無數的讀者,鎮子上的,外面的,來觀光的,普通人,甚至還有作家。在開門的日子裡,阿婆看著這一個個的讀者,甚至會主動或者被動地與他們發生點兒故事。而這其中大部分的故事,都與書店裡的書有關。
因為只是活動於這片書的天地裡,阿婆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的生活中的一些事也會和書裡的故事人物聯繫起來。
她喜歡《白鹿原》裡的白嘉軒,感情萌動時也會拿周圍的男人與白嘉軒去比較。
而她在與第二任丈夫司徒的感情升溫也是因為《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書中康妮對愛欲的熾烈追求。
而在整部小說的結尾,阿婆在無力回天的努力之後,她又回憶起了自己來到書店的那個雨夜,當時的店主閆太正在讀一本小說《情人》,而且還大聲地念出來。「與那時候的你相比,我更愛你備受摧殘的面容」。
而「穀子書店」的最後一晚也下著雨,此刻的阿婆,受到的早已不是當年那個雨夜面容的摧殘,而是心靈的摧殘。
除了阿婆,小說裡很多故事人物也貼合著人物所喜愛的小說。哪怕是一隻鸚鵡,也取了一個《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的名字。
碧珊的《穀子書店》獨特之處在於它以二十五個中外小說的名字作為章節的標題。而小說裡也總是自然而然的點綴一些小說以及小說裡的句子。
這可以說是一部名副其實的關於書店的小說,有活動的人物——讀者,還有書店裡最基本的元素——書籍。讀這樣一部小說,你也可以感受一下那些中外文學的獨特的美麗,甚至與生活相連的美麗。
小說裡矛盾衝突的焦點便是書店的搬遷。這其實也反應了現代實體書店的困境,其實「穀子書店」近幾年來一直面臨著這種困擾。
而「穀子書店」是一個私人開辦公益書店,它佔用的是租賃於小鎮上的土地。當小鎮面對商業開發的時候,它毫無疑問是要讓步的,所以阿婆所有的努力都無力回天。
阿婆其實已經是一個脫離了實際的理想主義者,她以一個小小的書店游離於小鎮之外。
書店成為了她生存的意義,所以她在書店搬遷的最後一刻還在做著努力,還期待著奇蹟。
當書店資金斷流的現實被揭露出來,當涉及小鎮居民福利的開發藍圖擺出來,阿婆在無力反抗中,只能選擇與書店一起終結。
這是一個關於書店的故事,是一個生活在理想世界裡的北方女人康樺(人們很少知道阿婆的名字)的故事。這也是一位作家編織的一個發生在書的世界裡,人和書互相詮釋的故事。是一個屬於作家自己的理想世界裡,而又不能擺脫現實矛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