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子書店》——一個「南方書店」和一個「北方女人」的回憶錄

2020-12-15 文蘊人生百態

「穀子書店」是南方一個小鎮上一座普通的二層小樓,它是人們閒暇時的一個消遣之處。隨著名氣的上揚,也成為眾多遊人觀光的地方。但這裡的書,只許看,概不外借。

這裡是南方小鎮上的一個社會小舞臺,形形色色的人們都曾在這裡留下自己的表演,阿婆更像是一個局外人,她很少主動和別人交談,所以被鎮上的人們評價為「一個倔強的、冷漠的、書店裡的北方女人」。

《穀子書店》所講的就是阿婆(小鎮上的人都叫她「康老師」)所照看的這座「穀子書店」裡曾經發生的故事,包括讀者,當然也包括阿婆自己。

這個故事採取的是回憶的方式,是阿婆在書店即將搬遷的最後一天裡對書店存在的過去的五十三年的回憶,以及自己從六歲開始到現在七十三歲的回憶。因而這本書還有個英文名字——《The last 24 hours in a bookstor》。

不要誤會,這本小說是一個中國八零後女作家碧珊的作品。她的創作靈感來源於麥家的理想谷書店,而且也是完成於理想谷書店裡。故事中的人物很多也是依照作者在理想谷書店寫作的歲月裡,所遇到的一些人物塑造出來的。

這也可以說是一部即時創作的小說,只是因為作者想要寫一部關於書店的小說,正好有理想谷這樣一個書店作為創作的參照物,最終得以成品。

小說裡的」講述人「或者說」回憶者「阿婆,自二十五歲婚姻失敗後,離家出走,無意中來到了這個南方小鎮,走進了這家剛開沒幾年的書店。而後受店主人閆太太的委託,照顧這家書店至今四十八年。

當然阿婆不僅僅是一個書店的看守者、負責人,剛開始她也是這個書店的讀者。在這個書店裡她讀的第一本小說叫《簡·愛》,一個平凡的女子的故事。從踏進這家書店到接手到今天書店存在的最後一天,這裡的五萬多冊圖書她都閱讀過,當然是利用晚上的時間,因為白天她是這裡的負責人,是這裡的管理者。

這座書店的半個世紀的時光裡接待了無數的讀者,鎮子上的,外面的,來觀光的,普通人,甚至還有作家。在開門的日子裡,阿婆看著這一個個的讀者,甚至會主動或者被動地與他們發生點兒故事。而這其中大部分的故事,都與書店裡的書有關。

因為只是活動於這片書的天地裡,阿婆自然而然地將自己的生活中的一些事也會和書裡的故事人物聯繫起來。

她喜歡《白鹿原》裡的白嘉軒,感情萌動時也會拿周圍的男人與白嘉軒去比較。

而她在與第二任丈夫司徒的感情升溫也是因為《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書中康妮對愛欲的熾烈追求。

而在整部小說的結尾,阿婆在無力回天的努力之後,她又回憶起了自己來到書店的那個雨夜,當時的店主閆太正在讀一本小說《情人》,而且還大聲地念出來。「與那時候的你相比,我更愛你備受摧殘的面容」。

而「穀子書店」的最後一晚也下著雨,此刻的阿婆,受到的早已不是當年那個雨夜面容的摧殘,而是心靈的摧殘。

除了阿婆,小說裡很多故事人物也貼合著人物所喜愛的小說。哪怕是一隻鸚鵡,也取了一個《百年孤獨》的作者馬爾克斯的名字。

碧珊的《穀子書店》獨特之處在於它以二十五個中外小說的名字作為章節的標題。而小說裡也總是自然而然的點綴一些小說以及小說裡的句子。

這可以說是一部名副其實的關於書店的小說,有活動的人物——讀者,還有書店裡最基本的元素——書籍。讀這樣一部小說,你也可以感受一下那些中外文學的獨特的美麗,甚至與生活相連的美麗。

小說裡矛盾衝突的焦點便是書店的搬遷。這其實也反應了現代實體書店的困境,其實「穀子書店」近幾年來一直面臨著這種困擾。

而「穀子書店」是一個私人開辦公益書店,它佔用的是租賃於小鎮上的土地。當小鎮面對商業開發的時候,它毫無疑問是要讓步的,所以阿婆所有的努力都無力回天。

阿婆其實已經是一個脫離了實際的理想主義者,她以一個小小的書店游離於小鎮之外。

書店成為了她生存的意義,所以她在書店搬遷的最後一刻還在做著努力,還期待著奇蹟。

當書店資金斷流的現實被揭露出來,當涉及小鎮居民福利的開發藍圖擺出來,阿婆在無力反抗中,只能選擇與書店一起終結。

這是一個關於書店的故事,是一個生活在理想世界裡的北方女人康樺(人們很少知道阿婆的名字)的故事。這也是一位作家編織的一個發生在書的世界裡,人和書互相詮釋的故事。是一個屬於作家自己的理想世界裡,而又不能擺脫現實矛盾的故事。

相關焦點

  • 獻給母親的章節:袁榮慧朗讀《穀子書店》之《微物之神》
    但就在昨天,一位書友發了她朗讀的《穀子書店》中的一個章節,她說,很多地方她讀到的時候想要流淚。中部的《微物之神》章節是這本書裡唯一一章旨在解密書店店主康阿婆和母親關係的一章。她的命運因為母親而改變,因為六歲母親被批鬥致死而改變;她的命運也同樣在二十五歲時因為來到這家書店,遇到了另一位「母親」而改變。
  • 碧珊小說《穀子書店》成都分享會結束,「秘密調查師」作家永城現場...
    作為2020年天府書展系列活動之一,本場《穀子書店》作家分享暨籤售會邀請了《穀子書店》作者碧珊,「秘密調查師」系列圖書作者、著名懸疑小說作家永城,青年作家、公益書店「麥家理想谷」運營總監周佳駿作為嘉賓,分享會由成都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宮園源主持。
  • 《穀子書店》作者碧珊分享與麥家的故事 書名得益於麥家理想谷
    10月17日晚,杭州「麥家理想谷」首位客居創作人、青年女作家碧珊攜首部長篇小說力作《穀子書店》和「秘密調查師」系列圖書作者、著名懸疑小說作家永城,青年作家、公益書店麥家理想谷運營總監周佳駿一起在軒客會(恆大廣場店)開展了「《這些年,我們與書店的那些事》——小說《穀子書店》作家分享暨籤售會」。
  • 蘇州的誠品書店,不止是一個書店,也是旅遊的好去處
    導語:蘇州的誠品書店,不止是一個書店,也是旅遊的好去處很多人,對讀書這件事,是很糾結的,但是俗話說得好:水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書,是一件好事。以前,我也對讀書,有一定的反感,但是在搗了高中的會後,我就知道,讀書,是為了你自己 。所以,我也在很努力地讀書了。
  • 書店還能成為網紅?上海這家書店大有來頭,每天無數人前往打卡
    無疑,書店的改動是成功的,得到了中外遊人的一致好評,《思想史:從火到弗洛伊德》的作者彼得·沃森稱它為「上海最精緻的書店」,而歷史學家大衛·阿米蒂奇則說他在全世界最喜歡的書店除了倫敦的書評書店,另一個就是這裡。
  • 倪萍直播救書店:一個城市實體書店消失,太可怕
    圖片來源:直播截圖在本次直播中,倪萍與湖北新華書店、北京西單圖書大廈、四川文軒、山東臨沂書城、江蘇鳳凰新華書店五家書店連線,還聯合線上主播為讀者推薦好書、推薦書店,圈粉無數。實際上,在她和兒子的回憶中,書店有著特殊的地位:孩子剛剛懂事的時候,周末經常和倪萍一起去書店看書,有時孩子拿著燒餅邊吃邊看,不捨得浪費一分一秒。
  • 一個六線城市民營書店的生存和發展記錄
    書店的裝修風格也是依此而定,之外書店為新中式偏禪意裝修,試圖打造繁華之外的一片淨土,一個繁華之外的院落。這樣的風格呈現,在衡水這樣的城市無疑是非常亮眼的。說到進駐匯中廣場,程永輝說:「我還要感謝書萌創始人孫謙,匯中廣場招商部的一個經理曾和孫謙共事過,他找到孫謙想讓她幫忙引進一家北京的書店。孫謙認為北京的書店到衡水會水土不服,不接地氣,還是需要對於本地情況了解的實體書店更為合適。孫謙推薦匯中廣場找到我,請我入駐開店並給予了不小的優惠。」
  • 誠品書店創辦人去世引發書業形態探討 —— 實體書店應是一個公共...
    書店不僅僅是一個書店,它應該是一個展覽空間,是一個思想交流空間,是一個人和人相聚的空間。這也是單向街一直想試圖做到的,它應該變成青年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不同的人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更希望我們這個書店本身能產生新的內容,然後包括我們做大量的沙龍的活動,我們希望是一個產生理念的空間,而不僅僅是一個傳播理念的空間。
  • 昌平區有了首家24小時書店!「一個書店」:讓讀者真正靜下來讀書
    「一個書店」是一家書店的名字,從4月1日開始,這四個字在西二旗回龍觀繁華的商業街上,從白天到黑夜都明亮著。正是從這一天開始,這家書店升級為24小時模式,從而成為昌平區首家24小時書店。閉店時也為讀者傳遞力量和傳統書店希望給讀者提供一個避風港的想法不同,「一個書店」更想為他們的會員、讀者全方位解決在城市生活的精神需求。這家書店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儘管沒有開門,但也以自己特有的方式為讀者傳遞著力量。
  • "誠品"之後,誰是下一個"書店神話"?
    觀察記者 孫豔蘭  一個書店與一座城市  在臺北,想要沉澱心靈,想要找一個歇腳的地方,你可以去「誠品」。  「誠品」之於文化臺北,就彷佛艾菲爾鐵塔之於巴黎,它們都帶領著城市走往想像和期待的方向。
  • 書店的燈光,是愛深圳的又一個理由
    2 物質生活書吧:普通人的文化記憶 物質生活書吧坐落在深圳百花社區一棟舊樓的三岔路口,書加簡餐和茶,是當年許多深圳人最美好的文化記憶,可以說見證了整整一代人的青春歲月。 有人在那裡看書作業,有人把酒言歡。有人在那裡第一次見到仰慕已久的文化名人。有人長大了,有人老去。
  • 六小齡童、馬德華師兄弟共同助力書店:「書店代表一個城市的文化...
    此次直播,不僅白巖松所籤限量籤名版瞬間秒空,各家書店推薦的圖書均有不同程度的銷售引流。「西遊師兄弟」助力書店此次助力活動,依然按照與書店點對點扶持的經典形式。央視版《西遊記》中孫悟空扮演者六小齡童與豬八戒扮演者馬德華,分別在抖音與快手平臺,與書店和讀者進行互動交流。
  • 與莎士比亞書店老闆一起沿巴黎左岸散步
    書裡還錄入了精彩的照片,以及上世紀50年代社區告示欄上張貼的手寫筆記:致布洛涅森林偶遇的女士:本人高管從業,希望在波西米亞朋友的陪伴下學會隨意和放鬆拾得佳人微笑的紳士我最近發表了一本半回憶錄的作品《漫步者》(Flâneuse),講述我在城市漫步的愛好,尤其是在巴黎漫步,以及那些先於我在這些城市中生活過漫步過的女人們
  • 書店眼︱北大校園裡的書店
    有一段時間沒有去逛過地下書店了,習慣性地穿過藥店,先去博雅堂新書店逛,裡面堆著一些打包的書,把我嚇了一跳,還以為和漢學書店一樣搬離了呢。玻璃門上貼有告示:「向前15米。」原來是把以前漢學書店的門面承租下來,中間的牆被打通,與博雅書店的特價店連一起了。這一下書店看起來比以前大了許多,書擺得整齊有序。
  • 從單一書店到複合業態的城市文化空間 書店人如何平衡書店的獨立性...
    一場就「書店與城市風格」的主題探討,讓來自美國洛杉磯、英國倫敦、義大利米蘭、日本東京、巴西聖保羅,以及中國臺北、南京等地的10餘家全球知名書店人代表齊聚蓉城,共同分享交流與書和書店的故事和熱愛。現場,背景板上「書店力」大大的三個字,似乎無不在提醒著我們,即使在當下網絡閱讀興盛的今天,書店也的的確確有力量,「書店力」這三個字已經慢慢從一個問題變成了一個信念。
  • 《島上書店》在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島上,經營一家書店
    A.J.費克裡,人近中年,在一座與世隔絕的小島上,經營一家書店。命運從未眷顧過他,愛妻去世,書店危機,就連唯一值錢的寶貝也遭竊。他的人生陷入僵局,他的內心淪為荒島。就在此時,一個神秘的包袱出現在書店中,意外地拯救了陷於孤獨絕境中的A.J.,成為了連接他和小姨子伊斯梅、警長蘭比亞斯、出版社女業務員阿米莉婭之間的紐帶,為他的生活帶來了轉機。
  • 打造一個書店 點亮一座城市
    如果你是一個老鄭州,你一定知道花園路上的省直書店,這家老牌國有書店已經陪伴這座城市34年了。當年我們這些50/60後在讀電大、職大、夜大、函大時經常光顧這裡,購買課外學習資料,因為他圖書種類比較齊全,所以印象非常深刻。
  • 遊記:國金中心與誠品書店
    世界各地的誠品書店都有個奇怪的現象:它不是什麼著名景點,卻是超受歡迎的必打卡之地。蔦屋書店和誠品書店被譽為亞洲最美的兩個書店。蔦屋來自日本,誠品來自臺灣,這兩個書店體系,都是基於閱讀建立的生活綜合體,書店只是其中一部分功能。
  • 開一個教輔書店,你有什麼建議?
    多年前,老張有一個夢想,就是開一家書店,感覺每天能和書打交道,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可是,和朋友交流,大家都說,現在做書,很難,也就教輔行業,可能好一些。老張想開書店,能做教輔也行,畢竟都是書。且多年了,老張的自媒體一直是教育領域,結識了許多多的教育人士,雖然對於書的銷售幫助不大,但是自己也不能算是個教育的門外漢吧。
  • 當書店,成為我們去一個城市的打卡地標……
    如今的書店不單純賣書  而是越來越多地與  餐飲、旅遊、文創  甚至地產聯繫到了一起  這些書店各有特色  為城市文化和旅遊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9月,在上海旅遊節開幕式上,雲朵書店就作為上海六大文旅地標被評為「2020年上海文化旅遊推廣窗口」,在此之前,走進書店感受全新生活方式已經成為一種潮流, 誠品書店、鍾書閣、三聯書店等,都已相繼成為城市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