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理和發脾氣,對3歲孩子最沒用!聰明的家長都用這三步做引導

2020-12-15 趙老師在學校

最怕帶3歲的女兒去超市。她看到自己的喜歡的玩具就不走了,躺在地上撒潑胡鬧,非要我給他買玩具,孩子媽看到孩子如此的無理取鬧,她大發雷霆,對孩子大喊大叫,說:"如果你不再這樣做,我媽媽就不會給你買一件東西!"可女兒對媽媽的話置若罔聞,繼續哭個不停,直到最後,我和孩子媽不得不買孩子想要的玩具。

我也從事教育行業那麼多年了,還是搞不贏自己的女兒。那麼該如何搞定自己任性不講理的孩子呢?

對三歲的孩子來說,最喜歡的是自己任性妄為,一旦父母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就拿出自己最大的武器——不合理的哭泣,所以當父母不能滿足孩子的意願時,孩子就進入大哭模式。父母只能認慫。那麼該如何解決這種衝突呢?

三歲的孩子雖然有一定自我意識,但是仍然很多事情或者道理能理解。面對不聽話的孩子,大多數父母的應對方式只有兩種:發脾氣、打罵孩子的,溫和的和孩子講道理的。當然,這也不是毫無用處的, 最起碼衝突已經解決了。但是治標不治本,隱藏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

面對3歲的孩子的無理取鬧,發脾氣和講道理是最沒用的!真正想正確引導孩子就按照這三個步驟來。

第一步,冷靜點,別擔心。

科學研究證明,人類的情緒是會傳染的,當孩子哭鬧時,我們就很難像陌生人一樣漠不關心,更何況一個路人都會關注哭鬧的孩子。這是孩子的最強武器,這也是我們作為父母的「命門」所在。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當孩子無理取鬧的大哭的時候,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學會不停地暗示自己,不要擔心。

回到文章開始的場景中來,我們不應該在孩子一哭的時候就發脾氣,應該冷落孩子一陣子。

第二步是溫和而堅定地表達你的立場。

冷落孩子的同時,別走開,讓孩子知道你的存在,但是別說媽媽不會再喜歡你之類的話。相反,冷靜地告訴他,我媽媽今天不會給你買這個玩具。你可以哭一會兒,之後媽媽會帶你回家。你的冷靜態度會影響他哭的表現,然後他就會知道你說的是實話,你不能拒絕。

在你拒絕孩子的同時,記著,抱著他。雖然你抱著他,但是也要堅定地表明你拒絕他的立場。幫他擦乾眼淚,說兩句溫暖的話,讓孩子知道你還是愛他的。

第三步,體諒你孩子的想法,給他一個緩衝空間。

當然,在和孩子的鬥爭中,作為父母的我們雖然取得了勝利,也要給孩子一個緩衝的空間。當父母獲勝時,孩子們的情緒難免會有些沮喪,所以說安撫孩子也是很重要的。

回到文章開始的場景中來,當孩子不再哭鬧,情緒穩定之後,你可以這樣對孩子說,你是不是特別想要那個玩具,那個玩具的確很漂亮,很討人喜歡。我知道你很喜歡,可這件玩具咱們家已經有了,估計你現在忘記了,我幫你回憶一下,你就知道他在哪裡了。所以下次你再買玩具的時候,好好跟我說,我會特別認真考慮你的想法。不過,下次不能再哭鬧了。好嗎?

3歲的孩子聽不懂道理,作為父母沒必要跟孩子不要生氣,孩子哭鬧時,冷靜處理,他只會把哭泣當作自己的武器,你自己的情緒不要被孩子影響,用平靜對待他,但是不要滿足他的要求。他時間長了就會知道,無理哭鬧解決不了任何問題,他就不再哭鬧了。

你對付自己的孩子有什麼招數,分享出來。

相關焦點

  • 和孩子講道理沒用怎麼辦?聰明父母的套路教育法,讓孩子心服口服
    閨蜜開始對女兒講道理,列出了一堆條條框框,結果小女孩很不服氣。閨蜜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辦好,也沒什麼別的辦法,只好不停地在女兒耳邊一遍遍的嘮叨。剛開始的時候,小姑娘還敷衍回了幾句。後來,小姑娘不耐煩了,開始和閨蜜頂嘴,閨蜜被孩子懟的沒辦法繼續說下去。相信許多家長都經歷過這一幕。其實,孩子不懂這些道理,說再多也沒用。
  • 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家長不用講道理,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是關鍵
    「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是三種對孩子最沒用的教育方式。」這個認知是幾百年前的思想家盧梭提出的。但恰恰這三種方式,也是大部分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運用最得心應手的教育手段。
  • 孩子愛發脾氣,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管理情緒呢?聰明父母這樣做
    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都非常糾結,孩子年齡小總不能打孩子吧,也不能罵孩子,害怕影響親子關係。直到後來我才明白,孩子發脾氣是因為他不懂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只能用這種形式來發洩情緒,甚至罵人。所以,從那時候起我就知道,想避免孩子養成愛發脾氣的壞習慣,家長的正確引導很關鍵,聰明的孩子都這樣做。孩子為什麼會發脾氣呢?
  • 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這三種方法恰恰是當下許多家長和教師最熱衷運用的。 小時候聽過一個「手端銀碗討飯吃」的故事:有三位父親經常到廟裡為兒子祈福,天長日久感動了菩薩。
  •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教育孩子「上策」是什麼呢?
    但其實,孩子生性善良,只是父母教育不得當,才導致他們出現不懂事的表現,尤其是那些喜歡講道理的父母。教育路上,對孩子發脾氣是下下策,講道理是下策。所以慣用這兩種教育方式的父母,最後的教育成果並不顯著。孩子生來單純善良,只是父母的教育和生活環境,讓他們的內心發生了變化而已。家長必須明白一個事實:越是喜歡對孩子講道理,往往孩子越不聽話。
  • 最無能的父母,就是衝孩子「發脾氣,講道理」,原因很簡單
    很多時候,父母和孩子遇到同一件事情,很難達到共識,說服不了誰,就容易出現矛盾、不愉快。當父母和孩子發生矛盾的時候,父母最常見的處理方式就是,從孩子發脾氣或者給孩子講道理。但是,這種處理方式,並不高明。衝孩子「發脾氣,講道理」是極弱的溝通方式舉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今年疫情期間,因為情況特殊,大家都不能出門亂逛。但是,我5歲的小侄子在家待時間太久了,感覺到憋悶,就是想出門玩。為此,我哥哥嫂子對侄子軟硬兼施。最開始,他們是跟小侄子講道理,給侄子說出門有感染病毒的風險,生病進醫院。
  • 別再和孩子苦口婆心的講道理,高情商的父母用這3種辦法,準管用
    什麼樣的孩子最讓家長頭疼?不聽話的孩子。那麼什麼樣的情境最會讓家長發飆?那一定是孩子屢教不改,怎麼說都不聽的時候了。很多家長每天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講道理,但是到頭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把家長說的話當耳旁風。
  • 最成功的早教從來都不是講大道理,聰明的媽媽,都用這三種辦法
    思想家盧梭提出的一個觀點: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是世界上最沒用的3種教育方法。當有了孩子之後我們會發現,講道理竟然成了世界上最沒用的事情,不管你怎麼和孩子苦口婆心的講道理,他都不配合,有時候還能反過來把你再氣個半死。
  • 管教愛發脾氣的孩子,聰明的家長這樣做,孩子平和又知禮
    家長們最希望自家寶寶的狀態就是乖巧一點,遇到什麼事情可以和家長好好說,不隨便哭鬧發脾氣。可是大部分寶寶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可能一點小事就亂發脾氣。孩子這麼小,家長也捨不得打孩子,但是好好和講道理他也聽不進去,讓很多家長感到非常無奈。
  • 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孩子往往越不聽話,你錯在這兒了!
    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麼辦。我讓她舉個孩子如何不聽話的例子,她講了這樣一件事。
  • 孩子再聰明輸不起也沒用,三步策略法,讓孩子告別「玻璃心」
    孩子再聰明輸不起也沒用,三步策略法,讓孩子告別「玻璃心」「玻璃心」這個詞,如今被越來越多的家長提起,孩子被別人誇獎的時候一臉的得意洋洋,非常的享受,但是一旦遇到困難,或者就被家長教訓了幾句,就開始受不了了,甚至大發脾氣,聽不得別人說他不好。
  • 家有愛發脾氣的孩子,聰明的父母這樣做,和孩子一起管理情緒
    她見不得孩子不聽話的樣子,孩子發脾氣時自己更加火冒三丈,除了想打孩子一頓,再沒有其他的辦法了。聽到她這一番話,我在心裡暗暗驚訝——首先,她家的孩子愛唱愛跳,開朗活潑,表達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很強,是一個讓班裡很多家長都稱讚、羨慕的小姑娘。
  •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的這種做法,比講道理、強行制止更有效
    這個時候孩子和媽媽撒嬌說要看最後一集,說完這一句話之後,就用手去按電視的開關,這個時候媽媽又阻止了,看媽媽如此堅決的態度之後,孩子急的上跳下竄,最後坐到地上大哭了起來。畢竟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辦法用言語去表達,只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發洩內心裏面的情緒,所以很容易陷入情緒的捆綁中,沒有辦法抽離出來,如果時間久了將會對身體以及心理造成非常大的傷害。希望各位家長朋友們一定要了解發脾氣,其實本身並沒有任何壞處,阻止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才會出現問題。
  • 「低層次」的家長,只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的家長是這樣做的
    可是由於父母的不注意時,樂樂偷偷的去玩遊戲,以後怎麼說教都不管用,媽媽的話樂樂仿佛都當耳邊風,依舊我行我素,成績一落千丈。可見,沒有及時發現問題,和孩子心理疏導,單純的說教對孩子在教育上並沒有起到應用的效果。2.容易讓孩子反感,激起孩子逆反心理。
  • 教育男孩,「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這個男孩三四歲時正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時期,是很不好管教的。因此,有時惹得家長非常生氣,只能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他們,但是這種教育真的對嗎?小梁是一個非常頑皮的小男孩。他很喜歡在沙坑裡跳來跳去,把鞋子和衣服上弄得髒兮兮的,每次出去玩,就算是不會經過那個沙坑,他也要特意繞過去。
  • 1歲半女兒發脾氣撿頭髮吃:不懂孩子情緒的家長,別怪孩子牛脾氣
    1歲半女兒發脾氣撿頭髮吃:不懂孩子情緒的家長,別怪孩子牛脾氣孩子發脾氣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允許孩子發脾氣。當孩子鬧情緒,但引導孩子管理情緒顯得更為重要。很多家長都在想,在孩子的成長中總難免面臨各種挫敗和壓力。作為媽媽,我能做的是充分接納孩子的情緒,在這個時候不給孩子貼上反面標籤,那樣的話只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困難。除此之外,我想我也應該信任孩子。信任她能從不同的經歷中獲得勇氣,增強自信。情緒是每個人終身面臨的話題。
  • 孩子發脾氣?這三個字比 「別鬧了」 更管用
    冷處理、講道理,繼而以威脅的方式壓制脾氣,不了解孩子發脾氣背後的原因,這些做法無疑是簡單粗暴的:表面看似解決了問題,卻為孩子日後的行為埋下了後患。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2-5歲的孩子,正處於道德發展的「自我中心階段」。他會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但是能力又暫時跟不上,當他們的願望無法實現時,心理就會產生挫敗感和無力感。父母應該做的不是制止,而是引導孩子樹立良好的輸贏觀念,幫助孩子梳理情緒。
  • 孩子亂發脾氣,家長遠離這三種處理方式,正向引導孩子把控情緒
    執筆:曉陽定稿:西西小孩子的心思總是讓人難以把控,這一秒還嬉笑玩樂,下一秒就大發雷霆,變臉之快,讓人咋舌。最讓家長頭疼的就是孩子亂發脾氣,場面堪稱一部大片。孩子年齡小,容易感情用事孩子年齡尚小,沒有足夠的閱歷,不能夠分辨是非,只能夠依靠自己的主觀感覺去判斷一件事情的對錯。遇到開心的事情,就放聲大笑,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就發脾氣,這也是最原始的感受表達方式。
  • 愛和孩子講大道理的,多半是「低層次父母」!一流父母這樣教孩子
    孩子發脾氣該怎麼辦?這應該是許多媽媽頭疼的問題吧,很多家長面對發脾氣的孩子簡直是束手無策。很多家長說,孩子亂發脾氣,道理講了沒有一百遍也有八十遍了,但是孩子就是不聽。從科學的角度講,孩子在3歲之前是根本聽不懂也聽不進去大道理的,所以說,給他講道理是根本沒用的。
  • 4歲孩子脾氣暴躁怎辦?了解這些原因,3步改善孩子壞脾氣
    4歲的孩子還不太懂得怎樣表達自己,所以,當他們在平常生活中遇到令自己不開心的事情時,他們會通過發脾氣、哭、鬧,把自己的的情緒表達出來。發脾氣其實也是孩子與父母的一種對話方式,孩子在用自己的「語言」告訴父母:我不開心了。父母可以通過這些「語言」,讀懂孩子發脾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