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男孩,「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那麼上策是什麼?

2020-12-22 嘟嘟媽媽分享

說起小孩,尤其是男孩子,他們的教育會讓很多家長頭疼。從出生以來,就更加喜歡在半夜哭。稍微大點,便開始和小夥伴玩得熱火朝天,爸媽不叫基本不落家;到了青春期,又開始叛逆。

因此,如果家裡有男孩,父母難免會更加擔心,尤其是在他三四歲的時候。這個男孩三四歲時正處於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時期,是很不好管教的。因此,有時惹得家長非常生氣,只能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他們,但是這種教育真的對嗎?

小梁是一個非常頑皮的小男孩。他很喜歡在沙坑裡跳來跳去,把鞋子和衣服上弄得髒兮兮的,每次出去玩,就算是不會經過那個沙坑,他也要特意繞過去。即使是在家裡玩,也會把玩具弄得一團糟。

對於這件事情,梁媽媽沒少打他,反倒是越打,小梁就越叛逆,像是故意跟大人對著幹一樣。所以對男孩子來說,打罵未必管用。父母可以嘗試用其他方式改變他們

衝兒子發脾氣講道理,是教育的下下策,養育男孩的「兵法」了解下:

1、引導們獨立思考

同樣的問題,父母不能直接告訴他怎麼做應該引導自己的孩子獨立思考,是否要做以及如何去做。

使他想知道這種做法是否有益,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是否會產生不利後果,如果孩子不能承受這樣的後果,他就不會這樣做。

舉個例子,如果你手裡有一美元,你會為了撿地上的50美分而扔掉它嗎?當然,答案是否定的。好吧,孩子也同樣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做任何事情都會自然而然地去思考。因此,結果經驗法可以使兒童獨立思考,使他們對事物有自己的看法。

2、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在日常群眾的印象中,普遍認為女孩更容易受到沒有安全感的影響。但從現實的角度來看,男孩在六歲之前更加沒有安全感。因此,在這個階段,家長千萬能強制要求他們有男子氣概,不讓他們哭。

其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並不知道那麼多,哭只是他們情緒的釋放。可以正確表達自己內心的男孩,長大後更容易脫穎而出。

因此,父母應該停止打罵孩子,多點耐心,讓孩子知道無論發生什麼事,父母都會站在他身邊陪著他。這樣,他們才能有更多的勇氣面對世界

3、父親的參與

在很多家庭裡,都是媽媽在照顧孩子。日常生活如此,學習和交流上也是如此。因此,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母親給他們帶去安全感和家庭溫暖,而父親更多的則是精神的支撐和提升。

可爸爸對孩子,尤其是男孩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父親的決心和責任感有助於男孩性格的形成。他會下意識地模仿,並試圖超越家長。

更重要的是,爸爸有一種威懾力,孩子更容易接受他們所說的話。因此,在某些情況下,父親處理一些場景,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男孩和女孩有不同的天性。

男孩一般喜歡運動和刺激,為了激發男孩的冒險精神,滿足孩子的天性,讓他們的個性發展得越來越完善,父親應該多陪陪孩子,讓其在與父親接觸的過程中,更多地了解男孩的個性。

由於男孩女孩的生理差異,而大多數的家長並沒有經驗,怎樣教育合理就成了困擾著許多家庭的難題。並且,在孩子有了自我意識後,男孩子會更難以管教,也就更加的需要父母的正確指引。《養育男孩女孩》這套書籍,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幫助到家長。

這套書籍提供了多個實際案例,分為兩本,依照生活中場景,總結了父母在撫養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推薦了詳細的育兒方法,根據男孩女孩的差異,進行通俗細緻的講解,可以讓家長在培養聰明孩子過程中,更加輕鬆。

現因書店年終做活動,這套書原價68元點擊下方連結即可減免19元,只需49元!便可以將這兩本書帶回家了。

男孩的注意力不集中,平時太活躍是天性決定的,是身體機能的自然反應。他可能長時間都不能專注於一件事,也經常會忘機很多事情。所以,家長在安排他們做事之前一定要有針對性,不要一下子就給他。

如果真的有必要,制定一個時間表,讓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和執行。引導孩子認識錯誤,引導他們獨立思考。不要過度打罵他們,這樣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更加叛逆。父母需要表達對孩子的愛,這樣孩子才能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成長,找對合適的方法。

相關焦點

  • 「講道理」是下策,發脾氣是下下策,教育孩子「上策」是什麼呢?
    但其實,孩子生性善良,只是父母教育不得當,才導致他們出現不懂事的表現,尤其是那些喜歡講道理的父母。教育路上,對孩子發脾氣是下下策,講道理是下策。所以慣用這兩種教育方式的父母,最後的教育成果並不顯著。孩子生來單純善良,只是父母的教育和生活環境,讓他們的內心發生了變化而已。家長必須明白一個事實:越是喜歡對孩子講道理,往往孩子越不聽話。
  • 教育男孩時,講道理,發脾氣都是下策,那上策是什麼?
    看到這裡肯定有很多家長朋友都覺得這位媽媽太溺愛孩子了,會把孩子慣壞,其實不然,這位母親只不過用了不同的教育方法而已。家中有男孩子的,一般都比較嚴厲,覺得男孩不能像女孩那樣嬌慣。而且男孩相比女孩更加叛逆、調皮不好管教。但是無論怎樣教育引導,孩子卻越來越不聽話,越好說歹說越不聽話。家長們有考慮過嗎?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的原因是什麼?是不是自己用錯了方法?
  • 「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對付孩子這招雖有效,卻是教育下下策
    小男孩見狀趕緊爬起來,抱住媽媽的腿抽泣著:我就要那個奧特曼嘛……看到媽媽沒有理會,只得跟在身後乖乖離開了。對於這一幕,大家應該都很熟悉了,因為我們小時候大多也被父母這樣威脅過。而長大以後,我們也變成了父母的樣子。
  • 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孩子往往越不聽話,你錯在這兒了!
    但人們也往往發現講道理對於很多孩子來說沒用,越喜歡講道理的家長,他的孩子往往越不聽話。有位家長說她7歲的女兒特別逆反,不讓做什麼就偏去做,她經常苦口婆心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卻不聽,惹得家長常發脾氣。她知道打罵孩子不對,但不知該怎麼辦。我讓她舉個孩子如何不聽話的例子,她講了這樣一件事。
  • 孩子愛發脾氣怎麼辦?家長不用講道理,讓孩子學會情緒管理是關鍵
    「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是三種對孩子最沒用的教育方式。」這個認知是幾百年前的思想家盧梭提出的。但恰恰這三種方式,也是大部分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運用最得心應手的教育手段。
  • 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思想家盧梭說過,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這三種方法恰恰是當下許多家長和教師最熱衷運用的。 小時候聽過一個「手端銀碗討飯吃」的故事:有三位父親經常到廟裡為兒子祈福,天長日久感動了菩薩。
  • 最無能的父母,就是衝孩子「發脾氣,講道理」,原因很簡單
    最開始,他們是跟小侄子講道理,給侄子說出門有感染病毒的風險,生病進醫院。小侄子還是乖乖聽話的,但後來這套說辭侄子聽膩了,講道理已經沒用了。我哥和我嫂子煩了,衝侄子發脾氣,結果變得更糟,小侄子哭鬧得更厲害。為什麼發脾氣和講道理,有的時候沒有用?
  • 越講道理越不學?面對孩子的牴觸厭學,一流的父母只做這4件事
    這個世界上最沒有的三種教育辦法分別是:發火、講道理、強制感動。但是對於孩子們來說,這種教育方式只會停留在孩子們的腦海淺層,一轉頭就會忘得一乾二淨,這是因為孩子們根本理解不了太深奧的道理。長時間聽這些囉嗦的催促與道理,輕則孩子會免疫;重則孩子會更加牴觸學習,導致嚴重厭學。
  • 男孩的叛逆期很可怕!但聰明父母從不跟叛逆期男孩講道理
    相信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很多父母都遇到各種各樣棘手的問題。特別是男孩子,要是再遇上叛逆期,孩子不聽話,做什麼事情都要跟父母作對,真的無比頭疼,搞不好從此彼此的親子關係還會出現嫌隙。不過,孩子叛逆是他正在成長的表現,如果父母能夠明白孩子們叛逆背後的需求,問題就沒有那麼可怕了。
  • 放下一個人的「上策」:不聞不問
    -01-之前有一個很火的短視頻,講的是一個年輕女人因為失戀淚流滿面,她說:「什麼時候才能不再想你,什麼時候才能把你忘記。把你忘記了,我是不是就不會再難過;把你忘記了,我是不是就會很開心;把你忘記了,是不是就可以過上新的生活?我該怎麼把你忘記?
  •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的這種做法,比講道理、強行制止更有效
    大多數情況下父母都會認為孩子發脾氣不好,其實當他們發脾氣的時候,第1個想法就是趕快停下來吧,一定要給我開心起來,這樣的阻止發脾氣的方式,對於他們的情緒敏感能力養成非常不好。3、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也是教育的好時機孩子一旦發脾氣的時候,只要是父母做出比較正確的溝通,一定會收穫一個情商比較高的孩子。曾經有研究表明,理智腦比情緒腦要發育落後,特別是在孩子的身上。
  • 但唯有預防是上策!
    那麼醫學這麼發達,能不能去除頸動脈斑塊呢?現代醫學,能去除頸動脈斑塊!理論上去除頸動脈斑塊的方法包括手術的方法以及藥物的方法,但是各有適應症,並非都能去除。當然這種手術直接就會把斑塊取出來,還有一種支架手術,在頸部血管放支架,利用支架把狹窄的血管管腔給撐起來,與心臟冠狀動脈放支架是一個道理。這樣斑塊就會被擠到支架和血管內膜之間,恢復正常供血即達到治療目的。
  • 講道理和發脾氣,對3歲孩子最沒用!聰明的家長都用這三步做引導
    我也從事教育行業那麼多年了,還是搞不贏自己的女兒。那麼該如何搞定自己任性不講理的孩子呢?對三歲的孩子來說,最喜歡的是自己任性妄為,一旦父母不能滿足他的需要,他就拿出自己最大的武器——不合理的哭泣,所以當父母不能滿足孩子的意願時,孩子就進入大哭模式。父母只能認慫。那麼該如何解決這種衝突呢?
  • 孩子犯錯後就講道理?家長可用「自然法則」,給孩子更高級的教育
    視而不見不太好,懲罰孩子太嚴重,而跟孩子講道理好像也沒用。01案例分析寶媽小王最近就在煩惱孩子的教育問題,因為自己從小就受棍棒教育長大,小王決定要平等地對待孩子,絕對不會使用武力來傷害孩子。而小王的兒子恰好非常調皮,經常喜歡拿彩色筆在家裡的牆壁上寫寫畫畫。
  • 君王又為何不選上策?這權術思維一般人真不懂
    我們看歷史故事或是權謀故事,裡面的謀士都是提出上中下三策,那麼問題來了,裡面的謀士為何要提出上、中、下三個策略?既然有了上策,那為何還要費口舌提下冊?其實是因為,謀士提的的上、中、下三策,被君王採納的卻不是上策。
  • 給娃報補習班是下策,找對學習路線更重要
    其實這種方法倒也不是不行,只是給娃報補習班是下策,找對學習線路更重要。7-10歲的孩子,應該如何學習英語呢?找對學習線路是關鍵孩子學習英語的最佳時期在1-4年級,也就大概是7-10歲這段時間。因此當孩子來到一年級時,家長就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學習英語的興趣了,千萬不能放鬆。
  • 魚缸法則:愛講道理和不愛講道理的媽媽,帶大的娃是兩種不同人生
    編輯:貝貝豆審核:貝貝豆傳統式的中國媽媽在管教孩子時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喜歡和年幼稚童講道理,甚至是一些孩子無法理解的道理,可這種「嘮叨」真的有效嗎?按照常規的理解來說:媽媽翻來覆去的講道理,對孩子只會起到反作用力。
  • 別再和孩子苦口婆心的講道理,高情商的父母用這3種辦法,準管用
    那麼什麼樣的情境最會讓家長發飆?那一定是孩子屢教不改,怎麼說都不聽的時候了。很多家長每天苦口婆心地對孩子講道理,但是到頭來孩子依然"我行我素",把家長說的話當耳旁風。小劉最近就體會到了這種"心力交瘁"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