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知識日新月異,不學習的人就會被淘汰。出了校門,打工人靠什麼來迭代更新知識呢?提升自己的方式多樣化,比如:網課、課堂教授、視頻、書籍等等。
不管用哪一種方式提升自己,歸根結底,最後都離不開閱讀。就我自己來說吧,遇到問題首先想到就是尋找相關書籍來自學。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正確的閱讀方法。看時囫圇吞棗,看後講不出書中主要內容的大有人在。
僅在字母、文字和書頁中瀏覽一番,這不算閱讀;閱覽和死記,這也不算閱讀。讀書要有思考,有感受,有審美感,對他人的金玉良言,要能融會貫通,最終吸收內化,將書讀薄,或者將書讀厚,這才是真正的閱讀。
現代社會獲取資訊或增加理解力的方式很多,不僅書籍,還有報紙、雜誌、網絡文章、甚至公司的報告、PPT等等,這些都離不開閱讀。
懂得如何閱讀一本書,那麼其他小篇幅的文章、報告、PPT等等這些就都不在話下了。
今天我們將介紹《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分析閱讀法的第一階段。它教我們如何找出一本書在談些什麼的技巧。相信這些閱讀技巧會提升你的理解力,並增加工作效率。
這本書的作者艾德勒和範多倫在書中提到分析閱讀法的四個規則,也是閱讀一本書的4個步驟。
一、找到這本書的分類
書籍的分類有虛構的小說類和論說類,其中論說類又分為實用性作品和理論性作品。
作者說,最好早在我們開始閱讀之前就先知道這本書的分類,而且越早知道越好。這個規則適用於所有的書籍,特別是非小說、論說性的書。
清楚書籍的分類,匹配與之對應的閱讀方式,正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因為這直接決定了閱讀的方法和速度,並可以和自己讀過的同類書籍進行對比,不同作者的觀點碰撞,從而加深自己對書的理解。
我們怎麼區分書的類別呢,用檢視閱讀方法即可。拿到書之後,讀書名、副標題、目錄、序言、摘要、作者介紹、開頭結尾以及一部分書的主要內容,我們就能對書的整體框架有個大致的了解,知道「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從而得出書的類型。
二、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這個規則的主要目的是找出一本書在幹什麼,也就是在發現這本書的主題或重點。必須能用簡潔的語言將書的主題寫出來或說出來,才能找出了這本書在幹什麼。
與孔明閱讀法有相似的道理:觀其大略。閱讀時,把時間花在主題重點上。
三、按照順序與關係,列出全書的重要部分
作為分析閱讀的讀者,最重要的責任是要找出書的骨架,即整體框架。一定要用透視的眼光來看這本書,掌握其骨架的基礎,從而了解這本書。
不同類型的書,整體結構不盡相同,組成篇章和次序也會不同。但是,只要是值得讀的書,它們都有一個共性,就是都有一個整體性的組織框架,邏輯清晰,結構完整。
我們都知道庖丁解牛這個成語,庖丁看透了牛的骨架,按照其紋理結構,遊刃有餘地解牛,十年都不用換刀。閱讀時,如果我們熟悉了書的架構,就能和庖丁一樣將書的內容全部架構大綱拆解出來,從而找出重要部分。
四、找出作者要問的問題
作者在書中提到,一本書的作者在開始寫作時,都是有一個問題或一連串的問題,而這本書的內容就是一個答案,或許多答案。
在《麥肯錫結構化戰略思維》這本書中,作者周國元也提到,作者寫書的目的就是要解決某個問題,如果沒有問題,這本書就沒有寫的必要了。
身為讀者,我們應儘可能精準地找出這些問題來。並說出整本書想要解答的問題是什麼。
如果主要的問題很複雜,又分成很多部分,還要能說出次要的問題是什麼。最後再將這些問題整合出順序來。
以上是分析閱讀法的四個規則,運用這四個規則,我們可以像庖丁解牛一樣拆解這本書。最先拆出書的類別,之後拆出書的主題重點,最後拆出書的整體框架大綱,最終找到作者隱藏在書中的問題和答案。知道了這些之後,這本書所談的內容就全部出來了。
掌握好了這些閱讀技巧,就會讓閱讀效率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