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金融界網站訊 某家傳統企業找到同盾想要做數位化轉型,真正推進業務進行的過程才發現,企業負責這個項目的團隊不超過十個人,且大多沒有數位化經驗,有的只是啟動資金和一些指標性的需求。
可以說,客戶要的是金字塔的塔尖,但是只提供了一個空白的場地。
這就需要同盾這樣的科技企業從上到下一條龍,從0到1,將涉及到數位化和智能化的整個鏈條全部打通。
其實不僅是傳統企業,即使是在推進數位化進程較為積極的銀行,數位化轉型的步伐也並非如想像中華麗。英國TSB銀行大力推進數位化轉型,在一次全行IT系統遷移中,因技術原因導致大面積客戶數據丟失或受影響,該行不得不關閉近百家線下網點,銀行負責人最後也引咎辭職。
而提出了工業4.0,大張旗鼓要投入數位化的GE,也不得不接受一個接一個的挫折。
在一份調研報告中顯示,「只有20%的高管認為,他們公司的數位化轉型工作是有效的。70-80%的大型數位化轉型項目未能實現預期的效果。」
數位化轉型,絕不僅是技術的事
微軟、IBM、華為、阿里、埃森哲、Gartner、IDC等公司都推出了各自的數位化轉型方法論。
在傳統製造業和服務業之外,交通、水務、農業、公共安全等各個領域都開啟了數位化變革,以至於人們對於養牛和養豬廠的數位化目標也不會有任何驚訝。
毫無疑問,數位化轉型是一個不可阻擋的大潮。任何潮流,既有激蕩人心的動人浪花,又少不了湧動中吹起的泡沫。
數位化轉型也不例外。「當公司開始追逐光鮮亮麗的概念而不注重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時,業務目標與技術投入之間就會存在根本的脫節」。
數位化轉型,技術是中心,但又絕不單單是技術的事。
客戶的需求發生了什麼變化
數位化轉型離不開大數據、雲計算及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支撐。
自2006年亞馬遜公司發布了第一代IaaS(基礎設施即服務)以來,整個信息通信(ICT)高科技產業就在發生一場重大的商業模式改變——從銷售產品向訂閱服務轉型。
特別是以IaaS、PaaS(平臺即服務)和SaaS(軟體即服務)為代表的XaaS(一切即服務)模式,對於當下處於數位化轉型「打地基」階段的企業,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與此同時,根據美國技術服務行業協會(TSIA)顯示,科技服務商們不得不面對客戶日益挑剔的需求變遷:
1、客戶越來越不願意為技術功能和產品支付高昂的價格,他們更感興趣的是技術解決方案帶來的業務價值。
2、新的技術服務類型:過去科技企業所面對的市場是,所有的產品和技術都是為了交付而設計的,但現在客戶需要的是優化對技術的運用,而這種需求推動了新的技術服務類型的產生:如技術優化服務(幫助客戶提高所採用技術的效率)、管理和託管服務(幫助客戶優化持續服務的運營成本),以及業務成果服務(幫助客戶實現特定的業務成果)。
也就是說,XaaS服務是必備工具,但還遠遠不夠。
工具並非「包治百病」
在戰爭中,「武器」還是「人」決定戰場勝負的爭論一直都存在。工具本身並不意味著企業的數位化轉型,工具齊備,結果一塌糊塗的案例比比皆是。有了工具並不意味著業務肉眼可見的增長,或者像魔力般的帶來一種意想不到的革新。很多企業決策者都受制於短期績效壓力,甚至導致一些企業開始削減數位化轉型的相關投入,裁減部門和人員,走向了推進數位化轉型的反面。
還有一些企業,在推進數位化的進程中,不知不覺間迷失了方向,本來是想要涵養一片熱帶雨林,做著做著發現自己竟是在種植一棵大樹。
工具之外,科技服務商還需要為客戶提供些什麼呢?
技術工具與諮詢管理相融合
谷歌有一個721公式,工作中70%用來日常運營,20%用來優化改進,10%則是去自我破壞。
數位化工具需要有合適的人才和策略來支撐,需要和各項業務工作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需要以精細化的企業內部管理做支撐。
比如在金融領域,由於金融領域的金融學、統計學等多學科交叉滲透,多不可控的因子互相疊加,國內金融機構所面臨的問題維度也變得前所未有的繁雜。
受限於團隊、技術等條件的中小金融機構,甚至一些大型金融機構,在數位化轉型中所遭遇的痛點,變得不再是一個模型或者一套方案能夠解決。
從2013年開始,麥肯錫、德勤、貝恩、波士頓諮詢等頭部諮詢公司紛紛成立獨立的數字部門,或者收購外部的數據分析企業。
這反映出一個基本現實:企業需要的不只是單純的工具,而是深入業務場景的完整解決方案。
就如同經濟學裡一個重要命題「大而不能倒」,企業數位化轉型過程中「大而不能用」現象也越發突出。在國內,一直缺乏足夠專業的諮詢能力,去引導企業如何去用好工具。而與此同時,能提供諮詢服務的機構,也沒有強大的科技工具作為輔助。
數位化轉型需要智能分析產品,也少不了精細化運營,更少不了對於戰略的把握。這需要工具服務和諮詢能力互相融合和嵌套,發揮兩者的共同效能,成為連接科技和業務的橋梁。
這種融合已經在金融領域大規模蔓延
同盾科技副總裁、同盾諮詢總經理餘旭鑫博士認為,當下國內金融機構在風控領域顯得有點「簡單直接」。過於迷戀數據、變量乃至算法,卻忽略風控的本質,「就像一個好廚師,可以用簡單食材做出一道好菜。如果廚師不好,給他再多的食材可能也是浪費。」
同盾提出了信息+產品+服務+諮詢方案為一體的綜合解決方案,為300多家銀行客戶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同盾既提供了大量的標準產品,其背後還有個性化的後續服務;其次,同盾提供的並非是單一的小而美的產品,而是鬆耦合的產品矩陣,進則解決方案,退則獨立產品。
這樣的服務模式,能讓數位化和智能化的能量覆蓋銀行前中後臺,遍及貸前、貸中、貸後全場景流程。比如極致用戶體驗、毫秒級計算平臺、智能反欺詐系統、敏捷組織、中臺架構、開放銀行生態建設等,有的產品為銀行提供基礎設施、有的是負責構築四梁八柱、有的則是注入靈魂。
當下我們正處於一個深刻的數位化轉型中,企業的數位化轉型、行業的數位化轉型、區域的數位化轉型、政府的數位化轉型、國家的數位化轉型都在同時發生,並且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
對於科技服務商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利好,但企業數位化轉型不是簡單的IT外包,不是「交鑰匙工程」。雖然企業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套商品房,但科技服務商需要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設計方案,一個設備精良、經驗豐富的施工團隊,還要有一支貼心的物業管理,來保證整個小區的安全和環境。
只有當這樣一切完備之後,交給客戶的那套商品房才能令人滿意。
不管怎樣,數位化轉型是一段旅程,而並非終點。
引用:
《領先的數字:將技術轉變為業務轉型》——喬治·韋斯特曼
《為什麼數位化轉型會失敗》—— Tony Saldanha
《隱秘的合流:相向而行的數據服與諮詢》甲子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