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當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在愛孩子方面糾結不已,那麼教育孩子的愛究竟是什麼呢?有人認為這是對孩子一時穿戴的滿足,也有人認為這是閒暇時間的認真陪伴。實際上,真正愛孩子的標準體現,是看得見對方的需求也是懂得尊重孩子,因為只有懂得尊重孩子的父母,才能夠換得被孩子尊重的幸福感。
很多家長隨著孩子年齡漸長,各種叛逆期行為擾亂情緒的時候總是失了分寸,讓燥亂情緒佔滿心膛不說,還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現在很多孩子小小年紀就表現得「小大人」,看似優秀的背後可能就是被各種完美安排的人生,對於孩子們來說這種被安排、被操控的人生毫無質量,他們甚至時時刻刻都想著如何逃離。
甚至有一天,當孩子讓父母進房間先敲門的時候,父母還總是不分輕重地責怪孩子遠離了自己。孩子為什麼遠離自己、為什麼讓父母進房間前先敲門,我認為和以下幾種原因脫不開關係:
第一,孩子有自己的「秘密」了
我們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小秘密」,他們不希望被他人窺探,為了將自己的小秘密保護好,他們通常都要求父母在進門之前先敲門,這樣能夠有充分的準備去藏好自己的「小秘密」。這是孩子長大之後最常見的青春期變化,包括在閱讀本篇文章的很多父母在內,都會有屬於自己童年的「小秘密」。
如今回想自己的童年,相信很多父母都對自己童年的小秘密甚是懷念,而有些父母天生的操控性比較強,他們不喜歡孩子對自己藏著掖著,更不喜歡被孩子疏遠的那種距離感,所以很多時候父母都喜歡去窺探孩子的隱私,結果卻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反而讓孩子更加厭惡、更加急切地想要遠離父母的操控。
第二,孩子希望有獨立的空間
當父母對孩子管束太多、且操控過於嚴格時,孩子最渴望的就是獨立的空間,他們也需要為自己爭取更多獨立的機會,甚至還不惜和父母針鋒相對。若孩子只是為自己爭取獨立的空間,則說明孩子平時的生活學習一點都不自由,也側面體現了家庭親子關係的緊張程度。
實際上,家長們無需為進孩子房間先敲門的情況而動怒,因為敲門乃是基礎的獨立空間要求,這並非是什麼太大的過錯,更何況進房間先敲門還是最基礎的禮貌行為,若父母不給孩子形成一個進房間先敲門的良好榜樣,孩子又豈會將這種最基礎的禮貌放在眼裡呢?
第三,孩子不被父母理解的批評
孩子讓父母進房間先敲門的距離轉變,除了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或希望自己有獨立的空間之外,還有一種是不被父母理解的過度批評。當孩子不被父母理解,只是一味地對孩子過度批評的時候,孩子在疲倦的緊張生活環境裡甚是壓抑,他們只有在自己獨立的小空間裡才會放鬆心情。有的時候,孩子可能會躲在房間裡偷偷地玩遊戲,做某個不被家長支持的小物件,為了不被父母大肆批評,他們只有安安靜靜地躲在小空間裡。
對於孩子要求父母進房間先敲門的情況,實際上家長換位思考一下會發現一切都會簡單許多,在不敲門的情況下破門而入,除了體現不被尊重的憤怒情緒之外,還有被突然窺探隱私的厭棄感。尊重是最基礎的愛,當孩子讓父母進房間先敲門的時候,聰明的父母都不會動怒去責備孩子,因為此舉只會讓把孩子越推越遠。
那麼,家長如何正確面對「孩子讓父母進房間先敲門」呢?
1、接受孩子的建議
相信通過上述的了解後,很多父母都深知孩子的成長需要獨立的空間,更需要父母尊重隱私的愛之庇佑。當家長發現孩子讓父母進房間先敲門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接受孩子的建議,因為只有接受了孩子的建議,父母才能和孩子有著更深一步的溝通。
若父母接受孩子進房間敲門的建議後,在溝通裡窺探了孩子的隱私,父母也不要著急去否決孩子。就拿青春期早戀的孩子來說,這類孩子幾乎是所有父母教育裡的禁區,但進入青春期後情竇初開乃是正常表現,如果父母不接受孩子的隱私,孩子只會在得不到的不解的情況下越陷越深。
2、接受孩子的隱私
得知孩子的隱私後,聰明的父母都會去正視這個問題,尤其是青春期情竇初開裡的孩子更需要多加引導,家長正方面的引導會讓孩子早點跨越情竇初開的困擾,比如我們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上學的時候也有喜歡的人,不過我感謝當時把注意力都放在學習上,因為我得到了生命裡最寶貴的你們」。
簡單的幸福述說,既能給孩子展現一家人幸福和美滿,又能讓孩子明白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學習。孩子天生的探究興趣,會讓他們對不懂、不解的事情著重探索,若孩子的好奇疑問不得解惑,他們心中的好奇心就會牽引著他們尋找答案,所以父母在面對孩子隱私的時候,不僅要尊重接受,還要適量地為孩子解惑、正面引導。
3、尊重性地愛孩子
天下父母心,沒有不愛自己孩子的父母,但是有很多父母的愛太過負壓,再加上孩子的承受能力比較弱,很容易在教育的時候遭到孩子的拒之門外,而優質的教育還一定要建立在尊重方面,如果你的愛沒有尊重,孩子沒有自己獨立活動空間的時候,你會發現孩子變得沉默寡歡不說,還經常有意無意地家長保持距離。
尊重性地愛孩子,一定要體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之中,比如說孩子洗臉的毛巾顏色,穿衣服的款式、興趣班的科目,包括和什麼樣的朋友一起玩耍等等,我們都要給孩子足夠的選擇和決定空間,這些是尊重孩子亦是對獨立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