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恕之道七十個七次 常年期第十九周四讀經福音釋義
每日讀經釋義分享2020年8月13日常年期第十九周 星期四 雙數年
讀經一(你要在白天遷出﹐好叫叛逆的家族看清楚。)
恭讀厄則克耳先知書 12:1-12
(你要白天遷出,好叫他們看清楚!)
上主的話傳給我說:「人子,你是住在叛逆的家族中,他們有眼,卻視而不見;有耳,卻聽而不聞;因為他們是叛逆的家族。人子,你要白天在他們眼前準備充軍的行囊,並在他們眼前從一地遷移到另一地;他們或者能看清自己是叛逆的家族。你白天在他們眼前把行囊搬出,像搬出充軍的行囊;傍晚在他們眼前出發,像充軍者出發。你還要在他們眼前在牆上穿一個洞,由那裡走過去。你當著他們的面,把行囊背在肩上,天黑時出發,並且蒙著臉,看不到地面:因為我要使你作為以色列家族的一個預兆。」我遂遵命行了:白天我把行囊搬出,有如充軍的行囊,傍晚用手在牆上穿了一個洞;到天黑時,當著他們的面,把行囊背在肩上出發。
到了第二天早晨,上主的話傳給我說:「人子,以色列家族,那叛逆的家族不是問你說:你在作什麼﹖你要回答他們說:吾主上主這樣說:這神諭是有關耶路撒冷的君王和城中的以色列全家族。並且說:我為你們是一個預兆:像我所行過的,也要實現在他們身上:他們要被擄充軍異地。君王在他們當中肩上背著重擔,在黑夜出發,在牆上要穿一洞,為叫他出去;他要蒙著臉,以致他再不能親眼看見這地方。一一天主的聖言。
釋義
厄則克耳是猶大亡國末期的一位先知,當耶苛尼雅王被擄往巴比倫(主前597年)充軍時,他也遭遇相同的命運。上主召喚厄則克耳以象徵行為(厄則克耳先知書:四、五)、神諭(厄則克耳先知書:六、七)、神視(厄則克耳先知書:八、十一)傳遞祂的訊息,為感化悖逆的以民重新皈依上主。然而以民總是懷抱期待,希望很快能會回到耶京。以民不信耶城會被毀,遺民會被擄,仍是「有眼,卻視而不見;有耳,卻聽而不聞」,傷透上主的心。
上主於是又吩咐厄則克耳先知傳遞兩種象徵行為:白天,先知準備充軍的行李;傍晚,在牆上穿一個大洞,背著行李穿過洞出去,蒙著頭看不到地面。這樣做的目的為使以民充分地看見先知的怪異行徑。
上主又傳話給先知:當以民問先知的行為有何意義時,要這樣回答他們:上主的話是為給耶路撒冷的君王和城中的以色列全家族。先知的象徵行動是個預兆,將來人民和君王要被擄往巴比倫充軍。漆德克雅王在他們中肩上負重擔,在黑夜出發,「蒙著頭」指他會變成瞎子,因此看不到地面,無法看見巴比倫(列下二五7)。
答唱詠 詠 78:56-57,58-59,61-62
眾:你們不要忘記上主的工程。
領:以色列民仍然試探和觸犯上主,沒有遵守至高者的法律;叛逆失信,如同他們的祖先,徘徊歧途,好像邪曲的弓箭。
眾:你們不要忘記上主的工程。
領:因他們的祭壇,招惹了上主的義憤;因他們的雕像,激起了上主的怨恨。天主一聽到,即發憤怒,想將以色列完全擯除。
眾:你們不要忘記上主的工程。
領:祂讓自己的約櫃被人擄走,將自己的光榮交於敵手;將自己的百姓交於刀劍,對自己的產業燃起怒燄。
眾:你們不要忘記上主的工程。
福音前歡呼
領:阿肋路亞。
眾:阿肋路亞。
領:上主,求禰給自己的僕人顯示禰的慈顏,也求禰教導我禰的規範。(詠119:135)
眾:阿肋路亞。
福音(我不對你說:寬恕直到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
恭讀聖瑪竇福音18:21-19:1
(愛的鎖鏈。難道你不該憐憫你的同伴,如同我憐憫了你一樣嗎!我不對你說:寬恕直到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
那時,伯多祿前來對耶穌說:「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該寬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嗎?」耶穌對他說:「我不對你說:直到七次,而是到七十個七次。為此天國好比一個君王,要同他的僕人算帳。他開始算帳的時候,給他送來一個欠他一萬『塔冷通』的,因他沒有可還的,主人就下令,要他把自己和妻子兒女,以及他所有的一切,都變賣來還債。那僕人就俯伏在地叩拜他說:主啊!容忍我吧!一切我都要還給你。那僕人的主人就動心把他釋放了,也赦免了他的債。那僕人正出去時,遇見一個欠他一百『德納』的同伴,他就抓住他,扼住他的喉嚨說:還你欠的債!他的同伴就俯伏在地哀求他說:容忍我吧!我必還給你。可是他不願意,且把他下在監裡,直到他還清了欠債。他的同伴看見所發生的事,非常悲憤,遂去把所發生的一切告訴了主人。於是主人把那僕人叫來,對他說:惡僕!因為你哀求了我,我赦免了你那一切的債;難道你不該憐憫你的同伴,如同我憐憫了你一樣嗎!他的主人大怒,遂把他交給刑役,直到他還清所欠的一切。如果你們不各自從心裡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耶穌講完這些話以後,就離開加裡肋亞,來到約旦對岸的猶太境內。一一基督的福音。
經文脈絡
瑪竇福音中耶穌第四篇大演講「團體生活指示」的前段,談論教會團體的紀律問題,教導基督徒如何面對犯罪的弟兄(瑪十八15-20)。伯多祿聽了這些教導之後,緊接著就問耶穌:應該寬恕得罪自己的弟兄幾次?為了回答伯多祿的問題,耶穌講了一個「惡僕的比喻」。瑪十八21-35敘述這段師徒之間的對話,便是這個本日的福音內容。
伯多祿的問題(瑪十八21-22)
對觀福音、尤其是瑪竇福音中的伯多祿的角色相當突出,他是宗徒團體的領導者和發言人(瑪十2;十四28-31;十七24-27)。在這段經文中伯多祿應該是代表團體向耶穌發問,因此耶穌回答伯多祿的話,對整個教會團體極為重要。
伯多祿問耶穌說:「主啊!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該寬恕他多少次?直到七次嗎?」從這個問題可以看出,伯多祿自認為若能寬恕弟兄「七次」,已是最大的極限了。事實上,伯多祿的想法已經遠遠超過猶太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傳統思想(瑪五38),因此,耶穌的答覆一定更令在場的人震驚:「我不對你說:直到七次,而是七十個七次。」耶穌的言語非常清楚地表達,應該一再地、永遠地、沒有任何限度地寬恕自己的弟兄。接著耶穌講了一個比喻(瑪十八23-35),更進一步的說明原因。我們先解釋一些比喻中的背景因素,再說明其內在涵義。
比喻中一些細節的詮釋
在猶太傳統中,「國王」常被用來當做天主的象徵,瑪竇福音二十二章婚宴的比喻中,也出現相同的用法。相對而言,比喻中的「惡僕」應被視為是宮廷中的大臣,而那位欠他錢的同伴,是職務更低的臣僕。
一萬「塔冷通」大約是十億「德納」。在耶穌的時代,一個德納相當於一個僱工一天的工資;因此一萬塔冷通是不可想像的財富,在現實生活中這麼巨大的債務是不可能的。耶穌講比喻時當然是故意誇大債務的數目,使人看清自己在天主前是一個十足的負債者。 即使惡僕將一切財產、連同妻子兒女一併變賣,也絕不足以償還債務。在猶太法律中將一個以色列人販賣為奴,雖然是可能的,但是只有在處置偷竊犯時才被允許;至於販賣婦女,則是絕對不允許的。因此國王的命令,應該被視為是一種處罰性的措施。
鮮明的對比
這個比喻以鮮明的色彩表達出天主令人驚訝的無限仁慈,但是令人更驚訝的是,這個僕人雖然親身經歷了極大的仁慈,卻毫無同情憐憫之心,極為狠心地對待了他的近人。比喻中刻意營造了強烈的對比氣氛:
一、國王寬免了僕人一萬「塔冷通」的龐大債務;然而這位僕人竟然不肯放過只欠他一百「德納」的同伴,十分粗暴的對待了他。
二、兩位僕人在求情之時,都用了一樣的話:「容忍我吧!一切我都要還你。」但所得到的效果卻完全不同。
三、國王憐憫了欠他債務的僕人,並讓他自由離去;而這位僕人卻把欠他債務的同伴投入監牢,直到他還清了債務。
比喻的核心訊息
這個比喻的重點並不在於誰顯示了、或誰沒有顯示仁慈與憐憫。它的重點在強調:這位積欠君王巨大債務的僕人,經驗了豐富的仁慈之後,應該以相同的情懷,對待只欠他少許債務的同伴。
面對天主每個人都是罪人,人人在天主前都是負債者,天主卻毫無條件地寬赦了我們,但是天主並不需要我們的回報,因為人根本無法還報白白領受的恩寵。天主對人唯一的期待是,大家能夠彼此從「心」裡互相寬恕(瑪十八35),就如天主曾寬恕了我們一樣。這樣的思想,其實早就包含在耶穌教的祈禱文「天主經」之中了(瑪六12)。
天主的仁慈與公義(瑪十八31-34)
比喻的結尾說到這位惡僕遭受國王嚴厲的懲罰(31-34),但是,讀者卻不應該因此而對天主的仁慈重新提出質疑。因為在耶穌的宣講中,本來就也含有審判的思想。審判並不是天主恩寵福音的首要訊息,但卻是天主恩寵的另一種表達方式,亦即對那不悔改的罪人所行的公義(瑪十15;十一22-24)。就如一個硬幣的兩面,天主的仁慈和公義本來就是同時存在的。
綜合反省
「犯錯(罪)者是人,寬恕者是神!」(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ivine!)耶穌透過比喻教導我們,天主的仁慈是永遠的,沒有限度的,祂不斷地將人由罪惡中釋放出來。天主以無限的仁慈憐憫寬恕人,希望能因此而引導人以同樣的寬恕和仁慈憐憫去愛自己的鄰人。如此罪惡的鎖鏈將被斬斷,而愛情的鎖鏈將被建立。當人用所經驗到的愛去寬恕得罪自己的人,就是在「協助」天主建設天國。
釋義
伯多祿提議寬恕七次聽起來過於仁慈,因它與凡殺加音的要受七倍的罰(創四15)正相反。但耶穌卻說直到七十個七次。二者的區別,不僅是數學或語言學上的不同,更在於寬恕的本質。
這個比喻原是耶穌用來宣講天國,後來瑪竇應用在他的教會,透過他的編輯將比喻轉化為寬恕之道,用來寓意不要肖似不寬恕的僕人。
耶穌所講的故事原指外邦的君王和他的僕人,再者指天主;而瑪竇寓意天主和基督徒的關係。瑪竇的君王代表天主,而「債」代表罪(參閱:瑪六12-15)。
這個故事可分為三幕:一、君王和僕人(惡僕)(24-27):這僕人(惡僕)欠君王一萬「塔冷通」,這個天文數字兩人均深知無力償還。君王要他變賣一切,而僕人(惡僕)叩拜哀求主人,主人便動了憐憫的心,釋放並免債。二、僕人(惡僕)和僕人(們)(28-31):第一位僕人(惡僕)一出去便遇見欠他一百「德納」的同伴,一百德納大約只是一般工人100天的工資(瑪廿2),他(惡僕)卻將他下到監裡,直到他還清。其同伴見這不公平的暴行,遂仗義上訴。三、君王和僕人(惡僕)(32-35):無法想像的事再度發生,君王收回他的寬恕,判他(惡僕)入獄直到還清。
學者們大多認為瑪竇增添「如果你們不各自從心裡寬恕自己的弟兄,我的天父也要這樣對待你們」這節經文,目的在於告訴他的教會團體這個比喻的真義(參閱:瑪六14-15)。
分享
退一步海闊天空。寬恕之道是人生必修的一課。學會寬恕才會生存。寬恕多少次?是不是先問問自己犯過多少次錯誤?耶穌告訴我們寬恕,不是冤冤相報,而是無數次地寬恕。我們是不是接受過別人對於寬恕的請求呢?又是怎樣對待這個請求呢?我們向父母、向別人請求過寬恕嗎?向天主請求過寬恕嗎?在告解亭,我們體驗到被寬恕的經驗,但我們進去過多少回?不論是自己被寬恕,還是寬恕別人,都讓我們感到輕鬆;寬恕,也給予我們重新開始的可能。
伯多祿對別人的寬恕已經很了不起,然而耶穌要求的是完全的寬恕。這個比喻中的僕人(惡僕)非常幸運,因為主人寬免了他的一切債務,那是他一輩子也還不了的債務。這個僕人(惡僕)也極其可惡,因為已得寬免債務的他卻不願意寬免欠他債務的同伴,而且同伴的債務與他所欠的債務相比簡直是微乎其微。最後,因為他沒有寬免同伴的債務,便不得不還清自己所欠的全部債務。「求禰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別人一樣」。讓我們也在生命中感受天主的寬恕,同時也寬恕他人吧!
反省
1、俗語有曰:「大肚能容天下事,一心肩擔古今愁。」試述你對寬恕之道所持的原則,我們是否不計前嫌的寬恕他人,並接納他們原有的樣子?在我的生命中,我如何對待那些得罪我的人?
2、放鬆自己,回顧一下過往的經驗,什麼情境因著天主的恩寵可以寬恕別人,哪些卻感到力不從心呢?
3、儘量捕捉基督當下的心情,與祂交談。告訴祂在我們寬恕他人時所遇到的困難,祈求祂賜予我們力量來施行寬恕。
4、試想自己有沒有因做錯一件事,說錯一句話而無意傷害了他人,自己是否期望他人寬恕和諒解呢?如果能「換位思考」,對於寬恕和原諒他人是否更容易呢?
5、請你(設想)坐在聖體前,向耶穌一一陳明你不能寬恕的人和事,向祂說說你對這些事的感受,再體會一下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寬恕,祂的感受如何?
6、回想天主對你的愛和寬恕,再看看自己為天主作了什麼,然後用天主經祈禱,特別體會「求禰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他人一樣」。和耶穌分享你的感受好嗎?
7、我也常求天父寬恕我的罪債,我在生活中有沒有從內心寬恕傷害我的人?我想起、提起或是看到他會難受或生氣嗎?我會從心裡願意他好、愛他、為他祈禱嗎?
8、我認識到對主慚愧、虧欠了嗎?我在哪方面虧欠了主?我經驗到主的憐憫與赦免了嗎?我從內心寬恕傷害我的人了嗎?
9、回想一個你被弟兄得罪的經驗,然後,你也效法伯多祿,問問耶穌∶「若我的弟兄得罪了我,我該寬恕他多少次?」然後,開放地聆聽祂怎樣回應你。
10、你對耶穌所描述的惡僕有什麼感受?回想你最近的生活和工作,有沒有像惡僕一般的行為。
11、一萬塔冷通和一百德納有什麼分別?耶穌所說的寬恕不在寬免的數量,而在人對別人的仁愛之心。你對這份仁愛的價值觀有什麼看法。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請大家關注(生命食糧)公眾號,這是我的公眾服務平臺,會推出些教會的一些知識,也會回答一些問題。謝謝大家的關注。盧若瑟神父期待著在此與大家相會哦!有事也可以聯繫我 15054889939,天主祝福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