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一生創作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可是天妒英才,蘇軾不僅仕途曲折,而且生活上也歷盡千辛萬苦。不過東坡先生天性豁達,從來都能隨遇而安。宋哲宗紹聖四年,蘇軾從定州遷謫到英州,當時蘇軾已快六旬,千裡迢迢地趕赴貶所,途中艱難困苦應該不難想像。
他在後來的詩文中描述了當時的情況:兩眼昏花、左手麻木,發白齒落、日夜奔波。由於疾病纏身,蘇軾走得極慢,那些押送者都不願前往,而先生自己又無錢僱人買馬。
就這樣一路跋涉前進,可是還未到英州,忽然使者帶著一紙聖旨趕到,又將蘇軾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惠州安置。
蘇軾無奈,只好服從新的命令,繼續趕路,終於費盡周折來到了廣東惠州。下面介紹蘇軾在惠州寫的一首絕句,描寫生動,後兩句更顯幽默。
擷菜
北宋:蘇軾
秋來霜露滿東園,蘆菔生兒芥有孫。
我與何曾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
蘇東坡一再受貶,花甲之年還被貶到廣東惠州。嶺南向來都是瘴癘之區,到處都是窮山惡水,生活條件也是十分艱苦。
蘇東坡雖然還掛了一個寧遠軍節度副使的虛銜,實際上他根本無權處理公事,幾乎沒有俸祿,平時連買菜的錢也常常沒有。為了繼續生活下去,他就自己開荒種菜。
當時一位王參軍非常同情蘇軾的遭遇,就將自家閒置的半畝地借給先生。惠州土地肥沃,蘇軾這些年學會了種菜,他把王參軍家的半畝地全部種了菜,一年到頭都吃得很飽。
有一次蘇軾半夜喝醉了,沒有東西解酒,他就下地摘菜,然後煮著吃。蘇軾以前喜歡吃肉,在惠州卻沒有條件滿足他的這一嗜好,不過這時他感覺,那蔬菜鮮美的味道,連豬肉也比不上。酒足菜飽,蘇軾還即興賦詩。
前兩句點出季節和地點,並介紹自家的菜園裡的產品。蘆菔就是蘿ト,芥是芥菜,這些都是廣東當地常見蔬菜。嶺南氣候溫暖,要到秋冬兩季,種的菜才會甜美。
秋夜中的寒霜雖然覆蓋了田地裡的蔬菜,卻正是蘿蔔、芥菜長得最好的季節;次句「蘆菔生兒芥有孫」,描繪出農作物生長旺盛的樣子,擬人手法顯得非常生動形象。
後兩句化用典故,傳說西晉有一位叫何曾的王公貴族,他每日三餐都要花費大把銀子備辦菜餚,可是他還是抱怨說沒有下酒的好菜。
蘇東坡詼諧地說,何曾花了很多銀子,只為一飽;我吃青菜,也是一飽。同樣的目的,不知他為何非要殺雞宰豬!先生雖然只是幽默地說,卻是對蔬菜價值的高度評價。
縱覽蘇軾的這首絕句,擬人手法高妙,語言幽默風趣,讀完更讓讀者了解到先生在惠州的艱苦生活,也令人讚賞和敬佩其不畏艱難困苦、淡泊明志的胸襟。
人生沒有一帆風順,甚至有時還會接二連三地遭遇各種打擊。如果陷入低谷,又無人幫助,必須先咬緊牙關,想方設法地活下去,才有可能有更多的機會和出路。蘇軾在蠻荒之地不灰心喪氣,反而自力更生,並保持一種恬淡的心情,非常值得後世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