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同時他還擅長書畫,精通音律,對古琴也很有研究。北宋元祐六年三月,蘇軾自杭州還朝,借宿於淞江。朋友仲殊大師來看望蘇軾,並挾琴而彈,卻發出異響。蘇軾走近觀察,發現古琴雖然破損,卻有十三根琴弦。
蘇軾好奇地問大師,為何這把琴有十三弦?仲殊不答,只吟誦了一首詩:度數形名本偶然,破琴今有十三弦。此生若遇邢和璞,方信秦箏是響泉。
蘇軾聽完大師的這首詩,百思不得其解。三個月之後,東坡在京城見到了朋友柳子玉收藏的一幅畫,就又想起仲殊的那首詩,還突發靈感。先生於是求得其畫,並作詩其上。下面介紹蘇軾的一首五言詩,描寫形象,最後兩句充滿哲理。
破琴詩
宋代:蘇軾
破琴雖未修,中有琴意足。
誰雲十三弦,音節如佩玉。
新琴空高張,弦聲不附木。
宛然七弦箏,動與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墮流俗。
懸知董庭蘭,不識無弦曲。
這首詩的大意是:這把琴雖然破舊未修,但琴意卻非常豐沛。雖然它只有十三根弦,其音節卻像玉佩錚琮。而那些高掛的新琴,琴聲難以滲透到木中;但世人都喜歡追逐新奇,就像偏愛這種七弦箏。懸想那盛唐著名的琴師董庭蘭,他即使身懷絕技,也無法識別這無弦之曲。
作者將破琴與新琴作了鮮明的對比,指出新琴雖然製作精良、用材講究,更受到人們追捧,但是它卻有「弦聲不附木」的缺點。
而破琴雖然年久失修,無法發出完美的聲音,但只要細加修繕,依然可以發出金玉之音。可是很少有人能夠鑑賞出它的獨特價值,於是便被拋棄到角落。
仲殊大師是半路出家,不僅佛學造詣很深,而且詩文功底也很紮實。大師在留給蘇軾的詩中提到了「邢和璞」,他是唐代開元年間的一位道士,他擅長算命,有一次他與宰相大人房琯一起到郊外遊訪,在一座廢廟的古松下坐著休息。
邢和璞卻感到古松下藏著東西,於是命人鑿地,果然挖出一個甕,裡面還有一幅書畫《婁師德與永禪師書》,是一件難得的古蹟墨寶。房琯於是就猜想,邢和璞的前生可能就是智永禪師。
而這個故事又被唐人繪入畫中,宋人再進行復古臨摹,又被蘇軾的朋友柳子玉收藏。蘇軾以董庭蘭自況,感嘆世上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可憐世人都像房琯一樣,在流俗中輪迴,不識無弦琴的曲調。
蘇東坡的感慨令人神傷,生活中充滿了因緣和合,人們固然不知前世有埋畫、以及破琴的因緣,但一定要愛惜今生今世的因緣。唯有惜緣之人,才能在無弦琴裡,聽出佩玉一般動聽的聲音。
再細味全詩,蘇軾不會僅僅是為了謳歌一把破琴,而費盡心思地創作這首詩,其中必然有深意。東坡先生在朝堂中受到排擠,為了避免陷入無端的爭鬥,他自請外放杭州,但最後還是難逃被貶異鄉的噩運。詩人就像這把無人賞識的破琴,卻「音節如佩玉」。
同時讀者也能從中得到很多啟迪,首先要有善於辨別的眼光,才能不被表象迷惑,而發現其內在的價值。其次,雖然不可相信前世因緣,但萬事萬物都會有盛衰的轉化,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最後,人生處於失意和痛苦之中時,不要灰心喪氣,而要積極努力,並等待機會。破琴只要「中有琴意足」,也會有大放光彩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