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一首五言詩,描寫形象,最後兩句充滿哲理

2020-12-14 品詩賞詞

蘇軾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同時他還擅長書畫,精通音律,對古琴也很有研究。北宋元祐六年三月,蘇軾自杭州還朝,借宿於淞江。朋友仲殊大師來看望蘇軾,並挾琴而彈,卻發出異響。蘇軾走近觀察,發現古琴雖然破損,卻有十三根琴弦。

蘇軾好奇地問大師,為何這把琴有十三弦?仲殊不答,只吟誦了一首詩:度數形名本偶然,破琴今有十三弦。此生若遇邢和璞,方信秦箏是響泉。

蘇軾聽完大師的這首詩,百思不得其解。三個月之後,東坡在京城見到了朋友柳子玉收藏的一幅畫,就又想起仲殊的那首詩,還突發靈感。先生於是求得其畫,並作詩其上。下面介紹蘇軾的一首五言詩,描寫形象,最後兩句充滿哲理。

破琴詩

宋代:蘇軾

破琴雖未修,中有琴意足。

誰雲十三弦,音節如佩玉。

新琴空高張,弦聲不附木。

宛然七弦箏,動與世好逐。

陋矣房次律,因循墮流俗。

懸知董庭蘭,不識無弦曲。

這首詩的大意是:這把琴雖然破舊未修,但琴意卻非常豐沛。雖然它只有十三根弦,其音節卻像玉佩錚琮。而那些高掛的新琴,琴聲難以滲透到木中;但世人都喜歡追逐新奇,就像偏愛這種七弦箏。懸想那盛唐著名的琴師董庭蘭,他即使身懷絕技,也無法識別這無弦之曲。

作者將破琴與新琴作了鮮明的對比,指出新琴雖然製作精良、用材講究,更受到人們追捧,但是它卻有「弦聲不附木」的缺點。

而破琴雖然年久失修,無法發出完美的聲音,但只要細加修繕,依然可以發出金玉之音。可是很少有人能夠鑑賞出它的獨特價值,於是便被拋棄到角落。

仲殊大師是半路出家,不僅佛學造詣很深,而且詩文功底也很紮實。大師在留給蘇軾的詩中提到了「邢和璞」,他是唐代開元年間的一位道士,他擅長算命,有一次他與宰相大人房琯一起到郊外遊訪,在一座廢廟的古松下坐著休息。

邢和璞卻感到古松下藏著東西,於是命人鑿地,果然挖出一個甕,裡面還有一幅書畫《婁師德與永禪師書》,是一件難得的古蹟墨寶。房琯於是就猜想,邢和璞的前生可能就是智永禪師。

而這個故事又被唐人繪入畫中,宋人再進行復古臨摹,又被蘇軾的朋友柳子玉收藏。蘇軾以董庭蘭自況,感嘆世上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可憐世人都像房琯一樣,在流俗中輪迴,不識無弦琴的曲調。

蘇東坡的感慨令人神傷,生活中充滿了因緣和合,人們固然不知前世有埋畫、以及破琴的因緣,但一定要愛惜今生今世的因緣。唯有惜緣之人,才能在無弦琴裡,聽出佩玉一般動聽的聲音。

再細味全詩,蘇軾不會僅僅是為了謳歌一把破琴,而費盡心思地創作這首詩,其中必然有深意。東坡先生在朝堂中受到排擠,為了避免陷入無端的爭鬥,他自請外放杭州,但最後還是難逃被貶異鄉的噩運。詩人就像這把無人賞識的破琴,卻「音節如佩玉」。

同時讀者也能從中得到很多啟迪,首先要有善於辨別的眼光,才能不被表象迷惑,而發現其內在的價值。其次,雖然不可相信前世因緣,但萬事萬物都會有盛衰的轉化,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最後,人生處於失意和痛苦之中時,不要灰心喪氣,而要積極努力,並等待機會。破琴只要「中有琴意足」,也會有大放光彩之時!

相關焦點

  • 蘇軾最經典的一首詞,充滿了哲理,尤其最後一句,人間有味是清歡
    儘管蘇軾後來的生活不盡如人意,但是他並沒有為此而消沉,而是使自己慢慢地沉綻下來,寫出眾多優美,並且充滿了人生哲理的詞,小編要為大家介紹一首他最經典的一首詞,也是充滿了哲理的一首詞,那便是他的《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這可以說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詞,在這首詞中,充分地表現出了蘇軾的智慧,以及他對於人生的一個看法。《浣溪沙·細雨斜風作曉寒》宋代:蘇軾細雨斜風作曉寒。
  • 蘇軾最有哲理的一首七言絕句,看似在描寫梨花,其實通篇另有深意
    蘇軾的詩往往看似很普通,可是只要細細品讀,深入了解了其中的意思,那就會被他的作品所感動;作為北宋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他的詩寫得很有韻味,也很是深刻,不僅抒情,同時還充滿了哲理,這也正是他作品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所以他的作品那都是值得我們一讀。
  • 李頎的一首五言詩,開篇就令人遐想,最後兩句更值得深思
    比如盛唐詩人李白曾自比大鵬鳥,可以展翅高飛;杜甫也說他是天地一沙鷗,真是飽含愁悶、充滿孤寂。中唐的劉禹錫喜歡歌詠秋天,他還願意成為晴空一鶴,表現出昂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晚唐的李商隱更是經常感嘆落花、霜月,甚至把自己比作春蠶、蠟炬。唐代一位二流詩人也自比漁翁,下面介紹李頎的一首五言詩,開篇就令人遐想,最後兩句更值得深思。
  • 蘇軾一首很有趣的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充滿哲理
    蘇軾的名氣很大,才華也是無人能及,他不僅詩寫得好,詞更是一絕,另外在書畫方面還有著極高的造詣,入選了唐宋八大家,同時也是北宋最具有創造的大文豪,千百年來人們極為推崇蘇軾。北宋雖然有很多的文人被貶過,可是蘇軾的人生之路走得最為艱辛,貶得最遠,也受到了最為沉痛的打擊,這也使得他對於人生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創作出來的作品也自然是與眾不同,以這首《洗兒詩》來說,那就是一首看似很普通,但是充滿了哲理的精品之作,通篇用一種調侃的口吻來描寫,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從而寫下了對於人生的感悟。
  • 蘇軾半夜喝醉了酒,一個人跑到江邊靜坐,還寫下一首充滿哲理的詞
    蘇軾與李白是有幾分相似,兩個人都是嗜酒如命,而且才華橫溢,不過兩個人的命運卻又是大不相同,李白儘管沒有受到重用,但是他活得瀟灑,一輩子無非是遊山玩水,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但是蘇軾不一樣,他顛沛流離,由於反對王安石變法,最後在湖州知州的任上給宋神宗上了一封謝表《湖州謝上表》,可能是用詞有些過激
  • 蘇軾落魄時最經典的一首詞,充滿了人生哲理,最後一句更是精華!
    中華數千年的歷史,鑄就了無與倫比的文化,而古詩詞曲作為文化沉澱的藝術形式讓我們中華民族非常自豪,在唐代宋朝和元代,這3種形式也相繼達到了極其興盛的狀況,談到我們古代一些文人,從宋朝中找尋的話,我們很容易將蘇軾這位賦有高尚審美情趣的詩人結合在一起,今天我們也是就蘇軾的一首詞來分析其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 蘇軾在惠州寫的一首絕句,描寫生動,後兩句更顯幽默
    蘇軾是北宋傑出的文學家,一生創作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可是天妒英才,蘇軾不僅仕途曲折,而且生活上也歷盡千辛萬苦。不過東坡先生天性豁達,從來都能隨遇而安。宋哲宗紹聖四年,蘇軾從定州遷謫到英州,當時蘇軾已快六旬,千裡迢迢地趕赴貶所,途中艱難困苦應該不難想像。
  • 呂洞賓一首充滿哲理的詩,寫得很是深刻,最後七個字更是出神入化
    那麼關於八仙裡的人物,其實現實生活中也是有原型,例如韓湘子是在中唐人韓愈的侄子,另外呂洞賓也是真實存在,大約生活在晚唐至五代時期,原名呂巖,他不僅是一位道士,同樣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詩人,有很多的詩作流傳於世,其中一首《牧童》更是具有代表性,把牧童描寫得活靈活現,讀來令人拍案叫絕。
  • 蘇軾很有哲理的一首詩,第一句就是至理名言,告訴了世人許多道理
    蘇軾身上那種獨特的氣質,也讓他顯得與眾不同,而且他從小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才華,後來憑藉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北宋最了不起的詩人,他的很多詩歌都是膾炙人口,譬如這首《春宵》那就是一首難得的佳作,整首詩意境唯美,同時又充滿了哲理,尤其是第一句可謂是至理名言,告訴了世人許多的大道理,對於我們這些普通的讀者來說,只要能夠從中感悟一二的話,一定是會有收穫。
  • 蘇軾的一首禪詩,首尾兩句重複,卻境界迥異,充滿禪意
    蘇軾主張文章要言之有物,有意而言、言盡而止,不可鸚鵡學舌、無病呻吟。同時蘇軾也經常與僧道朋友交往,更在其詩文中體現出禪宗的影響。比如他的《題西林壁》,語淺意深,卻寄至味於禪理。再如他的《琴詩》,表達了有無相生是萬物生成之本,也富有禪機。下面介紹蘇軾的一首禪詩,首尾兩句重複,卻境界迥異,充滿禪意。
  • 兩首描寫春風的絕句,樸實無華,卻形象傳神,更充滿哲理
    下面介紹兩首描寫春風的絕句,樸實無華,卻形象傳神,更充滿哲理。春風(其一)唐代:白居易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薺花榆莢深村裡,亦道春風為我來。前兩句先描繪欣欣向榮的春景,「春風先發苑中梅,櫻杏桃梨次第開。」樂天欣喜地看到,春風就像一位信使,又如一位傳令官,她走到哪裡,哪裡的花兒就爭相迎接。梅花先展現嬌豔,櫻杏桃梨又一個個次第開放。簡單的14個字,就將絢爛的春景,描寫得精彩紛呈。
  • 蘇軾很灑脫的一首詞,百讀不厭,最後兩句安慰了無數失意之人
    蘇軾很灑脫的一首詞,百讀不厭,最後兩句安慰了無數失意之人蘇軾,仿佛是一個永不被打敗的戰士。蘇軾的一生,起起伏伏、跌跌撞撞,有過至高的榮譽,也曾當過囚犯,但他仍保有樂觀平靜的心態,在生活的泥潭中過得灑脫。孩童時代我們吟誦著他的《惠崇春江晚景》:"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 後蜀主孟昶為寵妃寫了首詞,蘇軾用前兩句仿了一首,比原詞更高級
    後蜀主孟昶為寵妃寫了首詞,蘇軾用前兩句仿了一首,比原詞更高級後蜀主孟昶是後蜀的最後一位皇帝,和李煜一樣,他生逢亂世,整日沉迷音律詞作,最終亡國。孟昶雖然荒淫,但在文化建設上,卻有不小的成就,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幅春聯,就是孟昶所作:「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相當的不俗。
  • 王安石與蘇軾,課本中每人一首哲理詩,誰才是「宋朝第一才子」?
    一般認為,論政治成就,王安石在蘇軾之上,論文學成就,蘇軾在王安石之上,但是,這種結論也只是就總體而言。  雖然王安石的官職更大,但並不代表他的所有政見都優於蘇軾。同樣的,雖然蘇軾的才華更勝,但也不代表他的每一類文學造詣都高於王安石。比如寫哲理詩的水平,二者就不相上下。
  • 蘇軾灑脫的一首詞,百讀不厭,最後兩句安慰失意之人
    蘇軾最灑脫的一首詞,百讀不厭,最後兩句安慰無數失意之人「烏臺詩案」是蘇軾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打擊,他淪為階下囚,當時蘇軾都認為自己必死,開始寫信交代後事,但由於「太祖誓碑」中有「不殺士大夫」這一條,加上王安石、歐陽修等人的勸諫,蘇軾免於一死,被貶黃州團練副使。
  • 萊蒙託夫的一首詩,開篇就描寫精彩,最後一段話更充滿哲理
    在偉大的文學家普希金死後,菜蒙託夫寫了一首《詩人之死》,控訴對普希金進行迫害,從而名震詩壇。他的長詩《關於沙皇、侍衛和勇敢的商人之歌》,也鞭撻了沙皇的暴虐,歌頌了平民的勇敢和正氣。長詩《惡魔》和《童僧》,則表現了對於自由的渴求。他的小說《當代英雄》,也是俄國文學中的經典著作。
  • 劉禹錫的兩首五言詩,清新樸實,描寫細膩逼真
    喜歡詩詞的朋友都非常熟悉溫庭筠的《商山早行》,其中兩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更是千古流傳。再後來陳與義也有,「寂寞小橋和夢過,稻田深處草蟲鳴。」這兩位唐代詩人果然不凡,一出手就打動人心。不過看官別急,在他們之前還有一位長者,他的詩歌意境更妙。
  • 黃庭堅的一首五言詩,全篇無一生僻字,卻音韻鏗鏘
    蘇軾曾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其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詞風以拗峭驚警見長。陳師道是一位經常餓著肚子寫詩的作者,他非常熟悉下層民眾的實際生活情況,所以能寫出如此真切的詩句來。黃庭堅非常欣賞「閉門十日雨,吟作飢鳶聲」這兩句,便即興和了一首詩:陳留市隱北宋:黃庭堅市井懷珠玉,往來人未逢。乘肩嬌小女,邂逅此生同。養性霜刀在,閱人清鏡空。
  • 蘇軾最「虛偽」的一首詞,句句爐火純青,最後一句滿滿的言不由衷
    本期要講的這首《鷓鴣天》正是來自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這大概是蘇軾最「虛偽」的一首詞了,看似有著「浮生偷得半日閒,心情半佛半神仙」的閒適,但是背後卻是滿滿的鬱郁不得志。全詞讀來朗朗上口,句句爐火純青,最後一句滿滿的言不由衷。《鷓鴣天》-(宋·蘇軾)林斷山明竹隱牆,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 蘇軾在人生低谷時寫下一詩,充滿人生哲理,一生至少應讀一遍
    蘇軾曾經在行走的過程中,就寫過一首關於生活感悟的詩,全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是卻總結出了人生哲理。蘇軾的文採,寫出來的每一首詩詞都是傑作。那麼,由他所創作的感悟生活的詩又是怎樣的呢?圖片:萬千山水劇照蘇軾的一生充滿了起伏坎坷,但是不管他在何種環境下生存,都不影響發揮才華。相反,越是在艱苦的環境下,他創造出來的作品就越充滿哲理。因為他的閱歷豐富,而且擁有絕佳的文採,所以他所寫的詩總是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