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論語》養生知多少......

2021-02-19 美食家進階學堂

 古往今來,飲食都是人的基本需求。當今開放世界,美味眾多而精緻。然而,你是否經常因為飲食不當而感到身心俱疲呢?病從口入一點不假,那麼怎麼才能做到合理飲食,飲食養生呢?跟著孔子走,疾病遠離你!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謁,魚餒而肉敗,不食。」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孔子喜歡精細食物。南宋理學集大成者朱熹也曾在《論語集注》中寫到:「食精才能養人,膾粗則能害人」精細食物能幫助人消化並易於吸收營養。當今人脹氣現象普遍,與此也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在此,小編也想提醒減肥的女寶寶們,千萬不能完全拒絕🙅精細食物呀。

 「色惡,不食。惡臭,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孔子說變了顏色的、氣味變了的、烹調不當、不當令的,甚至於切得不合規矩的,統統不吃。

 孔子在這裡說了六個不食。可見古人就已經有明確的病從口入的觀念了。so,醒醒,當代寶貝們,不要再說什麼不乾不淨,吃了沒病了啦!看看人家孔子,「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了。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有多少人大魚大肉不止休呀。但是,敲黑板了!肉可不能超過了主食了喲,人一天的攝入碳水化合物可是要佔比50%以上的喲。

        冬天快到了,是不是就想喝點酒暖暖身子啊。喝,敞開喝!人孔子說了「唯酒無量」但也別貪杯,小心酒後亂性,把銀行卡密碼公之於眾了…

 「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看看人孔子活了72歲是有道理的,人家都不吃從集市上買的肉乾的。嚇得小編一激靈點開某橙色軟體退了剛買的牛肉乾。

「食不語,寢不語。」孔子說了多少次,就你,就你,還在說話!

在這個美食布天下的世界,我們要享受美食,但也千萬要養成合理的飲食觀呀。讓我們一起讀《論語》,和孔子一起養生吧。

相關焦點

  • 《論語》求知|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原文】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1),可以為師矣。」楊伯峻先生講:皇侃《義疏》說,「溫故」就是「月無忘其所能」,「知新」就是「日知其所亡」,也通。錢穆先生講: 溫,溫燖義。燖者以火熟物。後人稱急火曰煮,慢火曰溫,溫猶習也。故字有兩解。一曰:舊所聞昔所知為故,今所得新所悟為新。一曰:故如故事典故。六經皆述古昔,稱先王。
  • 一起學《論語》14.21憲問篇——子曰:「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一起學《論語程子曰:此二語,夫子譏當時之人好大言而無實用者爾。朱子曰:大言不慚,則無必為之志,而不自度其能否矣。欲踐其言,豈不難哉?唐文治曰:子曰「仁者其言也訒」,又曰「力行近乎仁」,若大言不慚,則本心漸失,豈能望其力行乎?故曰「為之也難」。
  • 我讀論語小記:八佾第三·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摘自:《論語·為政第二·第十一章》 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在溫習舊的知識時,能有新的收穫,就可以當老師了。」
  • 《論語·為政篇》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注釋】▲溫:溫習。▲知新:新的觀點,新的領悟,新的見解。【譯文】孔子說:「溫習舊知識能有新見解,就可以當老師了。」【學而思】「新」既是新見解,也是新時代。【知識擴展】南懷瑾《論語別裁》:「認識了過去,就知道未來,過去就是你的老師,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師法過去的歷史,判斷未來新的事物的發展。」
  • 出自《論語》的小孩美名,儒雅大氣有內涵!
    弘毅——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繼世——子曰:「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仁靜——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 淺談《論語》:孔子的偉大
    中華文化中,《論語》最難理解的書籍之一:它的每一句、每一章都容易理解,但是讀過之後,發現它的內容太散亂了,以致轉頭就忘,想不明白它到底要表達什麼?例如,傳統觀念認為《論語》的主體思想是「仁」,孔子也說他的主體思想是「仁」,但在《論語》裡,關於「仁」的敘述並不多,只有寥寥幾語,根本沒有說清楚什麼是「仁」。
  • 虛空濟淺解《論語》子曰:作者七人矣
    《論語》子曰:作者七人矣子曰:「作者七人矣。」作者:避世者。能做到這樣的有七個人,然後關於這七個人是誰呢?眾說紛紜,所以我們也不去猜測是哪七個人。我們來思考這件事情,他認為的賢者,可以做到這樣的七個人,一定是離他不遠的。
  • 《論語》求知|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9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苟如此,而其人仍以一己之惡衣惡食為恥,孔子曰:「是亦未足與議矣。」蓋道關係天下後世之公,衣食則屬一人之私,其人不能忘情於一己衣食之美惡,豈能為天下後世作大公之計而努力以赴之?此等人,心不乾淨,留有許多齷齪渣滓。縱有志,亦是虛志。道不虛行,故未足與議。有志之士,於此章極當深玩,勿以其言淺而忽之。
  • 最好聽的語文|《〈論語〉十二章》
    《〈論語〉十二章》選自:七年級上冊 第11課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播音員、播音指導,中國播音學研究會會長。誦讀者:方明戳視頻,一起聆聽最好聽的語文↓最好聽的語文 | 《〈論語〉十二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 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附:年齡稱謂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15歲為「志學之年」。束髮:古人以十五歲為成童之年,把頭髮束起來盤在頭頂。束髮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一束)。16歲二八:為16歲。
  • 善讀「論語」20.3:知言知人識仁義,知命知禮為君子
    「堯曰篇第二十」3【原文】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知人」,此處指識得人心。【評析】本章是《論語》的最後一章。《論語》講的是孔子之道,那麼「孔子之道」究竟是什麼?孔子之道,就是君子之道。要成為君子,就必須要先搞清楚:人生的意義究竟應該是什麼?是要及時行樂?還是要及時行善?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
  • 《論語》之公冶長
    回也聞一知十,賜也聞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譯文】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顏回比誰更強一些?」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顏回比呢!顏回聽到一個道理,能夠悟出十個道理來,我聽到一個道理只能悟出兩個道理來。」孔子說:「不如他,我和你一樣都不如他啊!」
  • 中考語文古詩文背誦默寫複習:《論語》專項練習
    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論語》)6. 子曰:________________,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7. ________________,於我如浮雲。(《論語·述而》)8.
  • 《論語》經典語錄選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漁父亂彈,ID:yufuluantan】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 教娃讀論語|04 未知生焉知死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愚人之歌,ID:aqjy201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有人說,你的「教娃讀論語」一點都不像是給孩子講的,深了。其實,真的是給俺娃講的,但下筆寫跟口頭說還是不一樣。
  • 《論語》究竟怎麼讀?
    對於大部分中國人來說,只要受過初等教育,論語總能背出幾句,不管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或者「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再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就算紙面上沒見過,聽總是聽過的。不過,完全通讀整部《論語》的現代人,真不多。
  • 讀四書·論語丨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摘自:《論語·裡仁第四·第九章》原文: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論語》論仁
    孔子的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都自此發源。    二、仁:相人偶。仁從二從人,是一人與另一人的相處,以他心如我心。阮元《論語論仁》中言:仁者二人也。在春秋時,所謂之仁也者,以此一人與彼一人相人偶而盡其禮義忠恕等事之謂也。人必須「為」方是仁。孔子未嘗離視聽言動來言仁。孔子贊顏子「其心三月不違仁」。可見仁是體現為行為而非言仁即心。
  • 【論語精講】仁者愛人專題(一)
    【原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論語·裡仁第四》(4.2)【詳解】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困窘】,不可以長處樂【安樂】。仁者安【安於】仁(實行仁德便心安,不施行仁德心便不安),知者利【利用】仁(他認識到仁德對於他長遠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實行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