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曰篇第二十」3
【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知人生意義,就無法成為君子;不知行為規範,就無法立身處世;不識話中真意,就無法識得人心。」
【注釋】
「命」,是指人生的使命、意義,而非指窮通壽夭的宿命。
「君子」,此處指有仁德者。
「禮」,是一切合義的行為規範的統稱,包括法律和道德規範。
「立」,指立身處世。
「知言」,此處指了解話中的真意,包括識別其真偽、是非、善惡等。
「知人」,此處指識得人心。
【評析】
本章是《論語》的最後一章。《論語》講的是孔子之道,那麼「孔子之道」究竟是什麼?孔子之道,就是君子之道。要成為君子,就必須要先搞清楚:人生的意義究竟應該是什麼?是要及時行樂?還是要及時行善?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是該屈從本能?還是該超越本能?這就是「知命」。君子是有仁德者,只有知「士不可以不弘毅」,知「仁以為己任」(8.7),才能尚仁行義,克己從仁;才能「明明德」而為君子,「止於至善」而為大聖。若不知人生意義何在,不知人該怎樣活著,就絕無可能成為君子。故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當然,這並不是說「樂」與「善」就天然排斥。「與民同樂」是「善」,也是「樂」;「不與民同樂」是「樂」,卻不是「善」。所以孟子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賢者顏回「其心三月不違仁」(6.7),卻仍然「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6.17)。
在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生理需求」處於最低層級,向上依次是「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處於最高層級的「自我實現需求」,可見人的高級需求是超越本能的。孔子說:「貧而樂道,富而好禮」,「樂道」與「好禮」就是「善」。因此,無論貧富貴賤、窮通壽夭,人都應該超越本能的欲望,及時行善,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愉悅。
人只要不是離群索居,就必須要融入社會。要融入社會,就必須要遵守社會規範。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擁有不同的社會規範。在各種各樣的社會規範中,能夠使人與人和諧相處,使人與社會和諧相處,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些行為規範,就是「禮」。因此,只有知何以為「禮」,人才能與其外部世界和諧相處,也才能真正安定地立身處世。故曰:「不知禮,無以立也」。
孔子說:「禮以行義」,這是聖人制禮的宗旨,也是「禮」的精神所在。只有識得「禮」的精神,才能既守禮又達變,才能真正做到行義,從而成為君子。
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儒家的話語體系中,「禮」主要是指合義的道德和法律規範,「禮儀、禮節、禮貌」之類只是「禮」的末節。《禮記·樂記》云:「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唐朝著名經學家賈公彥在其《周禮義疏》中說:「禮,所以統敘萬事」。因此,絕不能膚淺地將「禮儀、禮節、禮貌」等同於「禮」。
人在社會中,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學習,都離不開與人相交。這就需要「知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若不知人,就無法「擇其善」而改「不善」,也就易受他人誤導,從而是非不分、善惡不辨,最終既無法立足社會,更無法成為君子。
所謂「言為心聲」。因此,要「知人」,就必須要「知言」。要以言知人,不僅要對言語本身進行價值判斷,還需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如此才能識別言語中的真偽、善惡、是非、端曲。這當然並不容易。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19.25)。要能如此以言知人,既需要學習聖人之道,以知仁明義;更需要獨立思考、反覆實踐,以增長經驗和能力。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那些批孔薄儒者,其實根本就不懂孔子之言,有些甚至連《論語》中的字都還沒認全,更遑論通讀全文、深刻理解了。此正所謂「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孔子之道,是君子之道;儒家文化,是君子文化。生而為人,就應當要做君子。無論「知命」、「知禮」、「知言」還是「知人」,最終都是為了成為君子。對民眾來說,不僅自己要成為君子,還要努力影響周邊之人成為君子;對為政者來說,不僅自己要以身垂範成為君子,還要制禮作樂,以禮之規範、樂之教化使整個社會成為君子社會。
沒人不希望與君子相交,沒人不希望生活在君子社會。以人類歷史的經驗來看,即使是禽獸,也不會願意生活在「小人社會」、「禽獸社會」。不過,正因為人類社會仍徘徊於「小人社會」與「禽獸社會」之間,仍未真正脫離「叢林」狀態,所以才更需要「君子之道」的教化和引領,以期早日進入「君子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