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讀「論語」20.3:知言知人識仁義,知命知禮為君子

2020-12-12 善氏

「堯曰篇第二十」3

【原文】

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譯文】

孔子說:「不知人生意義,就無法成為君子;不知行為規範,就無法立身處世;不識話中真意,就無法識得人心。」

【注釋】

「命」,是指人生的使命、意義,而非指窮通壽夭的宿命。

「君子」,此處指有仁德者。

「禮」,是一切合義的行為規範的統稱,包括法律和道德規範。

「立」,指立身處世。

「知言」,此處指了解話中的真意,包括識別其真偽、是非、善惡等。

「知人」,此處指識得人心。

【評析】

本章是《論語》的最後一章。《論語》講的是孔子之道,那麼「孔子之道」究竟是什麼?孔子之道,就是君子之道。要成為君子,就必須要先搞清楚:人生的意義究竟應該是什麼?是要及時行樂?還是要及時行善?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是該屈從本能?還是該超越本能?這就是「知命」。君子是有仁德者,只有知「士不可以不弘毅」,知「仁以為己任」(8.7),才能尚仁行義,克己從仁;才能「明明德」而為君子,「止於至善」而為大聖。若不知人生意義何在,不知人該怎樣活著,就絕無可能成為君子。故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

當然,這並不是說「樂」與「善」就天然排斥。「與民同樂」是「善」,也是「樂」;「不與民同樂」是「樂」,卻不是「善」。所以孟子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賢者顏回「其心三月不違仁」(6.7),卻仍然「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6.17)。

在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生理需求」處於最低層級,向上依次是「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處於最高層級的「自我實現需求」,可見人的高級需求是超越本能的。孔子說:「貧而樂道,富而好禮」,「樂道」與「好禮」就是「善」。因此,無論貧富貴賤、窮通壽夭,人都應該超越本能的欲望,及時行善,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愉悅。

人只要不是離群索居,就必須要融入社會。要融入社會,就必須要遵守社會規範。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時代,擁有不同的社會規範。在各種各樣的社會規範中,能夠使人與人和諧相處,使人與社會和諧相處,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些行為規範,就是「禮」。因此,只有知何以為「禮」,人才能與其外部世界和諧相處,也才能真正安定地立身處世。故曰:「不知禮,無以立也」。

孔子說:「禮以行義」,這是聖人制禮的宗旨,也是「禮」的精神所在。只有識得「禮」的精神,才能既守禮又達變,才能真正做到行義,從而成為君子。

這裡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儒家的話語體系中,「禮」主要是指合義的道德和法律規範,「禮儀、禮節、禮貌」之類只是「禮」的末節。《禮記·樂記》云:「鋪筵席,陳尊俎,列籩豆,以升降為禮者,禮之末節也」。唐朝著名經學家賈公彥在其《周禮義疏》中說:「禮,所以統敘萬事」。因此,絕不能膚淺地將「禮儀、禮節、禮貌」等同於「禮」。

人在社會中,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學習,都離不開與人相交。這就需要「知人」。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7.22)。若不知人,就無法「擇其善」而改「不善」,也就易受他人誤導,從而是非不分、善惡不辨,最終既無法立足社會,更無法成為君子。

所謂「言為心聲」。因此,要「知人」,就必須要「知言」。要以言知人,不僅要對言語本身進行價值判斷,還需要「聽其言而觀其行」,如此才能識別言語中的真偽、善惡、是非、端曲。這當然並不容易。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知,一言以為不知」(19.25)。要能如此以言知人,既需要學習聖人之道,以知仁明義;更需要獨立思考、反覆實踐,以增長經驗和能力。

太史公曰,「《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餘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那些批孔薄儒者,其實根本就不懂孔子之言,有些甚至連《論語》中的字都還沒認全,更遑論通讀全文、深刻理解了。此正所謂「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孔子之道,是君子之道;儒家文化,是君子文化。生而為人,就應當要做君子。無論「知命」、「知禮」、「知言」還是「知人」,最終都是為了成為君子。對民眾來說,不僅自己要成為君子,還要努力影響周邊之人成為君子;對為政者來說,不僅自己要以身垂範成為君子,還要制禮作樂,以禮之規範、樂之教化使整個社會成為君子社會。

沒人不希望與君子相交,沒人不希望生活在君子社會。以人類歷史的經驗來看,即使是禽獸,也不會願意生活在「小人社會」、「禽獸社會」。不過,正因為人類社會仍徘徊於「小人社會」與「禽獸社會」之間,仍未真正脫離「叢林」狀態,所以才更需要「君子之道」的教化和引領,以期早日進入「君子社會」。

相關焦點

  • 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不知言,無以知人.
    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 要知天命,順天命而為
    文/龍吟師傅 在《論語》的最後一章,大賢者孔子提出了「三知」,即「知命」、「知禮」、「知言」。可以說,這是一句著名的人生格言。」「知命」是第一個。那麼,孔子所說的「知命」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如何「知命而為」?隨龍吟師傅來了解一下!
  • 一句善易者不佔毀掉了多少人學《易經》的衝動
    國學熱的今天《易經》作為六經之首真不該被忽視,畢竟《論語》、《道德經》中很多觀點都是出現它的,而一句善易者不佔更把易經推到了江湖算卦的行列。善為《詩》者不說,善為《易》者不佔,善為《禮》者不相,其心同也。
  • 孟子 知言養氣
    他說:「居移氣,養移體。」這雖然僅就環境和飲食而言,但王子之居,君王之位,已足以使他與人有異,但這是受限氣質之異,而非轉化氣質之異。(《孟子·盡心上》13·36)若修身到家的人,「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然見於面,盎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孟子·盡心上》13·21)睟(suì)然,清和潤澤。
  • 一起學《論語》15.19衛靈公篇——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衛靈公篇——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孔子說:「君子憂慮自己無能,不憂慮人家不了解自己。」若病人之不己知,則成心病,而品日壞矣。」成都範氏:人之病在不修己而好求人知,故每言此以誨人也。錢穆曰:賜之達,由之果,求之藝,皆能也。學以成德,亦必各有其能。貴德賤能,非孔門之教。人之知於己,亦知其能耳。故曰「如或知爾則何以哉」也。
  • 善讀「論語」1.1:「學而時習」是學什麼?
    「悅」為喜悅,生於內;「樂」為喜樂,形於外。「有朋」,一本作「友朋」。《禮記》曰:「同門曰朋,同志曰友」。此處可譯作「同道之人」。「人不知」,古注有兩說,一是指不被人了解,一是指愚鈍之人難以教誨,兩說皆通。其實,古時的「智」都寫作「知」,《論語》中就有不少這樣的例子。因此,「人不知」應作「人不智」,意即不能明道。
  • 女孩起名:10個楚楚動人的論語女寶寶名,滿滿的都是心動
    中國人取名素有「文論語,武周易」的說法。20世紀偉大的幾何學家,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名字就出自《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 一、《論語》中楚楚動人的女寶寶名1. 書雅出自《論語》: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 為善不欲人知 四旬期聖灰禮儀星期三讀經福音釋義
    為善不欲人知 四旬期聖灰禮儀星期三讀經福音釋義每日讀經釋義分享2018年2月14日四旬期聖灰禮儀星期三
  • 鼠寶寶名字:10個謙謙君子的《論語》小寶寶名,念著念著就成了詩
    中國人取名素有「文論語,武周易」的說法。如彭德懷元帥,名字就出自《論語》:「君子懷德,小人懷土」。 一、《論語》中謙謙君子的小寶寶名1. 至能出自《論語·為政篇》: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 一文告訴你「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是什麼
    何為「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仁」:仁人、愛人、仁愛。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他第一個把整體的道德規範集於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礎,是仁學思想體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 女孩起名:15個論語德才兼備的女寶寶名,簡直是名字界裡的一股清流
    《論語》進入經書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穀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三經。」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 【論語精講】仁者愛人專題(一)
    【原文】子曰:「知者樂(樂於)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第六》(6.23)【譯文】孔子說:「智慧的人樂於水,仁義的人樂於山;智慧的人活動,仁義的人沉靜。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另一理解為「智者樂,水」——智者之樂,就像流水一樣,閱盡世間萬物、悠然、淡泊。「仁者樂,山」——仁者之樂,就像大山一樣,巋然矗立、崇高、安寧。
  • 孔子論語大全:20個簡單好聽的男孩名,為孩子起個自在前行的名字
    一、《論語》智慧古語,字字珠璣,給寶寶起名可以用1.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出自《論語·衛靈公》。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譯文】即使是小小的技藝,也一定有值得一看的地方。但對於遠大的事業恐怕有所阻礙,所以君子不去幹這些。二、簡單好聽的男孩名一個優雅雋永的名字,不僅僅是生活的美好憧憬,更是對一生命運的寫照。
  • 我讀論語小記:為政第二·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讀論語,修己身,暫且小記當下的理解,方便未來回讀增進,「溫故而知新」。今分享於個人公眾號,也請你多多指教。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論語起名全集:大富大貴的寶寶名,哪一個才是你心中的白月光?
    中國人取名素有「文論語,武周易」的說法。20世紀偉大的幾何學家,微分幾何之父陳省身名字就出自《論語·學而》:「吾日三省吾身」。 一、《論語》中大富大貴的寶寶名1. 周子出自《論語·為政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女寶寶取名:10個《論語》珠圓玉潤的女孩名字,你值得擁有
    很多父母為了給孩子起更有內涵意蘊的名字,都會借鑑一些古書名集,《論語》就是之一。 1. 知讓出自《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讓為美德,諸事懂得謙讓,這好似失去,但是捨得捨得,有舍才能有得。
  • 做一個知天命的人
    在《論語》裡,孔子數次談到「天命」,並把它和君子的基本涵養、修養相結合。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舊時有一種觀點,認為天命是不復存在的,是迷信、是虛構。其實,孔子所說的「天命」,第一,它確實客觀存在;第二,它非但迷信,還是正信。‍
  • 教娃讀論語|04 未知生焉知死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愚人之歌,ID:aqjy2013】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有人說,你的「教娃讀論語」一點都不像是給孩子講的,深了。其實,真的是給俺娃講的,但下筆寫跟口頭說還是不一樣。
  • 敏於知人,知人者智
    患:串心為患,擔心、焦慮之意。己知:「知己」的倒裝用法;知,理解、了解的意思。孔子這裡想要強調的是,在知人與被人知這件事上,不能本末顛倒,以至於本該需要自己擔心的卻不去擔心,不該自己擔心的卻常常作無謂的擔心。
  • 如此讀《論語》|「文過飾非」的真正含義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小人文過,君子改過。」——《論語·子張》無心之為是為過,有心之為是為錯。過與錯天壤之別,一念如來,一念地獄。乞諸心植蓮百株,卻道君子知何處。流言可殺人。流言亦可救人。它讓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