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這部紅樓體劇情圍繞明蘭和顧廷燁的愛情展開,其中夾雜著宋朝時汴京的諸侯貴族之間的矛盾、衝突,展現了古代人面對自我的未來、家族的未來甚至是王朝未來時候的抉擇。
其中不乏殺伐決斷的有勇有謀之輩,亦不乏惡意相向的皇族諸侯,這樣的一部電視劇,給我們展現的不僅是爾虞我詐爭名奪利的家族故事,更是要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
須知我們可以從這部劇中紛繁複雜的人物關係中劃分出不同的人物類型,從人物不同的心理、行為中看到他們的人生「段位」,從而更好地從劇中理解做人的道理。
一、 人生第一段位:處心積慮地謀劃犧牲他人
不知道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千千萬萬個謀劃,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這還不算啥,更重要的是很多無辜的人被他們謀害。
這類人不一定身處於社會最底層,但是他們內心的盤算方向卻是把他們帶向了人性的最底層:惡毒。
他們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謀劃,但是他們卻在選擇方式方法的時候被豬油利益蒙了心,只能在錯誤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這類人物在《知否》中體現比較鮮明的有林小娘、盛墨蘭、康姨母、顧廷燁的繼母小秦氏以及顧廷燁養的外室朱曼娘。
他們的思維方式居然是驚人地一致:盤算他人以換取自身利益,以惡對人以維護自身關切。
在他們的內心中,只有讓別人死才能夠換來自己的幸福。
就拿林小娘來講,處處都要考慮自己女兒、兒子的利益,通過害死妾室來鞏固自己的地位。
為了讓女兒盛墨蘭能夠高嫁,居然不惜代價以盛家整個家族的名聲、女兒的前途為本錢。
我們看歷史就知道,在宋朝時候,人們對於自身的名聲是非常重視的。
這可不像是現在,女追男,隔層紗。
那時候小姑娘家家的都是要在內宅裡做女工,不能夠輕易見男賓的。
更何況是在宋朝,那時候理學不斷發展,人們對於自身的約束有很強的標準,「存天理,滅人慾望」可是一等一的要求。
而且當時國家最大的考試都以孔孟儒學作為主要內容的。在那樣的文化背景下,不僅是男子重視自身的聲譽,官眷女子更是對自己的名聲愛之有加。
「這傳出去了我以後還怎麼見人?」這句話可是在劇中被反覆提及的。
這大宅大院的,也攔不住流言蜚語亂竄呀!
而林小娘的行為就是在賭博。
讓自己的女兒與侯爵家公子私會,以求得女兒高嫁,這樣的手段可謂兇險。搞不好,整個盛家的女兒都要名聲敗壞,盛家的兒子仕途也會經歷坎坷。
這就是林小娘和盛墨蘭的腹黑之處:拿整個家族的名聲前途換取自身的榮華富貴。
為了攀高枝,處心積慮、精打細算,真可謂「富貴險中求」。
這像極了那種做壞事還要拖你下水的官員,「咱們可是一條繩上的螞蚱」,你若不做這壞事他就威脅你,你若做了這壞事,就更被人拿捏得死死的。
而這類人還有一個共性:白蓮花的外在,狼心狗肺的內心。
朱曼娘也是如此。
看到顧廷燁家貧如洗,她便偷錢時刻準備逃走;表面上還笑著堅決要和人同甘共苦。
這樣險惡的人心,表面上裝得可是波瀾不驚。
這裝得最好的還不是她,是顧廷燁的繼母小秦氏。在外面的名聲可謂是一個大寫的好人,一個慈母、賢妻的形象傳了整個汴京城。
這樣的繼母在夜裡就會露出險惡的嘴臉,處處想著如何害死顧廷燁和盛明蘭。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夠承襲爵位,日思夜想謀害他人之策略。
「你怎麼不去戲劇班唱戲去?」這句話乍一聽,居然還挺搞笑,白天裡人模人樣,晚上就是兇神惡煞。
這樣的人自然到最後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康姨母也是如此。不僅傷害老太太,還趁著明蘭生孩子之時刺殺之。
當你拿起匕首刺向他人的時候,你可是忽略了或許在你的背後,有一支弓箭已經瞄準了你。
「害人之心不可有」就是這個道理。
世界上沒有人蠢到真的任人宰割,哪怕是一丁點的反抗,總是有的。
所以,通過傷害別人來謀求自己的利益的,往往是短小見識之人。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中國古代有很多道理都是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而在這最高處,就是大娘娘,這上一屆宮鬥的勝者太后。
太后想要奪權,計謀深遠。剔除皇上的羽翼,謀求權勢與利益。
這也是在犧牲他人的利益。
可惜只是自嗨型的謀劃,更高段位的人早已準備好。
縱觀這些為了謀求自身利益而犧牲他人的,都是在用自己低層次的認知來謀求高層次的地位。
認知不夠,能力不行,早晚有一天得掉下來。
就像我們看到的新聞:女子被冒名頂替上學,24年後事情水落石出!
為了能夠上學,拿別人的前途為自己的人生續航,連《人民日報》都要呵斥:太無法無天,太欺人太甚,這不是簡單的踐踏高考公平,而是深度摧毀一名農家女孩最樸素的夢想。」
這樣的惡人惡事,受到全社會的指責,也將受到最大程度的懲罰。
他們和《知否》中這第一段位的人是一樣的,這認知就不行,但凡目光長遠一些,就不會這麼做,但凡善良一點,就不會有太壞的結局。
二、人生第二段位:愛惜自身羽毛
這第二等段位的人,是謀求自保的人。
謀求自保乃是亂世中的人之常情。
在《知否》劇情中,謀求自保的人物便是小公爺、盛宏、盛宏的大娘子王若弗這類人物。
小公爺作為郡主的獨子,處處以父母之喜好為準則,以孝順聞名於京城內外。
他不能夠選擇自己的愛情,縣主看上了他,他不得不迎娶。
他的家庭不允許他為自己的愛情拼一把,深處豪門大家族,也只能受限制於豪門貴族。這樣的豪門貴族既是資本,又是牽絆。
他只有迎娶了縣主,父親的官途才能平安,母親的郡主身份才更牢固。
為了家族,也只能在謀求自保中得過且過。
而盛宏是膽小怕事的,處處考量自家的名聲、自己的臉面。
在朝堂之上他嚇得說不出來話來。
見了皇帝,就好像見了瘟神一樣,這傢伙給嚇得。
官途中做到了五品,生活中卻是個「一品」的膽小之徒。
還被網友親切地成為「盛慫慫」,真實道出了這盛宏的自保之心。
而盛宏的大娘子心直口快,從本質上是善良的,只是容易被人攛掇。
她為人本分,教導出來的兒子和女兒非常優秀,女兒為人賢良淑德,嫁入豪門貴族;兒子品質優良,登科及第前途無限。
這樣的她簡直就是賢妻良母型的。只不過,她也只是為了謀求一份家庭的光耀,一份臉上增光的虛榮。
他們都是愛惜自己羽毛的人。
生活本就不易,何苦互相殘殺,不如平平靜靜,看雲捲雲舒。
這類人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大量存在的。他們本本分分,只想過好自己的小生活。
就像電視劇《小娘惹》中菊香的母親,這就是一位本本分分的人,不能夠謀求富貴,索性就堅守安寧。
身為二太太, 為了能夠得一份生活的安寧,整日在廚房裡做菜,幹著下人們做的苦力活。
亂世之中,謀求自保也是難事。
現實生活不能給任何人以絕對的安寧,但謀求自保的人,比第一段位的人好的太多。
「人心若是知足,又豈會得隴望蜀」。懂得知足的人,他們的幸福感要比以犧牲他人謀求自身利益好的太多。
這樣的人,就是我們大多數的人民群眾。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創造了物質生活、精神生活。
而謀求自保的人,也最為淳樸。就像是老農,春種一粒粟,只收穫自己應得的。
有了這樣的心態,我們才能夠走得更遠,不卑不亢,每一分收穫都沉甸甸、踏踏實實的。
這就像是《西遊記》中的唐僧,人畜無害,一心奔事業,努力向前進。
也是《歡樂頌》中的關雎爾,為人誠懇踏實,在努力中實現自我的蛻變。
他們愛惜自己的羽毛,懂得珍惜,懂得善惡,也堅持做個善良的人。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就堅持下去,一定會守得雲開見月明;如果你身邊有這樣的人,一定要懂得珍惜他們的陪伴。
三、人生第三段位:於平淡中見不凡
與謀取自保的人不同,這第三段位的人時能夠創造價值的人。
他們思維更加成熟、思考問題更加全面,他們往往有長遠的規劃,堅持以長期價值的積累為導向。
在《知否》中第三段位的人下至顧廷燁夫婦,上至皇上皇后。
顧廷燁夫婦作為該劇情中的主要人物,他們的性格特徵就自帶「主角光環」。
顧廷燁從小被嬌生慣養生出來了壞脾氣,但為人忠誠、足智多謀。
盛明蘭雖然沒有了母親,但是在老太太的照料下為人善良、聰慧,還懂得讀書的重要性。
他們兩個人想過的生活也不過是平淡而普通的生活。
不過大環境不允許他們能夠平平淡淡,他們是國家政治發展的重要輔助力量。
他們所擁有的見識、格局,讓他們在考慮問題的時候能夠擁有長遠的規劃,能夠處處以大局為重。
南徵北戰的顧廷燁,舍小家為大家;甘願為郎君納妾的明蘭,更是捨棄一己之私心,謀求侯府之長遠發展。
「不要總說都是命,你不壓在命頭上,命就要壓在你頭上」,這是明蘭的想法。
須知信命可是古人一貫的想法和做法,而明蘭則看到了人生的更多可能性。她盤算和規劃,是站在了更高的立場、更廣的角度,顧及長遠的發展前途。
這樣的格局不得不令人敬佩,網友也要大呼一聲:過癮!
而劇中皇上皇后也是這樣,對於太后的種種算計,早已經布局。只不過那是為了國家昌盛發展、為了國力強盛的所謀算的局。
矇騙一個太后,是為了千萬家的利益;精打細算,是為了整個家國天下。這就是第三段位的人:能夠在平淡生活中長遠規劃,於平淡中見不凡。
這很像暢銷書作家懷左同學的座右銘:做一個快樂的普通人。
普通不是平庸,普通不是平凡,普通是能夠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使命,能夠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努力,去爭取,見證一個不凡的自己。
懷左學長在生活中也是這樣做的,堅持日復一日地努力讀書、全力寫作,在平淡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樂趣所在,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並堅持下去,也培養、影響了一批喜愛寫作的人。
這就是第三段位的人。
他們不僅僅是一個人,更是一群人;他們能夠以自己的力量影響、改變更多的人,讓更多人獲得成長,讓更多人追求幸福、創造有價值的人生。
用自己的能量感染他人,高段位的人有更大的格局與胸懷。
「人活這一輩子,總會遇到一些坎坷不平的,總不能一瞧見坑窪,就繞過去了」。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也會勇敢地迎難而上,找到解決的辦法。
這就是能夠創造大價值的人,須知久久為功,才能夠獲得真正的成長。
從平淡中找到不凡的自己,需要敢於拼搏,更需要深思熟慮。
四、學會的道理:出於善意的盤算
從《知否》整部劇情來看,其中夾雜的坎坷曲折、風雲變化著實不少,從人的角度來看,我們則能夠看到不同境界、不同層級的人。
我們從這些人物的結局來看,第一類人被處罰而死,第二類人往往在追求自保中逍遙自在;而第三類人則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創造出不朽的價值。
而這三種人都在為未來而盤算。
這也是劇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語:盤算。縱觀整部劇,每個人都在盤算,甚至以學會盤算為榮。
就像現代的人,每個人都在思考,思考未來的發展方向。
但不同的人「盤算」的道路和方向是不同的,有人選擇了看似快速發展的歧途,有人選擇了康莊大道。而我們要領悟到的人生道理,就要從第三段位的人身上學到:那便是出於善意的盤算。
這在任何時候都是適用的。
在當代,每個人都削尖了頭腦往上衝,只不過有人選擇了最險惡的道路,有人選擇了能夠放大價值的路途。
選擇的過程,就是價值觀凸顯的過程。
「與人相守幾十年,終究還是要看看最低處的那兒,能不能忍得下去」。看人識人也是這樣,看看價值觀知否契合,價值觀導向是否正確。
作為平淡生活中的一個人,希望我們都能夠有正確的選擇,能夠看得見人性的善良,在善良中找到歸屬,找到追求的方向。
在平淡的生活中去努力,去拼搏,去遇到那個更加優秀的自己,見到更廣闊的天地,我們都可以成為高段位的人,獲得更大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