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兩千年前,和氏璧之爭讓藺相如名聲大噪,完璧歸趙更是直接作為成語典故流傳至今。但事實上,和氏璧是楚國人卞和找到,他想把這寶物獻給楚王,相傳整整獻了三代楚王,他丟了兩條腿,把自己獻成了殘廢才獻上這塊玉。美玉蒙塵,他人不識,就得等一個伯樂出現,將蒙塵散去,美玉才能重見天日,就如同上世紀重慶漁民拾得漢武帝時期鐵製橋墩,卻因文物知識缺乏不辨寶物,差點令其變成廢品。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坐在家裡,總是能聽到那些推著三輪車走街串巷的吆喝聲:「收購廢舊彩電,電腦、冰箱、洗衣機,不論品牌、不論大小,我們一律按市場價回收……」他們這些人以收廢品為生,大喇叭是他們必備的道具。一天下來,收的東西也能裝滿一車,當然,裡邊不只是彩電,還有更多像是廢品、破銅爛鐵一類的東西。

01
就是在這時候的重慶,漁民老陳有一天在嘉陵江的江底隱約看到了一個大傢伙,像是大型的鐵塊金屬,他曾經也收過廢品和舊彩電,知道這東西應該能換不少錢,所以他抽了點時間,把它打撈了上來,運到了重慶的一個廢品收購站。在收購站裡,老闆打眼一瞧,它像一根廢鐵柱子,高約75釐米,直徑約27釐米,再一稱,好傢夥,竟然90多公斤重,老闆當時就笑得合不攏嘴,一揮手,給了老陳65元。

這在當時完完全全算一筆「巨款」,這事很快就在當地傳開了,鄉裡鄉親們都羨慕不已。緊接著,文物保護部門也被驚動了,他們也想知道,是什麼鐵塊能值65元。果然,當文物專家在那個廢品收購站看到它時,一眼就確認了這東西來歷不一般,恐怕是哪個朝代遺留的文物。專家也爽快,聽說老闆收這個花了65元之後,直接拍給了老闆200塊,讓喜笑顏開的老闆又賺了一筆。

02
經過相關部門的檢測,很快得出了結論:這根巨大的「廢鐵柱子」鑄造於西漢武帝在位時,根據其上的篆刻文字可以知道,這是武帝在開發我國西南地區時用來建造橋梁的鐵橋墩。根據史料記載,漢武帝曾在開發西南地區、修橋鋪路的時候命人鑄造了許多材質優良的重鐵橋墩,鋪在河中,嘉陵江裡被發現的這個正是其中之一。就這樣,一根被漁民無意打撈起來的廢鐵柱子搖身一變成了距今2000年的文物。

換句話說,漁民老陳打撈上來的這個東西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重型鐵器,對於歷史研究和文物鑑定有相當大的價值和意義。後來文物部門和鑑定專家為其進行過估價,認為它至少值3個億。現在,這個來自於2000年的古物被陳列在四川省博物館之中妥善收藏保管,並成為了該館的鎮館之寶。說起來除了這個廢鐵橋墩,我國還有許許多多的古物被當成了廢品等。因為我國的歷史實在太悠久,腳下的東西數不勝數。

打個比方,秦兵馬俑剛問世的時候,被當地村民拿去嚇老鼠,還是一個博物館的館長聽說以後親自跑到村裡去看,才讓這「世界第八大奇蹟」問世。一直到今天,西安作為省會城市,修個地鐵還在不斷的改道,就是因為地下的文物實在太多。還有1957年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鷹鼎,農民殷思義把它當自家雞籠的雞食盆,多虧了北大考古隊在當地發現了仰韶文化遺址,這件珍寶才得以重見天日。不然,它就真的像韓愈眼裡的千裡馬一樣,「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從這些林林總總的記錄中也可以看出來,老百姓們對於歷史文物、歷史文化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如自家的衣食住行,不僅僅是缺乏相應的辨別能力,導致國寶即使放在眼前也認不出來,更多的原因還是人們對於生活生產資料的追求,或者說是人們對於享受、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此,國家多年來針對人們的精神文化,也展開了不少的建設活動、文物宣傳活動等,並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
結語
當年卞和被斷了兩條腿,抱著和氏璧坐在路邊的時候,不知道他會不會想到今天,想到在這個遍地都是文物和歷史的年代,當年自己是伯樂,抱著千裡馬卻無人問津,而今千裡馬遍地都是,伯樂卻再難出現。不過我們相信,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我們普通人的文物保護意識也會越來越強,美玉蒙塵的事也會越來越少。
參考資料: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國文物》《中國歷史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