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漁民65元賣廢鐵柱,專家鑑定為2000年前文物,立即收歸博物館

2020-12-16 趣觀歷史

引言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兩千年前,和氏璧之爭讓藺相如名聲大噪,完璧歸趙更是直接作為成語典故流傳至今。但事實上,和氏璧是楚國人卞和找到,他想把這寶物獻給楚王,相傳整整獻了三代楚王,他丟了兩條腿,把自己獻成了殘廢才獻上這塊玉。美玉蒙塵,他人不識,就得等一個伯樂出現,將蒙塵散去,美玉才能重見天日,就如同上世紀重慶漁民拾得漢武帝時期鐵製橋墩,卻因文物知識缺乏不辨寶物,差點令其變成廢品。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坐在家裡,總是能聽到那些推著三輪車走街串巷的吆喝聲:「收購廢舊彩電,電腦、冰箱、洗衣機,不論品牌、不論大小,我們一律按市場價回收……」他們這些人以收廢品為生,大喇叭是他們必備的道具。一天下來,收的東西也能裝滿一車,當然,裡邊不只是彩電,還有更多像是廢品、破銅爛鐵一類的東西。

▲廢品收購站近照

01

就是在這時候的重慶,漁民老陳有一天在嘉陵江的江底隱約看到了一個大傢伙,像是大型的鐵塊金屬,他曾經也收過廢品和舊彩電,知道這東西應該能換不少錢,所以他抽了點時間,把它打撈了上來,運到了重慶的一個廢品收購站。在收購站裡,老闆打眼一瞧,它像一根廢鐵柱子,高約75釐米,直徑約27釐米,再一稱,好傢夥,竟然90多公斤重,老闆當時就笑得合不攏嘴,一揮手,給了老陳65元。

▲廢鐵柱子

這在當時完完全全算一筆「巨款」,這事很快就在當地傳開了,鄉裡鄉親們都羨慕不已。緊接著,文物保護部門也被驚動了,他們也想知道,是什麼鐵塊能值65元。果然,當文物專家在那個廢品收購站看到它時,一眼就確認了這東西來歷不一般,恐怕是哪個朝代遺留的文物。專家也爽快,聽說老闆收這個花了65元之後,直接拍給了老闆200塊,讓喜笑顏開的老闆又賺了一筆。

▲嘉陵江漁民

02

經過相關部門的檢測,很快得出了結論:這根巨大的「廢鐵柱子」鑄造於西漢武帝在位時,根據其上的篆刻文字可以知道,這是武帝在開發我國西南地區時用來建造橋梁的鐵橋墩。根據史料記載,漢武帝曾在開發西南地區、修橋鋪路的時候命人鑄造了許多材質優良的重鐵橋墩,鋪在河中,嘉陵江裡被發現的這個正是其中之一。就這樣,一根被漁民無意打撈起來的廢鐵柱子搖身一變成了距今2000年的文物。

▲漢武帝劇照

換句話說,漁民老陳打撈上來的這個東西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保存最完整的重型鐵器,對於歷史研究和文物鑑定有相當大的價值和意義。後來文物部門和鑑定專家為其進行過估價,認為它至少值3個億。現在,這個來自於2000年的古物被陳列在四川省博物館之中妥善收藏保管,並成為了該館的鎮館之寶。說起來除了這個廢鐵橋墩,我國還有許許多多的古物被當成了廢品等。因為我國的歷史實在太悠久,腳下的東西數不勝數。

▲四川博物館近照

打個比方,秦兵馬俑剛問世的時候,被當地村民拿去嚇老鼠,還是一個博物館的館長聽說以後親自跑到村裡去看,才讓這「世界第八大奇蹟」問世。一直到今天,西安作為省會城市,修個地鐵還在不斷的改道,就是因為地下的文物實在太多。還有1957年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鷹鼎,農民殷思義把它當自家雞籠的雞食盆,多虧了北大考古隊在當地發現了仰韶文化遺址,這件珍寶才得以重見天日。不然,它就真的像韓愈眼裡的千裡馬一樣,「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裡稱也」。

▲秦兵馬俑近照(部分)

從這些林林總總的記錄中也可以看出來,老百姓們對於歷史文物、歷史文化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如自家的衣食住行,不僅僅是缺乏相應的辨別能力,導致國寶即使放在眼前也認不出來,更多的原因還是人們對於生活生產資料的追求,或者說是人們對於享受、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對此,國家多年來針對人們的精神文化,也展開了不少的建設活動、文物宣傳活動等,並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

結語

當年卞和被斷了兩條腿,抱著和氏璧坐在路邊的時候,不知道他會不會想到今天,想到在這個遍地都是文物和歷史的年代,當年自己是伯樂,抱著千裡馬卻無人問津,而今千裡馬遍地都是,伯樂卻再難出現。不過我們相信,隨著時代發展、社會進步,我們普通人的文物保護意識也會越來越強,美玉蒙塵的事也會越來越少。

參考資料: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國文物》《中國歷史密碼》

相關焦點

  • 重慶漁民在嘉陵江撈出根鐵柱,論斤賣了65元,專家:最少值3個億
    陳某是一位普通的漁民,撐著船隻在重慶嘉陵江上打漁,一工作就是一整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陳某以為自己的生活就會這樣平平淡淡下去一輩子,誰知道一次意外的收穫竟讓他那平淡的生活泛起了漣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某一天,陳某打漁時突然感覺漁網一沉,打到了個大傢伙!
  • 贗品被專家鑑定為文物,博物館斥資百萬買下,真相卻赤裸打臉
    有句話叫做「自古高手在民間」,其實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可能也有偏頗之處,但是事實證明很多時候都是真的,就拿鑑寶來說吧,其實很多的民間收藏家的鑑寶能力完全超過了所謂的文物專家,畢竟這些民間收藏家絕對是實戰派,人家是一路走過來的,可不像那些專家就有一張文憑,毫無任何的實戰經驗。
  • 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12月民間收藏文物公益鑑定...
    受陝西省文物局委託,我館作為陝西省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單位之一,面向社會開展常態化民間收藏文物公益性鑑定諮詢服務。02鑑定諮詢承擔部門及專家儲備此活動由我館藏品管理部文物徵集科負責具體事宜,同時根據預約情況決定是否邀請外聘專家。
  • 最低調的文物:專家3次鑑定都為贗品,他50元買走,如今價值上億
    西安是數朝古都,陝西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據說當地老百姓以前種地隨便一鋤頭下去都能發現文物或者寶貝,實際上也是如此,當地很多農民在不經意當中就發現了數千年前的文物。而我們今天要講的也是一件在陝西不經意間發現的一個文物。
  • 老人撿到價值連城的文物,轉手賣了12000,專家:虧了幾個億
    它們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見證,所以將它們稱為文物。 文物在專家眼裡是無價的,在不知道的人眼裡可能只是一件普通的東西。例如,一些農民用文物作為容器餵馬,而其他人用文物作為普通的杯子或飯碗。甚至在發現文物後,有些人認為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並隨意破壞它
  • 收藏家在日本買走名家字畫,專家鑑定為贗品,幾年後卻賣到上億
    近幾年來,隨著文物鑑寶節目的熱播,人們開始對文物收藏有了更多的認識,在節目裡,我們總能看到一些藏主帶來的文物,當主持人問到物品來歷時,許多人都稱是自己在古玩市場或者農村撿漏收的,雖然這其中的文物有真有假,但若是能有幸收到一兩件真品,絕對能讓人發一筆財了。
  • 中學生挖出「虎符」,綠鏽磨落後露出金字,專家:這是國寶級文物
    隨著時代的發展,虎符文物的價值就越高,但在我國考古史中,所挖掘到的這一類文物並沒有多少,對文物缺失也成為了我國的大遺憾之一。在上世紀時期有位中學生挖盜虎符,綠鏽磨落後露出金字,專家:這是國寶級文物。當時楊東鋒的母親還生著病,身體很是虛弱,急需一筆錢到醫院去醫治,但家裡窮根本沒有多餘的錢,他想這個銅老虎如果真的是文物的話,或許能拿到博物館去碰碰運氣,給母親換點錢。 1978年11月30日天還沒亮,楊東鋒就已經起床趕往鎮上的陝西博物館。
  • 曾被嚴重低估的古董,文物站以20元的價格收購,卻能賣2.3億元!
    ,才導致了這麼一幕,下面我們就來說說那些曾被嚴重低估的古董文物。第一件:永昌大元帥金印這件文物其實和張獻忠有關,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張獻忠是誰,而只要和張獻忠有關的文物一旦出現,必然是引起很多人的爭搶,於是就有不少人動起了歪腦筋,而這個文物就是被打了「歪主意」,曾經的它被犯罪嫌疑人用800萬的價格出售了出去,然而根據專家們的估計,其實這個文物的價值至少是在千萬級別以上。
  • 中國第一玩家 著名文物專家 鑑賞家 收藏家——王世襄
    著名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鑑賞家、收藏家、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38年獲燕京大學文學院國文系學士學位。1941年獲燕京大學文學院碩士。1947年3月任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及編纂。1962年10月任文物博物館研究所、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副研究員。1980年11月任文化部文物局中國文物研究所研究員。
  • 遺產日民間文物鑑定熱鬧非凡:「來這裡,只為聽一句實話」
    作為「2020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物賦彩全面小康」主題活動唯一的線下活動點,上海市社會文物行業協會召集專家,首次在虹口區設點舉辦民間文物公益鑑定諮詢服務,過眼無數的專家為收藏者們耐心地答疑解惑。為了不讓特意趕來的市民們敗興而回,原定兩小時鑑寶的時間最終被延長了。
  • 古羅馬遺址出土多件2000年前皮革制文物,其中竟有皮製老鼠玩具!
    (網絡圖片) 建於古羅馬帝國時期的哈德良長城為英國的歷史地標,附近的文德蘭達要塞(Vindolanda RomanFort)更是蘊藏大量古時皮革文物,極具考古價值。當地博物館團隊上周六(5月16日)公布,在堡壘意外出土了一件可追溯至近2000年前的皮製小老鼠。考古學家是首次發現該類古羅馬文物,有助了解古人生活細節,窺探其玩味一面。
  • 他拿別墅換文物,捐給博物館時卻遭專家拒絕:我們不要假文物!
    他拿別墅換文物,捐給博物館時卻遭專家拒絕:我們不要假文物! 在我國的博物館內,文物的來源大抵有三種,第一種是考古出土,第二種是博物館購回,第三種則是民間捐贈,這些捐贈人大多都是無償捐贈,他們熱愛歷史,懂得尊敬古物,而在捐贈者之中,還有一些甚至會選擇將自己傾盡所有購回的文物捐贈,這樣的人是值得我們尊敬的。
  • 上海民間收藏文物鑑定無償為你掌眼
    原上海博物館工藝部副研究館員王正書正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著民間收藏亂象,轉頭只一打眼,就對前來鑑定玉石藏品的民間收藏者高先生說,「你這個都太新了。」張先生十餘年前偶然購買的《昌黎先生詩集注》被鑑定為清光緒木刻本,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和收藏價值「現在最怕就是兩種情況。一種是家裡有好東西,但是不清楚價值,隨便糟蹋掉,或者給人矇騙掉;還有一種自己完全沒有知識,跟著別人買,很容易上當受騙。」承載認為,在這種情況下,給市民收藏愛好者正確的引導,是非常有必要的。
  • 老司城博物館新增3件國家一級文物 為研究遺址提供直接證物
    老司城博物館新增3件國家一級文物為研究老司城遺址及土司文化提供直接證物華聲在線5月29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王洪)記者今天從湘西永順老司城博物館獲悉,經過我省文物鑑定專家組鑑定定級,該館明嘉靖十年鐵鐘、「皇明誥封昭毅將軍升授雲南右布政使北江彭公墓志銘」石碑、「明故龍虎將軍上護軍彭公諱世麒字天祥之志」石碑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 一件千年國寶,鑑定3次結果是仿品,他花50元買下,如今價值上億
    而我們這次要說的文物是一件千年國寶,被鑑定過3次,結果都是仿品,他花50元買下,如今已價值上億。這件被人稱為贗品的文物,是有著動物花紋的銅片。一個農民將銅片拿去陝西博物館,希望能夠讓專家鑑定他這件藏品的真假,他滿懷希望來到這裡,得到的卻是冷漠的拒絕。在他的再三懇求下,工作人員才勉強替他看了一下,都沒有仔細的鑑定,便斷定這是個贗品。當他拖著沉重的步子,懷著絕望的心情要離開的時候,被一位名叫陳尊詳的專家叫住。
  • 藝美君今天要帶大家挖挖這文物鑑定的黑幕
    這潭水究竟有多深浙江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壺王」被專家質疑為贗品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參與杭州「壺王」鑑定的4位專家均出自文物系統,其中張浦生和李伯謙是業內權威,然而質疑者楊靜榮也是故宮專家,文物鑑定「國家隊」內部起紛爭,反映出文物鑑定之難和公信力正在受到嚴峻挑戰,而在文博界,關於鑑定亂象的各種故事也在流傳。
  • 一英國人打撈中國沉船,偷了100件文物,砸了65萬件用於炒作
    然而,在20世紀末發現的一艘中國沉船上,一個英國人竟從船上偷走了100萬件文物,甚至為了炒作而砸掉其中的65萬件,實在令人痛惜。「泰興」號商船是1822年1月從廈門港出發前往印尼的為數不多的中國巨型帆船之一。由於船上裝滿了價值連城的貨物,為了避免沿途遭到海盜的洗劫,泰興號從西沙繞道而行。
  • 探秘重慶文物修復那些事
    攝影:記者 齊嵐森/視覺重慶棉籤、繡花針、鑷子、扳子……你可能想像不到,為了讓文物「延年益壽」,「文物醫生」竟會用到這些工具。你更不會想到,他們手持這些工具修復文物時,會有多麼如履薄冰。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紅巖革命歷史博物館、大足石刻研究院、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這4家文博單位修復文物的類型,涵蓋了我市的館藏文物、革命文物、石窟寺造像、考古出土文物。
  • 王立軍:真正專家只鑑定古玩真假,不估價
    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楊伯達等5名頂級鑑定專家,為騙子自製的「金縷玉衣」開出24個億的天價評估。某銀行兩位行長由此輕信了騙子的經濟實力,當發現被騙貸6個多億後不但未報案,還繼續為其違規提供資金4個多億,導致銀行最終損失5.4億多元。最後,這些鑑定專家承認,評估時大家連「金縷玉衣」的玻璃罩子都沒打開,只圍著走了一趟。
  • 參觀陝西歷史博物館,一定不要錯過的重要文物有哪些?
    文物數量在全國也是屬於領先,是中國的博物館大省。陝西歷史博物館是陝西地面上最重要的博物館,它是中國第一座大型現代化國家級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位於大雁塔西北側。館藏文物171.795萬件(組) ,其中,一級文物762件(組),國寶級文物18件(組),居中國博物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