贗品被專家鑑定為文物,博物館斥資百萬買下,真相卻赤裸打臉

2020-12-16 史料橫生

有句話叫做「自古高手在民間」,其實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可能也有偏頗之處,但是事實證明很多時候都是真的,就拿鑑寶來說吧,其實很多的民間收藏家的鑑寶能力完全超過了所謂的文物專家,畢竟這些民間收藏家絕對是實戰派,人家是一路走過來的,可不像那些專家就有一張文憑,毫無任何的實戰經驗。

這些年鑑寶出現的笑話還是蠻多的,比如著名的「金縷玉衣造假案」,還有那個「《嵩陽漢柏圖》」等等,這些都堪稱是鑑寶方面的笑話啊,而本文中我們將繼續介紹一個赤裸打臉文物專家的事情,確實也是讓人感到哭笑不得啊!

我們知道近幾十年前的時候,文物販子其實還是非常活躍的,盜墓現象也非常的多,為此當時市面上出現了許多文物售賣活動,這也是為什麼當時許多文物專家喜歡去古董街閒逛的原因,其實就是去撿漏,希望可以發現什麼好的寶貝。

在上世紀90年代,當時北京的潘家園古董市場上突然熱鬧了起來,有個文物專家就過去湊了下熱鬧,沒想到這次卻被他看到一件來自千年前的北魏陶俑,一看就是個真品,那做工那模樣簡直絕了,而且也通過一番打探得知這陶俑很可能是古墓出土的。

就這樣文物專家立馬和故宮匯報了情況,當時幾個故宮的文物專家一起趕到了北京的潘家園,然後開始鑑定,結果一直確認這就是北魏陶俑,鑑於這些陶俑的重要性,最終故博和其他幾個博物館合夥斥資百萬買了這一批陶俑回去。

可是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潘家園再度出現一批北魏陶俑,而且數量更加的多,這個事情讓文物專家們感到非常的迷惑,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於是幾個人就開始仔細的追查線索了,沒想到這一查卻發現了一個震驚的消息。

這批北魏陶俑根本不是什麼古墓出土的,相反卻是人為製作出來的,而製作這些陶俑的人就是來自洛陽的高水旺。

高水旺可不是個簡單的老百姓,此人是唐三彩燒制技藝的傳承人物,祖上就是幹這行的,而且水平非常的高超,而這一批北魏陶俑確認就是他做的。

但是其實高水旺也不知道這些人居然拿著他製作的陶俑當作真文物來賣,沒想到這些專家們居然都鑑定是真的,這確實有點打臉了,只能說高水旺的唐三彩技術實在是高得讓人嘆服啊!

相關焦點

  • 收藏家捐出一件「壺王」,鑑定後卻成為鎮館之寶,陶瓷專家:贗品
    說實話文物鑑定工作的確還是很有難度的,畢竟文物這個東西不是說你是專家,就一定能判斷其真假,專家也是有水分的,而且水分非常的大,真正能鑑定文物的人除了要一定的知識學歷,更多的還是實戰經驗,就比如人家馬未都,他才是真正的實戰派,泡在古玩界幾十年了,成天都在和古玩打交道。
  • 最低調的文物:專家3次鑑定都為贗品,他50元買走,如今價值上億
    於是他去找附近的一個博物館的專家去鑑定,可能是因為被騙的多了,這個專家看都沒怎麼看這個黑乎乎的東西,就說這是假貨。楊東鋒不甘心,又連續去找了三個人,但是他們都沒怎麼看出這個黑乎乎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從不樣式上來說很像是古代的「虎符」,但是它的形制和上面的字跡又與大家所知道的虎符格格不入,所以他們還是認定這是一個「贗品」。
  • 女士們拿這幅古畫上臺鑑寶,鑑定他是贗品
    中國是一個擁有數千年文化遺產的偉大國家,從古至今,留下了無數的文物,中國也非常重視文物保護,加大力度保護各類古墓葬和文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許多人會把閒錢投資到文物上,因此許多民間收藏家都有一兩件寶貝。然而外行人的眼光還是不那麼靠譜,一些鑑寶節目應運而生。
  • 中學生挖出「虎符」,綠鏽磨落後露出金字,專家:這是國寶級文物
    隨著時代的發展,虎符文物的價值就越高,但在我國考古史中,所挖掘到的這一類文物並沒有多少,對文物缺失也成為了我國的大遺憾之一。在上世紀時期有位中學生挖盜虎符,綠鏽磨落後露出金字,專家:這是國寶級文物。當時楊東鋒的母親還生著病,身體很是虛弱,急需一筆錢到醫院去醫治,但家裡窮根本沒有多餘的錢,他想這個銅老虎如果真的是文物的話,或許能拿到博物館去碰碰運氣,給母親換點錢。 1978年11月30日天還沒亮,楊東鋒就已經起床趕往鎮上的陝西博物館。
  • 上海民間收藏文物鑑定無償為你掌眼
    「看到沒,這些就是我剛才跟你說的情況,都是工藝品做舊的,就是贗品。」原上海博物館工藝部副研究館員王正書正向澎湃新聞記者介紹著民間收藏亂象,轉頭只一打眼,就對前來鑑定玉石藏品的民間收藏者高先生說,「你這個都太新了。」
  • 農民帶著傳家寶上鑑寶節目,鑑定是贗品,專家據為己有後賣8700萬
    文物古玩有著特殊的魅力,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在古玩上可以尋得這些文化的蹤影,很多人為了收藏古玩,不惜傾家蕩產也要買下心儀的古玩。但是很多人都是不清楚自己手中的古玩到底有多少價值的,畢竟玩古玩的人並不是鑑定專家,只能通過別人的介紹和自己的判斷,來推斷自己擁有的古玩的價值。
  • 聖經博物館所藏死海古卷,全部被證為贗品
    撰文 | 王塞北2009年,美國富商好必來公司(Hobby Lobby)總裁史蒂夫·格林(Steve Green)花費數百萬美元從文物市場購得16份死海古卷碎片,送至其本人耗資5億美元打造的聖經博物館供人參觀,被視為「鎮館之寶」。
  • 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12月民間收藏文物公益鑑定...
    受陝西省文物局委託,我館作為陝西省民間收藏文物鑑定諮詢單位之一,面向社會開展常態化民間收藏文物公益性鑑定諮詢服務。02鑑定諮詢承擔部門及專家儲備此活動由我館藏品管理部文物徵集科負責具體事宜,同時根據預約情況決定是否邀請外聘專家。
  • 王剛首度澄清「誤砸價值兩億文物」:砸的就是贗品,之前同情對方才...
    此後付常勇將碎片重新交由第三方鑑定,得到了正品的結論,於是將電視臺節目組和王剛等人都告上法庭,「誤砸價值2億的文物」一說也由此傳開。8年來王剛方面從未對此傳言有過回應,直到他最近新開了個人微博。經查,付常勇與北京電視臺自願籤署了《天下收藏藏品鑑定約定書》及《藏寶人承諾書》,同意經《天下收藏》欄目鑑賞專家組一致認定為贗品的藏品,由節目主持人在現場代為銷毀。該期節目三位鑑賞專家一致認為付常勇參加節目的藏品為現代仿品,節目主持人在「砸寶」前亦多次詢問付常勇是否選擇退出,付常勇明確表示「不退」。
  • 收藏家喜訊:國際文物書畫珠寶鑑定委員會在香港成立
    2008年,3月3日,為了規範藝術品市場,維護收藏者及投資者的正當利益,世界藝術家聯合總會旗下常駐深圳的國際文物書畫珠寶鑑定委員會日前在香港舉行成立儀式委員會匯集海內外一批傑出大師,宗旨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加強國際藝術文化交流合作,規範市場行為,為促進文化藝術和國際文物收藏鑑定交流健康繁榮發展貢獻力量
  • 當年因專家鑑定失誤,導致王剛誤砸2億文物,最終是如何收場的?
    但縱使是這般彌足珍貴的文物,當它們出現在央視所主辦的一檔節目《天下收藏》中時,竟也沒有辦法免去最終破碎的命運。當年因專家鑑定失誤,導致王剛誤砸2億文物,最終是如何收場的?那麼這件事具體是如何發生的呢?接下來便讓我們來從頭把這件事情發生的始末梳理清楚。
  • 王立軍:真正專家只鑑定古玩真假,不估價
    隨著文物收藏熱的升溫,電視中的文物鑑寶類節目也越來越多。然而,時下有不少鑑寶類節目,為了吸引眼球,聘請一些所謂的文物鑑賞家,在螢屏上故意誇大文物價值,唬弄廣大觀眾,誤導民間投資。在這些專家眼裡只有金子沒有標尺,甚至連一些掛著國家級頭銜的專家,也出於私利推波助瀾,知假賣假,甘願充當文物販子,以致類似估價24億元的假「金縷玉衣」、估價2.2億元的贗品「漢代玉凳」等醜聞接連不斷湧現。
  • 重慶漁民65元賣廢鐵柱,專家鑑定為2000年前文物,立即收歸博物館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們坐在家裡,總是能聽到那些推著三輪車走街串巷的吆喝聲:「收購廢舊彩電,電腦、冰箱、洗衣機,不論品牌、不論大小,我們一律按市場價回收……」他們這些人以收廢品為生,大喇叭是他們必備的道具。一天下來,收的東西也能裝滿一車,當然,裡邊不只是彩電,還有更多像是廢品、破銅爛鐵一類的東西。
  • 國際收藏|以局限的館藏品標準鑑定文物:是文物界的大問題
    瓷器的真偽鑑定一直是困擾文博界和藏家的大問題,鑑定市場的主體是專家,專家的認知水平是所謂標準器認知量的多少。 一些標準器一般是目前的館藏品,目前形成的瓷器鑑定的定論或學說就是館藏品這塊基石,現在要問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各代官窯瓷器生產了多少?有多少在現在的博物館中?
  • 浙江美術館舉辦高規格佛教造像展 經檢驗多是贗品
    美國專家的科學鑑定結果,原本被支持方視作有力證據,但經北京時間記者調查後發現,鑑定結果被篡改,變假為真。業內認為這是繼前不久的浙師大和北師大贗品文物捐贈事件後,國寶幫第三次攻佔國家文化重地。>>乾隆皇帝一生究竟收藏了多少贗品?
  • 比古董更難鑑定的,是古董「鑑定專家」,誰來鑑定他們?
    假如這個青銅器是真的,那就屬於國家級文物,涉案金額巨大,在80年代初,死刑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如果青銅器是贗品,那就不值錢,這倆盜墓賊就罪不至死。所以,這兩件文物的鑑定結果能直接左右人的生死。公安局找到了三位鑑寶專家,經三位專家一致鑑定,這兩件文物是真品,兩個盜墓賊伏法(嚴打期間死刑的訴訟期一般只有3天。)
  • 藝美君今天要帶大家挖挖這文物鑑定的黑幕
    這潭水究竟有多深浙江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壺王」被專家質疑為贗品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參與杭州「壺王」鑑定的4位專家均出自文物系統,其中張浦生和李伯謙是業內權威,然而質疑者楊靜榮也是故宮專家,文物鑑定「國家隊」內部起紛爭,反映出文物鑑定之難和公信力正在受到嚴峻挑戰,而在文博界,關於鑑定亂象的各種故事也在流傳。
  • 收藏家在日本買走名家字畫,專家鑑定為贗品,幾年後卻賣到上億
    近幾年來,隨著文物鑑寶節目的熱播,人們開始對文物收藏有了更多的認識,在節目裡,我們總能看到一些藏主帶來的文物,當主持人問到物品來歷時,許多人都稱是自己在古玩市場或者農村撿漏收的,雖然這其中的文物有真有假,但若是能有幸收到一兩件真品,絕對能讓人發一筆財了。
  • 契丹文字研究權威劉鳳翥:怎樣鑑定贗品文物
    本文選摘自《積累起來的贗品意識》一章,經出版社授權,澎湃新聞轉載。現標題與小標題為編者所擬。參觀帶契丹字的木屏風2005年10月6日上午,康丹(Daniel Kane,原名康德良)從澳大利亞打來電話說:他和妻子葉曉青剛從烏魯木齊回到澳大利亞。他們在烏魯木齊勝利路160號新疆民辦絲綢之路博物館看到許多西遼的文物,如木俑。
  • 文物專家最佩服的「造假大師」,曾令他們損失90萬,至今都是笑話
    這些年文物專家被欺騙的事件其實是非常多的,其中著名的無疑是被鑑定為24億價值的金縷玉衣了,當年這起事件確實是夠打臉的,幾個鑑定專家都還是故宮裡的,可以說技術水準絕對是頂級,但是卻將一件花了幾萬塊造假的金縷玉衣給鑑定成了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