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文物鑑定,大傢伙可好,一下子就會把鍋甩給專家了,這都說文物鑑定不正是專家們的事嗎?不知大家還有沒有印象,曾經有這麼一檔節目啊,一眾陶瓷古玩愛好者那是一湧而至,紛紛帶著自己家的寶瓷上場,但是運氣好的也許就升值,這專家要是說你這瓷不是真的,馬上就被主持人用錘子碎了,但專家說的話就真是對的嗎?今天藝美君要挖挖黑幕。
這潭水究竟有多深
浙江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壺王」被專家質疑為贗品事件,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參與杭州「壺王」鑑定的4位專家均出自文物系統,其中張浦生和李伯謙是業內權威,然而質疑者楊靜榮也是故宮專家,文物鑑定「國家隊」內部起紛爭,反映出文物鑑定之難和公信力正在受到嚴峻挑戰,而在文博界,關於鑑定亂象的各種故事也在流傳。
「國家隊」尚且無法取得一致認識,而在社會上,各種文物鑑定培訓班和鑑定機構如雨後春筍,一批批鑑定專家「新鮮出爐」,電視螢屏上,各路鑑定專家輪番登場,為捧著「寶貝」的藏家們掌眼,只是,不少「電視專家」只是在螢屏上風光,據稱,他們中的不少人上了拍賣行的「黑名單」,經其鑑定的文物一律被拒收,按照現行法規,國家承認的鑑定專家只有三類。
一是國家文物局主導的文物鑑定委員會,最為業界認可,二是文化部認證的鑑定專家,三是各省級或市級文物部門主導的鑑定委員會,法院和海關在辦案時首先考慮這三類專家,這些專家只對文博系統而不對社會和私人開展鑑定活動,因此各類鑑定活動和鑑寶節目,只能算是「群眾文化活動」,出馬的專家要麼是來自權威機構「走穴」,要麼就是草根專家。
專家靠不住,那儀器呢
傳統的文物鑑定,靠的是專家眼看手摸,憑感覺和經驗,俗稱「眼學」,然而花樣翻新的造假手段,讓專家們防不勝防,江蘇省古陶瓷研究會會長李紹斌說,陶瓷照X光一秒鐘就可以「變老」100年,很容易騙過熱釋光檢測,通過這種檢測,曾經測出一高仿唐三彩距今3000年的笑話,化學成分分析也不靈驗了,景德鎮明清瓷器釉的配方已被現代科技破解。
在景德鎮,你可以買現成的明代成化年或清朝康熙年的釉料,再在古代窯址取土燒制,做出的瓷器,其化學成分和古瓷完全相同,有專家表明湖南出土的一件陶器,在中科院檢測的年代是距今8000年至1萬年,然而送到牛津大學檢測時卻變成了幾萬年前,原因是該陶器在國內檢測時受到了輻射,顯然,「一次性」的科技檢測結果很難進行驗證,也就不大可靠。
文物鑑定之亂,源自全民收藏虛火太旺;而文物鑑定之亂,又為全民收藏火上澆油,甚至誤導大眾收藏理念,藝術品暴利催生了全民淘寶運動,據估算,全國搞收藏的人數達到8000萬至1億,然而絕大多數人並不是尊重文化,而是把收藏當做投資,窮人希望一夜暴富,富人希望財富保值增值,有的古董甚至成為「雅賄」之物。
在全民收藏時代,鑑寶節目滿天飛,鑑定專家層出不窮,然而在收藏界,文物真假難辨、參與造假、賣鑑定證書等新聞也層出不窮,文物鑑定憑眼力和科技檢測到底靠不靠得住?在收藏紅火、造假猖獗的時代,文物鑑定這潭水到底有多深?因此,呼籲建立行業的退出機制和黑名單制,對那些被多次證明缺乏鑑定能力並惡意擾亂市場的專家,必須摘下他們頭上的「光環」。
========================
這是中國千年不斷傳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傳的智慧,
更是書寫在血液裡的祖先密碼。
您且留步來聆聽這生活的脈搏,
關注我們,一同感受陶瓷藝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