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晶片禁令之中,頻繁給予美國企業「特權」的做法,正導致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開發自己的半導體產業鏈,以保障本國企業的利益不遭受損害。
在歐盟為主導的17個國家宣布加入《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計劃在3年內投資1450億歐元,發展自己的半導體技術。
大家都知道,在華為遭受「卡脖子」的局面之後,國內半導體企業已經開始布局晶片製造技術的攻關。
為了解決晶片製造過程中的難題,中芯更是委任了蔣尚義為董事會副董事長。但此舉卻引起了連鎖反應,梁孟松因此遞交了辭職申請。
能否成功留下兩人,是中芯未來在晶片代工領域,能否迅速完成崛起的先前條件。畢竟這兩位技術人才,都是晶片製造行業內的大牛。
梁孟松遞交辭職申請的這一個難題,終於在近日得到了解決。
難題終於被解決!
據悉,中芯目前已經發布了官方的工改,表示梁孟松將會繼續擔任中芯聯席的CEO位置。蔣尚義也被留了下來,兩位技術大牛如果中芯通力合作,國內晶片製造產業追趕的速度也將會大幅度提升。
此外,中芯也傳來了有關光刻機的好消息,蔣尚義來到中芯之後就EUV光刻機問題與ASML進行了談判。
此舉,有望提前ASML生產的EUV光刻機,對國內企業供應的時間。同時,中芯還拿到了成熟製程關鍵供應的許可證,包括工業的EDA軟體、設備以及關鍵的原材料等。
這則消息,也被國內的權威媒體證實,在成熟工藝下的晶片代工領域。中芯已經可以正常運作,只是在高端的晶片製造技術上,仍受到設備以及技術的限制。
國產晶片迎來轉機
目前來看,中國的EDA工業軟體已經在開發,即便中芯無法取得授權。國內完全自主的產品也會問世,同時在中端的光刻機上。上海微電子已經研發出了首款國產的28納米光刻機,後續通過多重曝光以及工作檯的輔助。可以對目前市面上,大多數的成熟工藝下的晶片進行加工。
在高端的晶片製造技術上,暫時被「卡脖子」是不爭的事實。只有國產技術跟上來,才能夠擺脫被外界封鎖的局面。在美國修改規則後,華為已經全面進入半導體產業鏈,以此來催化國產晶片製造技術的發展。
中科院在關鍵時刻的入局,也為國產晶片製造技術帶來了一些轉機。如今,中芯解決了高端人才的問題,留下了梁和蔣,相信在不久之後國產晶片還會有所轉機。
寫在最後
綜上所述,晶片製造技術的國產化,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特徵。如今,不僅是中國企業,還有越來越多的半導體公司,開始摒棄美國的技術標準。如此局面之下,國產晶片的發展也會越來越快。
從EDA軟體、光刻機再到晶片的封裝。國內企業在晶片製造技術的成熟工藝下,已經開始逐步完成自給自足。美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放寬了對中芯的技術封鎖。
相信不久的將來,不僅是成熟工藝下的晶片產品,在高端的晶片產品上我國也能夠完成國產化的生產。對此,你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