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爭著寫詩,詩城奉節究竟有何魅力?看完景色後知道了原因

2021-01-11 explorer羽睿

奉節。走到江北,山巒巨大的輪廓迎了上來。第一次見到長江三峽是95年的時候。和父母一樣坐船遊三峽,瞿塘峽是第一峽。25年了,墨韻未改。雲霧中,山水翕然一色,難怪十元的主色調會設計成靛青色,這就是瞿塘峽口的色彩啊。遠處隱約可見的那個山尖位置都跟十元背面的風景一致。瞿塘峽夔門,我正在人民幣上的風景中。

走進白帝城,登上山頂,隔江望去,這個角度更接近十元背面的畫面。冬天的重慶難見陽光,晦澀而陰冷,這天陽光卻如期而至,奢侈地將江水印染得碧綠如玉。雖然正值嚴冬,但金黃的枝葉與綠蔭一道形成天然的畫框,將山水裱入其中。

山尖正是三峽之巔,是遊客所能到達的制高點,也是領略瞿塘峽之險峻的最佳觀景臺。

那個小小的山尖似乎觸手可及,但駕車前往竟有1小時的車程。盤旋上山的過程並不枯燥。大片的臍橙林碩果纍纍,停下車來,包含負氧離子的空氣中一片果香。隨手便可買走最新鮮的奉節臍橙。橙子的酸甜滿溢於上山路,墨色的山、碧色的水,繚繞的雲還有蓊鬱的森林——難怪奉節是諸多文人墨客的靈感繆斯,這一切教人怎能不想吟詩作賦呢?

冬日暖陽醞釀著一種期待,途徑的一花一木是期待最具象的色彩和形狀。難以想像登上那個山尖後是怎樣的壯麗。

抵達三峽之巔已接近日落。濃鬱的橙光沿著山崖一瀉而下,帶著冬日依然蔥蘢的青翠,與長江合而為一。繁茂的樹木傲立於崖壁,時有落葉飄下。杜甫寫下《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之前一定看到過相同的景色,或許他就站在這裡。

落日猶如被長江蒸發的巨量水汽洗滌過一樣,散發著溫潤的光,江水洗滌著日光的同時也蕩滌著人的心靈。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感嘆油然而生。

老徐把無人機徐徐升空,回傳的畫面上,視線隨著懸崖陡壁轟然墜落,伴著強烈的失重感,令人膽寒。

在最陡峭的地方修有一處玻璃棧道。走到玻璃棧道上,也就擁有了騰雲駕霧的神力。懸在空中,腳下的長江奔流而過。山之險峻,江之湍急,一覽無餘。

從「朝辭白帝彩雲間」到「閭閻繚繞接山巔」,從白帝城到三峽之巔,在空間與形色的轉換中,詩城奉節的涵義被詮釋得淋漓盡致。

相關焦點

  • 好山好水好風光 有詩有橙有遠方: 詩城奉節的「前世今生」 帶您...
    千百年來,有很多著名詩人都在奉節留下傳世名篇,「天下第一快詩」《早發白帝城》、「天下第一律詩」《登高》、「天下第一情詩」《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天下第一景詩」《康熙·六言詩》均產生於這裡,成就了奉節「中華詩城」之美譽。當代奉節人,仍然保持著「人人讀詩、人人寫詩、人人唱詩」的良好狀態。
  • 杜甫經常寫詩給李白,李白卻沒任何回復
    杜甫經常寫詩給李白,李白卻沒任何回復被稱為古今七言第一的「萬裡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由杜甫抄刀手筆,於此杜甫也被稱為了「詩聖」,那麼這個詩聖又是不是有些言過其實呢?杜甫在世時,也僅僅是一個小官員以及一個「悲觀主義者」,多一詩歌來惆悵情緒,詩聖之名是後世之人給他戴上的,但不得不說這個帽子的含量有點「假」。如何假?我覺得分量遠遠不夠,杜甫的詩不僅僅是局限在文壇之上,也不是一味的述盡惆悵,更多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一幅畫卷,「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 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去世後皇帝寫詩緬懷,不是李白杜甫
    唐代是詩歌的天堂,在大唐近三百年的國祚中,湧現出了一大批著名的詩人,有瀟灑飄逸的詩仙李白,有憂國憂民的詩聖杜甫,有好吟邊塞的詩家天子王昌齡......他們有的居廟堂之高,有的住江湖之遠,雖然他們都寫出了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但只有一人,在其死後,還讓大唐的一國之君作詩緬懷,他就是唐代三大詩人之一
  • 杜甫以詩寄情,贈詩十五首給李白,李白只回兩首!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說說李白和杜甫之間的故事,小編在讀書時,可是背了不少「李杜」二人的詩,想想就是一把辛酸淚。李白和杜甫一位「詩仙」一位「詩聖」,是唐朝甚至整個古代詩壇中最閃耀的兩顆星。杜甫在認識後李白後,寫了十五首詩給李白,杜甫對李白仰慕已久,但李白收到杜甫的詩,卻沒有都回復。
  • 李白和杜甫誰更技高一籌?讀完他們描述長江的詩,答案一目了然
    其實,兩人或許完全沒有可比性,畢竟寫詩的風格完全迥異。李白的詩是浪漫主義的,奔放熱情的。而杜甫的則是現實主義,悲天憫人的。由於風格不同,比起來顯然有失公允。 之所以會如此,無不在於兩位詩人的出身。李白那會正值盛唐時期,再加上他也是富商巨賈家庭出身,從小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自然不會產生杜甫這般苦大仇深的情緒。
  • 杜甫太瘦,李白寫了首詩「譏諷」他,初讀令人捧腹,再讀讓人落淚
    詩中的主人公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和李白。因為杜甫太瘦,李白寫下一首搞笑詩作「譏諷」他,初讀令人捧腹,再讀卻讓人落淚。它就是《戲贈杜甫》。全詩如下:飯顆山頭逢杜甫,頂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  這首詩大約作於公元748年的秋天。當時,李白年近50,滿腹才華與報負,卻因為「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而被賜金放還,四處漫遊。
  • 杜甫給李白寫了一首詩,表面看似「高端黑」,暗裡狂吹「彩虹屁」
    在唐朝,李白最火的那些年,杜甫「毫無名氣」,只能跟在詩仙屁股後面做一個小迷弟,所以近來網友開玩笑說,杜甫為李白寫了一輩子詩,卻沒有得到過回應,哎,要我說這都是瞎操心,能和偶像一起交上朋友一起睡,寫不寫詩哪有那麼重要!杜甫為什麼如此愛李白呢?
  • BBC為杜甫拍紀錄片,58分鐘密集點名這20首詩,有何深意
    有網友評論,「為治癒我們破碎的世界,團結一致,請讀杜甫的詩,這對世界是有好處的。」杜甫大約有1500首詩被保存下來。《指環王》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麥克萊恩(Ian McKellen)爵士在片中為我們朗誦了十餘首杜甫的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分別是哪些詩,有何深意。
  • 杜甫名句「星垂平野闊」水平是否能碾壓李白詩?明清文人爭論不休
    不過文學的東西本就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再者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所以要在文學成就上強行將兩人分個高下,不僅沒有太大意義,而且也沒有太大的說服力。不過杜甫曾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是仿寫李白的詩句,單從這兩首詩我們倒是可以看一看,到底是李白技高一籌還是杜甫超越了李白的原詩句。一、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 飲中八仙歌,李白與杜甫間的不解之緣
    亦有梁宋遊,方期拾瑤草。在這首詩立,杜甫完全就是一副鐵粉的姿態,不僅投李白所好引用了大量的道家術語,還和李白約定一起到梁州、宋州一帶去採拾瑤草。李白也很給小迷弟的面子,回家收拾一番後到了秋天又返回洛陽與杜甫會合,兩人一起渡過黃河,登上王屋山的小有清虛洞天去參拜道士華蓋君,可惜的是,他們到的時候,華蓋君已經逝去多時了,他們無奈的返回,又去往陳留,之後,他們遇到了另一位詩人高適,三個浪蕩詩人便在一起度過了一個浪漫而放蕩的秋天,三人一邊玩一邊寫詩鬥才華,還一邊吹牛喝酒,一路歡暢的遊汴州玩大梁,在大梁,也就是開封西北部,大家一起攀登了古吹臺,也就是當年師曠吹樂的地方
  • 奉節「三峽之巔」獲批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中國最美在長江,長江最美在三峽,三峽最美在奉節,奉節最美在三峽之巔。」作為長江三峽至高點的三峽之巔海拔1388米,今年5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三峽之巔」景區全長十公裡,遊覽景點有天音神道、丹青崖、青雲梯、彩雲臺等十七處景觀,不管是徒步還是駕車前往,一路上山奇水美,風光無限。站在三峽之巔觀景臺,遊客可欣賞瞿塘峽兩岸如詩如畫的風景。
  • 杜甫在草堂寫的一首詩,只有20字卻妙絕千古,詩聖寫詩已入化境
    杜甫是唐朝和李白齊名的大詩人,他出身於一個書香門第,祖父是初唐「文章四友」之首的杜審言,母親崔氏也是名門望族之後。所以杜甫也曾有過富貴無憂的青少年生活,只是後來家道中落,再加上連年的戰亂,使得他窮困潦倒。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當時的杜甫因為回鄉探親,所以躲過了一劫。
  • 李白告別此地,帶走家喻戶曉的名詩;杜甫來此,吟出七律之冠
    去年的《中華詩詞大會》是在重慶奉節縣拉開帷幕的,這也讓「詩城」奉節再度受到國人關注。它確實是一個奇妙的城市,明明只是在西部,遠離中原,歷史上卻有過白帝城託孤的故事,更引得李白、杜甫、白居易、劉禹錫、蘇軾、陸遊等文化名人駐足於此,憑弔懷古,相互唱酬應和。最著名的,當然是李白的那首《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 千裡江陵一日還。
  • 詩仙詩聖巔峰一戰,李白寫出七絕第一,杜甫呢?
    李白比杜甫大11歲,經歷卻完全不相同。李白經歷了整個盛唐局面,而杜甫經歷安史之亂,經歷了「國破山河在」的破碎山河。但當時的杜甫沒有李白有名氣,而且李白還很有個性,而杜甫生性低調含蓄,老實。李白對於他來說就是偶像一般的存在,他寫了很多關於讚美李白的詩篇,把最好的讚美都留給了李白,他在李白面前完全就是一個「小迷弟」的形象。
  • 同一地點,杜甫一首便拿下唐詩第一稱號,李白8首也難以匹敵!
    說起唐詩,最耀眼的兩位大咖級別人物便是杜甫和李白,一位稱為「詩仙」,寫詩浪漫瀟灑,頗有仙氣和傲氣,讀來讓人稱快,有忘卻煩惱的功效;一位被稱為「詩聖」,寫的詩工整規矩,多為老百姓苦難和國家興亡發聲,讀來仿佛是在閱讀一幕幕的歷史,讓人沉重卻引人深思。
  • 李白寫下這首千古絕詩給杜甫,病榻之上懷念友人,道盡思念的滋味
    唐代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是惺惺相惜的朋友,二人的詩給後人留下了深遠的影響,李白曾在病榻之上寫下一首經典絕詩,懷念友人杜甫,回憶過往曾經的點點滴滴,感慨時光匆匆和人生悲歡。今天我們便要來一起品讀這首思念杜甫的詩歌,感受這份友誼的珍貴和思念的滋味。
  • 一顆天然果 品出文化味——「詩城」奉節的農文旅融合之道
    新華社重慶1月5日電題:一顆天然果 品出文化味——「詩城」奉節的農文旅融合之道新華社記者李松、王曉曈在有「中華詩城」之稱的重慶奉節縣,臍橙是有文化味道的:縣裡的一家農業企業,在自家的精品果上,貼上了二維碼標籤。
  • 負能量的人有多可怕:我是李白,我也不和杜甫做朋友
    不過很多人在說到李白和杜甫的關係時,多半會為杜甫鳴不平,感覺是兩個人一生在上演一個虐、一個追的劇情。證據就是杜甫一生不斷地給李白寫詩,可考證的就有15首。而李白寫給杜甫的可考證的只有4首。當然還有人說是在李白被流放後戰亂不斷,可能是李白寫了,但是被遺失了。其實算起來,自杜甫《夢李白二首》後,確實李杜之間互動就少了,可是原因真的就是車馬很慢、世道很亂嗎?
  • 李白的詩:《早發白帝城》
    《早發白帝城》作品評述  【註解】:  1、白帝:今四川省奉節  2、江陵:今湖北省江寧縣。縣。  3、一日還:一天就可以到達。  【韻譯】:  清晨,我告別高入雲霄的白帝城;  江陵遠在千裡,船行只一日時間。
  • 李白被誤讀最深的一首詩,事實上被誤讀的還有杜甫
    杜甫的詩裡有「家家養烏鬼,頓頓食黃魚」的句子,當時很多讀書人都理解說,在夔州、峽州一帶還有叫鬼戶的,就是蠻夷之人,他們的頭領叫做「鬼主」,但是沒有聽到過有「烏鬼」的說法。況且鬼戶這個說法,是對蠻夷之人的稱呼,又怎麼可能家家去養呢?這肯定是寫錯了,或者是後人傳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