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又叫做土豆或者洋山芋,與小麥、稻穀、玉米、高粱並稱為世界五大作物,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馬鈴薯黑脛病發病率也是逐年提高,造成馬鈴薯大面積減產,給種植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1、發病症狀
馬鈴薯黑脛病從苗期到生育後期,都有可能發病,主要危害植株莖基部、薯塊等。當馬鈴薯幼苗生長到15-20釐米時,就開始出現發病症狀,表現為植株矮小、葉色褪綠黃化,節間短縮或者葉片上卷,莖基以上部位組織發黑腐爛,最終導致植株萎蔫而死。由於馬鈴薯莖基部、地下部受害,會影響到水分、養分吸收和傳導,容易造成不能結薯或者結薯後停止生長,並容易發生腐爛,且根系不發達,很容易就從土中拔出。當植株莖部發黑以後,橫切莖可見3條主要維管束,均變為褐色。當薯塊染病後,始於臍部,呈現放射狀向髓部擴展,發病部位呈現黑褐色,橫切可見維管束也變為黑褐色,用手壓擠皮肉不分離。當土壤溼度大時,薯塊會變為黑褐色,腐爛發臭,但又區別於青枯病。發病較輕時,只是臍部呈現很小黑斑,重病植株的病薯會在收穫時呈現腐爛狀。種薯染病腐爛成黏團狀,不能發芽,或剛發芽就腐爛在土中,不能出苗。
2、防治措施
防治馬鈴薯黑脛病,我們一定要因地制宜,綜合運用各項防治措施。
(1)從無病地區調種,加強檢疫
馬鈴薯黑脛病主要依靠帶病種薯傳播蔓延,選用無病種薯是防止馬鈴薯黑脛病擴展蔓延的主要措施。
(2)肥料選擇
在選擇肥料時,應該儘量傾向磷肥、鉀肥,因為在馬鈴薯生長前期,磷肥可以促進長根,到了後期,主要作用於果實、種子,使其能夠正常生長;鉀肥主要促進長莖杆,更有利於早期抑制黑莖病產生,為馬鈴薯正常生長提供必要條件。
(3)藥劑浸泡種薯
黑脛病菌主要存在於維管束中,一般藥劑很難殺死薯塊內部的致病菌。採用藥劑浸泡種薯,通常用0.05%-0.10%春雷黴素溶液浸泡種薯30分鐘,然後取出晾乾即可播種。
(4)及時摘除病株
在大田種植時,如果發現病株,我們應該及時全株拔除,併集中銷毀,在病穴及周邊撒上少許熟石灰。到了後期,病株要連同薯塊提前收穫,避免同健壯植株同時收穫,防止薯塊交叉感染。
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如果出現黑脛病,推薦用5%丙烯酸-惡黴-甲霜水劑1000-1500倍溶液、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溶液防治,根據病情輕重緩急,3-5天澆灌一次,可以避免病原大面積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