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進入結薯期,需嚴防黑脛病,找準病因,積極預防是關鍵

2020-12-15 新農村婦女主任

馬鈴薯又叫做土豆或者洋山芋,與小麥、稻穀、玉米、高粱並稱為世界五大作物,隨著馬鈴薯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馬鈴薯黑脛病發病率也是逐年提高,造成馬鈴薯大面積減產,給種植戶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1、發病症狀

馬鈴薯黑脛病從苗期到生育後期,都有可能發病,主要危害植株莖基部、薯塊等。當馬鈴薯幼苗生長到15-20釐米時,就開始出現發病症狀,表現為植株矮小、葉色褪綠黃化,節間短縮或者葉片上卷,莖基以上部位組織發黑腐爛,最終導致植株萎蔫而死。由於馬鈴薯莖基部、地下部受害,會影響到水分、養分吸收和傳導,容易造成不能結薯或者結薯後停止生長,並容易發生腐爛,且根系不發達,很容易就從土中拔出。當植株莖部發黑以後,橫切莖可見3條主要維管束,均變為褐色。當薯塊染病後,始於臍部,呈現放射狀向髓部擴展,發病部位呈現黑褐色,橫切可見維管束也變為黑褐色,用手壓擠皮肉不分離。當土壤溼度大時,薯塊會變為黑褐色,腐爛發臭,但又區別於青枯病。發病較輕時,只是臍部呈現很小黑斑,重病植株的病薯會在收穫時呈現腐爛狀。種薯染病腐爛成黏團狀,不能發芽,或剛發芽就腐爛在土中,不能出苗。

2、防治措施

防治馬鈴薯黑脛病,我們一定要因地制宜,綜合運用各項防治措施。

(1)從無病地區調種,加強檢疫

馬鈴薯黑脛病主要依靠帶病種薯傳播蔓延,選用無病種薯是防止馬鈴薯黑脛病擴展蔓延的主要措施。

(2)肥料選擇

在選擇肥料時,應該儘量傾向磷肥、鉀肥,因為在馬鈴薯生長前期,磷肥可以促進長根,到了後期,主要作用於果實、種子,使其能夠正常生長;鉀肥主要促進長莖杆,更有利於早期抑制黑莖病產生,為馬鈴薯正常生長提供必要條件。

(3)藥劑浸泡種薯

黑脛病菌主要存在於維管束中,一般藥劑很難殺死薯塊內部的致病菌。採用藥劑浸泡種薯,通常用0.05%-0.10%春雷黴素溶液浸泡種薯30分鐘,然後取出晾乾即可播種。

(4)及時摘除病株

在大田種植時,如果發現病株,我們應該及時全株拔除,併集中銷毀,在病穴及周邊撒上少許熟石灰。到了後期,病株要連同薯塊提前收穫,避免同健壯植株同時收穫,防止薯塊交叉感染。

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如果出現黑脛病,推薦用5%丙烯酸-惡黴-甲霜水劑1000-1500倍溶液、50%苯菌靈可溼性粉劑800-1000倍溶液防治,根據病情輕重緩急,3-5天澆灌一次,可以避免病原大面積傳播。

相關焦點

  • 馬鈴薯黑脛病致缺苗斷壟、塊莖腐爛,減產30%-50%,如何有效防治
    馬鈴薯是糧菜兼用的高產作物,對產量影響最大的病害主要有晚疫病、黑脛病、病毒病等。晚疫病在前面文章已經講述,這次說一下黑脛病。馬鈴薯黑脛病又稱黑腳病,是一種細菌性土傳病害,因莖基部變黑的症狀而得名,從馬鈴薯發芽到後期都可發病,具有發病早、發病快、死亡率高、防治困難等特點,是危害馬鈴薯生產的一種重要病害。
  • 馬鈴薯種薯如何拌種
    ,像馬鈴薯軟腐病,馬鈴薯黑脛病、枯黃萎病都有可能從切種環節傳染。切薯前可接觸陽光曬種,在拌種後嚴禁接觸陽光,尤其溼拌種後要在遮陽通風的地方晾乾,儘量避免直接接觸水泥地面。2.3 切刀消毒一些種傳病害,環腐病、黑脛病、病毒病等是通過切刀把病菌、病毒傳到健薯上的。
  • 冬種馬鈴薯備耕播種病蟲害防治指導意見
    冬種馬鈴薯備耕播種病蟲害防治指導意見  進入11月下旬,我市的晚稻收割已基本完成,且全市的天氣較為平穩,期間未出現明顯的持續陰雨天氣,有利於開展冬季閒田馬鈴薯的種植準備。冬種馬鈴薯播種前要著重做好農田土壤的消毒及殺滅地下害蟲,同時要注意馬鈴薯的選種、種子消毒,防止播種後薯塊腐爛及地下害蟲啃食,對奠定馬鈴薯產量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一、預防馬鈴薯種薯腐爛:  1.苗床土壤消毒:可選用95%敵克松可溼性粉劑每平方土壤0.4千克兌細土15-20千克;或用53%甲霜靈?
  • 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只長秧子不結薯,到底啥原因?
    但是有的村民在種植馬鈴薯的過程中,發現地上的秧子長勢很好,而地下的根部卻不怎麼結薯,這是為啥呢?其實,馬鈴薯只長秧子不結薯的原因有這麼幾種,只要我們找出問題所在,就不難解決。第一,播種太晚。一般情況下,露地播種馬鈴薯的適宜期是一月下旬至二月上旬,出苗後的這段時間,白天氣溫大約在20度,夜晚氣溫大概在15度,此時溫度不高,日照也合適,非常有利於薯塊的生長。但是如果推遲到三月份再種植馬鈴薯,就有點晚了,因為此時白天的氣溫已經達到25度,而且日照也長了,薯塊自身的養分全都往上輸送,供應給枝葉了,出現只長秧子不結薯的這種情況也就不難理解了。
  • 馬鈴薯的營養價值-馬鈴薯的種植技術
    根據馬鈴薯的來源、性味和形態,人們給馬鈴薯取了許多有趣名字。例如:我國,山東魯南地區叫地蛋,雲南、貴州一帶稱芋或洋山芋,廣西叫番鬼慈薯,山西叫山藥蛋,安徽部分又叫地瓜,東北各省多稱土豆。鑑於名字的混亂,植物學家才給它取了個世界通用的學名——馬鈴薯。馬鈴薯可作為蔬菜製作佳餚,亦可作為主糧。
  • 馬鈴薯塊莖開裂原因揭秘!
    另外,馬鈴薯塊莖形成、膨大期的溫度以15~18℃為宜,超過25℃塊莖生長緩慢,超過30℃不利於營養物質的積累。溫度適宜時,馬鈴薯塊莖迅速膨大,但是若遇到高溫或降溫,致使馬鈴薯塊莖外層細胞分裂速度減慢,而塊莖內部細胞還處在迅速分裂生長,這樣使塊莖外層與內層細胞生長速度產生不平衡,極易造成馬鈴薯塊莖出現開裂現象.
  • 針灸巧治膝關節滑膜炎 找準病因是關鍵
    通過這個病例,於春軍主任告誡跟診大夫,看病找準病根是關鍵,診斷正確才能治療得當。於主任還進一步科普了膝關節滑膜炎的病因及預防。於主任談到,膝關節滑膜是人體關節中面積最廣、結構最複雜的,也是形成最大的滑膜腔,並且形成皺裂以適應膝關節的各種運動。由於膝關節負重大、運動多,最易受到損傷,後期可發生長時間腫脹及關節變形。
  • 水稻冬閒田可種植馬鈴薯嗎?種植什麼品種較好,如何種植管理?
    種植也要考慮前後茬作物及氣候對馬鈴薯出苗結薯影響,避免爭地情況,避免播種過早氣溫高導致馬鈴薯爛種而影響出苗。根據江西、廣東兩地的主推技術看,廣東地區冬種馬鈴薯適時時期為10月20日至12月30日,江西贛南、贛中地區12月中下旬-1月上旬,贛北、贛東北等地區1月上中旬-2月上旬。1、水稻冬閒田可種植馬鈴薯嗎?
  • 馬鈴薯塊莖開裂原因大揭秘
    3.降水與溫度的影響  在馬鈴薯塊莖開始膨大時,如遇乾旱就會使塊莖膨大速度減慢,而在此時若遇到大雨或者連續雨水,馬鈴薯因吸收水分充足,塊莖膨大速度加快,致使塊莖出現開裂現象。  另外,馬鈴薯塊莖形成、膨大期的溫度以15~18℃為宜, 超過25℃塊莖生長緩慢,超過30℃不利於營養物質的積累。
  • 馬鈴薯發芽期的管理技巧
    春馬鈴薯的田間管理,應從「早」字出發,總的要求是前期早發、中期穩長、後期晚衰,開花前爭取早追肥,早培土,開花後應看天、看地、看苗澆水,以利促棵攻薯
  • 馬鈴薯生產技術,你知道都有哪些至關重要的環節,看過的都收藏了
    一、馬鈴薯栽培技術1.選用優良種薯,預防種性退化選用良種是馬鈴薯高產栽培最經濟有效的措施。60年代後雲南引進了一些良種,如馬爾科、米拉、克疫等,逐步取代了過去的老品種。但由於沒有良種基地,良種繁育制度不健全,種薯在高溫下生長,導致病毒侵染,種薯帶毒,植株結的薯塊帶有潛伏病毒,下年作種,代代相傳,導致薯塊小,芽眼增多變深,抗性減弱,產量降低,薯形變化等。這種病毒我國常見的有5-6種,病毒侵染主要是通過蚜蟲。因此要培養繁殖無病毒的種薯必須在高海拔冷涼無蚜蟲的地區。目前應積極引進抗病耐病的高產優質品種,創造良好的栽培條件,提高種性。
  • 馬鈴薯
    以保持土壤溼潤,地皮見幹、見溼為宜,收穫前10天不澆水,以防田間爛薯,如果發現植株有瘋長趨勢,可在顯蕾期(4月下旬5月初)每畝噴50~100g15%的多效唑進行控制。苗前耮一遍,有提高地溫兼滅草作用;幼芽頂土時進行一次深耕、淺培土;苗出齊後及時鏟蹚,提高地溫;發棵期進行第三遍鏟蹚,高培土,利於塊莖膨大和多層結薯。馬鈴薯是中耕作物,結薯層主要分布在10~15cm的土層中,因此需要疏鬆的土壤環境。
  • 抓好馬鈴薯田間管護促快長保高產
    冬季種馬鈴薯苗情簡報2020年第9期欽州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編2020年12月8日抓好馬鈴薯田間管護促快長保高產目前我市馬鈴薯已基本完成種植,種植早的已進入結薯膨大期,種植遲的也基本齊苗二、馬鈴薯苗情監測點田間調查情況浦北縣江城街道六橋村馬鈴薯生態區域動態監測點,12月2日調查:10月23日種植的馬鈴薯,長勢良好,平均株高24.9釐米,平均莖粗0.7釐米,部分植株已開始結薯。
  • 馬鈴薯在種植過程中有哪些病害?掌握以下有效的防治方法是關鍵
    馬鈴薯就是我們常見的土豆、洋芋、山藥蛋,各地的叫法不一樣。馬鈴薯可以作為糧食使用,有和胃、健脾、益氣的功效,可以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還有解毒、消炎之功效,特別是中老年人,經常吃馬鈴薯可以預防中風。最終薯塊感病形成病斑,薯肉變褐色、軟腐。防治方法:一旦發現病害,可以使用錳鋅·氟嗎林粉劑、退菌特、殺毒礬兌水噴霧。
  • 為什麼馬鈴薯只長枝葉不長薯,可能你忽視了這幾點
    在我的農村老家,很多人都喜歡種植馬鈴薯,當然大多數都不會種太多,只是自己吃的。可能馬鈴薯相對喜歡在土質較為鬆軟的地方生長,尤其是偏細沙質的土壤種長的會比較好。那麼種植馬鈴薯如果沒有經驗,管理不到位,也確實可能造成只長秧苗不結薯的情況,那麼有哪些原因可能造成馬鈴薯不結薯呢?1、種植的時間不對。我們南方地區種植馬鈴薯一般會比北方早一點,像山東地區馬鈴薯種植面積較大,當地應該在3月下旬種馬鈴薯比較適合。
  • 馬鈴薯膨大期是什麼時候,這一時期哪些特點,要如何管理才能高產
    馬鈴薯地下塊莖膨大期,也就是馬鈴薯植株的主莖完成生長,開始側生莖葉的生長發育期,此時植株的葉面積逐漸達到了最大值,莖葉和塊莖的乾物質的量已經達到平衡,進入以地下塊莖生長的結薯期。這個時期除了在外觀上可以看見側枝開始生長以外,馬鈴薯開始現蕾,這一時期就是馬鈴薯的塊莖膨大期,當馬鈴薯進入盛花期,也是馬鈴薯結薯最多、膨大需要更多營養的時期。馬鈴薯塊莖膨大期是光合產物向地下新生塊莖轉移,決定馬鈴薯產量形成的關鍵時期。馬鈴薯塊莖的體積和重量開始迅速增長,直到收穫,馬鈴薯植株葉片開始從基部向上逐漸枯萎,甚至脫落,總葉片面積迅速下降。
  • 馬鈴薯生產技術,水肥管理要上心,科學種植很關鍵
    馬鈴薯生產技術(一)育苗1.品種選擇日光溫室冬春茬馬鈴薯栽培應選用早熟、耐低溫、耐弱光的脫毒種薯,如「魯引1號「冬農303」等品種。4.種塊處理曬好的種薯分級切塊,選留壯芽,除去尾芽、病弱芽,塊應切成立體三角形,芽眼靠近刀口,每芽塊大小25g以上,每千克種薯切塊40~60塊,切到病薯要隨時剔除,同時將刀片用75%酒精或3%來蘇爾液消毒,切完後種塊刀口處蘸乾草木灰待播種。
  • 2020年秋馬鈴薯播種期預報
    根據氣候趨勢預測及「重慶市晚秋作物生產計劃農業氣象綜合決策系統」模型推算結果,目前我市各地陸續進入秋馬鈴薯適宜播種期,現發布2020年秋馬鈴薯播種期預報,供相關區(縣)制定秋馬鈴薯生產計劃參考。一、適播期預報1、適播熟性品種
  • 想要馬鈴薯產質好,這些病蟲害防治一定要做好,一起來看看
    一年四季分明、縣內年平均氣溫17.3℃,年均積溫6314.5℃,年平均降水量1154.3毫米,無霜期290天,利於馬鈴薯各種病蟲害發生。作為農業結構調整重要農作物的馬鈴薯在我縣常年種植面積在22萬畝,病蟲害情況的發生嚴重影響馬鈴薯產量及質量。一、馬鈴薯主要病蟲發生特點1.馬鈴薯晚疫病。
  • 馬鈴薯高產栽培計劃,種植獨特方法簡單、低成本高收益
    馬鈴薯又叫土豆、洋芋、山土蛋,馬鈴薯營養價值相當高,富含多種維生素,是蔬菜作物、更是糧食中好食物。馬鈴薯種子非常之小,每1800粒種子約為0.5克,很難看得清楚,所以一般種植都是以薯果作為種子。馬鈴薯適合平均溫度在18℃左右,幼苗時適合溫度在12℃,植株溫度20℃最佳,開花適應溫度15℃,薯果生長期適合17℃。當氣溫低於2℃或高於38℃時會停止生長,由子可見馬鈴薯屬於涼低溫、陽光充足環境最適合生長。在種植馬鈴薯的時候根據自己當地氣候進行播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