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23歲白衣天使捐獻器官留下大愛,這些瞬間曾讓無數人動容
於媛媛生命永遠停留在了23歲。
12月4日,在與病魔抗爭了40多天後,她留下了生命的禮物——媛媛捐獻的兩個腎臟器官將使2位腎衰竭患者重獲新生。媛媛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了不同的人生。
於媛媛的故事感動了不少網友。在殯儀館,陌生人送別她最後一程;有人惦記她的美好,專程趕來她生前工作的科室,向媛媛的好友與同事表達了內心崇敬。 南方+客戶端獨家採訪了於媛媛的同事、家屬和朋友。在她故去後,於媛媛生前那些明亮又美好的人生片段,再次被喚醒。
於媛媛生前工作照
片段1:生命接力
於媛媛決定捐獻自己的一對腎臟。
2019年,於媛媛在參加了廣東首屆器官捐獻學習班後,瞞著家裡人籤署了器官捐獻志願書。她離開後,母親與姨媽才得知這個秘密。「她這麼小,怎麼會想到這些事情。」姨媽有些吃驚。
於媛媛出生在醫學世家,2018年7月份大學畢業後,入職珠江醫院器官移植科,正式成為一名護士。
她原本可以選擇一個更輕鬆的科室,但她還是選擇任務繁重的器官移植科。在血透治療室工作時,她目睹了不少終末期腎病患者的痛苦。在移植病房時,她曾護理過不少移植術後病人,感受到了新生的喜悅。
2019年,剛工作不到1年的她決定留下生命的禮物,延續大愛。
「只要心跳在,我就不放棄。」母親至今不願相信女兒已離開的事實。夢一般的現實,她曾短暫抽離,最終決定尊重女兒的遺願,捐獻腎臟。
根據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分配,媛媛的器官給了一名已接受九年透析和治療的年輕女孩。她和媛媛一樣樂觀,笑對疾病的折磨。這一次,她得到了來自另一個生命無私的饋贈。
於媛媛的故事感動著不少網民。12月7日,醫院器官移植科來了一名陌生男子,他說自己專程趕來醫院,表達對大愛的敬畏,說完就匆匆離去,大家不知道他去哪,只知道他叫曹先生。
片段2: 粉紅色的衣服
於媛媛沒有想到自己會走到這一步。
今年7月,媛媛偶爾頭痛,或者是嘔吐。起初,她以為是胃病,沒放在心上,還是一如既往地工作。
症狀加重是突然的。10月15日,媛媛在醫院進行了核磁共振的檢查。一結束,她就給護士長王貴輝打電話:「結果沒出來,但我預感不是很好。」
放射科的專家判斷,是血管母細胞瘤,一般是良性的。後來的病理診斷證明,腫瘤沒有發生惡化。
住院治療,手術順利,一切往好的方向發展。 手術後,科室主任趙明去病房看過她,為她鼓勁加油。病床上的她插著管子,點點頭示意,她甚至還攥緊拳頭,擺出了加油的手勢。
「我會努力好起來,你們不要對我太操心。」於媛媛很樂觀。。王貴輝還張羅著,等她情況好一些,就安排她回科裡進行康復治療。「大家是自己人,照看起來更方便。」
所有人都在等待她的回歸,但等來的卻是意外。 手術後的第七天,媛媛突發呼吸驟停,儘管醫生全力搶救,但依然沒能挽回她的生命。
判定腦死亡、捐獻、出殯……一切來得太快,讓人措手不及。至今,王貴輝一說起媛媛,就會想起10月16日的上午。那時她剛住院,科室的人組團去看望她。在神經外科的護士站裡,一群人問:「於媛媛住在哪床?」
20米開外的走廊,於媛媛穿著粉紅色的衣服,招著手:「我在這裡。」
片段3:「每人買點紅薯,幫她解決難題」
說起媛媛,大家都會想起一些美好的瞬間。
她是個特別會照顧人的女孩。在大學裡,她拿了補貼,遇到了家庭困難的同學,會把補助勻給別人。
在科室裡,她跟護士相處良好。有一次,一名護士的丈夫生重病,生活一下子艱難起來。得知她家裡紅薯滯銷,她就跟護士長建議,每個人買二三十斤紅薯,幫她解決眼前的資金難題。
疫情期間,器官移植科收治了一名60多歲的老人家,家裡人沒法陪護,於媛媛二話不說,就承擔了照料老人的任務。出院前,老人特地跑到護士站,對媛媛表達了感謝。
她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護士節前夕,科室推薦了她參加比賽,她努力準備,最終沒有拿到理想的名次,心中還有一絲內疚,為此,她還打電話給護士長王貴輝,表達了她的愧疚感。
對這一份職業,媛媛是熱愛的,對於未來,她心中早有規劃。
她多次跟身邊人說起,要在廣州買個房子,把母親接過來身邊照顧。但現在,一切都定格在過去。
片段4: 為熟悉的人做手術
做了三十多年的外科醫生,珠江醫院器官移植科醫生陳樺心情從未如此複雜,有心痛、無奈,和悲傷。
12月4日,他站上了手術臺,為於媛媛進行了臟器獲取的手術。他不是沒有給熟悉的人動過手術,只是這一次,有些不同。
他努力克制情緒,知道一旦繃不住,所有人的情緒都會決堤。但洗手時,當他轉頭看到醫護人員正推著媛媛路過,病床上的她安靜,噘著嘴,但不吭聲,「她生氣時也是噘著嘴」。
那一刻,陳樺的淚水藏不住了。他轉頭,強忍情緒。 等他進入手術室時,於媛媛已躺在手術臺上。每一個細節,陳樺都「double check」。他故意拖延落刀時間,不敢用力,「因為不忍心。」他說。
手術前,陳樺曾安慰過自己,走到這一步,醫生盡最大努力,減少病人的機體傷害,保證器官安全和完整,讓患者得到最好質量的臟器,才是對逝者的敬畏和尊重。
手術臺一旁,科室主任趙明看得清楚,起初陳樺的手有些抖,但進入狀態後,一切就更順利一些。有過敏性鼻炎的他害怕自己突然抽泣,影響手術的效果,看著陳樺進入節奏,才暫時離開手術室。
時間不會騙人。那一次手術,花費的時長比往常多了3倍。
這樣的滋味,同事劉永光心裡清楚,「自己的兄弟姐妹,感情很難割捨,」當他跟媛媛母親溝通協調捐獻事宜時, 腦海裡都是跟媛媛一起工作的場景。作為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從業多年的他已能保持冷靜克制,但還是「不忍心」,因為失去的痛苦都是血淋淋的。
除了腎臟,於媛媛沒有籤署捐獻其他的臟器。陳樺猜想,不知是感知到了腎病患者的不易,還是喜歡移植科,她最終以這一種方式留在這裡。
【記者】黃錦輝 實習生 洪博
【拍攝】李細華
【攝影】張梓望
【剪輯】王俊濤
【通訊員】伍曉丹
【作者】 黃錦輝;張梓望;李細華;王俊濤
廣東健康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