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23歲白衣天使捐獻器官留下大愛,這些瞬間曾讓無數人動容

2020-12-13 騰訊網

廣東23歲白衣天使捐獻器官留下大愛,這些瞬間曾讓無數人動容

於媛媛生命永遠停留在了23歲。

12月4日,在與病魔抗爭了40多天後,她留下了生命的禮物——媛媛捐獻的兩個腎臟器官將使2位腎衰竭患者重獲新生。媛媛的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了不同的人生。

於媛媛的故事感動了不少網友。在殯儀館,陌生人送別她最後一程;有人惦記她的美好,專程趕來她生前工作的科室,向媛媛的好友與同事表達了內心崇敬。 南方+客戶端獨家採訪了於媛媛的同事、家屬和朋友。在她故去後,於媛媛生前那些明亮又美好的人生片段,再次被喚醒。

於媛媛生前工作照

片段1:生命接力

於媛媛決定捐獻自己的一對腎臟。

2019年,於媛媛在參加了廣東首屆器官捐獻學習班後,瞞著家裡人籤署了器官捐獻志願書。她離開後,母親與姨媽才得知這個秘密。「她這麼小,怎麼會想到這些事情。」姨媽有些吃驚。

於媛媛出生在醫學世家,2018年7月份大學畢業後,入職珠江醫院器官移植科,正式成為一名護士。

她原本可以選擇一個更輕鬆的科室,但她還是選擇任務繁重的器官移植科。在血透治療室工作時,她目睹了不少終末期腎病患者的痛苦。在移植病房時,她曾護理過不少移植術後病人,感受到了新生的喜悅。

2019年,剛工作不到1年的她決定留下生命的禮物,延續大愛。

「只要心跳在,我就不放棄。」母親至今不願相信女兒已離開的事實。夢一般的現實,她曾短暫抽離,最終決定尊重女兒的遺願,捐獻腎臟。

根據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分配,媛媛的器官給了一名已接受九年透析和治療的年輕女孩。她和媛媛一樣樂觀,笑對疾病的折磨。這一次,她得到了來自另一個生命無私的饋贈。

於媛媛的故事感動著不少網民。12月7日,醫院器官移植科來了一名陌生男子,他說自己專程趕來醫院,表達對大愛的敬畏,說完就匆匆離去,大家不知道他去哪,只知道他叫曹先生。

片段2: 粉紅色的衣服

於媛媛沒有想到自己會走到這一步。

今年7月,媛媛偶爾頭痛,或者是嘔吐。起初,她以為是胃病,沒放在心上,還是一如既往地工作。

症狀加重是突然的。10月15日,媛媛在醫院進行了核磁共振的檢查。一結束,她就給護士長王貴輝打電話:「結果沒出來,但我預感不是很好。」

放射科的專家判斷,是血管母細胞瘤,一般是良性的。後來的病理診斷證明,腫瘤沒有發生惡化。

住院治療,手術順利,一切往好的方向發展。 手術後,科室主任趙明去病房看過她,為她鼓勁加油。病床上的她插著管子,點點頭示意,她甚至還攥緊拳頭,擺出了加油的手勢。

「我會努力好起來,你們不要對我太操心。」於媛媛很樂觀。。王貴輝還張羅著,等她情況好一些,就安排她回科裡進行康復治療。「大家是自己人,照看起來更方便。」

所有人都在等待她的回歸,但等來的卻是意外。 手術後的第七天,媛媛突發呼吸驟停,儘管醫生全力搶救,但依然沒能挽回她的生命。

判定腦死亡、捐獻、出殯……一切來得太快,讓人措手不及。至今,王貴輝一說起媛媛,就會想起10月16日的上午。那時她剛住院,科室的人組團去看望她。在神經外科的護士站裡,一群人問:「於媛媛住在哪床?」

20米開外的走廊,於媛媛穿著粉紅色的衣服,招著手:「我在這裡。」

片段3:「每人買點紅薯,幫她解決難題」

說起媛媛,大家都會想起一些美好的瞬間。

她是個特別會照顧人的女孩。在大學裡,她拿了補貼,遇到了家庭困難的同學,會把補助勻給別人。

在科室裡,她跟護士相處良好。有一次,一名護士的丈夫生重病,生活一下子艱難起來。得知她家裡紅薯滯銷,她就跟護士長建議,每個人買二三十斤紅薯,幫她解決眼前的資金難題。

疫情期間,器官移植科收治了一名60多歲的老人家,家裡人沒法陪護,於媛媛二話不說,就承擔了照料老人的任務。出院前,老人特地跑到護士站,對媛媛表達了感謝。

她有強烈的集體榮譽感。護士節前夕,科室推薦了她參加比賽,她努力準備,最終沒有拿到理想的名次,心中還有一絲內疚,為此,她還打電話給護士長王貴輝,表達了她的愧疚感。

對這一份職業,媛媛是熱愛的,對於未來,她心中早有規劃。

她多次跟身邊人說起,要在廣州買個房子,把母親接過來身邊照顧。但現在,一切都定格在過去。

片段4: 為熟悉的人做手術

做了三十多年的外科醫生,珠江醫院器官移植科醫生陳樺心情從未如此複雜,有心痛、無奈,和悲傷。

12月4日,他站上了手術臺,為於媛媛進行了臟器獲取的手術。他不是沒有給熟悉的人動過手術,只是這一次,有些不同。

他努力克制情緒,知道一旦繃不住,所有人的情緒都會決堤。但洗手時,當他轉頭看到醫護人員正推著媛媛路過,病床上的她安靜,噘著嘴,但不吭聲,「她生氣時也是噘著嘴」。

那一刻,陳樺的淚水藏不住了。他轉頭,強忍情緒。 等他進入手術室時,於媛媛已躺在手術臺上。每一個細節,陳樺都「double check」。他故意拖延落刀時間,不敢用力,「因為不忍心。」他說。

手術前,陳樺曾安慰過自己,走到這一步,醫生盡最大努力,減少病人的機體傷害,保證器官安全和完整,讓患者得到最好質量的臟器,才是對逝者的敬畏和尊重。

手術臺一旁,科室主任趙明看得清楚,起初陳樺的手有些抖,但進入狀態後,一切就更順利一些。有過敏性鼻炎的他害怕自己突然抽泣,影響手術的效果,看著陳樺進入節奏,才暫時離開手術室。

時間不會騙人。那一次手術,花費的時長比往常多了3倍。

這樣的滋味,同事劉永光心裡清楚,「自己的兄弟姐妹,感情很難割捨,」當他跟媛媛母親溝通協調捐獻事宜時, 腦海裡都是跟媛媛一起工作的場景。作為一名器官捐獻協調員,從業多年的他已能保持冷靜克制,但還是「不忍心」,因為失去的痛苦都是血淋淋的。

除了腎臟,於媛媛沒有籤署捐獻其他的臟器。陳樺猜想,不知是感知到了腎病患者的不易,還是喜歡移植科,她最終以這一種方式留在這裡。

【記者】黃錦輝 實習生 洪博

【拍攝】李細華

【攝影】張梓望

【剪輯】王俊濤

【通訊員】伍曉丹

【作者】 黃錦輝;張梓望;李細華;王俊濤

廣東健康頭條

相關焦點

  • 「南方都市報」跨越生死的三個瞬間!中山一院器官捐獻突破1000例
    回憶起籤下捐獻同意書的那一刻,妮妮的母親淚如雨下。「我看著紅十字紀念園上的名字,那麼多人獻出了大愛。我以後也會和女兒一樣,變成上面的一個名字。」她突然想起來,年輕時提及生死,丘遠軍曾對梁曉寧說:「若真的那天,就把能捐獻的器官捐了,剩下的燒成灰,撒進海裡,或者埋在樹下。」
  • 生命在大愛中延續,8歲男童意外離世後捐獻器官拯救5人
    9月9日上午10時30分許,一架直升機從柳州市人民醫院起飛,兩輛救護車由交警開道分別趕往白蓮機場和柳州火車站,他們分別將一位8歲男童捐獻的器官送往全國各地,去拯救5條病危的生命。男童生前懂事、孝順,家人以這樣的方式延續他的生命:「相信天上的他一定樂意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 34歲瑜伽教練捐獻全部器官,她美的不僅是身體,更是一顆大愛的心
    可是,對於蘇州張家港34歲的瑜伽教練陳亞亞(化名)來說,她美的不僅是身體,更是一顆大愛的心。因為,她捐獻出了自己所有的器官,向人們詮釋了什麼叫做「大愛」。陳亞亞是一名瑜伽教練,她熱愛生活,熱愛美麗,因為天生的美麗外表,和長期的瑜伽鍛鍊,她身材曼妙,亮麗動人。可不幸的是,在4月8日晚上,正在上瑜伽課的她,突然昏厥倒在地上。
  • 大愛無疆!這些故事讓人動容……(二)
    劉曉丹在搜集形象的過程中反覆調整很多次,她前往醫院實地拍攝了照片,畫了速寫,因為後來非醫務人員不能直接去醫院,只能通過速寫和照片去回憶當時的場景,修改了很多次才留下這搶救病人的感人瞬間。作品完成後,每次孩子想媽媽了,都會抱著照片看好久。「我的家人們都是英雄,他們舍小家,為大家。我為他們感到驕傲!」劉曉丹說。
  • 器官捐獻常見的26個問題
    答 由於器官本身的衰老,器官捐獻一般不超過65歲,遺體、角膜、組織捐獻沒有絕對的年齡限制。 問 8、如何表達捐獻意願?
  • 安陽退休女工身後捐獻器官 為五人送去重生希望
    44歲時,她又高齡生下了小女兒夢涵。夢涵12歲時,陳阿姨的愛人又得了腦梗塞,在床上躺了兩三年後又不幸去世了。只留下了她跟夢涵兩個人相依為命。退休後,夢涵還要上學,兩個人也要生活,陳阿姨就在所住小區內開了家老年活動中心謀生,平時供大家休息娛樂。小夢涵也十分懂事,考上了當地某大學學習護理專業。一直在校走讀,有空就回家陪媽媽,幫她幹些家務活。
  • 走進濟南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奔走在生死之間的「擺渡人」
    當孩子的父親含淚說出這句話時,詹亞男(右圖)頓覺心好像被針扎了一下,瞬間紅了眼眶。那是2018年的夏天,正值農忙時節,奶奶把農藥放在桌子上,8歲男孩放學回家誤服。雖緊急就醫,但醫生拼盡全力也沒能留住孩子。這個小天使捐獻的肝臟、腎臟以及角膜,挽救了三個人的生命,使兩人重見光明。
  • 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多年之後依然記得15歲男孩捐獻器官救了5...
    工作六年來,他已成功協調310餘例器官捐獻,自己也已籤署了器官捐獻志願書。今年是我國器官捐獻工作開展十周年。全國累計器官捐獻志願登記已達251萬人,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3萬餘人。但據統計,每年因終末期器官衰竭而等待移植的患者約有30萬人,缺口依然很大。這讓劉源對這份工作的信念更加堅定。
  •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主任侯峰忠:器官捐獻是社會各方力量的...
    據了解,2015年,我國實現器官捐獻2766例,捐獻器官7788個,基本達到了停用司法渠道的器官來源之前的水平,實現了我們國家器官來源的根本轉型。2016年實現器官捐獻4080例,捐獻11000多個器官,之後穩步增長,到了2018年達到最高6300多例器官捐獻,捐獻器官18000餘個,2019年和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捐獻數量略有下降。
  • 他們捐獻的器官讓三千多人重獲新生
    21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生命傳遞,移路相隨」器官捐獻一千例感恩會暨2020年移友會。感恩會邀請器官捐獻者家屬講述他們替逝者捐獻器官的心路歷程,分享他們對生與死的看法。據悉,這一千例器官捐獻使三千多位患者重獲新生,給三千多個家庭帶來了希望。
  • 原來,廣東第1000例造血幹細胞捐獻是他!
    清遠人在深圳 他毫不猶豫地答應捐獻救人 黃慶良,男,25歲,廣東清遠人,5年前來到深圳一家餐廳從事廚師工作。 黃慶良的愛心之路很早就開始了,2016年3月,他就開始在深圳參加無償獻血。 據統計,截至2020年12月23日,廣東省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容量達117512人份,累計捐獻造血幹細胞1000例,其中為美國、韓國、法國等國境外患者捐獻21例,捐獻總數及庫容使用率均居全國第一。
  • 80後外賣小哥被宣布腦死亡,家屬捐器官救活4人,醫生:大愛無邊
    施軍奎是臨泉的一名八零後外賣小哥,前不久因為突發意外最終腦死亡離世,他的家屬雖然承受了巨大的悲痛,但是仍然決定捐獻施軍奎的器官。正是這次器官捐獻挽救了四個人的生命,同時讓兩個人重獲光明。施軍奎是阜陽市臨泉縣人,今年38歲,他的妻子劉士美今年36歲。劉士美回憶到8月20號下午兩點多,突然接到丈夫同事的電話,說丈夫快不行了。
  • 白髮老父親捐獻兒子8個器官救助8個人,創福建單人捐獻器官數量最多...
    白髮人送黑髮人,世間最痛之事莫過於此。忍受著巨大的悲傷,一位白髮蒼蒼的老父親毅然決定,捐獻兒子所有能用的器官和組織。(記者 陳丹 見習記者 林雅)白髮人送黑髮人,世間最痛之事莫過於此。忍受著巨大的悲傷,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取器官前,醫護人員默哀致敬。
  • 器官捐獻協調員:生與死的「擺渡人」
    佟鑫說,為保證器官捐獻的公平、公正、公開,器官協調員的工作內容之一還包括見證器官捐獻摘除手術的全過程,某種意義上,她也算是陪患者走完最後一程的人,手術前,協調員會念出捐獻者的名字,隨後所有人會向捐獻者默哀致敬。每一次,她都由衷地敬佩那些偉大的捐獻者。
  • 器官捐獻協調員:為逝者「重生」奔忙的人
    畢業後,米梓鑫進入北京朝陽醫院,當時正趕上醫院成立器官捐獻辦公室,他果斷加入了這支隊伍。 工作遠比想像中的還要困難,不被理解或是被拒絕的情況時有發生。有時候,米梓鑫一個人要同時面對一位患者的20多名家屬,壓力可想而知。他說:「當得知患者康復的機會很小,我們不僅要將實情告知家屬,還要詢問他們是否有器官捐獻的意願。
  • 走近器官捐獻協調員:奔走在生死之間的「擺渡人」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月3日電 題:走近器官捐獻協調員:奔走在生死之間的「擺渡人」  記者:張尼  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器官捐獻數量已位居世界第二,僅2018年就完成公民逝世後器官捐獻6302例。那些無法用現有醫療手段救治的病人,最終以另一種方式讓生命得到了延續。  一邊是逝去,一邊是重生,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是這場生命接力的「擺渡人」。
  • 胸懷大愛,天使女孩捐獻遺體,高考之日母親發聲
    這兩天,整個社會的目光都集中在了高考之上,然而年僅18歲的湖南高三女孩美好的生命卻戛然而已,她遺憾地錯過了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7月7日本來應該是她奔赴高考考場的日子,很可惜今年的5月14日,因為身患淋巴瘤,在這樣美好的年紀陳薇薇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 安陽陳阿姨不幸離世,捐獻器官或讓5人重獲新生
    63歲的市民陳相果因突發疾病離開了人世。陳阿姨雖然走了,但是她的女兒卻忍痛選擇捐獻母親的器官,將有5名患者因為陳阿姨和女兒的善舉而重獲新生。捐獻者及家屬大愛無疆的精神將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延續下去……向她們致敬!
  • 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服務網正式上線
    原標題:面向全國器官捐獻志願者服務  施予受器官捐獻志願者服務網正式上線  「我剛在手機上完成登記,現在也是一名器官捐獻志願者了。」在廣州出差的李先生向《經濟參考報》記者展示手機上的人體器官捐獻志願登記電子卡。
  • 「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女大學生捐獻角膜遺體
    陳琦媽媽籤署角膜遺體捐獻志願書。紅網時刻1月6日訊(通訊員 楊麗紅)「當我離開,把愛留下」,22歲的女大學生陳琦一直催媽媽聯繫省城長沙紅十字會。1月4日下午5點,陳琦媽媽輾轉通過長沙市紅十字會,電話裡強烈表達了陳琦角膜遺體捐獻的意願:「她想要在她還活著的時候親自籤署志願書,她知道自己的病治不好了,但她還很年輕,想要把角膜留在世上,幫助別人看見這個世界,用另一種方式活下去,遺體捐出來做醫學教研,用最後的力量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1月5日凌晨零點02分,陳琦因搶救無效不幸去世,生命永遠定格在2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