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事業既是生命與愛心的接力,又是社會各方力量的接力,這一社會性系統工程需要各界人士的廣泛參與和支持。」近日,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主任侯峰忠在第五屆中國-國際器官捐獻大會期間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2010年,當時的衛生部和中國紅十字會正式聯合啟動了全國器官捐獻的試點,在天津、遼寧、上海等10個省、市啟動公民逝世後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由紅十字會來開展宣傳動員、報名登記、捐獻見證、救助激勵和緬懷紀念等工作。2015年1月1日起,公民自願無償捐獻成為唯一合法的來源。
據了解,2015年,我國實現器官捐獻2766例,捐獻器官7788個,基本達到了停用司法渠道的器官來源之前的水平,實現了我們國家器官來源的根本轉型。2016年實現器官捐獻4080例,捐獻11000多個器官,之後穩步增長,到了2018年達到最高6300多例器官捐獻,捐獻器官18000餘個,2019年和2020年受疫情等因素影響,捐獻數量略有下降。
作為最早的參與者之一,10年來,侯峰忠見證了我國器官捐獻事業從無到有,從一片空白到逐漸規範、高質量發展。「目前來講,我國器官捐獻事業最大的一個變化是社會公眾觀念的轉變。開始啟動器官捐獻時,醫護人員和協調員與家屬溝通器官捐獻,經常遇到家屬極度憤怒甚至被家屬大罵的情況,而現在器官捐獻對於社會公眾來說是一個高尚的、大愛的、利他的行為,慢慢地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侯峰忠深有感觸地說。
除此之外,我國器官捐獻事業的巨大變化還反映在一組數據上。「我們在2010年啟動器官捐獻試點的時候,也同步啟動了捐獻器官志願登記。當年全國的登記者人數只有1087人,2011年才有1900多人,2012年3000多人,到了2019年全國已有85萬人登記,今年截至目前有90多萬人登記,累計志願登記人數達271萬人。」侯峰忠介紹稱。
「很多年輕人不僅接受了器官捐獻,而且還認為這是一個比較時尚的行為。經常有人在18歲生日當天專門上門來做器官捐獻志願登記,還有人在夫妻結婚當天或結婚紀念日過來登記。有些企業包括私營企業,覺得器官捐獻是個好事,全部員工集體登記,也有全家集體登記的,這是一個巨大的思想觀念的轉變。」侯峰忠欣喜地表示。
「器官捐獻從發現潛在捐獻者,到和家屬溝通,到器官獲取之後的器官轉運,最後移植到患者身上,對於器官獲取之後的捐獻者來講,還要做好火化殯葬、緬懷紀念,以及對生活陷入困境的捐獻者家庭的幫扶等一系列工作,不僅需要廣大的醫護人員、各級紅十字會工作者、協調員,還需要各個方面有專業背景和專業知識的人參與其中。」侯峰忠舉例稱。
「器官捐獻移植工作不是簡單的醫療行為,也不是簡單的社會工作,而是融合了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社會性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個方面的參與和支持。」侯峰忠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