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脊中穴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1胸椎棘下凹陷中,屬督脈。
脊中穴的準確位置圖
脊中穴位於脊柱區,當後正中線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臥取穴。
取穴方法:
取穴時採用俯伏坐位,脊中穴位於背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間。
穴位解剖:
脊中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棘突間的椎外(後)靜脈叢,第十一胸神經後支的分支和第十一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或屬支。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
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第十一肋間動脈後支。
脊中穴的作用
脊中穴意義:脊骨中外輸的高溫高壓水液在此急速氣化。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運行規律:散熱後循督脈傳於中樞穴和懸樞穴。脊中穴功效:壯陽益氣,脊中穴有健脾利溼、解痙固脫、寧神鎮靜作用。
主治病症
脊中穴主要用於脾胃及腰脊疾患等。如急性胃腸炎、腹脹、腹瀉、嘔吐、胃潰瘍、胃神經痛、小兒痢下赤白、黃疸、肝炎、腰脊強痛及小兒疳積、風癇癲邪、精神分裂症等。
脊中穴主治腰脊強痛,黃疸,腹瀉,痔瘡,脫肛,癲癇等。腰脊強痛,腹滿,不嗜食,小兒疳積,黃疸,脫肛,癲癇,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腸功能紊亂,肝炎。
穴位配伍
配足三裡穴、中脘穴治腹脹胃痛;配上巨虛穴、下巨虛穴治腹瀉痢疾;配鳩尾穴、大椎穴、豐隆穴治癲癇;配腎俞穴、太溪穴治腰膝痛;配至陽穴、陽陵泉穴、膽俞穴治黃疸。脊中穴配中樞、足三裡、懸樞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脊中穴配湧泉治癲癇。脊中配腎俞、命門、中膂俞、腰俞,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腰閃挫疼痛。脊中配足三裡,有補益氣血的作用,主治眼暗,頭昏。
艾灸方法
艾灸方法: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脊中穴解析:脊中為經穴名(Jǐzhōng GV6)。出《針灸甲乙經》。別名神宗、脊俞。屬督脈。脊即脊柱,中即中間,脊柱古作二十一椎,穴在第十一椎下,正當其中,故名脊中。
脊中:脊,穴內氣血來自脊骨也。中,與外相對,指穴內。脊中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溫高壓水液外出體表後急速氣化為天部陽氣。本穴為人體重力場在背部體表的中心位置,穴內氣血為脊骨內外輸的高溫高壓水液,水液出體表後急速氣化為天部陽氣,故名脊中。脊俞名意與脊中同,俞同輸。
神宗:神,與鬼相對,指天部陽氣也。宗,祖宗也,氣之源頭也,水也。神宗名意指穴內的天部陽氣為來自脊骨中的高溫高壓水液所化。理同脊中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