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脫肛、癲癇、黃疸、肝炎和腹瀉,僅用脊中一個穴!

2020-12-14 騰訊網

導讀:脊中穴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1胸椎棘下凹陷中,屬督脈。

脊中穴的準確位置圖

脊中穴位於脊柱區,當後正中線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伏臥取穴。

取穴方法:

取穴時採用俯伏坐位,脊中穴位於背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間。

穴位解剖:

脊中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棘突間的椎外(後)靜脈叢,第十一胸神經後支的分支和第十一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或屬支。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

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第十一肋間動脈後支。

脊中穴的作用

脊中穴意義:脊骨中外輸的高溫高壓水液在此急速氣化。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運行規律:散熱後循督脈傳於中樞穴和懸樞穴。脊中穴功效:壯陽益氣,脊中穴有健脾利溼、解痙固脫、寧神鎮靜作用。

主治病症

脊中穴主要用於脾胃及腰脊疾患等。如急性胃腸炎、腹脹、腹瀉、嘔吐、胃潰瘍、胃神經痛、小兒痢下赤白、黃疸、肝炎、腰脊強痛及小兒疳積、風癇癲邪、精神分裂症等。

脊中穴主治腰脊強痛,黃疸,腹瀉,痔瘡,脫肛,癲癇等。腰脊強痛,腹滿,不嗜食,小兒疳積,黃疸,脫肛,癲癇,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腸功能紊亂,肝炎。

穴位配伍

配足三裡穴、中脘穴治腹脹胃痛;配上巨虛穴、下巨虛穴治腹瀉痢疾;配鳩尾穴、大椎穴、豐隆穴治癲癇;配腎俞穴、太溪穴治腰膝痛;配至陽穴、陽陵泉穴、膽俞穴治黃疸。脊中穴配中樞、足三裡、懸樞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脊中穴配湧泉治癲癇。脊中配腎俞、命門、中膂俞、腰俞,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腰閃挫疼痛。脊中配足三裡,有補益氣血的作用,主治眼暗,頭昏。

艾灸方法

艾灸方法: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脊中穴解析:脊中為經穴名(Jǐzhōng GV6)。出《針灸甲乙經》。別名神宗、脊俞。屬督脈。脊即脊柱,中即中間,脊柱古作二十一椎,穴在第十一椎下,正當其中,故名脊中。

脊中:脊,穴內氣血來自脊骨也。中,與外相對,指穴內。脊中名意指脊骨中的高溫高壓水液外出體表後急速氣化為天部陽氣。本穴為人體重力場在背部體表的中心位置,穴內氣血為脊骨內外輸的高溫高壓水液,水液出體表後急速氣化為天部陽氣,故名脊中。脊俞名意與脊中同,俞同輸。

神宗:神,與鬼相對,指天部陽氣也。宗,祖宗也,氣之源頭也,水也。神宗名意指穴內的天部陽氣為來自脊骨中的高溫高壓水液所化。理同脊中名解。

相關焦點

  • 【每日一穴】脊中穴:壯陽益氣,治風溼痛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十一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內側支。〖主治疾病〗腰脊強痛,黃疸,腹瀉,痢疾,小兒疳積,痔疾,脫肛,便血,癲癇。〖人體穴位配伍〗 配足三裡穴、中脘穴治腹脹胃痛;配上巨虛穴、下巨虛穴治腹瀉痢疾;配鳩尾穴、大椎穴、豐隆穴治癲癇;配腎俞穴、太溪穴治腰膝痛;配至陽穴、陽陵泉穴、膽俞穴治黃疸。〖刺灸法〗斜刺0.5~1寸。
  • 「每日一穴」腰俞:便秘腹瀉用腰俞,月經可調腰痛除!
    ①腰脊強痛,下肢痿痺;②月經不調,經閉;③腹瀉,痢疾,便血,便秘,痔瘡,脫肛;④癲癇。按摩:用指腹按揉腰俞,每次1~3分鐘。註:非中醫執業醫師請勿操作刺法與灸法,以免因操作不當而對身體造成傷害!自我保健
  • 羞羞長強穴,養生大功效!(深度好文)
    但卻少有人知道,在人體也有一些羞答答的穴位,能夠治療很多疾病。比如神闕、氣海、關元等穴,但最為害羞的穴位莫過於會陰穴與長強穴。今天我們來說說長強穴。這個穴位在什麼位置?以至於被人們說成是羞答答的穴位?長強穴,在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這樣一解析,是不是覺得這樣一個穴位的確是有些羞羞呢!
  • 督脈之 腰俞:治腰痛要穴,求嗣要穴 | 每日一穴
    yāo shū督脈 之  二腰即腰部,俞即輸注,此穴在腰部,是經氣輸注之處,故名腰俞。別名髓空,背解,腰戶,腰柱,髓俞,髓孔,腰注,背鮮。歌    訣骶骨裂孔取腰俞,下肢痿軟及麻木。腰脊強痛痔瘡遺,月經不調癲癇疾。
  • 【養生穴位圖解】長強穴——主治疾病
    在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肛尾韌帶。淺層主要布有尾神經的後支。深層有陰部神經的分支,肛神經,陰部內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肛動、靜脈。【取穴方法】長強穴位於人體的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 【灸道堂艾灸穴位圖解】長強穴——主治疾病
    在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穴位解剖】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肛尾韌帶。淺層主要布有尾神經的後支。深層有陰部神經的分支,肛神經,陰部內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肛動、靜脈。【取穴方法】長強穴位於人體的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 公孫穴
    主治疾病公孫穴主治胃痛,胃痙攣,胃脘痛,急性胃腸炎,慢性胃腸炎,胃潰瘍,消化不良,嘔吐,呃逆,噎膈,臌脹,飲食不化,腸鳴,腸痙攣,腹脹,腹痛,痢疾,洩瀉,心煩失眠,水腫,發狂妄言,嗜臥,腳氣,黃疸,眩暈,婦人血暈,胎衣不下,癲癇,瘧疾,脅痛,疝氣,脫肛,神經性嘔吐,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腸風下血,胸悶,心痛,失眠,心煩,發狂,痛經,月經不調,帶下,足痛,足腫,霍亂,肝炎,腹水,胃癌,子宮內膜炎
  • 穴位密碼——腰俞穴、肩中俞穴(連載七十一)
  • 筋縮穴:屬督脈;主治:治療胃痛、背痛、脊強、四肢不收、癲狂、驚癇、抽搐、黃疸等;
    穴當肝俞中央,考肝屬木,在體主筋,該穴主治狂癇瘈瘲,痙攣抽搐諸疾,因名筋縮。【穴義】督脈的天部水溼風氣在此散熱縮合。【名解】筋,肝之所主的風氣也。縮,收也,減也。筋縮名意指督脈的天部水溼風氣在此散熱縮合。本穴物質為中樞穴傳來的天部陽熱風氣,至本穴後此陽熱風氣散熱縮合,風氣的運行速度收而減慢,故名筋縮。
  • 貓咪脫肛的原因及治療
    貓咪脫肛又叫直腸脫,也叫肛門外翻,一般來說,貓的直腸脫與長期腹瀉和腸套疊的關係密切,腹壓增大是直腸脫的主要原因。此外,貓咪長期便秘也會導致脫肛。嚴重的脫肛會造成腸管腐爛,但全身症狀較輕,可有精神沉鬱、食慾減退或廢絕現象。一、什麼叫脫肛?  貓肛門處可見「香腸」樣柱狀下垂的腫狀物,充血或水腫,表面汙穢,粘有被毛、泥土,進而黏膜潰瘍、壞死。
  • 督脈穴位針灸和按摩,調理問題多
    具體是:   1、防治脫肛、痔瘡、大補腰腎:  搓長強穴。  長強是督脈的第一個穴位,它在臀部的尾骨尖上。方法是;把手搓熱了,然後用熱手再搓這個長強,順著腰椎尾骨這塊往下搓,每天搓100回  2、治腰痛:  在腰俞穴拔罐。   3、補腎強腰、治腰痛和男性前列線方面疾患及婦科病:  在腰陽關拔罐。 4、改變「先天之本」的第一步:  在命門穴上艾灸或拔罐。
  • 人體這十大穴位,經常按摩可以治療上百種疾病!
    叩拔足三裡,對消化系統、神經系統、血液系統、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的疾病有預防和治療作用,尤其對消化系統的疾病、功效更為明顯。此穴有調胃和中、補虛益氣、納谷化溼,降逆止嘔之功效。主治:胃痙攣、胃潰瘍、胃下垂、胃脹滿、消化不良、嘔吐、口臭、腸炎、十二指腸潰瘍、痢疾、闌尾炎、便秘、肝炎、膽囊炎、黃疸、高血壓、心絞痛、中暑、癲癇、癔病、神經衰弱、失眠、咳嗽、哮喘、吐血、子宮脫垂
  • 【足太陰脾經】公孫穴:理脾胃、調衝脈、清神志
    公孫穴是足太陰脾經絡穴,聯絡足陽明胃經,主要作用是調理脾胃,為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主穴之一,對於脾胃虛弱引起的飲食不化、腹脹、洩瀉、水腫等均可治之。公孫穴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衝脈,合於胃心胸部位,衝脈起於胞中,至胸中而散,足太陰脾經又上注於心,故可治療脾胃、心胸部位的疾病。
  • 每日一穴 | 腰俞
    【局部解剖】在骶後韌帶、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動、靜脈後支,棘間靜脈叢;布有尾神經 分支。【主治】腰脊強痛,腹瀉,便秘,痔疾,脫肛,便血,癲癇,淋濁,月經不調,下肢痿痺。【配伍舉例】《千金方》腰俞、長強、膀胱俞、氣衝、上髎、下髎、居髎,主腰痛。 「俞」為「腧」之簡,「腧」為「輸」之化。輸者,通達傳送也。《素問·骨空論》謂「督脈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本穴乃其外線循行之初步。
  • 腰俞穴:補益腎氣
    腰俞穴 Yāo shù  位於骶部,當後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腰俞。腰,腰部也。俞,輸也。腰俞名意指督脈的氣血由此輸向腰之各部。按摩腰俞穴可緩解治療腰脊痛、便血、腹瀉、痔瘡、月經不調、癲癇、下肢痿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