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解說】
【筋縮穴】出《針灸甲乙經》。屬督脈。筋泛指筋肉,縮有抽搐之意。穴當肝俞中央,考肝屬木,在體主筋,該穴主治狂癇瘈瘲,痙攣抽搐諸疾,因名筋縮。
【穴義】督脈的天部水溼風氣在此散熱縮合。
【名解】筋,肝之所主的風氣也。縮,收也,減也。筋縮名意指督脈的天部水溼風氣在此散熱縮合。本穴物質為中樞穴傳來的天部陽熱風氣,至本穴後此陽熱風氣散熱縮合,風氣的運行速度收而減慢,故名筋縮。
【筋縮穴的位置】位於人體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穴位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九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九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病症】脊背強急,腰背疼痛,胃痛,癲癇,抽搐,腰背神經痛,胃痙攣,胃炎,癔病等。
【作用功效】息風定志、平肝熄風、寧神鎮痙。筋縮穴位於背部,在兩肝俞之間,肝主筋,故可治療筋攣拘急、四肢不收、胃痛。本穴屬督脈,其脈行於脊中,上貫人腦,故可治療脊強,癲癎。有鎮驚熄風、通絡止痙的作用。
筋縮穴配通裡穴治癲癇;
筋縮穴配角孫穴、瘛脈穴治小兒驚癇、瘛瘲、角弓反張;
筋縮穴配水道穴治脊強。
配陽陵泉、行間,可熄風止痙、通絡止痛,主治筋攣拘急、四肢不收;
配大敦、足三裡,可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主治胃痛;
按摩:用大拇指按揉。
用大拇指按揉筋縮約200次,或按揉3~5分鐘,每天堅持,能治療背痛。
註:本文圖文素材來源於網絡,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想學習面診和想用艾灸調理身體的同學
長按圖片報名
提供面診照片我們有專業老師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