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縮穴:屬督脈;主治:治療胃痛、背痛、脊強、四肢不收、癲狂、驚癇、抽搐、黃疸等;

2021-03-04 栩帆面診

【穴名解說】

【筋縮穴】出《針灸甲乙經》。屬督脈。筋泛指筋肉,縮有抽搐之意。穴當肝俞中央,考肝屬木,在體主筋,該穴主治狂癇瘈瘲,痙攣抽搐諸疾,因名筋縮。

【穴義】督脈的天部水溼風氣在此散熱縮合。

【名解】筋,肝之所主的風氣也。縮,收也,減也。筋縮名意指督脈的天部水溼風氣在此散熱縮合。本穴物質為中樞穴傳來的天部陽熱風氣,至本穴後此陽熱風氣散熱縮合,風氣的運行速度收而減慢,故名筋縮。

【筋縮穴的位置】位於人體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穴位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中;有第九肋間動脈後支,棘間皮下靜脈叢;布有第九胸神經後支內側支。

【主治病症】脊背強急,腰背疼痛,胃痛,癲癇,抽搐,腰背神經痛,胃痙攣,胃炎,癔病等。

【作用功效】息風定志、平肝熄風、寧神鎮痙。筋縮穴位於背部,在兩肝俞之間,肝主筋,故可治療筋攣拘急、四肢不收、胃痛。本穴屬督脈,其脈行於脊中,上貫人腦,故可治療脊強,癲癎。有鎮驚熄風、通絡止痙的作用。

筋縮穴配通裡穴治癲癇;

筋縮穴配角孫穴、瘛脈穴治小兒驚癇、瘛瘲、角弓反張;

筋縮穴配水道穴治脊強。

配陽陵泉、行間,可熄風止痙、通絡止痛,主治筋攣拘急、四肢不收;

配大敦、足三裡,可疏肝理氣、和胃止痛,主治胃痛;

按摩:用大拇指按揉。

用大拇指按揉筋縮約200次,或按揉3~5分鐘,每天堅持,能治療背痛。

註:本文圖文素材來源於網絡,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刪除。

想學習面診和想用艾灸調理身體的同學

長按圖片報名

提供面診照片我們有專業老師為你解答


相關焦點

  • 筋縮穴:脊背強急腰背疼痛胃痛癲癇膽囊炎等
    穴當肝俞中央,考肝屬木,在體主筋,該穴主治狂癇瘈瘲,痙攣抽搐諸疾,因名筋縮。運行規律:吸熱後循督脈傳於至陽穴。功能作用:本穴位於背部,在兩肝俞之間,肝主筋,故可治療筋攣拘急、四肢不收、胃痛。本穴屬督脈,其脈行於脊中,上貫人腦,故可治療脊強,癲癎。有鎮驚熄風、通絡止痙的作用。
  • 督脈28個高清穴位圖
    經脈循行處不適:腰脊痛。督脈行於脊裡,入絡腦,又絡腎,與腦、髓、腎關係密切,可反映腦、髓、腎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其中,腎為先天之本,主髓通腦,主生殖,故脊強、厥冷及精冷不育等生殖系統疾患與督脈關係重大。腦是人的高級中樞,脊髓是低級中樞,而督脈的路線與脊髓有重複的地方。所以,督脈與人的神志、精神狀態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 督脈28個穴位位置圖,高清穴位圖解
    經脈循行處不適:腰脊痛。督脈行於脊裡,入絡腦,又絡腎,與腦、髓、腎關係密切,可反映腦、髓、腎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其中,腎為先天之本,主髓通腦,主生殖,故脊強、厥冷及精冷不育等生殖系統疾患與督脈關係重大。腦是人的高級中樞,脊髓是低級中樞,而督脈的路線與脊髓有重複的地方。所以,督脈與人的神志、精神狀態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 督脈~循行28個穴位,首穴為長強,末穴為齦交
    經脈循行處不適:腰脊痛。督脈行於脊裡,入絡腦,又絡腎,與腦、髓、腎關係密切,可反映腦、髓、腎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其中,腎為先天之本,主髓通腦,主生殖,故脊強、厥冷及精冷不育等生殖系統疾患與督脈關係重大。腦是人的高級中樞,脊髓是低級中樞,而督脈的路線與脊髓有重複的地方。所以,督脈與人的神志、精神狀態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 筋縮
    主治:胃痛,脊強,瘈瘲,腰背痛,癲癇,及肝炎,膽囊炎等。向上斜刺入患0.5—1寸。患筋縮症的人會有01.頸緊痛02. 腰強直痛03. 不能彎腰04. 背緊痛05. 腿痛及麻痺06. 不能蹲下07. 長短腳08. 腳跟的筋有放射性的牽引痛09. 步法開展不大,密步行走10.
  • 督脈穴位圖
    【作用】:健脾利溼,益腎強脊。    【主治】:①洩瀉。②黃疸。③痔疾。④癲癇。    【作用】:健脾利溼,益腎強脊。    【主治】:①黃疸,嘔吐,腹脹滿。③腰脊強痛。    【主治】:①中風不語,半身不遂,癲狂。②頸痛項強,眩暈,咽痛。    【歸經】:督脈穴    【類別】:督脈與陽維脈交會穴    腦戶穴 DU17 Nǎo hù    【位置】:在頭部,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風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
  • 筋縮(音頻)
    5.氣血不榮筋縮不是一兩天的問題,短期會形成結節,形成條索狀物(就是我們後面要講的「筋結」),久了以後,就會導致筋的氣血不通暢,從而「筋縮」。氣血不足就不能榮養肢體,因為年老,整體氣血衰弱,或是疾病的原因,導致氣血不足,陽氣生發不足,濡養布散不足,也是筋縮的成因之一。
  • 跟隨班級一起學習督脈循行路線及其穴位分布
    根據《督脈穴位國家標準部位表》,以下詳解督脈穴位圖的位置、作用、主治功效等。    長強穴    【位置】:在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作用】:鎮痙熄風,清熱利溼,固脫止瀉。    【主治】:①洩瀉,便血,便秘,痔疾,脫肛。②癲狂癇。
  • 督脈穴位一覽表,難得好文,不可不讀!
    【主治】腰痛、脊強、俯仰不利、腹滿、胃痛、食慾不佳。【治法】針0.5~1.0寸。【部位】在第九椎節下間。(《針灸甲乙經》)【取法】在第九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俯臥取穴。【主治】癲癇、發狂、胃痛、脊強、腰背痛、癔病、瘈瘲、驚風。【治法】針0.5~1.0寸,灸3~5分鐘。【部位】在第七節椎下間。
  • 督脈穴位針灸和按摩,調理問題多
    7、治療腰椎間盤突出、小兒抽動症、癲癇:  點揉筋縮穴。       8、緩解心臟供血不足、心絞痛等心臟不適:  多揉神道穴。       9、讓人快樂高興:  按揉陶道穴。       10、祛除熱毒、抵禦風邪:  在大椎穴刮痧或拔罐。       11、治療聾啞:  剌激啞門穴。
  • 治療脫肛、癲癇、黃疸、肝炎和腹瀉,僅用脊中一個穴!
    導讀:脊中穴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11胸椎棘下凹陷中,屬督脈。 脊中穴功效:壯陽益氣,脊中穴有健脾利溼、解痙固脫、寧神鎮靜作用。 主治病症 脊中穴主要用於脾胃及腰脊疾患等。如急性胃腸炎、腹脹、腹瀉、嘔吐、胃潰瘍、胃神經痛、小兒痢下赤白、黃疸、肝炎、腰脊強痛及小兒疳積、風癇癲邪、精神分裂症等。
  • 看經典穴位圖畫版:督脈,學食療養生,大家都能當醫生
    1.長強:本穴為督脈之絡,督脈循脊裡而行,脊柱形長且強硬。又督脈為諸陽之長,其氣強盛,因而名之。有寧神鎮痙,通便消痔之功。主治癲狂,癇疾,脊強反折,洩瀉痢疾。6.脊中:脊,脊為椎骨。中指中間,脊柱共有二十一椎,本穴在十一椎之下,適當其中,故名之。有溫補脾腎之功。方治洩瀉腹滿,不嗜食,痔疾便血,小兒脫肛,黃疸,癲疾,癇證,腰脊強痛。
  • 督脈穴位圖 、循行圖、經絡圖flash動畫講解
    本經脈腧穴有長強 、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共28穴。【督脈經絡圖】
  • 腰脊疼的艾灸治療方法
    1、 太陽風寒:愚者素無腰痛,因外感風寒,發病急驟,腰脊強痛而有拘急感,伴有頭痛、項強、肩背痛,或尻、膕、踹部、周身關節疼痛;同時兼見發熱、惡寒、無汗或有汗,舌苔薄白,脈浮緊。2、閃挫瘀血:多有明顯的外傷史,起病突然,疼痛劇烈,根據閃挫部位,或脊痛,或腰痛,或腰腿疼痛,影響腰部活動,不能俯仰轉側,動則痛甚。腰脊疼痛若為風邪、寒邪所侵,則首犯太陽、督脈,表現為」頭項痛,腰脊強」。
  • 督脈之 腰俞:治腰痛要穴,求嗣要穴 | 每日一穴
    yāo shū督脈 之  二腰即腰部,俞即輸注,此穴在腰部,是經氣輸注之處,故名腰俞。別名髓空,背解,腰戶,腰柱,髓俞,髓孔,腰注,背鮮。歌    訣骶骨裂孔取腰俞,下肢痿軟及麻木。腰脊強痛痔瘡遺,月經不調癲癇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