督脈~循行28個穴位,首穴為長強,末穴為齦交

2021-02-22 經絡手冊
























點上面「經絡手冊」……

學習各種經絡知識,掌握經絡穴位方法治百病  

督脈分布於人體後正中線及頭面正中,循行28個穴位,首穴為長強,末穴為齦交。其中有2個穴位在臀部,12個穴位在腰背部,其餘14個穴位則分布在頭部。

督脈起始於胞中,下出會陰,後行於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經項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再回出上至頭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帶處。

頭面五官病症:頭痛,目眩,目痛,鼻淵,鼻衄,咽喉腫痛,口歪眼斜,牙齦腫痛。

神志病:驚悸,健忘,癲癇,失眠。

泌尿生殖系統病症:月經不調,遺精,陽痿,遺尿,小便不利。

經脈循行處不適:腰脊痛。

督脈行於脊裡,入絡腦,又絡腎,與腦、髓、腎關係密切,可反映腦、髓、腎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其中,腎為先天之本,主髓通腦,主生殖,故脊強、厥冷及精冷不育等生殖系統疾患與督脈關係重大。腦是人的高級中樞,脊髓是低級中樞,而督脈的路線與脊髓有重複的地方。所以,督脈與人的神志、精神狀態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督脈管理一身的陽氣,其氣血異常時,人身體發生的疾病主要在頭腦、五官、脊髓及四肢,如頭風、頭痛、頭重、頸部發硬、頭暈耳鳴、眼花、嗜睡、癲癇、腰背僵痛,還包括手足震顫、抽搐、麻木及中風等病症。因此,有經驗的中醫遇見昏倒的人首先會掐人中(水溝穴)。此外,常推督脈能使虛弱的人變得強壯。

精確取穴:在尾骨端下,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疾病:1 痔瘡、脫肛、便秘、洩瀉、痢疾、便血。2 癲狂癇、瘛瘲。3 腰痛、尾骶骨痛。

精確取穴:在骶部,後正中線上,適對骶管裂孔處。

主治疾病:1 便秘、痔瘡、脫肛。2 月經不調、經閉。3 腰脊強痛、下肢痿痺。4癲癇。

精確取穴:在腰部,後正中線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疾病:1 腰骶疼痛、下肢痿痺。2 月經不調、赤白帶下。3 遺精、陽痿。

精確取穴:在腰部,後正中線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疾病:1 腰痛、下肢痿痺。2 月經不調、赤白帶下、不孕。3 遺精、陽痿、小便頻數。

精確取穴:在腰部,後正中線上,第1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疾病:1 腰脊強痛。2 完谷不化、腹脹腹痛、洩瀉、腸鳴。

精確取穴:在背部,後正中線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疾病:1 腰脊強痛。2 洩瀉、脫肛、痔瘡、便血、黃疸、小兒疳積。3 癲癇。

精確取穴:在背部,後正中線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疾病:1 腰背疼痛。2 黃疸、嘔吐、腹滿、胃痛、食欲不振。

精確取穴:在背部,後正中線上,第9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疾病:1 脊強、背痛、四肢不收、筋攣拘急。2 胃痛、黃疸。3 抽搐、癲狂癇。

精確取穴:在背部,後正中線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處。兩肩胛骨下角連線的中點。

主治疾病:1 胃痛、腹痛、脊背強痛。2 咳嗽、氣喘。3 胸脅脹痛、黃疸、身熱。

精確取穴:在背部,後正中線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疾病:1 脊痛項強、胸脅痛。2 咳嗽氣喘、胃痛。3 疔瘡、身熱。

精確取穴:在背部,後正中線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疾病:1 咳嗽氣喘、胸痺、脊背強痛、肩背痛。2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小兒驚癇。

精確取穴:在背部,後正中線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疾病:1 脊背強痛、疔瘡。2 身熱頭痛、咳嗽、氣喘。3 癲狂癇。

精確取穴:在背部,後正中線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處。

主治疾病:1 頭痛、脊痛項強、胸背痛。2 熱病、骨蒸潮熱、瘧疾。3 癲狂癇。

精確取穴:在後正中線上,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疾病:1 項強脊痛。2 感冒咳嗽、氣喘、風疹、痤瘡、骨蒸盜汗、瘧疾、熱病。

精確取穴:在項部,後髮際正中直上0.5寸,第1頸椎下。

主治疾病:1 頭痛、項強、中風。2 暴喑、舌強不語。3 癲狂癇。

精確取穴:在項後部,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中。

主治疾病:1 頭痛、頸項強痛、眩暈。2 咽喉腫痛、目痛、鼻衄。

精確取穴:在頭部,後髮際正中直上2.5寸,風府上1.5寸,枕外隆凸的上緣凹陷處。

主治疾病:1 頭痛、眩暈。2 項強、癲癇。

精確取穴:在頭部,後髮際正中直上4寸(腦戶穴上1.5寸)。

主治疾病:1 頭痛、目眩、項強。2 癲狂癇、失眠、煩心。

精確取穴:在頭部,後髮際正中直上5.5寸(腦戶穴上3寸)。

主治疾病:1 頭痛、眩暈、項強。2 失眠、癲狂癇。

精確取穴:在頭部,前髮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主治疾病:1 頭痛、眩暈。2 失眠、健忘、痴呆。3 脫肛、陰挺、久瀉。4 中風、癲狂癇。

精確取穴:在頭部,前髮際正中直上3.5寸(百會穴前1.5寸)。

主治疾病:1 頭痛、眩暈。2 鼻淵、目赤腫痛。3 中風、癲癇。

精確取穴:在頭部,前髮際正中直上2寸(百會穴前3寸)。

主治疾病:1 頭痛、眩暈、鼻淵、鼻衄。2 癲癇、小兒驚癇。

精確取穴:在頭部,前髮際正中直上1寸。

主治疾病:1 頭痛、眩暈、目痛。2 鼻淵、鼻衄。3 熱病、瘧疾。4 癲狂癇、小兒驚風。

精確取穴:在頭部,前髮際正中直上0.5寸。

主治疾病:1 頭痛、目眩、目赤、目翳、淚出、鼻淵、鼻衄。2 失眠、驚悸、癲狂癇。

精確取穴:在面部,鼻尖的正中央。

主治疾病:1 鼻淵、鼻衄、酒糟鼻。2 昏迷、驚厥。

精確取穴:在面部,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

主治疾病:1 中風、昏迷、暈厥、癲狂癇。2 鼻塞、牙關緊閉。

精確取穴:在面部,上唇的尖端,人中溝下端的皮膚與唇的移行部。

主治疾病:1 口歪、鼻塞、鼻衄、消渴。2 昏迷、暈厥、癲狂。

精確取穴:在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的連接處。

主治疾病:鼻淵、齒齦腫痛、面赤頰腫、口臭、齒衄、癲狂癇。

相關焦點

  • 督脈28個高清穴位圖
    ,循行28個穴位,首穴為長強,末穴為齦交。其中有2個穴位在臀部,12個穴位在腰背部,其餘14個穴位則分布在頭部。-推薦閱讀-任脈24個高清穴位圖督脈起始於胞中,下出會陰,後行於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經項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再回出上至頭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
  • 督脈28個穴位位置圖,高清穴位圖解
    督脈分布於人體後正中線及頭面正中,循行28個穴位,首穴為長強,末穴為齦交。其中有2個穴位在臀部,12個穴位在腰背部,其餘14個穴位則分布在頭部。督脈起始於胞中,下出會陰,後行於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經項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再回出上至頭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帶處。
  • 【絕對珍藏】針灸推拿老師傅必備高清穴位圖
    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中醫的經絡與穴位了如指掌!今天就給大家送上針灸推拿老師傅必備高清穴位圖,建議轉發給新朋友。」上連乳腺下子宮,萬一不通變老翁。督脈分布於人體後正中線及頭面正中,循行28個穴位。首穴為長強,末穴為齦交。其中有2個穴位在臀部,12個穴位在腰背部,其餘14個穴位則分布在頭部。
  • 跟隨班級一起學習督脈循行路線及其穴位分布
    十五絡脈是指人體十二經脈加上軀幹前的任脈、軀幹後的督脈各自別出的一絡和軀幹側的脾之大絡,共十五條。十二經脈按其循行順序分別成為: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所以稱其為「正經」。
  • 督脈穴位圖 、循行圖、經絡圖flash動畫講解
    本經脈腧穴有長強 、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共28穴。【督脈經絡圖】
  • 督脈穴位圖
    導讀:督脈穴位,共28個穴位,交會於足太陽的風門穴、任脈的會陰穴。
  • 最後一站 | 齦交穴(下) | 天地有氣交,身中有出入,神遊氣變 | 督脈 | 358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者,絡脈之滲灌諸節者也。穴位是脈絡中的氣血滲灌各部的通會之處,全身上下三百六十五處,關節交接的間隙,調氣可是始終如一,專心致志。凡陰陽之道,陽動陰靜,陽剛陰柔,陽倡陰隨,陽施陰受,陽升陰降,陽前陰後,陽上陰下,陽左陰右,數者為陽,遲者為陰,表者為陽,裡者為陰,至者為陽,去者為陰,進者為陽,退者為陰,發生者為陽,收藏者為陰,陽之行速,陰之行遲。故陰陽並交者,必陽先至而陰後至。是以聖人之持診者,在察陰陽先後以測其精要也。至陰虛,天氣絕;至陽盛,地氣不足。陰陽並交,至人之所行。
  • 奇經八脈的循行及其生理功能:督脈、任脈
    ,經項部至風府穴,進入腦內,屬腦,沿頭部正中線,上至巔頂的百會穴,經前額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寥穴,過人中,至上齒正中的齦交穴。3.生理功能(1)調節陽經氣血,為「陽脈之海」:督脈循身之背,背為陽,說明督脈對全身陽經脈氣具有統率、督促的作用。另外,六條陽經都與督脈交會於大椎穴,督脈對陽經有調節作用,故有「總督一身陽經」之說。(2)反映腦、腎及脊髓的功能:督脈屬腦,絡腎。腎生髓,腦為髓海。督脈與腦、腎、脊髓的關係十分密切。
  • 手少陽三焦經~循行23個穴位,首穴為關衝,末穴為絲竹空
    手少陽三焦經分布於人體無名指、上肢外側中部、肩頸及頭面部,循行23個穴位,首穴為關衝,末穴為絲竹空。
  • 長強穴
    古人修練氣功,小周天即是打通任督二脈,以意導氣,起自督脈尾閭,循脊骨,上百會,下齦交,接任脈,下行循胸至臍腹,抵會陰複合於督脈,氣如此升降輪迴,循環不止,故名長強;【取穴位置】【主治功能】主治遣精,陽痿等與腎精相關的病症,腎為作強之官,長強之名也可能與此有關。治療便血、痔瘡、脫肛、洩瀉、便秘、腰脊痛、小兒驚風、尾骶骨痛、癇症等疾病。現多用於癔病,腰神經痛等。
  • 【齦交穴】:治齒齦腫痛,口臭等
    【穴位解剖】有上唇系帶;有上唇動、靜脈;布有上頜內槽神經分支。 【穴名解說】 【齦交穴】經穴名。出《素問.氣府論》,原作齗交。屬督脈。為督脈、陽明之會。【名解】穴位於唇內上齒齦與唇系帶連接處,又為任、督兩脈之會,故名。
  • 《內經》解證 | 《黃帝內經》任督二脈循行解析(下)
    註:藍色線條和文字為任脈,綠色線條及文字為督脈。本圖的督脈為男子路線,女子從起點曲骨到會陰一段的路線是「入系延孔,其絡循陰器合篡間」,在圖中無法表示。「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的意思就是,以人體的中線為經脈進行導引,可以保持身體健康,與《內經》督脈環身正中一周的循行完全一致。《難經·二十八難》曰:「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下極之俞」被認為是長強或會陰穴,「脊裡」指《太素》及《甲乙經》描述任脈循行時的「上循脊裡」,即任脈的背深支,故「並於脊裡」意為督脈與任脈背深支一淺一深的並行路線。
  • 齦交穴:齒齦腫痛、口臭、齒衄
    屬督脈。為督脈、陽明之會。【名解】穴位於唇內上齒齦與唇系帶連接處,又為任、督兩脈之會,故名。 【齦交穴的位置】位於人體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 【穴位解剖】有上唇系帶;有上唇動、靜脈;布有上頜內槽神經分支。【按摩齦交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病症】齒齦腫痛,口臭,齒衄,處鼻淵,面赤頰腫,唇吻強急,面部瘡癬,兩腮生瘡,癲狂,項強。
  • 齦交穴治痔2法
    取效時間最短1天,最長10天,平均為5.5天。本組痊癒(症狀全部消失,痔核明顯縮小,半年內無復發者)24例;好轉(症狀基本消除,痔核稍有縮小,3個月內無復發者)4例;無效(臨床症狀及體徵均無改變者)3例。總有效率為90.3%。
  • 每日一穴丨 齦交穴:清熱瀉火,開竅明目
    【齦交穴】經穴名。出《素問.氣府論》,原作齗交。屬督脈。為督脈、陽明之會。【名解】穴位於唇內上齒齦與唇系帶連接處,又為任、督兩脈之會,故名。 【齦交穴的位置】位於人體上唇內,唇系帶與上齒齦的相接處。 【穴位解剖】有上唇系帶;有上唇動、靜脈;布有上頜內槽神經分支。【按摩齦交穴位的作用與好處】 【主治病症】齒齦腫痛,口臭,齒衄,處鼻淵,面赤頰腫,唇吻強急,面部瘡癬,兩腮生瘡,癲狂,項強。 【作用功效】齦交穴,開竅,明目。
  • 經絡基礎--任脈督脈
    我們都知道每條經絡上有很多穴位,這些穴位也是能夠治病的。那麼,任脈這條經絡上的穴位又主要可以預防和治療什麼樣的疾病呢?大約是:前列腺炎、陽痿、早洩、盆腔炎、附件炎、白帶病;胃痛、消化不良、胃潰瘍;以及失眠、胸悶、氣短、腰痛。二、督脈,總督一身之陽★督脈在身體上是如何布局的?
  • 督脈之長強 | 穴位常識
    督脈:長強、腰俞、腰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筋縮、至陽、靈臺、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啞門、風府、腦戶、強間、後頂、百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素髎、水溝、兌端、齦交遣精,陽痿等與腎精相關的病症,腎為作強之官,長強之名也可能與此有關。治療便血、痔瘡、脫肛、洩瀉、便秘、腰脊痛、小兒驚風、尾骶骨痛、癇症等疾病。現多用於癔病,腰神經痛等。長強穴位於人體的尾骨端下,當尾骨端與肛門連線的中點處。配二白穴、陰陵泉穴、上巨虛穴、三陰交穴治痔瘡(溼熱下注型) ;配精官穴、二白穴、百會穴(灸) 治脫肛、痔瘡。
  • 【養生穴位圖解】長強穴——主治疾病
    【穴位配伍】配二白穴、陰陵泉、上巨虛穴、三陰交穴治痔瘡(溼熱下注型) ;配精官穴、二白穴、百會穴(灸) 治脫肛、痔瘡;配承山穴,有清熱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治療痔疾、便秘;配小腸俞穴,有行氣通腑、分清泌濁的功效,可以治療大小便困難、淋症;配身柱穴,有行氣通督的功效,能治療脊背疼痛;配百會穴,有通調督脈、益氣昇陽的功效,能治脫肛、頭昏。
  • 【灸道堂艾灸穴位圖解】長強穴——主治疾病
    【穴位配伍】配二白穴、陰陵泉、上巨虛穴、三陰交穴治痔瘡(溼熱下注型) ;配精官穴、二白穴、百會穴(灸) 治脫肛、痔瘡;配承山穴,有清熱通便、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治療痔疾、便秘;配小腸俞穴,有行氣通腑、分清泌濁的功效,可以治療大小便困難、淋症;配身柱穴,有行氣通督的功效,能治療脊背疼痛;配百會穴,有通調督脈、益氣昇陽的功效,能治脫肛、頭昏。
  • 【每日一穴】齦交穴——治療牙齦腫痛、齒痛、口舌糜爛、鼻息肉、癲癇等
    導讀:按摩齦交穴的作用與好處 緩解治療牙齦腫痛、齒痛、口舌糜爛、鼻淵、鼻息肉、癲癇等,齦交穴位的位置具體在哪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