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常用字,在古代竟然都是仄聲,原來他們都是入聲字

2021-02-08 老街味道詩詞
前言

學習古詩詞常常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為什麼好多的詩詞讀起來不押韻呢?例如李益 (唐)的這首《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第二句的「期」與第二句的「兒」怎麼不押韻呢?還有著名的劉禹錫《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不過這首詩從小我們就會學到,小時候教課的老師會告訴我們這裡的斜,讀音發作「霞」。其實斜和家是古韻裡同一個韻部的字,屬於平水韻【下平六麻】;上面那首《江南曲》也是押韻的,第二句的「期」與第二句的「兒」在古韻裡也是一個韻部【上平四支】。

不過,這還不是學習古詩最麻煩的音韻問題,對於詩詞的創作來說,最麻煩是入聲字的今古不同。

一、白居易《琵琶行》讀起來不押韻的現象

平時僅僅是讀背詩詞的話,最多是奇怪為什麼這一類詩詞為什麼不押韻呢?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一段: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客。

這三個字:帛、白、客讀起來根本就不押韻呀,難道白居易的詩不押韻嗎?可是還有很多是押韻的呀?例如: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去來江口空守船,繞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幹。

白居易的這首詩當然是押韻的,帛、白、客都在入聲的【十一陌】韻部,只不過今天普通話裡已經沒有入聲韻了。

二、入聲字

這種今天讀起來押韻或者不押韻的現象,都是和入聲字相關,古代的字發音分平、上、去、入四聲,四聲在南朝沈約等人發現以後,當時的詩人一開始也都不太明白,例如 與沈約同為竟陵八友的大詩人梁武帝就搞不清楚。《太平廣記》中記載了一段故事:

「重公嘗謁高祖,問曰:『天子聞在外有四聲,何者為是?』重公應聲答曰:『天保寺剎。』及出,逢劉孝綽,說以為能。綽曰:『何如道「天子萬福」!』」

梁武帝蕭衍問一個大和尚,什麼是平、上、去、入四聲?和尚回答:天保寺剎,這四個字就是。出門後劉孝綽埋怨和尚,你真不會說話,為什麼不說:「天子萬福」?

天保寺剎、天子萬福,這四個字都是按照平、上、去、入排列的四個字,天是平,今天的一聲,保是去聲,今天的三聲,寺和萬都是去聲,今天的拼音四聲。

但是剎、福兩個字出現問題了,這兩個字一個讀作四聲、一個讀作一聲,但是在古代都是入聲,入聲的發音類似於非常短促的去聲, 在今天的南方方言裡還存在,但是在普通話裡已經消失了。

三、入派三聲

入派三聲,即入聲派進」平、上、去「三聲。 例如上面的入聲字剎,派入了去聲,福派入了平聲;法,派入了三聲。

古代的聲調由平、上、去、入四聲組成。古入聲字讀音"短促急收藏"。在元朝統一中原以後,讀音就發生了變化,例如元曲採用的《中原音韻》系統,就取消了入聲字,入聲分別演變派入到平(古平,今已分化為陰平、陽平兩個聲調)上、去三個聲調中去。

但是詩人作詩卻一直遵循著隋朝《切韻》的音韻系統,依據這個音韻系統在宋朝改編的《平水韻》是詩人們作詩的標準音韻規則,無論是元朝人作詩還是清朝人作詩,都不是按照官話和生活中實際發音,依舊遵循平水韻標準,一直到今天。例如蒙古族的元代大詩人薩都剌的詞作《滿江紅·金陵懷古》

六代豪華,春去也、更無消息。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王謝堂前雙燕子,烏衣巷口曾相識。聽夜深、寂寞打孤城,春潮急。

思往事,愁如織。懷故國,空陳跡。但荒煙衰草,亂鴉斜日。玉樹歌殘秋露冷,胭脂井壞寒螿泣。到如今、只有蔣山青,秦淮碧!

這首詞是押的入聲韻,採用平水韻標準。這首詞今天我們讀起來是不押韻的,其實按照元朝的官話讀起來也不押韻。在明朝趕走了蒙古統治者之後,據說官話又恢復了下江官話,重新有了入聲。但是清朝統一中原以後,入聲韻又消失了,不過大家知道,清朝人的科舉考試的音韻標準依然是平水韻。

清朝官方修訂的韻書《佩文詩韻》就是平水韻系統,雖然清朝人平時說話不依照平水韻,但是科舉考試卻不得違背。我們看一首五言八韻16句的試帖詩,如嘉慶丁丑時期翰林李惺的《陰陰夏木囀黃鸝》:

長夏千章木,濃陰百囀鸝; 雙襟黃似繡,一帶綠成帷;

葉暗佇蹤久,枝高送響遲; 舌尖風剪剪,身外雨絲絲;

坐宛遮雲母,歌能鬥雪兒; 好音難自閟,炎景不曾知;

楊柳三#路,櫻桃四月時; 幽情煩鼓吹,寫出畫中詩。

大家可以看出這首詩用的是【上平四支】,第十句的韻腳是「兒」,最後一句第二個字」出「,是入聲字,今天發平聲,古韻裡是仄聲,所以這個句子是仄仄仄平平,是標準的律句。

四、這些常用的平聲字 原來他們都是入聲字

對於閱讀來說,是否押韻不太重要,但是對於創作詩詞來說,入聲字是挺難逾越的門檻。很多入聲字今天派入了平聲,因為平仄的不同,在填詞和創作格律詩的時候,增加了查韻表的麻煩。老街寫了幾年詩,發現了不少常用的入聲字是可以記住的, 寫得多了,讀詩時遇見得多了,自然就可以記住。這些常見字如果能記住,多少能節約一點翻書查韻部的時間。

下面整理的這些入聲派入平聲的字,經常會出現在必須仄的位置 :

出忽哭屋局俗燭蜀學覺捉急一七失吉實疾吃佛發沒奪達活脫八殺節決別折傑潔結絕說桔缺託約泊澤削閣格郭著夕白石宅昔責席格積隔摘擊吃敵笛則即極識國直織食值息得逼黑十習什及汁急拾襲溼集楫雜拉答俠帖貼接疊壓夾劫匣押峽竹。

舉幾個例子,看一看這些古仄今平的入聲字,在古詩裡必須是仄的位置:

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急;杜甫:塞上風雲接地陰,接;杜牧:一歌一哭水聲中,哭;李商隱:莫近彈棋局,中心最不平,局; 黃巢: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八和殺;劉禹錫:山圍故國周遭在,國;王維: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疾;李賀: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閣。陸龜蒙:陵陽佳地昔年遊,謝脁青山李白樓,昔。

@老街味道

辨別入聲字也是有一定規律的,可以看看我的這篇文章《老街味道-學格律詩怎麼辨認入聲字》

觀唐絕句96-100 莫計古來徵戰地,幾人埋骨幾人侯

十分鐘說明白 學習詩詞創作不可不知的格律詩進化過程


相關焦點

  • 【詩詞格律與寫作】四聲、入聲辨別
    古代漢語的平,在現代漢語中又分為陰平和陽平;其實在古代漢語中的上聲、去聲和入聲也分陰陽的,只不過我們習慣上不再細分。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是入聲,平上去入就構成了古漢語的四聲,上、去、入又合起來叫仄聲。在這四聲中最成問題的是入聲,那麼什麼是入聲呢? 入聲就是發音短促,喉嚨給阻塞了一下,一類是以塞音t、p、k收尾(在現代漢語中都是聲母,在古漢語中是韻母的韻尾),另一類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閩南語和粵語中,還完整的保留這四種入聲,在吳語中則都退化成了較不明顯的收尾了。
  • 如何使用《詩歌常用十三轍同韻字表》
    「麻(má)、家(jiā)、瓜(guā)」的韻腹都是ɑ,它們在押韻的韻母「a、ia、ua」之內,這三個字是同韻。押發花轍「啊」韻。從《詩歌常用十三轍同韻字表》中查得:「麻、家、瓜」三個字出現在表內的左欄「發花轍」,屬平聲「啊」韻。 (2)韻母中如有韻尾的話,則要求韻尾也相同。
  • 為什麼寫詩都要押平韻?唐詩為何竟然都符合清代的平水韻?
    為什麼唐詩竟然都符合清代的《平水韻》?為什麼寫詩都要押平韻?◎南郭居士有時突然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唐詩竟然都符合清代所編的《平水韻》?初學詩詞時也許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其實還有許多關於平水韻的疑惑,比如為什麼格律詩(近體詩)都押平韻?
  • 5分鐘4段內容,1200字看懂格律詩的作法
    唐朝科舉中加入了格律詩的寫作,這成了古代讀書人的基本功。所以現代人要學習詩詞創作,也必須學會基本的詩詞格律知識。下面分4段,大約1200字,說下最基本的格律知識。普通話的三聲四聲都是仄聲。2、古韻四聲天、子、萬、福,是古韻的四聲。天,平聲;子,上聲【shǎng 】 ;萬,去聲;福,入聲。
  • 「出」字雖然不是平聲,但是作這首詩的時候,不必換掉
    第三句我本來想用「出塵」,以應對第四句的入世,但用電腦輔助檢測居然提示「出」字不是平聲,後來就改了清字,請教為什麼「出」字不算平聲呢? 前言 首先,出這個字在古韻中不是平聲,是入聲字。 題主遇到的問題在創作中也挺常見, 古韻中的入聲字派入其他三聲,造成了現代人作舊體詩的困擾。
  • 常用入聲字歌訣&入聲字表
    下面的歌訣用168個入聲字編成,可供初學者記憶和辨識部分入聲字使用
  • 背了這麼多年的《鹿柴》,「柴」字怎麼讀?很多人都讀錯了
    學過古漢語的都知道,現代的語言和古代還是有很大差距的。例如古代的「走」,其實是跑的意思;古代有「入聲」而現在已經沒有了。很多人在讀古詩詞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一個問題:這個字應該怎麼讀。印象最深的就是王維的《鹿柴》了,背了許多年,才發現,原來是鹿柴(zhài),而不是鹿柴(chái)。這首詩是王維晚年閒居輞川時所作,入選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背,但是很多人卻常常讀錯標題。
  • 這些字,你念錯了嗎?
    最近撒貝寧和康輝聯手上了一次熱搜事情的起因是康輝隔空為撒貝寧正音咱們的sǎ老師也隔空回應了一下↓↓↓這件事情一出,小編想起來前兩天的另一個熱搜「蛋撻的正確讀音」小編這20多年一直都是讀dàntǎ呀!後來查字典,原來真讀dàntà有沒有覺得很難改過來~今年是《漢語拼音方案》頒布60周年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你的漢語拼音過關了嗎?一起來檢測一下● 姓氏篇還記得《延禧攻略》中黑化的嫻妃娘娘嗎?
  • 古詩文中45個最易讀錯的字,你應該讀錯過?
    13、要憶昨相逢論久要,顧君哂我輕常調。(唐高適《留別鄭三、韋九兼洛下諸公》)遺草一函歸太史,旅墳三尺近要離。(唐劉禹錫《哭呂衡州,時予方謫居》)這裡的「要」字念「yāo」,不能念成「yào」。上帖中,第六則阿念「wù」也是不對的。《康熙字典》引《韻匯小補》下云:「音『屋』。《古詩》:『家中有阿誰。』
  • 分享|此刻你看到的每一個字,都是他們一筆一划設計出來的
    相信很多人每天都要進行電子閱讀與書寫,但很少會有人好奇,這些字體從何而來。這背後,其實是有一群人、一段歲月、一些故事的。 在第三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上海印刷集團帶來了以「讓活字持續生香」為主題的展示,讓我們看到了漢字印刷字體背後的付出與努力。
  • 其實很多內容都屬猜測
    古漢語中的四聲指的是古代官話中「平上去入」四種聲調,「平」發展到現在基本上就是「陰平」和「陽平」的總稱,比現代普通話中多出了一個「入聲」。這個「入聲」在南方方言當中有很多的保存,最簡單的比如說數字中,「七」、「八」、「十」等等都是入聲字,而這在北方方言裡已經消失了。
  • 古代禮儀,只能稱字不能稱名,為何《清平樂》都是稱名而不稱字?
    除了官員的服裝,《清平樂》也給小販很多鏡頭,這些小販上面穿襦,下身穿長褲,腰上圍著圍裙,頭上裹著軟襦巾,腳上通常穿著麻鞋或者草鞋,不過劇中都以長靴替代。很多觀眾都不以為然,認為這沒什麼大不了的,畢竟現在的人都是直呼其名的,也沒什麼問題。但其實了解歷史的都知道,古代和現代還是有很不多不同的,比如我們現在所說的名字,現代是只有名沒有字的,而古代是姓名+字的形式,所以我們看老版《三國演義》,經常會聽到劉備自稱玄德、曹操自稱孟德,周瑜自稱瑜。
  • 2017雞年女寶寶起名常用字
    每一個孩子的降臨,都是生命的延續,關於給女寶寶起名,你一般會偏好於哪些常用字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2017雞年女寶寶起名字宜用常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