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愛與恨:人類出行史上最狂野的奏鳴曲

2020-12-14 新浪財經

來源:36氪

來源 | 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

文 | 程瀟熠

編輯 | 吳巖

圖片來源 | pixabay

跨年夜的前兩天,一輛黑色的2016款特斯拉Model S駛離美國加迪納91號高速公路,在高速狀態下闖了紅燈並撞上一輛2006年產的本田思域。本田車內兩名乘客當場死亡,特斯拉車內兩人被送往醫院,沒有生命危險。

幾小時後,一輛特斯拉Model 3撞上了一輛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高速公路左側車道上的消防車,車內的夫妻倆一亡一傷。

雖然美國警方尚未確定事故發生時是否有自動駕駛系統參與其中,但以往的教訓,讓質疑之聲再次對準自動駕駛。據彭博社報導,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調查後認為,包括2019年12月7日特斯拉追尾美國警車在內的13起特斯拉汽車事故,可能都是司機在使用Autopilot系統時發生的。

2018年1月特斯拉Model S碰撞事故 來源:KCBS-TV

人們一面試圖勾勒解放雙手、自由出行的美好畫面,一面對方向盤脫離掌控充滿猶疑和擔憂。接二連三的致命事故,更是讓這種對未知事物的恐懼被放大到了極致。

美國汽車協會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71%的美國受訪者害怕乘坐自動駕駛汽車,近90%的受訪者擔心自動駕駛存在技術問題。受訪者中,只有7%的人「非常熟悉」自動駕駛汽車。

但這仍然擋不住人們對自動駕駛的好奇和熱情。1月3日公布的銷量數據顯示,特斯拉2019年全年交付約36.75萬輛,同比增長50%,佔美國電動車市場75%的份額,也是荷蘭最暢銷的車型。蔚來汽車CEO李斌則在2019年10月表示,已有60%的蔚來車主開通NIO Pilot駕駛輔助系統。

自動駕駛成了一項讓人又愛又恨的功能。以至於很多人不禁捫心自問——人類是否需要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殺人還是救人?

年近花甲的周成是駕駛輔助系統的資深用戶。作為福特福克斯L2級自動駕駛車型的首批車主,他已經習慣了在高速公路上使用ACC自適應巡航功能。

他是老朋友中第一個願意嘗試自動駕駛汽車的人,別人都是開了幾十年車的老司機,「讓他們信任開車時間沒多久的機器非常難」。他身邊大多數人覺得自動駕駛只是玩笑話,「有生之年不可能實現」,但周成仍滿懷期待。他覺得到七八十歲時,自己應該能買到一輛自動駕駛汽車。

自適應巡航系統介紹 來源:福特

但他也承認,「現在技術確實不可靠」。

周成只敢在路況簡單、標識清晰的高速公路上使用駕駛輔助功能,因為自動駕駛尚未有明確量化標準,這讓他很不放心。比如人的反應速度在0.2-0.8秒之間,百公裡的剎車距離為40-60米,換成自動化系統,「誰知道它能快多少」。

在他看來,目前的自動駕駛在特定場景或試車場上「玩玩可以」,但面對複雜路況和突發事件,還達不到人腦的反應速度。

他的焦慮並非杞人憂天。

近年來,特斯拉在自動駕駛模式下已發生多起致命事故。谷歌Waymo在採取多種安全措施之餘,仍將無人駕駛商業化的計劃延遲。Uber自動駕駛汽車在2018年3月發生過一起致命事故,原因是自動駕駛軟體檢測到一位橫穿馬路的女性後,判定為無需避讓。

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車型 來源:Waymo

但鮮為人知的是,相比起致命事故,自動駕駛救了更多人。

一位百度自動駕駛資深工程師向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坦言,特斯拉的Autopilot以及市面上的同類產品,目前只能定義為輔助駕駛。雖然輔助系統使用不當曾導致事故,但它其實也避免了很多事故,救了更多人。「每一次AEB(自動剎車輔助系統)的觸發,基本就是避免一次碰撞的發生。」

特斯拉2019年第三季度安全報告顯示,在Autopilot參與的駕駛活動中,平均每434萬英裡(約合698萬公裡)行駛裡程報告一起交通事故,頻率遠低於人類駕駛時的每270萬英裡報告一起事故。NHTSA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平均每49.8萬英裡(約合80萬公裡)行駛裡程,即發生一起碰撞事故。

目前主流車型搭載的L2+級自動駕駛屬於駕駛輔助,技術已趨成熟。它雖然無法徹底接管汽車,但能像「駕校教練」一樣,提醒駕駛員調整車道或跟車距離等。

尼克森2018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消費者體驗亟待改善的場景主要是停車位和低速擁堵路段,L2+級駕駛輔助功能中的ACC及自動泊車功能,可基本滿足需求。

不過,這只是治標不治本,難以根治出行痛點。要想找到降低交通事故、解放人類的終極方案,還得靠L5級完全自動駕駛。

來源:尼克森2018自動駕駛市場與消費者洞察白皮書

自動駕駛來了,人類真能自由?

目前,自動駕駛所面臨的難關,仍然是L3級及以上自動駕駛技術難以落地。

按照自動駕駛對於車輛操控的接管程度和駕駛區域劃分,自動駕駛可分為L0-L5六個級別。從L2級往上,自動駕駛研究分為兩種路線。

以特斯拉為代表的大多數整車廠商,選擇攻克L3級技術難題,按分級順序循序漸進地拾級而上。另一種,是以谷歌旗下Waymo為代表的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它們選擇跳過L3級,直接研發L4級及以上自動駕駛技術。

L3級自動駕駛汽車可行駛在複雜路況上,並由自動駕駛系統進行駕駛操作。這意味著人類司機的角色將會出現轉變——從手動控制到監督。

然而,在谷歌最初的自動駕駛項目測試中,這項看似簡單的監督工作非常難完成。

當時,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團隊將部分自動駕駛汽車分配給了谷歌員工,讓他們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進行測試。據《紐約時報》報導,每輛車上配備兩位專業司機,每人拿一份類似飛行駕駛清單的文件。坐在駕駛座位上的人需要時刻保持警惕,準備好在發生異常情況時接管汽車。

但車內監控視頻顯示,這些被委以重任的測試員很容易在車上被其他事情分心,比如回復手機信息、看電影甚至睡覺。有網友在Twitter上吐槽,「告訴我不用自己開車,但又不能放鬆警惕,這本身就是個悖論,我還不如自己開車。」

Waymo測試車在路上 來源:Waymo

面對難解的分心問題,2014年,谷歌的自動駕駛工程師決定,將人類完全排除在駕駛過程之外。

2019年1月,福特也以「不知如何負責任地管理L3級自動駕駛系統控制權的轉移」為由,宣布放棄L3級研究,直奔L4級自動駕駛汽車研發。

但即使L3級落地困難重重,奔馳、一汽、北汽新能源、長城、奇瑞、小鵬、威馬等諸多車企,還是決定在2020年推出具備L3級自動駕駛功能的量產汽車。此前,奧迪A8已成為全球首款L3級自動駕駛量產車型。

「奧迪做了L3級以後,之前說要跳過L3的某些國際車廠就著急了。」恆潤智能駕駛事業部總經理兼首席技術官薛俊亮,2018年在公開場合提到,因為奧迪L3級汽車已經出來搶佔市場,而L4的落地至少要往後推3-5年,其他車企擔心奧迪會搶佔整個空檔期。

薛俊亮認為,L3和L2.5其實都是「中間過渡狀態」,是立法者或者行業協會給車廠的緩衝期。但是一定要教育消費者,「這不是自動駕駛,要悠著點開」。

「創業公司沒有機會」

和簡單的駕駛輔助功能相比,L4級及以上的無人駕駛汽車對於普通人,還顯得十分遙遠。

在百度無人車從事研發工作的韋立,如今已完全適應在無人車上工作,但仍然對第一次的乘坐時的經歷印象深刻。「跟第一次坐飛機的心情一樣,手腳出汗,既緊張又害怕。」

智行者CEO張德兆感受到更多的,則是掌控汽車的興奮感。「我調個參數它就會跑快一點,調別的參數還能轉向。」張德兆告訴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當時他在汽車後排用代碼開著無人車從清華大學一路跑到北清路,再開回清華大學。因為長時間在移動狀態下低頭看屏幕,他在車裡就吐了。

自動駕駛汽車行駛在路上 來源:Waymo

韋立告訴未來汽車日報,現階段難免會有很多猛起步跟急剎車,為了測試系統能力,車輛行駛也不會很平穩,測試時強烈的暈車反應在真正商用後一般不會出現。

目前,國內已有多家自動駕駛公司在園區、港口、礦區等特定場景跑馬圈地,如智行者、圖森未來、馭勢科技等。在無人駕駛計程車(Robotaxi)領域,Waymo率先撤去安全員進行純無人駕駛試運營,中國自動駕駛初創企業小馬智行去年11月起對加州爾灣的數百名居民開放無人駕駛出租試點服務,AutoX則計劃今年在深圳、上海規模投放無人駕駛計程車。

無人駕駛正以飛快的速度進入人們的生活,但這一切可能只是個開始。

「如果要做車規級標準的軟硬體,必須要在數學以及結構上進行證明,確定這個東西本身是可控並且穩定的,才能真正在工業上進行應用。」北京理工大學無人車隊的胡晨向未來汽車日報表示,目前的無人駕駛技術還談不上人工智慧,大多是機械地依附於傳感器和晶片。無人車的碰撞事故恰恰證明,光靠單車感知是不夠的,道路也需要多車感知系統。

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向來無法劃等號。

在實驗室條件下成功的產品,往往需要數十年才能成熟應用。第一臺蒸汽機早在1712年就已出現,但它直到95年之後才出現在輪船上。

「馬斯克曾說過一句話,雷射雷達的出現,讓大家有了技術進步的錯覺。」百度無人車前資深產品經理謝萊告訴未來汽車日報,過去雷射雷達主要用於測距,雷射雷達公司並未想過產品可以用在自動駕駛行業,所以並沒有統一的零部件標準。

無人駕駛汽車的零部件如果要實現量產,需要供應商制定嚴格的標準內參,這是實現量產化的必要條件。但在現實中,線機到百度無人車團隊手中,還需要自行標定標準和組裝。在謝萊看來,這個行業還需要他們一層層推進產業鏈改變。

自動駕駛算法環節產業鏈 來源:36氪研究院

另一個制約自動駕駛行業快速發展的因素,是零部件昂貴的價格。

以百度自動駕駛方案使用的雷射雷達為例,百度曾透露使用了1個Velodyne的64線雷射雷達HDL-64,價格約為7.5萬美元,3個Velodyne的16線雷射雷達VLP-16,每個價格8000美元,總計9.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7萬左右。

過於高昂的成本,讓L4級以上自動駕駛汽車量產面臨很大挑戰,甚至讓部分初創企業開始動搖研發路線。

「現在很迷茫,再不商業化可能會撐不下去了。」國內一家小有名氣的L4級自動駕駛初創企業高層向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透露,因為L4級自動駕駛商業化遙遙無期,公司已開始考慮從頭開始研究L3級及以下自動駕駛技術。

但小馬智行CEO彭軍認為,L4級以上自動駕駛才是初創企業的機會,L3級(比L4級)更難做,L2級技術已經相對成熟,現在考慮的是供應鏈成本控制、質量保障,大規模生產。「這件事情是大公司、Tier 1、OEM整車廠的菜,創業公司沒有機會。」

雷射雷達對人類的識別 來源:Velodyne

從業者堅定地相信無人駕駛一定會實現,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撐得下去。

一位自動駕駛產業鏈投資人表示,資本仍然看好自動駕駛,只不過一些小的公司不會再去看了。「投資人手裡也沒那麼多錢了。」

天堂還是地獄?

自動駕駛究竟何時實現商業化,成了一個懸而未決的敏感問題。

麥肯錫在2018年的一篇報告中預測,基於對自動駕駛底層技術成本曲線的估算,2025-2027年將是自動駕駛的拐點,因為此時將是自動駕駛與人類駕駛的經濟平價點。這意味著,自動駕駛每公裡的總成本將與司機駕駛傳統汽車的成本大致持平。

May Mobility自動駕駛公司CEO埃德溫·奧爾森(Edwin Olson)通過其總結的自動駕駛摩爾定律計算,由於無人駕駛汽車如今的性能僅相當於人類駕駛員的0.01%,按每16個月性能翻一番的勢頭計算,自動駕駛系統想和人類駕駛水平相當,起碼得到2035年。

埃德溫·奧爾森總結的自動駕駛摩爾定律 來源:May Mobility

10年的發展周期,不論對頭部企業還是初創公司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因此,合縱連橫、抱團取暖或成趨勢,跨領域合作將成為自動駕駛商業化發展的主旋律。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認為,未來的自動駕駛商業化模式大致如此:由整車企業負責量產,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技術服務,服務運營商搭建大數據平臺,負責車隊的管理和運營,為終端用戶提供服務。其中,服務運營商將施行輕資產運營,由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

Waymo走的正是這條路。在Waymo的商業化合作布局中,有整車廠捷豹路虎和菲亞特克萊斯勒,車輛維護公司安飛士和AutoNation,保險公司Trov,以及服務運營商沃爾瑪、Lyft和DOR。

自動駕駛顛覆的將不僅是汽車本身,而是人類的出行習慣。

2018年加州大學-戴維斯交通研究所的一份報告顯示,自從打車軟體提供更方便的「點到點」服務,芝加哥的公交系統使用率下降了6%。隨著私家車數量減少,麥肯錫認為,未來僅美國地區可減少停車位面積需求約57億平方米,機場、辦公樓等停車場的收入將顯著下降。

多倫多大學自動駕駛研究報告 來源:AITechYun

自動駕駛使汽車成為智能終端,意味著,人類將享受更便捷的出行服務。

但2018年,魯特.布裡奇斯在新書《我們自動駕駛的未來:天堂還是地獄?》中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

美國平均一輛車坐1.06個人,按照這一數據推算,到2027年(不考慮無人車帶來的車輛、車程和空車率增量),需要1.144億輛車來搭載1.213億人。但目前,高峰期的9900萬輛車已經讓公路系統擁堵不堪。

無人駕駛的出現,將讓「單人獨佔一輛車」的出行習慣更加根深蒂固。老人、殘疾人等原先行動不便的人加入,將使出行大軍更加龐大。解放雙手和更自由的駕駛時光,讓人們的居住地不再拘泥於公共運輸發達的城市中心,無形中增加車輛行駛路程。更何況,魯特還作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因為無人車的成本極低,一些人可能會頻繁地讓「空車」自行取物接人,增加空車率。

魯特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免費的超級無人公交車(eSAVs)。

按照他的設想,eSAVs將在專用車道上,像魚群一樣整齊劃一地快速移動。車隊可以同時加速、轉向和制動,所有車在1/1000秒內重複領頭車的動作。他預測,這種車隊的客流量是目前公交系統的7倍。到2027年,不到5%的eSAVs,將在高峰時期運載40%的乘客。

有序移動的魚群 來源:BBC

如果這個瘋狂的設想真的實現,到2027年,美國只需要6050萬輛車,比1.144億輛少了28.6%。

更艱難的局面,存在於自動駕駛面臨的倫理困境。

倫理學領域有一個知名的思想實驗,叫「電車難題」。一輛失控的電車一路向前狂奔,即將碾壓軌道上的5個人。你可以用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那條軌道上也有1個人。這個1967年由英國哲學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的難題,在自動駕駛領域衍生出了新的意義——

自動駕駛汽車是否應該為了躲避跑到路中央的5個孩子,而選擇開到人行道上撞死1個成年人?

自動駕駛的出現,讓這個至今仍存在分歧的難題,從純粹的設想和瞬間的抉擇,被放大為普世的道德困境。如果工程師選擇「更小的惡魔」,真的是正確答案嗎?

這當然只是一種猜想。無人車未必是未來交通的終極形態,純電動飛行車也許會開拓更多可能性。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科技的發展向來都是一把雙刃劍,解決舊問題的同時,還會帶來新的風險。

天使還是惡魔,答案全都藏在人類的一念之間。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周成、韋立、謝萊、胡晨均為化名)

(我是36氪未來汽車日報作者程瀟熠,關注出行黑科技、自動駕駛等行業動態,隨時歡迎交流及爆料。請加微信tuanzi_C,添加請備註姓名、公司、職位。)

相關焦點

  • 特斯拉L5自動駕駛操之過急 馬斯克你這次吹得有點狂野
    用咱們中國網友能聽懂的話來講,就是一個字:狂野!特斯拉L5自動駕駛操之過急然而,比特斯拉股價更狂野的,是馬斯克對於L5自動駕駛的豪言壯語。在2020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馬斯克宣稱特斯拉有望年內實現L5自動駕駛基本功能開發。
  • 惠威M2R「奏鳴曲」藍牙FM收音機有源音箱評測
    惠威M2R奏鳴曲藍牙音箱 外觀賞析雖然在電商平臺搜索「惠威M2R」就可以看到這款音箱,但小編更喜歡稱呼它為「奏鳴曲」。熟悉古典音樂的朋友應該知道,奏鳴曲是一種音樂體裁,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和《悲愴奏鳴曲》就是這種題材的代表作。
  • 託爾斯泰被情慾煎熬的呻吟:《克萊採奏鳴曲》
    託爾斯泰被情慾煎熬的呻吟:《克萊採奏鳴曲》宋安群來自《克萊採奏鳴曲》譯本序言 家庭與婚姻,感情與情慾,性與道德,一直是俄國偉大作家列夫·託爾斯泰一生中不停關注、苦苦探求的問題。然而,縱觀整部小說,卻處處流溢著悲觀、絕望的哀嘆,可以說《克萊採奏鳴曲 》是一曲充滿迷惘音調的哀歌。小說是以情節、細節來刻畫人物,表達思想傾向的。這部小說以夫妻厭倦、交惡為肇始,以情殺為結局,悽然慘絕自不待言。由於這是一部穿插著異常多的議論文字的小說,其議論尤為值得注意。比如,小說中提出,男女之間的相互傾心,到底時間能持續多久,「一個月,兩天,還是半小時?」
  •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幾個值得一聽經典版本
    貝多芬經典名曲《月光奏鳴曲》相傳有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一年秋天貝多芬去旅行演出,來到了萊茵河畔的一個小鎮。這就是著名的《月光奏鳴曲》。 1.理察·克萊德曼 鋼琴演奏 《月光奏鳴曲》 貝多芬《月光奏鳴曲》分為三個樂章,作於1802年。
  • 與貝多芬相約之一:《月光奏鳴曲》
    《月光奏鳴曲》(別名:《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是路德維希•範•貝多芬於1802年創作的獨奏鋼琴作品,貝多芬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第一樂章,持續的慢板,升c小調,2/2拍子,三部曲式;第二樂章,小快板,降D大調,3/4拍子,三部曲式;第三樂章,激動的急板,升c小調,4/4拍子,奏鳴曲式。 編輯:lw
  • 解碼耳放線新秀——TempoTac 節奏音頻 奏鳴曲BHD
    在便攜解碼耳放轉接線市場在處於混沌未開的時期之時,【奏鳴曲HD】就以黑馬之勢率先衝進了發燒友的視野當中,獲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與口碑,一時處於壟斷地位。如今,不管是在傳統HiFi領域還是消費級音頻領域,TempoTac節奏音頻還在源源不斷的向市場中投放各類優秀產品,並於去年開始將擴展海外市場納入公司長遠發展的計劃當中,意於提供最好最優最具性價比的HiFi音頻產品給全球的發燒友用戶,而這款全新的【奏鳴曲BHD】更是詮釋了在手機大範圍取消掉3.5mm耳機口的今天,解碼耳放線如何變得更易用,更HiFi。
  • 北野武《奏鳴曲》:像花火一樣綻放生命
    一極是《那年夏天,寧靜的海》、《菊次郎的夏天》,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另一極是《座頭市》、《奏鳴曲》,嗚咽著人性的黑暗。難怪鄰居們一直念叨,這個怪小孩阿武會不會是個瘋子。他所有精心炮製的酷帥吊炸天的黑幫影片,看到最後都會讓人覺得,這位導演就是一個撒潑打鬧、索求關注的老小孩,真正的他是一個站在宇宙中心呼喚愛的老小孩。誠如他在傳記中吐露的悲慘童年和備受壓抑的淺草賣藝生涯,等到他成名了,有錢了,他想要瘋狂花錢來補償曾經的缺失。
  • 英特爾攜手滴滴出行 全方位升級雲計算和自動駕駛服務
    2020年12月16日,北京——近日,英特爾與滴滴出行(以下簡稱「滴滴」)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旨在依託英特爾和滴滴各自的優勢資源,在雲計算和自動駕駛兩大領域開展深入合作,並圍繞計算、存儲平臺、網絡和軟體四個維度進行優化和探索,從而推動技術進步,為生態發展和產業創新注入新動力。
  • 《月光奏鳴曲》為盲姑娘而寫?誰第一個把樂聖介紹到中國?聆聽不一...
    《月光奏鳴曲》,真的是貝多芬因為偶然的機遇為皮鞋匠家的盲姑娘所創作的嗎?在中國,誰第一個把貝多芬介紹給大眾? 作別「江南文化季」的行知讀書會,日前又迎來了新一季系列主題活動——「古典音樂欣賞季」。
  • 叫我女皇陛下神翼奏鳴曲活動介紹 活動內容有哪些
    叫我女皇陛下神翼奏鳴曲活動介紹。叫我女皇陛下是一款基於html5研發的2D卡通版養成類遊戲,在這裡,你可以開啟自己的皇宮養成之旅,結識各種絕色皇子,並與他結緣。小編今天帶來的最新的神翼奏鳴曲活動介紹,還不知道神翼奏鳴曲活動有哪些玩法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 打造智能網聯規模化建設 國內最大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啟動
    12月8日,廣州正式啟動國內最大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部署了包括自動駕駛計程車、自動駕駛公交、自動駕駛巡檢以及自動駕駛作業車在內的4支車隊,在國內率先打造智能網聯規模化建設。這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臺在廣州黃埔區的「兩城兩島」上構建超過100個數字入口、超過1000個車內智能終端和百萬級地圖服務的數字底座,總投資達4.6億元。
  • 蒸餾器奏鳴曲:慕赫單一麥芽威士忌47年單桶原酒 揭開藏封百年的...
    慕赫推出原廠裝瓶史上最高年份秘藏臻釀慕赫47年是蒸餾器奏鳴曲系列的首款作品,該系列酒液皆取自酒廠僅存的最後三桶1971年窖藏單桶威士忌,是慕赫酒廠大膽創新之作。這批威士忌酒液自1971年經由酒廠專家蒸餾及陳年後,一直原封不動地存放於酒窖中,是迄今為止原廠裝瓶的最高年份威士忌。
  • 最炫酷的手機賽車遊戲《狂野飆車9》:駕駛豪車在世界各地競速
    憑藉《狂野飆車》系列及幾款衍生遊戲的出色表現,遊戲廠商Gameloft 已成為賽車遊戲領域的佼佼者。現在,我們也能玩到《狂野飆車 9》了,這款賽車街機遊戲以相當強勁的姿態闖入賽車遊戲的地盤,到底能不能帶來更為震撼的駕駛體驗呢?《狂野飆車》的細節一直都做得很棒!
  • |威馬自動駕駛技術中心落戶綿陽 優步與杜拜出行公司Careem達成...
    馬斯克將於4月4日就SEC指控進行辯訴;雷克薩斯下調中國在售車型零售價​;威馬自動駕駛技術中心落戶綿陽; 近日,
  • 豆瓣日曆 2020年8月7 日《秋日奏鳴曲》
    今日主題影片:《秋日奏鳴曲》。 《秋光奏鳴曲》(瑞典語:H stsonaten、英語:Autumn Sonata)是瑞典導演英格瑪·伯格曼所執導的1978年電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 國際兒童鋼琴比賽常用曲目——舒曼:C大調奏鳴曲「吉普賽舞」
    國際兒童鋼琴比賽常用曲目 舒曼 C大調奏鳴曲849-299前段 簡易巴赫二部創意曲 演奏提示: 舒曼的鋼琴作品 特別是早期作品 技術及內容都十分艱難 並不適合較年輕的學生演奏 此首為青少年所作的奏鳴曲
  • 自動駕駛公司Starsky的危機啟示錄
    Starsky 的無人貨車可以在開出高速公路進入街道和貨物分配中心時轉為人類遠程操縱。 根據他們的方案,雖然卡車內不設人類司機,但為卡車配備的遠程控制中心卻需要配置。這些司機需要有 5-10 年的工作經驗,理想情況下一名司機可以同時遠程控制 30 臺自動駕駛卡車的運行,大大節省了人力。
  • 話中有樂-音樂解讀與欣賞 巴洛克時代的奏鳴曲:科雷利的貢獻
    16、17世紀,義大利的器樂合奏音樂日益興盛,最突出的體裁包括奏鳴曲和協奏曲。本次講座的主題是義大利巴羅克時期的奏鳴曲藝術,以及音樂家阿爾康格羅·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 1653—1713年)在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方面的創作貢獻。
  • 未來交通:自動駕駛電動共享汽車
    智慧交通、共享出行等解決方案由此不斷推進。其中,共享汽車這一概念雖然已於近些年在一二線城市紛紛試水,卻因基礎設施建設、運營維護成本等各類問題難以形成規模。不過,隨著近兩年5G、人工智慧、自動駕駛、電動汽車等技術的逐步完善,共享汽車被重新定義,變得更加智能、靈活、安全、舒適。為此,數據公園在本篇報告中盤點分析了近兩年幾款面向未來的共享汽車設計,旨在幫助業內人士和企業了解共享汽車的發展趨勢。
  • 視相專欄溫故知新特輯|《奏鳴曲》:在成人世界裡,菊次郎終究沒能挺過這個夏天
    該怎麼看北野武這部《奏鳴曲》?導演自己認為:「當一個學鋼琴的人開始彈奏鳴曲,意味著他琴藝的基礎已經好一些了。」可以說,《奏鳴曲》才是北野武暴力世界的真正起源——而不是他的處女作《兇暴的男人》。在《兇暴的男人》裡,暴力有著單一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