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36氪
來源 | 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
文 | 程瀟熠
編輯 | 吳巖
圖片來源 | pixabay
跨年夜的前兩天,一輛黑色的2016款特斯拉Model S駛離美國加迪納91號高速公路,在高速狀態下闖了紅燈並撞上一輛2006年產的本田思域。本田車內兩名乘客當場死亡,特斯拉車內兩人被送往醫院,沒有生命危險。
幾小時後,一輛特斯拉Model 3撞上了一輛停在美國印第安納州高速公路左側車道上的消防車,車內的夫妻倆一亡一傷。
雖然美國警方尚未確定事故發生時是否有自動駕駛系統參與其中,但以往的教訓,讓質疑之聲再次對準自動駕駛。據彭博社報導,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調查後認為,包括2019年12月7日特斯拉追尾美國警車在內的13起特斯拉汽車事故,可能都是司機在使用Autopilot系統時發生的。
2018年1月特斯拉Model S碰撞事故 來源:KCBS-TV
人們一面試圖勾勒解放雙手、自由出行的美好畫面,一面對方向盤脫離掌控充滿猶疑和擔憂。接二連三的致命事故,更是讓這種對未知事物的恐懼被放大到了極致。
美國汽車協會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顯示,71%的美國受訪者害怕乘坐自動駕駛汽車,近90%的受訪者擔心自動駕駛存在技術問題。受訪者中,只有7%的人「非常熟悉」自動駕駛汽車。
但這仍然擋不住人們對自動駕駛的好奇和熱情。1月3日公布的銷量數據顯示,特斯拉2019年全年交付約36.75萬輛,同比增長50%,佔美國電動車市場75%的份額,也是荷蘭最暢銷的車型。蔚來汽車CEO李斌則在2019年10月表示,已有60%的蔚來車主開通NIO Pilot駕駛輔助系統。
自動駕駛成了一項讓人又愛又恨的功能。以至於很多人不禁捫心自問——人類是否需要自動駕駛?
自動駕駛:殺人還是救人?
年近花甲的周成是駕駛輔助系統的資深用戶。作為福特福克斯L2級自動駕駛車型的首批車主,他已經習慣了在高速公路上使用ACC自適應巡航功能。
他是老朋友中第一個願意嘗試自動駕駛汽車的人,別人都是開了幾十年車的老司機,「讓他們信任開車時間沒多久的機器非常難」。他身邊大多數人覺得自動駕駛只是玩笑話,「有生之年不可能實現」,但周成仍滿懷期待。他覺得到七八十歲時,自己應該能買到一輛自動駕駛汽車。
自適應巡航系統介紹 來源:福特
但他也承認,「現在技術確實不可靠」。
周成只敢在路況簡單、標識清晰的高速公路上使用駕駛輔助功能,因為自動駕駛尚未有明確量化標準,這讓他很不放心。比如人的反應速度在0.2-0.8秒之間,百公裡的剎車距離為40-60米,換成自動化系統,「誰知道它能快多少」。
在他看來,目前的自動駕駛在特定場景或試車場上「玩玩可以」,但面對複雜路況和突發事件,還達不到人腦的反應速度。
他的焦慮並非杞人憂天。
近年來,特斯拉在自動駕駛模式下已發生多起致命事故。谷歌Waymo在採取多種安全措施之餘,仍將無人駕駛商業化的計劃延遲。Uber自動駕駛汽車在2018年3月發生過一起致命事故,原因是自動駕駛軟體檢測到一位橫穿馬路的女性後,判定為無需避讓。
谷歌旗下自動駕駛公司Waymo車型 來源:Waymo
但鮮為人知的是,相比起致命事故,自動駕駛救了更多人。
一位百度自動駕駛資深工程師向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坦言,特斯拉的Autopilot以及市面上的同類產品,目前只能定義為輔助駕駛。雖然輔助系統使用不當曾導致事故,但它其實也避免了很多事故,救了更多人。「每一次AEB(自動剎車輔助系統)的觸發,基本就是避免一次碰撞的發生。」
特斯拉2019年第三季度安全報告顯示,在Autopilot參與的駕駛活動中,平均每434萬英裡(約合698萬公裡)行駛裡程報告一起交通事故,頻率遠低於人類駕駛時的每270萬英裡報告一起事故。NHTSA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平均每49.8萬英裡(約合80萬公裡)行駛裡程,即發生一起碰撞事故。
目前主流車型搭載的L2+級自動駕駛屬於駕駛輔助,技術已趨成熟。它雖然無法徹底接管汽車,但能像「駕校教練」一樣,提醒駕駛員調整車道或跟車距離等。
尼克森2018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消費者體驗亟待改善的場景主要是停車位和低速擁堵路段,L2+級駕駛輔助功能中的ACC及自動泊車功能,可基本滿足需求。
不過,這只是治標不治本,難以根治出行痛點。要想找到降低交通事故、解放人類的終極方案,還得靠L5級完全自動駕駛。
來源:尼克森2018自動駕駛市場與消費者洞察白皮書
自動駕駛來了,人類真能自由?
目前,自動駕駛所面臨的難關,仍然是L3級及以上自動駕駛技術難以落地。
按照自動駕駛對於車輛操控的接管程度和駕駛區域劃分,自動駕駛可分為L0-L5六個級別。從L2級往上,自動駕駛研究分為兩種路線。
以特斯拉為代表的大多數整車廠商,選擇攻克L3級技術難題,按分級順序循序漸進地拾級而上。另一種,是以谷歌旗下Waymo為代表的自動駕駛科技公司,它們選擇跳過L3級,直接研發L4級及以上自動駕駛技術。
L3級自動駕駛汽車可行駛在複雜路況上,並由自動駕駛系統進行駕駛操作。這意味著人類司機的角色將會出現轉變——從手動控制到監督。
然而,在谷歌最初的自動駕駛項目測試中,這項看似簡單的監督工作非常難完成。
當時,谷歌無人駕駛汽車團隊將部分自動駕駛汽車分配給了谷歌員工,讓他們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進行測試。據《紐約時報》報導,每輛車上配備兩位專業司機,每人拿一份類似飛行駕駛清單的文件。坐在駕駛座位上的人需要時刻保持警惕,準備好在發生異常情況時接管汽車。
但車內監控視頻顯示,這些被委以重任的測試員很容易在車上被其他事情分心,比如回復手機信息、看電影甚至睡覺。有網友在Twitter上吐槽,「告訴我不用自己開車,但又不能放鬆警惕,這本身就是個悖論,我還不如自己開車。」
Waymo測試車在路上 來源:Waymo
面對難解的分心問題,2014年,谷歌的自動駕駛工程師決定,將人類完全排除在駕駛過程之外。
2019年1月,福特也以「不知如何負責任地管理L3級自動駕駛系統控制權的轉移」為由,宣布放棄L3級研究,直奔L4級自動駕駛汽車研發。
但即使L3級落地困難重重,奔馳、一汽、北汽新能源、長城、奇瑞、小鵬、威馬等諸多車企,還是決定在2020年推出具備L3級自動駕駛功能的量產汽車。此前,奧迪A8已成為全球首款L3級自動駕駛量產車型。
「奧迪做了L3級以後,之前說要跳過L3的某些國際車廠就著急了。」恆潤智能駕駛事業部總經理兼首席技術官薛俊亮,2018年在公開場合提到,因為奧迪L3級汽車已經出來搶佔市場,而L4的落地至少要往後推3-5年,其他車企擔心奧迪會搶佔整個空檔期。
薛俊亮認為,L3和L2.5其實都是「中間過渡狀態」,是立法者或者行業協會給車廠的緩衝期。但是一定要教育消費者,「這不是自動駕駛,要悠著點開」。
「創業公司沒有機會」
和簡單的駕駛輔助功能相比,L4級及以上的無人駕駛汽車對於普通人,還顯得十分遙遠。
在百度無人車從事研發工作的韋立,如今已完全適應在無人車上工作,但仍然對第一次的乘坐時的經歷印象深刻。「跟第一次坐飛機的心情一樣,手腳出汗,既緊張又害怕。」
智行者CEO張德兆感受到更多的,則是掌控汽車的興奮感。「我調個參數它就會跑快一點,調別的參數還能轉向。」張德兆告訴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當時他在汽車後排用代碼開著無人車從清華大學一路跑到北清路,再開回清華大學。因為長時間在移動狀態下低頭看屏幕,他在車裡就吐了。
自動駕駛汽車行駛在路上 來源:Waymo
韋立告訴未來汽車日報,現階段難免會有很多猛起步跟急剎車,為了測試系統能力,車輛行駛也不會很平穩,測試時強烈的暈車反應在真正商用後一般不會出現。
目前,國內已有多家自動駕駛公司在園區、港口、礦區等特定場景跑馬圈地,如智行者、圖森未來、馭勢科技等。在無人駕駛計程車(Robotaxi)領域,Waymo率先撤去安全員進行純無人駕駛試運營,中國自動駕駛初創企業小馬智行去年11月起對加州爾灣的數百名居民開放無人駕駛出租試點服務,AutoX則計劃今年在深圳、上海規模投放無人駕駛計程車。
無人駕駛正以飛快的速度進入人們的生活,但這一切可能只是個開始。
「如果要做車規級標準的軟硬體,必須要在數學以及結構上進行證明,確定這個東西本身是可控並且穩定的,才能真正在工業上進行應用。」北京理工大學無人車隊的胡晨向未來汽車日報表示,目前的無人駕駛技術還談不上人工智慧,大多是機械地依附於傳感器和晶片。無人車的碰撞事故恰恰證明,光靠單車感知是不夠的,道路也需要多車感知系統。
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向來無法劃等號。
在實驗室條件下成功的產品,往往需要數十年才能成熟應用。第一臺蒸汽機早在1712年就已出現,但它直到95年之後才出現在輪船上。
「馬斯克曾說過一句話,雷射雷達的出現,讓大家有了技術進步的錯覺。」百度無人車前資深產品經理謝萊告訴未來汽車日報,過去雷射雷達主要用於測距,雷射雷達公司並未想過產品可以用在自動駕駛行業,所以並沒有統一的零部件標準。
無人駕駛汽車的零部件如果要實現量產,需要供應商制定嚴格的標準內參,這是實現量產化的必要條件。但在現實中,線機到百度無人車團隊手中,還需要自行標定標準和組裝。在謝萊看來,這個行業還需要他們一層層推進產業鏈改變。
自動駕駛算法環節產業鏈 來源:36氪研究院
另一個制約自動駕駛行業快速發展的因素,是零部件昂貴的價格。
以百度自動駕駛方案使用的雷射雷達為例,百度曾透露使用了1個Velodyne的64線雷射雷達HDL-64,價格約為7.5萬美元,3個Velodyne的16線雷射雷達VLP-16,每個價格8000美元,總計9.9萬美元,約合人民幣67萬左右。
過於高昂的成本,讓L4級以上自動駕駛汽車量產面臨很大挑戰,甚至讓部分初創企業開始動搖研發路線。
「現在很迷茫,再不商業化可能會撐不下去了。」國內一家小有名氣的L4級自動駕駛初創企業高層向未來汽車日報(ID:auto-time)透露,因為L4級自動駕駛商業化遙遙無期,公司已開始考慮從頭開始研究L3級及以下自動駕駛技術。
但小馬智行CEO彭軍認為,L4級以上自動駕駛才是初創企業的機會,L3級(比L4級)更難做,L2級技術已經相對成熟,現在考慮的是供應鏈成本控制、質量保障,大規模生產。「這件事情是大公司、Tier 1、OEM整車廠的菜,創業公司沒有機會。」
雷射雷達對人類的識別 來源:Velodyne
從業者堅定地相信無人駕駛一定會實現,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撐得下去。
一位自動駕駛產業鏈投資人表示,資本仍然看好自動駕駛,只不過一些小的公司不會再去看了。「投資人手裡也沒那麼多錢了。」
天堂還是地獄?
自動駕駛究竟何時實現商業化,成了一個懸而未決的敏感問題。
麥肯錫在2018年的一篇報告中預測,基於對自動駕駛底層技術成本曲線的估算,2025-2027年將是自動駕駛的拐點,因為此時將是自動駕駛與人類駕駛的經濟平價點。這意味著,自動駕駛每公裡的總成本將與司機駕駛傳統汽車的成本大致持平。
May Mobility自動駕駛公司CEO埃德溫·奧爾森(Edwin Olson)通過其總結的自動駕駛摩爾定律計算,由於無人駕駛汽車如今的性能僅相當於人類駕駛員的0.01%,按每16個月性能翻一番的勢頭計算,自動駕駛系統想和人類駕駛水平相當,起碼得到2035年。
埃德溫·奧爾森總結的自動駕駛摩爾定律 來源:May Mobility
10年的發展周期,不論對頭部企業還是初創公司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戰,因此,合縱連橫、抱團取暖或成趨勢,跨領域合作將成為自動駕駛商業化發展的主旋律。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認為,未來的自動駕駛商業化模式大致如此:由整車企業負責量產,解決方案提供商提供技術服務,服務運營商搭建大數據平臺,負責車隊的管理和運營,為終端用戶提供服務。其中,服務運營商將施行輕資產運營,由金融機構提供資金支持。
Waymo走的正是這條路。在Waymo的商業化合作布局中,有整車廠捷豹路虎和菲亞特克萊斯勒,車輛維護公司安飛士和AutoNation,保險公司Trov,以及服務運營商沃爾瑪、Lyft和DOR。
自動駕駛顛覆的將不僅是汽車本身,而是人類的出行習慣。
2018年加州大學-戴維斯交通研究所的一份報告顯示,自從打車軟體提供更方便的「點到點」服務,芝加哥的公交系統使用率下降了6%。隨著私家車數量減少,麥肯錫認為,未來僅美國地區可減少停車位面積需求約57億平方米,機場、辦公樓等停車場的收入將顯著下降。
多倫多大學自動駕駛研究報告 來源:AITechYun
自動駕駛使汽車成為智能終端,意味著,人類將享受更便捷的出行服務。
但2018年,魯特.布裡奇斯在新書《我們自動駕駛的未來:天堂還是地獄?》中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
美國平均一輛車坐1.06個人,按照這一數據推算,到2027年(不考慮無人車帶來的車輛、車程和空車率增量),需要1.144億輛車來搭載1.213億人。但目前,高峰期的9900萬輛車已經讓公路系統擁堵不堪。
無人駕駛的出現,將讓「單人獨佔一輛車」的出行習慣更加根深蒂固。老人、殘疾人等原先行動不便的人加入,將使出行大軍更加龐大。解放雙手和更自由的駕駛時光,讓人們的居住地不再拘泥於公共運輸發達的城市中心,無形中增加車輛行駛路程。更何況,魯特還作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因為無人車的成本極低,一些人可能會頻繁地讓「空車」自行取物接人,增加空車率。
魯特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免費的超級無人公交車(eSAVs)。
按照他的設想,eSAVs將在專用車道上,像魚群一樣整齊劃一地快速移動。車隊可以同時加速、轉向和制動,所有車在1/1000秒內重複領頭車的動作。他預測,這種車隊的客流量是目前公交系統的7倍。到2027年,不到5%的eSAVs,將在高峰時期運載40%的乘客。
有序移動的魚群 來源:BBC
如果這個瘋狂的設想真的實現,到2027年,美國只需要6050萬輛車,比1.144億輛少了28.6%。
更艱難的局面,存在於自動駕駛面臨的倫理困境。
倫理學領域有一個知名的思想實驗,叫「電車難題」。一輛失控的電車一路向前狂奔,即將碾壓軌道上的5個人。你可以用拉杆讓電車開到另一條軌道上,但那條軌道上也有1個人。這個1967年由英國哲學家菲利帕·富特(Philippa Foot)提出的難題,在自動駕駛領域衍生出了新的意義——
自動駕駛汽車是否應該為了躲避跑到路中央的5個孩子,而選擇開到人行道上撞死1個成年人?
自動駕駛的出現,讓這個至今仍存在分歧的難題,從純粹的設想和瞬間的抉擇,被放大為普世的道德困境。如果工程師選擇「更小的惡魔」,真的是正確答案嗎?
這當然只是一種猜想。無人車未必是未來交通的終極形態,純電動飛行車也許會開拓更多可能性。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科技的發展向來都是一把雙刃劍,解決舊問題的同時,還會帶來新的風險。
天使還是惡魔,答案全都藏在人類的一念之間。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周成、韋立、謝萊、胡晨均為化名)
(我是36氪未來汽車日報作者程瀟熠,關注出行黑科技、自動駕駛等行業動態,隨時歡迎交流及爆料。請加微信tuanzi_C,添加請備註姓名、公司、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