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先生曾寫了篇關於洗澡的文章,說洗澡不是沐浴,而是給心靈洗澡,也就是淨化和蕩滌身心。
心,是我們看不見的,但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心平的基礎是「和」,真正的「和」是心的「和」,心和諧了,周遭的世界也就和諧了。
在佛法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世上有無數種煩惱心,例如貪心、嗔心、痴心、慢心等按佛教劃分為一萬八千種心境。林林總總的心境都是煩惱心的類型,用來抵禦它只需要一種「和」心。心生則種種法生,心和則事事和順。
若是這麼說,你覺得空話大話,就用大家的遭遇來說。我聽到最多人說的是關於事業上的事情,八成事業有成的人幾乎都能把自己累死,公司裡事事都要管,上下級關係要照顧好,業務上的事煩惱,員工的工資要顧到,各種福利要想到,客戶關係要搞好,連回家吃飯睡覺都有些小心翼翼,最後到寺裡聽課也成了例行公事,坐下喝茶聊天的時間都沒有。
我看這種人忙與不忙的區別不大,因為他沒享受到忙碌的快樂,之所以會這樣,都是因為太貪。大家都以為愛錢、愛利是貪心,佛祖也時時告誡大家把貪心放下,其實這裡的貪不僅僅是對名利,對事物過於執著也是貪。
你總有忙不完的事情,如果忙碌給你帶來充實快樂,這是給你的修行和鍛鍊,如果忙碌成為了你的負擔,你卻貪圖忙碌的過程,忙碌就成了毒藥。
有位和尚三歲時跟隨父母行走數裡地遷居去橫衝子,那時候大弟已經出生,父母背著家當和大弟,我只得徒步眼著。
五歲的時候又隨父母遷居到距離橫衝子三十裡圓的蓮花塘,當時妹和幼弟都已出生,可謂「歲艱少聞喧笑語,卻為三餐愁高堂」,父母操持生計,家境艱難。十三歲時為了謀生幫助父母維持家計,便去學刻石;父親去世後輟學擔起養家之責,此後生活屢屢有無常相伴,也曾覺得辛苦萬分。
後來有位師父問起和尚的家風,和尚說:農禪並重,三餘之功。這樣大家可能不懂,意思就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晴者雨之餘、冬天雪之餘、忙者閒之餘」。平時一心做事,從事中參悟,無論什麼時間,只要一有閒暇,都用來做功課,一刻都不敢放縱閒逸。
正是那時候生活所迫,所以能找時間學習知識就努力學習,竟也成了好的習慣,時時提挈自己不能懶散。
如今回過頭去再想從前種種,雖苦猶樂,沒有憶苦思甜的意思,因為今天並不覺得當時的忙碌是負擔,那是和尚該經歷的修行,否則哪來日後的參悟。
往昔歲月不曉得洗去了多少貪心、嗔心、痴心、慢心,留下的是和尚這顆和」心。想來世人大多數都有自己的辛苦經歷,如果仔細回味,也會發現自己已經丟掉了不少煩惱,拾起了平和。
我們該經常練習和氣的境界。法門比較簡單,拋開成見地與人往來,自然地吃喝坐臥,平靜地思考參悟。你覺得這很難麼?我看很簡單,凡事別多想,常往好處盼,心肯定是平靜的。
那時候,別人「咚」地踢了我們一腳,我們巋然不動,會有人低頭幫你拍拍身上的贓物;別人「呸」地罵我們一句,我們穩如泰山,對方只能摸摸鼻子自討沒趣。
要是你還不能找到和氣的境界,我勸你現在坐下來念幾句「阿彌陀佛」,你就只顧著念好這幾個字,一時間也想不起別的事情,肯定心會平靜下來,便沒時間去自尋煩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