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希望 喜讀經典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2021-02-13 大公佛教

喜讀經典


充滿希望 喜讀經典 

第二季第三十二期

本期主講:《六祖壇經》

 主講人:文化學者韓望喜

◆  ◆  ◆  ◆  ◆  

     已上七佛今以釋迦文佛首傳

  第一摩訶迦葉尊者 第二阿難尊者 第三商那和修尊者 第四優波鞠多尊者 第五提多迦尊者 第六彌遮迦尊者 第七婆須蜜多尊者 第八佛馱難提尊者 第九伏馱蜜多尊者 第十脅尊者 十一富那夜奢尊者 十二馬鳴大士 十三迦毗摩羅尊者 十四龍樹大士 十五迦那提婆尊者 十六羅睺羅多尊者 十七僧伽難提尊者 十八伽耶舍多尊者 十九鳩摩羅多尊者 二十闍耶多尊者 二十一婆修盤頭尊者 二十二摩拏羅尊者二十三鶴勒那尊者 二十四師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 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 二十七般若多羅尊者 二十八菩提達磨尊者(此土是為初祖) 二十九慧可大師 三十僧璨大師 三十一道信大師 三十二弘忍大師

  惠能是為三十三祖。從上諸祖。各有稟承。汝等向後。遞代流傳毋令乖誤

  大師。先天二年癸丑歲。八月初三日(是年十二月改元開元)於國恩寺齋罷。謂諸徒眾曰。汝等各依位坐。吾與汝別。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後代迷人得見佛性。師言。汝等諦聽。後代迷人。若識眾生。即是佛性。若不識眾生。萬劫覓佛難逢。吾今教汝。識自心眾生。見自心佛性。欲求見佛。但識眾生。只為眾生迷佛。非是佛迷眾生。自性若悟。眾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眾生。自性平等。眾生是佛。自性邪險。佛是眾生。汝等心若險曲。即佛在眾生中。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無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萬種法。故經雲。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吾今留一偈。與汝等別。名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識此偈意。自見本心。自成佛道。偈曰

  真如自性是真佛  邪見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時魔在舍  正見之時佛在堂

  性中邪見三毒生  即是魔王來住舍

  正見自除三毒心  魔變成佛真無假

  法身報身及化身  三身本來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見  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從化身生淨性  淨性常在化身中

  性使化身行正道  當來圓滿真無窮

  淫性本是淨性因  除淫即是淨性身

  性中各自離五欲  見性剎那即是真

  今生若遇頓教門  忽悟自性見世尊

  若欲修行覓作佛  不知何處擬求真

  若能心中自見真  有真即是成佛因

  不見自性外覓佛  起心總是大痴人

  頓教法門今已留  救度世人須自修

  報汝當來學道者  不作此見大悠悠

  師說偈已。告曰。汝等好住。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復說偈曰

  兀兀不修善  騰騰不造惡

  寂寂斷見聞  蕩蕩心無著

  師說偈已。端坐至三更。忽謂門人曰。吾行矣。奄然遷化。於時異香滿室。白虹屬地。林木變白。禽獸哀鳴。十一月。廣韶新三郡官僚。洎門人僧俗。爭迎真身。莫決所之。乃焚香禱曰。香菸指處。師所歸焉。時香菸直貫曹溪。十一月十三日。遷神龕並所傳衣缽而回。次年七月出龕。弟子方辯以香泥上之。門人憶念取首之記。仍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入塔。忽於塔內白光出現。直上沖天。三日始散。韶州奏聞。奉敕立碑。紀師道行。師春秋七十有六。年二十四傳衣。三十九祝髮。說法利生。三十七載。嗣法四十三人。悟道超凡者莫知其數。達磨所傳信衣(西域屈眴布也)中宗賜磨衲寶缽。及方辯塑師真相。並道具。永鎮寶林道場。留傳壇經。以顯宗旨。興隆三寶。普利群生者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終)

  石鞏慧藏本為射鹿的獵人,一日遇到馬祖問他:「何不自射?」石鞏說:「若教某甲自射,即無下手處。」馬祖即贊說:「這傢伙的曠劫無明煩惱,今日頓息。」石鞏立即毀棄了弓箭,以刀截發,隨馬祖出家了。

  這則故事,起因於石鞏射鹿,經過馬祖庵前,探問見到中了他箭的鹿否?馬祖問他一箭射幾個,答說一箭射一個,馬祖自稱能夠一箭射一群,石鞏便問:「彼此是命,何用射他一群?」馬祖趁機開導他說:「既知彼此是命,你仍射鹿,何不自射?」石鞏不忍射殺他自己,所以說:「無下手處。」馬祖乘勝追擊,說他無明煩惱今日一下子就要斷了,這正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一個例子。

  這是一則非常有名的公案,其實馬祖不是真的要他一箭射一群鹿,而是另有深意:如果用一支佛法的箭對一群人說法,使得人人受益,就等於一箭射一群。但石鞏當時無法領會,只知打獵的箭一次只能射一隻鹿。一箭射中兩鹿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何況一箭射一群呢?尤其一箭射殺一群鹿,未免也太殘忍了。

  馬祖發現此人雖以打獵為生,尚有慈悲心腸,所以再用一句話來激他一

下:「你既知道鹿也愛惜生命,何不用箭射你自己呢?」石鞏的直接反應是:「用箭射自己,就沒有下手處了。」意思是更加硬不起心了。馬祖再點撥他一次:「既然沒有自射的下手處,那表示你的『自我』是不存在的,今日發現你從曠劫之前以來的自我既不存在,一切使你困擾的無明和煩惱,當然也就不存在了!」石鞏一聽,當場開悟了。其間由打獵殺生而引發了愛憐生命的慈悲心,再以不忍心以箭自射而透露出自我不存在的消息,最後領悟到只要將自我的執著心放下之時,一切的煩惱也就隨著雨霽雲散了。

  「無下手處」和「無置喙處」一樣,都表示人世間一切現象如果不以主觀的自我中心去做批判,就能尊重客觀的事實,就能避免自以為是的偏見,也能減少許多不必要的爭執和麻煩了。否則,總覺得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人事,永遠是對立的,因此都有下手處和置喙處了,也就會不斷地產生折磨自己,也折磨他人的行為了。

(摘自《公案100》)

- E N D -


文章、視頻等內容為 大公佛教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合作 | 聯繫我們:fo@takung.cn

相關焦點

  •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和,則事事和順
    心,是我們看不見的,但是每一個人都能夠感覺到它的存在。心平的基礎是「和」,真正的「和」是心的「和」,心和諧了,周遭的世界也就和諧了。在佛法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世上有無數種煩惱心,例如貪心、嗔心、痴心、慢心等按佛教劃分為一萬八千種心境。林林總總的心境都是煩惱心的類型,用來抵禦它只需要一種「和」心。心生則種種法生,心和則事事和順。
  • 一切生必歸於滅~境隨心轉—心好,一切都好
    一切行無常 生者必有盡 不生則不死 此滅最為樂。當一切生必歸於滅時,這種不斷增加的幸福也必會在生滅法則中歸於滅。愈大的幸福感在失去時便失去更多,而內心也更為痛苦。若明乎於此,將此追求及獲取心態,調整過來,將一切追求與執取放下,不去執著虛幻的幸福感。
  • 大安法師:生滅心無法辨識如來的圓覺
    所以處在人法界的我等眾生,對於這個十法界最高點的佛法界的情況信不及,有懷疑,這是正常的,是必定的。為什麼呢?《圓覺經》曾經討論過這個問題。就是一切世界的眾生、處在生滅法當中的眾生,沒有出輪迴,要想了解佛的那種圓覺——境界,那是不可得的。以生滅心去辨識圓覺,那佛的圓覺性也就隨同他成了生滅法。這就比喻,用了比喻,比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迴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
  • 佛經依據:消業滅罪的種種徵兆和夢驗
    若不見如是境界者,當知此人前世造五無間罪,應更誦滿七十萬遍,即見如上境界,應知罪滅。  ——摘自《七俱胝佛母所說準提陀羅尼經》  二、上品、中品、下品向速成相  若睡夢見上菩提樹,栴檀香樹,弭攞樹,鬱頭末羅樹。名證中品,向速成相。若有夢見。乘白鶴,孔雀,金翅鳥等,身出光焰,名證上品,向速成相。若有夢見上七寶幢,樓閣寶臺,踏花鬘上。
  • 佛教:真如本性是什麼,為何說它不生不滅
    真如本性觀自在菩薩上來說的「諸法空相」,這裡的諸法也就是世間世外一切法,而它們都是因緣而生,本無自性,所以也叫做「空相」。但是這裡的「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那就又落了「斷滅空」的一邊,意思就是說啥都是空虛的,悲觀的,蒼白的,如果這樣理解佛法的話那就等於是走偏了。而真正的佛法是積極的,光明的,慈悲的,歡喜的,活潑潑的,是一種實相般若,也被稱為是如來藏,佛性,佛心,我心,就是我們修行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 種種因緣假合而成
    因為意根經由意識對祂作種種錯誤的薰習,所以祂心生顛倒;最主要是什麼顛倒呢?就是把意識的功德據為己有,祂不願讓意識各種功能性消失掉,所以祂想要不斷地保持見聞覺知。  因為祂要保持見聞覺知繼續存在,不肯把自己滅了;不肯滅自己就必須去投胎,才能繼續保有見聞覺知。去投胎了,就有色身了,所以這個色身本無今有,當然是幻化的。
  • 大慧宗杲禪法心要——禪病種種
    2、不知方便,執藥成病      祖師言,「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法本無法,心亦無心,心法兩空,是真實相。諸佛出世、祖師相傳,初無實法與人,皆應眾生之病而示方便之教。如《淨名經》云:「佛為增上慢人,說離淫怒痴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淫怒痴性即是解脫。」
  • 《心經》解讀之三:「不生不滅」...(有聲)
    接下來談「不增不減」:真心從本以來沒有增加過,未來也不會減少,能夠符合這個體性,也只有空性心了。為什麼呢?因為諸法空相從來有增、有減。譬如定力與意識心相應,如果透過打坐的方式將意識心專注於一境,這時定力增加了;於下座時,因為有種種煩惱出現,導致定力退失了;所以與意識相應的定力有增、有減。
  • 滅相不滅的真相
    是因緣法甚深。菩薩非初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離初心得;非後心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不離後心,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裡講的初心與後心主要是指稱意識心(廣義來說包括前五識與意根共七個識),由於意識心的初心與後心不能同時俱有,一定是初心滅了,才有後心的生起,前後心都是生滅心,不能同時俱有,那這樣菩薩前後的善根如何能增長,圓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呢?
  • 佛陀說:法欲滅時,女人精進.
    她們或作為護法良將,忙碌在種種弘法活動中;或作為慈悲天使,為社會默默奉獻;或作為獅子一吼,百獸群伏的女法師,弘揚佛陀正法。可以說,沒有女性的參與,佛教將無法邁步前進。在《佛說法滅盡經》中,佛陀曾說:「法欲滅時,女人精進。」這也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寫照。隨著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教育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女性能夠接受佛教。但女性有自己特有的心理特質。
  • 一個念頭就是一個生滅,就要學會觀照心念,將來就不感這些果
    集就是因,過去生中身口意造作種種善行、惡行,善惡業夾雜,今生就感善惡夾雜的果,業果現前就要受苦樂之報。眾生始終在迷惑顛倒中,如果不知道苦,也無法發心修行,斷除所造的惡因。例如,生病時才知道苦,等病一好,就把病苦忘記,昨天還在生病,今天病好,後天就去吃喝玩樂了。
  • 心裡裝滿自己的想法,就聽不到別人的聲音,一切的束縛來自於我們的心
    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心中沒有太多自己看法和想法的人,永遠不會自高自大,不會虧本,不會做錯事情;有些人心裡裝滿自己的想法,他永遠覺得自己是對的,聽不到別人的聲音,他太肯定自己的看法,最後他就會非常地後悔來結束他的人生。自以為聰明的人,永遠覺得別人是最愚蠢的。不要以為別人很傻,小小的爭執會讓你遠離親朋好友。也不要為了一點怨恨就忘記了別人的大恩大德。
  • 入定前行、四禪八定、滅盡定及若干禪定修習法門簡介
    三、四色界定  (一)初禪:有覺有觀,有喜樂  修行者進入欲界未到地定後,繼續修出離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來越深,原本靜下來的身體,慢慢地感覺到體內有動觸。這種動觸有八種不同的感覺,即冷、暖、動、癢、澀、滑、輕、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覺到氣動起來,漸漸感覺到整個身心充滿喜樂。
  •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
    佛陀預言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最後只剩一句話,聽到的人還可得渡。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49年,渡化了不少眾生,證得阿羅漢的也不在少數。這就是佛在世的好處,讀經書和聽佛說法,肯定不是一個層次。沒有慈愛之心,互相憎恨嫉妒。有時有菩薩、闢支佛、阿羅漢出現在世間,精進修習道德,對一切事物以誠敬相待,人們所可尊崇歸向,平等教化一切眾生。憐憫貧困、關愛老人、教育幫助窮人及苦難者。長期的以經典、聖像,教人恭敬、學習、遵行、供養。廣做一切功德,心裏面所想的全是恩賜眾生的善行。不侵害他人,能奉獻自身、捨棄萬物去救濟他人。不自愛惜自身,能行忍辱、仁慈和善。
  • 仔細觀察念頭的活動,心境有四種變化,念生、念住、念異、念滅
    「觀心無常」,觀察我們的心念是無常的,一下想東、一下想西,不是一個永遠不變的心境。例如,本來想要誦經,誦一誦,不想誦了,想要拜佛;本來要拜八十、一百拜,拜沒多久就腰酸背痛,又不想拜佛了,就想要去打坐;結果一打坐,腿子又酸、又麻、又痛,瞌睡連連,又不想打坐了,乾脆去聽經……。
  • 佛禪經典名句,句句醍醐灌頂
    7、緣來則去,緣聚則散,緣起則生,緣落則滅,萬法緣生,皆系緣分。8、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13、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生滅法,佛說皆是空。14、一切皆流,無物永駐。15、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滅罪亡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罪從心起將心懺,我們所造的一切惡業都是從分別心、違背因果這些想法,從虛榮心、嫉妒心,從這些邪知邪見的心中生出來的,一句話,就是從不明佛理中生出來的,迷惑中造出種種煩惱。由於沒接觸到佛法,末法時期的一切眾生,一句話,「舉心動念,無非是罪」(自《地藏菩薩本願經》),處處貪瞋痴,沒有一念不造業的。
  • 法華經:三方面善修其心,能令聽經者不逆其意(78)
    繼續邊讀邊聊《法華經-安樂行品第十四》。【又,文殊師利,如來滅後,於末法中欲說是經,應住安樂行。若口宣說,若讀經時,不樂說人及經典過。亦不輕慢諸餘法師,不說他人好惡、長短。於聲聞人,亦不稱名說其過惡,亦不稱名讚嘆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心故,諸有聽者不逆其意。】
  • 眾生妄想有實在的我和愛我的人,而不知有生滅而生憎愛,沉迷五欲
    當時,清淨慧菩薩以能接受佛的教導而心生歡喜,和其他參加法會的大眾安靜地聽佛說法。「善男子,圓滿覺悟的自性,不是前面所說的五種性,因隨緣而起,所以說是『性有』;又隨緣而起不是實有,所以無處取、無所證。在真如實相中,實則沒有菩薩和眾生可言。這是為什麼呢?菩薩和眾生都是幻化的,因為幻化的都將消亡,也就沒有可用以取證的。比如眼晴不能看到自己本身,自性本來平等,不是強制使他們平等的。